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中考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教学课件(部编版)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
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 局面。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 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皆译白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请你就下列素材进行分析,北方地区胡汉各族哪些方便发生了变化?
胡服俑
汉服俑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1:“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 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 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④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问题思考: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 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⑥习汉礼: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北魏冯太后死后,老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亚守 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评估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评估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电视剧《锦绣未央》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你知道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民族吗( A )A.鲜卑族B.匈奴族C.羌族D.氐族2.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
“他”是( A )A.拓跋宏 B.苻坚 C.李世民 D.忽必烈3.当你重回498年的北魏的时候,下面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B )A.在洛阳的街头,人们都穿着汉朝的服装B.在朝廷中大臣在用鲜卑语向皇帝汇报C.一家人正在举办婚礼,新郎是鲜卑人,新娘是汉族人4.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D )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张骞通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5.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 A )A.促进了民族交融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6.“(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 )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7.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
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呢( C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淝水之战D.城濮之战8.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C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④9.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D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吴起变法D.北魏孝文帝改革10. 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2.掌握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3.了解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2.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图片展示;3.论述分析。
五、教学内容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师通过图片展示北魏的画像和地图,让学生对该历史时期有一个大致了解和认识。
2. 学习内容(35分钟)(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历史背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源于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多个民族互相博弈的局面,其中以鲜卑族最为强大。
(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北魏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入过程,一方面是鲜卑族先后在魏郡、代郡、上谷、涿郡、中山陆续建立政权,逐渐形成统一的帝国,另一方面是魏代统治者逐渐倡导中原文化和制度,逐渐让汉人士族进入到自己的统治阶层。
(3)北魏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北魏继承魏晋南北朝的文明遗产,对汉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3. 学习总结(10分钟)讲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和理解。
4. 作业布置(5分钟)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讲师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分组讨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了解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过程和历史背景,对北魏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还需要不断加深对北魏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深刻认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日后的历史学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堂笔记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北魏政治1. 北魏政权的建立:北魏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代表皇帝为拓跋珪,首都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2. 北魏的政治制度:北魏政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法律制度。
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皇帝,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刑部等八个部门,由文武二官总理。
地方政府:上级是州、刺史,下级是县、县官,实行统一的州县制。
法律制度:北魏制订了《魏律》和《魏书》,其中《魏律》是对官吏、百姓有关法律事项的规定和处罚。
3. 北魏的农业政策:北魏制定了“田制”,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解决了大量的土地财产私有化问题,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4. 北魏的经济政策:北魏制定了军户制,实行屯田政策,提高了财政收入;设立钱庄,统一铸币,提高了流通性。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1. 政治交融:北魏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采取了融合中原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的策略,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部分。
2. 经济交融:北魏政府对外贸易活动的刺激,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关系,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 文化交融:北魏在文化方面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以表现出北方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色。
4. 宗教交融:北魏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扩散和深化,助力于「佛化北魏」这一现象的出现。
5. 军事交融:北魏打破了原有的“疆域政策”,加强了北方各民族的军事合作,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
6. 婚姻交融:为巩固与南朝的和平交流关系,北魏采用了通婚的方式,拓宽了民族文化的交流途径。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1. 推动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和谐发展。
2. 壮大了北方民族的实力,保卫了中原与华北地区的安全。
3. 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科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文化交流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隔膜,促进和谐共处和人类的持续进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④⑤D. ②③⑤2.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但是有人却说他的改革断送了整个鲜卑族。
其实,评价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着眼点应该是‚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说明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A. 统一黄河流域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佛教兴起D. 农民起义3.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文成公主入藏D.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江南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 盘庚B. 隋炀帝C. 北魏孝文帝D. 元世祖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7.‚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A. 鲜卑语,汉语B. 汉语,鲜卑语C. 匈奴语,汉语D. 汉语,匈奴语8.‚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建立郡县制度B. 实施汉化政策C. 确立察举制度D. 册封鲜卑贵族9.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A. AB. BC. CD. D10.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1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人口南迁‛、‚汉化政策‛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了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民族关系的发展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2.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根据上述图片,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 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 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 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史现象。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认识: 1、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 关系。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0岁 满月 13岁
幼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27岁 2岁 32岁 8月卒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6月废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推测:
这个问题会导致东汉后 期什么样局面的出现?
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 平均寿命是:24岁
1.畸形政局乱朝纲—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一卷 百战成王 仕宦当作执金吾---东汉的建立 第二卷 怀柔天下 光武中兴与民安---东汉的辉煌 第三卷 祸起宫闱 汉运渐终人心乱 ---东汉的衰亡
第四卷 苍茫大地 江山浮沉谁是主 ---历史的沉思
梁太后 窦太后
外戚 窦宪 邓骘 阎显 梁商、梁冀 梁冀 梁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载入军事史册,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双方是()A.炎黄部落——蚩尤部落B.曹操——孙刘联军C.曹操——袁绍D.前秦——东晋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⑤3.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A.匈奴B.鲜卑C.羯D.氐4.与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小明:“众爱卿,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乃为正道。
今日始,朝廷一律废北语,一从正音,违者降爵罢官。
”小华:“陛下英明!臣等谨遵圣旨!”A.商鞅变法B.张骞出使西域C.北魏孝文帝改革D.八王之乱5.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用汉姓B.穿汉服C.说汉话D.与汉族通婚6.右图是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
出现鲜卑贵族穿着汉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B.穿汉服显示贵族身份C.北魏统一黄河流域D.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7.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交融二、非选择题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讨民族交融的历程。
【战争篇】材料一淝水之战形势图(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谁发动的?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2)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你认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改革篇】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3)材料二是哪次改革的内容?请列举这次改革的其他两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淝水之战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3.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表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
(2)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3)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5.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018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商鞅变法
C.张骞通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2.(2018年福建中考真题)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此举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D.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3.(2018年山东聊城中考真题)“(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4.(2018年山东德州中考真题)下图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一次著名改革,这次改革
A.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选项D符合题
意;而选项A是春秋时期;选项B是战国时期;选项C是西汉时期,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的“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
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北魏之前,故B不符合题意;北人南迁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北。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南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使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的改革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故A不符合题意;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的是赤壁之战,与改革无关。
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符合题意;北方人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