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三十年_回顾与展望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汉英对比研究已成为语言学、文化学和翻译学等学科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百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与拓展,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以探寻其演进、特点和变迁。
二、早期汉英对比研究早期(约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比,学者们对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语序和语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汉英语言教学的需求。
早期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基于语法结构的比对和语言的规律性特征。
三、中期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度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七十至八十年代后,汉英对比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等。
同时,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也被引入到汉英对比研究中。
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综合的特点。
四、现代汉英对比研究的拓展与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汉英对比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语言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翻译和传播的现代化趋势。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汉英对比研究中,如认知语法和语言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汉英对比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百年变迁的总结与展望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经历了从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语法词汇比对,到中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再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中。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作用,如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英汉对比研究十年回顾(1999—2008)

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h nUnv ri fS in ea dT c n lg ( o ilS in e io o ra Ch n c u iest o ce c n e h oo y S ca ce c s t n) o y Ed i
还 可 以 从 其 他 语 言 中汲 取 营 养 , 而 更 好 地 发 展 。 言 对 比 进 语 也 是 语 言 学 研 究 的 一 种 基 本 方 法 。 沦及 汉 外 对 比研 究 的意
势 ;3) ( 学术成果不仅数量上显著增加 , 质量上也有所提升;4 () 理论探索不断深入 。然而近几年来 , 随着英汉对 比研究在深
的努 力 。
[ 关键词] 英汉对比研究 ; 回顾 ; 展; 进 问题 [ 中图分类号] H0 [ 文献标识码 ] A
[ 者 简 介 ] 吴 慧珍 ( 9 0 , , 士 , 教 , 究方 向为 商 务 英 语 。 作 18 -)女 硕 助 研
人类在认 识 、 习新事物 的过程 中 , 学 总会 有 意 无 意 地 将
它们与先前 已经 获得 的知识和经验进行 比较 , 因而 比较是人 类认识 事物 、研 究事物 的一种基 本方法 。在语言学研 究领 域, 对不 同语言 中的各种语 言现象进行 比较 和对 比, 不仅可 以深 化 人 l X 该 语 言 现 象 的 认 识 , 进 语 言 的研 究 与 应 用 , '  ̄ f l 促
总 结 , 于英 汉 对 比研 究 的继 续 发 展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意 义 。 对
一
第一 , 论文数量稳中有 升 , 尤其是最近五年内论文发表数
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

作 了《 通过 对 比研究语 法 》 ①的演 讲 。虽 然 对 比研究 由来 已久 , 近百 年 的研 究 并 没 有 明 确 的理 论 追 求 但 和实践 目标 , 因而 学 界还 是 把 这 一 事 件看 作 中 国对
得 的 成 就 。 ”
学作 为一 门学 科 的形 成 却 是 2 0世 纪 以来 的 事 。它
在 欧 洲 和 美 国有 两 个 源 头 : 欧 洲 , 名 丹 麦 语 言 学 在 著
家 叶斯 柏 森 ( t ep re ) 1 2 Ot J sesn 于 9 4年 在 其 名 著 o
《 法哲学 》 语 中提 出 了 对 比 语 法 的 设 想 ; 9 1年 美 国 14
全 面 展 开期 ,0 2年 至 今 汉 英 对 比研 究 的 深入 发 展 期 。通 过 分 析 三 十 年 来 汉 英 对 比研 究 的 发 展 和 成 果 , 结 了过 20 总 去 的 经 验 , 将 来 的发 展 提 出 了建 议 。 对 关 键 词 : 英 对 比研 究 ; 比 语 言 学 ; 展 阶段 汉 对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H0 0 —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9 4 ( 0 9 0 — 0 3— 5 0 4— 4 4 2 0 ) 5 0 4 0
对 比研 究史 分为 五个 时 期 : 1 1 9 — 1 2 ( ) 8 8 9 1年 , 比较
语言 学 家沃 尔 夫 ( .I B .Wh r) 他 的《 a g a e o{在 L n ug a dL gc 一 文 中最 早 提 出 了 “ 比语 言 学 ( o t n o i 》 对 C n— rsieL n usis” 一 名称 ,它 旨在 研 究不 同语 at ig it ) 这 v c “
国内翻译测试研究30年综述

文_学术探讨257摘要:本文对过去30年(1986-2016)来我国翻译测试研究的领域和成果进行综述。
研究发现,目前实证性研究比例有所上升,翻译测试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翻译测试;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一、引言本文拟概述近30年来有关翻译测试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促进翻译测试研究实证性和理论性相结合,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早期翻译测试研究综述早期的翻译测试研究主要包括:表1 1986-2004年间翻译测试研究论文的分类情况类别分类范围1汉译英、英译汉试题分析 (1)2外译汉考核评分标准初探 (2)3口译效果评价的八种方法,即:现场观察法,自我鉴定法,采访征询法,记录检测法,回译对比法,模拟实验法,考核评定法,“信任”模型法…[3];4CEPT翻译命题的原则…5CET-4翻译题的命题原则与方法 (4)6翻译理论的理解测试和对实际翻译能力的测试…7翻译技能8测试方法包括判断正误、译文选择、补全译文、翻译常识填空、单句技巧翻译、单句翻译、单句选择、段落篇章翻译、速度测试、译文评析等 (5)9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 (6)从表1的内容看,早期的翻译测试研究领域狭窄,成果数量有限,研究层次不高,实证性研究或是测试试卷的具体分析,或是翻译测试的某个侧面的研究探讨,仅部分论述涉及评分标准和翻译命题原则,系统的理论研究几乎未涉及。
黄忠廉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有待研究的领域有:翻译测试的层次、翻译测试的类型、命题原则与方法、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翻译测试实证研究、口译测试研究和翻译测试的标准化等。
徐莉娜(1998)[7]设计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翻译测试题型,对当前的翻译测试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近十年翻译测试研究综述近十年来翻译测试研究成果渐增,研究领域纵横拓展,研究层次渐次提升,系列理论研究开始呈现。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学者为穆雷教授。
穆雷教授(2000)[8]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翻译测试命题方式单一,主观题型比重偏大,且评分标准主观性强,不易做到公正合理。
回眸与展望_改革开放30年中国翻译成果论(1)

语言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5卷第4期J OURNAL OF C HONGQI NG UN I VERSI TY(Soci al Science Ed iti on)Vo l115N o142009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杜承南(1934-),男,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翻译家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外诗歌教学与翻译研究;覃军(1981-),男,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诗歌翻译研究。
回眸与展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翻译成果论杜承南1,覃军2(1.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044;2.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翻译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理清了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指出了中国翻译事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同时也指出翻译图书市场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低劣之作这种局面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文章分别讨论了翻译的地位问题、译者的培养问题以及译著出版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与建议。
关键词:改革开放;翻译事业;翻译成果;回顾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831(2009)0420133205以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从此进入了集全民族智慧谋取民族复兴的全新历史时期。
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中国的翻译事业蒸蒸日上,硕果累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国翻译事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翻译事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推进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中国翻译事业30年回眸众所周知,千年华夏历史的长河涌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是东汉与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清时期的科技翻译;第三次则是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西学东渐,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开端是五四时期西方科技与文化的翻译。
30年前与现在的中国英语作文对比

30年前与现在的中国英语作文对比English:30 years ago, English writing in China was more traditional and focused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accuracy. Students were often taught to write formal essays with a clear structure and use of literary devices. However, with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et, the approach to English writing in China has evolved. Nowadays, there is more emphasis 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xpress their own ideas and opinions in a more flexible and engaging way, rather than just memorizing and regurgit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English writing, with the use of online resources, interactive tools, and multimedia platforms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writing skills. Overall, the shift in English writing in China over the past 30 years reflects a broader trend towards more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中文翻译:30年前的中国英语作文更加传统,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准确性。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汉英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和翻译学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历了一百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回顾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为语言教学、翻译实践和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三、汉英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一)早期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关注语音和词汇的对比。
这一阶段的学者通过分析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揭示了两种语言在发音、声调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词汇对比也是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学者们通过对基本词汇和部分专业词汇的对比分析,为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提供了依据。
(二)中期阶段(20世纪中期-21世纪初)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逐渐拓展到语法和语义领域。
这一阶段的学者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语篇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此外,文化对比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探讨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三)近现代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近年来,汉英对比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学者们不仅关注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还注重探讨语言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汉英对比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汉英对比研究的成果与影响一百年来,汉英对比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异同,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翻译学领域,汉英对比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此外,汉英对比研究还为跨文化交际、国际交流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五、未来展望未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深入发展。
30年前与现在的中国英语作文对比40词

30年前与现在的中国英语作文对比40词Comparison of China 30 Years Ago and TodayThirty years ago, China was a vastly different country than it is today. The economy was much smaller, and the standard of living was lower. English proficiency was rare, with only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able to speak or understand the language.In contrast, today's China i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house with a rapidly growing middle class. English proficiency has become much more common, with many Chinese people now able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both for work and leisure.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also improved, with more emphasis placed on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s such as English from a young age.In terms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China has made huge strides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have become ubiquitous in people's daily lives,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is has also led to more exposure to English language media and culture, further fueling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glish.Overall, the China of today is a much more globalized and interconnected society than it was thirty years ago. English proficiency has become a valuable skill for many Chinese people, opening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work, and travel abroad. Despite these changes,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nd proficiency levels in certain regions of Chin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009N o .1[收稿日期]2008210210[作者简介]杨自俭(1937-),男,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翻译学;王菊泉(1944-),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
我国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杨自俭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岛266071)王菊泉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摘要]本文检阅了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三个学科30年来发展的成绩,揭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学科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摆脱狭隘实用主义的束缚,提高学科与理论研究意识,在各领域与各层面的研究中实行中与外、古与今、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思辨与量化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翻译学;理论;方法;应用[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358(2009)0120001205 我们受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委托,主编“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系列文集,共8个分册。
选编目的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1977—2007年间国内英汉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和翻译学三个学科的研究成绩与发展状况,寻找研究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和建设的构想,努力推动三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这三个学科关系密切,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现就三个学科建设的成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构想将我们的看法简述如下。
1 关于英汉对比语言学有4个分册属于这个学科,分别涵盖理论与方法、微观、宏观和应用研究4个领域。
1.1 理论与方法研究。
这个分册选文40篇,分为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背景、基础理论、发展史与方法论4个层面。
30年来这4个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成果较多的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对比语言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性质、定位、定义、分类、理论体系和哲学基础等(许余龙1992,2002;潘文国1997;潘文国、谭慧敏2006)。
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大大丰富了世界对比语言学,其成果不低于西方国家的研究水平。
但是,我们对研究对象中异同及其根源等基本范畴的研究还停留在结构和表达的层面上,理论体系还不够严密系统,哲学基础的研究尚嫌笼统。
发展史和方法论研究虽都有突破性成果,如徐通锵(2004)以对比和结合为中心的新方法论和潘文国、谭慧敏(2006)的中西对比研究简史等。
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尤其是发展史的研究都起步较晚,成果很少。
1.2 微观对比研究。
该分册把收入的32篇文章分为语音、文字、词汇和语义、语法4个层面。
微观对比研究这30年有两个明显的进步,一是以1990年为界,由单纯为教学、翻译等应用服务逐渐转向为普通语言学与汉语语言学理论建设同时也为各类应用服务;二是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如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和语言接触与影响的不同视角;对比研究中微观与宏观结合、描写与解释结合、个性与共性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等不同的方法。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除徐通锵、潘文国(1997)等极少数学者之外还没有真正从地道的汉语出发进行对比研究,跟着外国人转的局面还没有明显改变;另一个是比附多对比少,因此难以找出英汉之间的本质异同,也很难对所用的外来理论进行修正或补充。
1.3 宏观对比研究。
这个分册收入文章41篇,划分为语篇与功能、语用与修辞、认知与思维3部分,实际包括句子以上的句群、语篇、修辞与文体以及语言外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容。
语篇、功能、语用和认知这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都是随着语篇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研究的领域比过去扩大了,视角和方法也比过去新颖了,因此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不过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用・1・英汉语的语料通过对比来验证外国的理论,颇有点像理工科的验证性试验,只证明了别人结论的正确与否,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就算有所发现也没有深入下去,所以对外来的理论也提不出任何补充、修改或改造的意见。
1.4 对比应用研究。
这个分册收了37篇文章,分为对比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和在翻译中的应用3部分。
这3个应用领域发展不平衡,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翻译中的应用这两类文章较多,而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这类文章很少,高水平的就更少,所以只选入2篇。
整个应用领域的发展主要是随着微观与宏观研究的扩大深入而逐步扩大深入的,由语音到语篇,到文体;由语言内到语言外。
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应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微观层面的操作性应用较多,宏观层面的模式与方法应用就很少,理论的应用就更少。
二是“应用”和“应用研究”还没有区分开来,甚至把“应用”误认为就是“应用研究”。
1.5 徐通锵的划时代贡献。
(1)分册收徐先生3篇文章,(2)分册选了他创建字本位理论早期的两篇代表作,这两篇看似微观研究而实际是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理论探索。
我们为什么要设专节介绍徐先生呢?理由有三条:(1)对比研究可分两类,一类是显性对比,一类是隐性对比。
前者是对两种语言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系统对比,后者是研究一种语言为主,但同时以另一种语言为参照系,必要时在更高的层面有所对比。
如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语》、林语堂的《英语学习法》和徐通锵的许多论文和著作都属于这种隐性对比,而且这类对比常是大家所为,所以我们决不能排斥这类对比研究。
(2)徐通锵(1997)是真正摆脱印欧语言学模式制约,从地道汉语出发为创建中国语言学理论而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
(3)徐通锵(1991,2004,2008)在中国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开创与系统建设、在汉语字本位理论和语义语法体系的创建以及在以对比与结合为中心的新方法论的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从80年代就逐渐走出了割断汉语的历史用印欧语眼光观察与研究汉语的错误道路。
1.6 今后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重点。
综合观察分析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应就以下问题进行重点研讨。
1.6.1 理论研究。
理论上应以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定位为中心深入开展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学科史(主要是理论史)和方法论的研究,以推动学科向更高阶段发展。
潘文国(2008)在评论刘重德在学会青岛会议(1996)的开幕词时,特别提醒我们:“他提出的5个议题可说涵盖了学科建设的最主要方面。
在这个报告中,刘重德还为英汉对比语言学勾勒了一个全面的框架,理论方面八个分支学科加上四个实际应用方面,两两组合,可以形成32个研究领域。
他同时还正式提出了英汉对比可分三个层次的思想,并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最后,他还提出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四个原则,从方法论上为大家指明了途径。
可以说,经过他的整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汉对比语言学得以真正确立。
这篇短文的意义实在不容小觑。
”1.6.2 微观与宏观研究。
微观与宏观研究最主要的是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又能摆脱其制约,真正做到从地道的汉语出发,通过对比揭示汉语的本质特征,从而既推动汉语语言学建设,也丰富和发展了普通语言学。
要走上这样的研究道路,我们除了继续提高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对英语和汉语(尤其是汉语的音韵和文字)的研究,这是对比研究基础的基础。
1.6.3 区分“应用”与“应用研究”。
在应用的领域应认真区分“应用”与“应用研究”。
技巧距离实践近,抽象程度低,有可操作性,大都能直接应用,方法距离实践较远,抽象程度较高,就不容易直接应用,而理论距离实践更远,抽象程度更高,就很难直接应用,可见从理论与方法到应用有个中间地带。
应用研究就是对理论方法和应用之间这个中间地带的研究;其中间地带有两类,一类是理论和操作能力之间,如语言学理论和听说读写能力之间,另一类是理论和研究能力之间,如语言学理论和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研究能力之间。
张志公(1993:3132319)曾研究汉语语言学和语言能力之间的中间地带,创建了辞章学。
于根元(1999:1219)在《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中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很不够,希望今后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2 关于对比文化学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方面编了一个分册,收入文章38篇,分为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语言交际研究和专业文化研究4部分。
2.1 学科产生的背景。
文化对比研究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过去的对比研究,政治、历史、哲学、宗・2・教、艺术、风俗或综合等方面的居多,很少关注文化和语言的关系问题。
上个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语用学、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和前苏联的语言国情学逐步发展起来,80年代传入中国,外语界讨论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界讨论文化导入,翻译界讨论文化翻译。
就在这种背景下,90年代初开始我们把文化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看待(杨自俭1994)。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人类的最主要交际工具,所以文化的分类可用语言形态为参照,比如可分为普通交际文化(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与专业交际文化(包括各学科)。
将其引入对比文化学就可有普通交际文化对比和专业交际文化对比。
2.2 今后研究的重点。
30年来上述4个研究领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特别是90年代以来语言交际对比研究和专业文化对比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从学科建设来看,还存在着3个方面的问题:学科意识淡薄,目标不明确,研究不系统;语言交际对比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专业文化对比研究除比较文学外,外语和汉语界很少有人来做,其成果集中在其他专业中。
2.2.1 大力加强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建设的关键都在于科学地解决它的研究对象、性质、定位问题,这些问题清楚了才能更好地研究基本范畴,建设理论系统。
对比文化学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我们过去对这些问题做过简要的论述,但很肤浅,仅仅是个开始。
刘重德(1998:324)在学会青岛会议开幕词中给对比文化学提出的5项议题前3项都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我们应该重温刘先生的教诲,努力把这些开拓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做好。
2.2.2 系统开展普通交际文化对比研究。
这是刘重德在上述开幕词中给该学科提出的第4项议题。
为切实做好这个领域的研究,他(1998:4)号召我们:“深入开展英汉语各个层次中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还可以包括语义、语用、文体与修辞几个领域。
这是基础工程,我们首先应下工夫做好。
”这使我们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做系统研究的大有用武之地,只有系统研究才能找到规律,才能走向科学。
正如周有光(1998:1)所说:“比较引起分类,分类形成系统,比较、分类、系统化是知识进入科学领域的重要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