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设计2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撒盐”、“未若柳絮”等。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雪的比喻,理解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比喻,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插图、生字词、重点语句等。
2. 准备相关的音频文件,用于朗诵课文。
3. 提前安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自行查找有关雪的诗词及诠释,便于教室讨论。
教室教学流程如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雪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本课主题“咏雪”,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新课学习:1. 朗读课文,纠正读音和停留。
2. 逐句讲解课文,包括生字词、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者情感。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并讨论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从何而来。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并进行联想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5. 朗诵课文,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室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通过联想和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安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雪的作文,要求运用联想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在诗词歌赋中谈笑风生的情景总能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着许多这样令人陶醉的情景。
同砚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文人雅士们是怎样在家中与亲人朋友欢谈的吧。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并注意停留。
3.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学生指出难懂的字词及句子的意思。
4. 共同解决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内容1.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2.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中有两个场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干系?讨论后明确:两个场面互相映托,一个是外面大雪飘动,一个是家中亲人咏雪。
咏雪教案教学设计

咏雪教案教学设计咏雪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咏雪一、导入:大家读过《乌衣巷》这首诗吗?唐代诗人刘禹锡站立秦淮河边,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由此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其中提到谢家,你们知道谢家出了哪些明星人物吗?东晋政治家谢安,淝水之战的主帅谢玄,谢玄之孙--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之侄,被李白看重的“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谢I等。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人才济济的明星家庭中发生的小故事--《咏雪》。
(《咏雪》选自--?)二、预习检测1、关于《世说新语》(1)《世说新语》知多少?请介绍的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
(2)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美学家李泽厚将魏晋时期的特征概括为“魏晋风度”,那这些风流“名士”们会有怎样的风度呢?2、请同学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3、读得对不对呢?请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4、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1、给大家5分钟时间独立翻译课文,重点弄清划横线的词语解释。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词解释,看哪个组的正确率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
(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
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
(自我纠正与老师纠正兼用)四、初背课文请大家根据译文尝试背一背课文吧。
五、感知课文现在要考考大家,通过翻译课文,看看你们到底弄懂了这个故事没有。
请用原文字词齐声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六、比较赏析1、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
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章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回到文中来,文末为什么要详细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呢?(由此可见编者的态度是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的。
)3、宋代诗人蒲寿k(音同“成”)曾赞扬“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古诗《咏雪》郑板桥教学设计

古诗《咏雪》郑板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古诗中的经典名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炼字的精妙。
2. 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3.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引用古人对雪的描绘,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2. 学习活动一:品味字句,感悟韵律
(1)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整体感知古诗韵律。
(2) 逐句解析,理解诗意,找出经典名句,反复品读。
(3)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活动二:深入探究,感悟诗情
(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和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2)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 推荐一些与本诗主题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开展“古诗接龙”游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 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说明理由。
5.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收获,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作业:背诵本首古诗,并默写经典名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咏雪》教学设计 (2)

《咏雪》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1.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文言的能力,培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体味文言的魅力,积累文言字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初步理解文义,通过研讨明确主题。
2.通过赏析感受文言的魅力3.学会通过抓重点词句来理解文言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亲情的美好,(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体会天伦之乐。
2. 激发热爱古代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文言的赏析,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文章讲的是谢家子弟雪天温馨相聚,谈论诗文,咏雪助兴一事。
《世说新语》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
“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也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等典故。
本文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我以为“咏雪”固然体现了亲情,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魏晋名士那种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
所以,我想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生活气息。
《咏雪》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为浅显,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性,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在教学上,重点是引导学生借文下注释和工具书来疏通文义;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文言的赏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教学的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味。
初学文言,要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注意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可讲些文言小故事)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1.一般特征: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咏雪是一首以描写冬季雪景为主题的古诗。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丽与神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咏雪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能够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从而能够欣赏和赏析这首古诗。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咏雪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能够欣赏和赏析这首古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准备一些冬季雪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他们关于雪景的认知和感受。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雪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导入内容:冬天来了,你们见过雪吗?雪有什么特点?请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
第二步:课文学习(20分钟)•给学生分发咏雪这首古诗的课文,并在黑板上展示诗歌的原文。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描写手法。
•选取诗歌中的某些句子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句子或一段诗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和解读这句诗句。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句传达了怎样的意境和情感,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描写方式。
第四步:赏析欣赏(20分钟)•学生重点欣赏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古诗,比如音乐欣赏、绘画欣赏等。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咏雪”为题材,创作一段短诗,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创作。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描写手法和意象来表达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咏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咏雪》。
理解《咏雪》的诗意和主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雪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咏雪》的诗意和主题。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让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雪相关的诗歌或故事。
3.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咏雪》,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背诵《咏雪》,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3 翻译与解释:让学生翻译《咏雪》,理解诗句的意义。
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3.4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咏雪》的小论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画一幅与《咏雪》相关的画,表达对雪的理解和感悟。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咏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程度。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欣赏: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雪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夜独行》等。
北国风光七年级语文教案咏雪教学设计二

北国风光七年级语文教案咏雪教学设计二。
班级构成本次教学的学生为七年级学生,学生人数为5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班级整体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集体,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1.了解诗人王之涣创作《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掌握《登鹳雀楼》的表达技巧和方法。
3.善于运用比喻、描绘基本功,掌握措辞技法。
4.体验北国风光,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北方的美丽与神秘。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北方的冬季景象,让学生感受风雪交加、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
接着,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王之涣的诗歌。
在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后,教师向学生发出课堂任务:以北国风光为背景,自动生成并朗读半个《登鹳雀楼》。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发表大量优秀的朗读作品后,教师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品读王之涣所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如对比、联想、转换意象等。
为了更深刻地感受北方的冬天,教师带领学生出门,观察和体验冬天的雪景。
学生不仅能够在活动中感受诗歌和自然的共同点,还可以参与活动感受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北方的冬天风光,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意义。
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还发现了很多学生所具备的文学天分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也为班级的文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同样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北方的美丽和神秘。
总结本次教学通过介绍北国风光和诗歌,带领学生走进了北方的冬景。
学生通过朗读和观察活动,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北方的壮美与神秘。
同时,学生还利用这些感受,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体现了一种教育理念,即在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给予他们丰富的体验和传递生活的精神内涵。
咏雪教学设计方案两课时

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咏雪》这首诗的朗读技巧,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雪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重点:1.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的朗读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咏雪》诗歌原文、作者介绍、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诗歌朗读示范录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雪的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雪的诗句或故事?3. 引出课题:《咏雪》。
二、初读诗歌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三、精读诗歌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解释诗歌中的生字、难词。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讨论交流1. 讨论:诗歌中“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话中的比喻有什么特点?2. 分组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准备第二课时的展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诗歌的朗读和内容。
2. 学生展示第二课时的作业:背诵诗歌。
二、深入解读1.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境。
三、朗读示范1. 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
2. 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四、拓展延伸1. 让学生创作关于雪的诗歌或作文。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体验。
2.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诗歌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咏雪》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咏雪》两则选自《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是一篇讲读课文。
《咏雪》一则被编入《世说新语》“言语”一门。
文章语言简约,将东晋名门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写出。
赞扬了谢家儿女,尤其是以咏絮才闻名后世的才女谢道韫的聪明才智。
文中所体现的和睦轻松的家庭氛围,以及“才女”的话题都能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但学生思维活跃,更适合合作探究。
同时他们有一定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习模仿力强。
本班学生基础虽然较差,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但通过教师的课堂教授,尤其教师从基础抓起,设置较细的知识点,坚持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所以本班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了四人小组成员“一帮一”模式,即两个优等生帮助两个后进生,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积累常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学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写法;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
深入体会古人家庭文化的情趣;学习古代少年的智慧。
教学重点:
阅读浅易文言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积累闻言词汇,体会家庭文化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塞北的雪》
师生就歌曲进行简单互动。
如:教师问学生这首歌叫什么?内容表述等;再如:近期我们这里刚刚下了一场大雪,大家一定很兴奋,很多同学打起了雪仗。
当你面对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你会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它?你还知道哪些咏雪名句呢?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如收集到的资料等。
二、交流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由学生把以下内容展示在黑板上,其他学生改正错误,补充不足。
针对学生补充,教师再加以指导,划出重点。
1、了解《世说新语》
教师补充: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可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遗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窥见当时社会的点滴风貌,前者以《搜神记》为代表,后者以《世说新语》为代表。
2、走进刘义庆
教师强调刘义庆为南朝宋文学家,子季伯。
学生在便签上划出重点。
3、生难字注音释义(学生自查)
俄.而雪骤.差.可拟.柳絮.谢道韫.讲论文义未若因
三、研读共品
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划分文章节奏
二读课文:学生自读、四人小组合作听读、教师指定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
三读课文:小组合作从记叙文角度品读,完成问题。
师生明确: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事件(讲论文义、咏雪)
四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这一环节采用小组比赛形式,选出优秀合作团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附例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引导明确)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其乐融融的景象。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这个问题有两种相反意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答案,老师不做统一要求,但明确好的诗句要有意象。
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神似;“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形似。
)
③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A.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笑”前喻,“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你认为“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第四个问题,消除学生疑惑)④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教师明确:文章虽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
六读课文:在学习基础上能背诵
四、探究总结
对于文言文,学生已接触过几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在平时指导下,学生也已形成习惯。
每接触到一篇文言文,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五方面入手,自主总结文言词汇,并在课前小组轮流把文言词汇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其他学生补充,没有补充完整的,教师在课堂中再补充,学生完成笔记。
本篇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有:
1、一词多义
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
2、古今异义词
儿女:古义是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因:古义是凭借之意;今意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因为”。
3、特殊句式
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汉语语法中,“......也”“......者......也”都是判断句式)
省略句:即公大兄无奕女。
(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
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撒盐空中差可拟。
(状语后置句,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五、教师回顾总结重点知识,学生整理笔记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外小练笔:就自然界的某一现象为素材(如风雨雪雷等),自拟题目,抓住景物主要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形似撒盐(差可拟)
↗↑↑↘大和睦咏雪.→何所似.比喻比较笑→轻松
↘↓↓↗乐融洽
神似柳絮(未若)
教学反思:
学生课前预习较扎实,课文翻译及文言知识的积累与总结掌握较扎实。
上课整体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师也坚持把黑板交给学生,充分给予他们思考、讨论的时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次教学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对互助释疑环节的第二个问题(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的理解较含糊,提到意象意蕴时,学生更是满脸疑惑,教师在课堂中由于时间、内容等限制也阐述较少。
下一次课前需要再补充解决上面未阐释清楚的问题,总体上,本次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较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