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 郑板桥 教学设计

咏雪郑板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咏雪》郑板桥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咏雪》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郑板桥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评论诗歌作品。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诗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表象意义和深层意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独立感悟和审美观点。
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描写雪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回忆和叙述自己对雪的感受和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美,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介绍郑板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文学界的地位。
学生了解《咏雪》是郑板桥在什么时候创作的,以及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
3. 诗歌鉴赏:教师将《咏雪》的全文逐句解释,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抒情。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情感和意境。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之间讨论和分享各自对于《咏雪》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扩展自己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提高分析和评论诗歌的能力。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描写雪的诗歌。
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表现雪的颜色、形状、声音以及雪给人带来的感受等。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6. 诗歌分享:让学生逐一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其他同学可以给予反馈和评论,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7.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这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收获,再次强调诗歌对于情感表达和审美意义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美,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 学生讨论:通过教师对作品的解读和学生的讨论引导,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咏雪》教学设计

赴一场冬日里的家族茶话会《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4、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文章,借助角色演读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并能够在日常写作中熟练运用。
2、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写法,感受东晋名士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
【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
《咏雪》是初中第一篇文言文,虽然在小学时有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对于学生学习初中文言文来说,还是有些许陌生。
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及掌握程度相比小学来说会更高。
初一年级学生刚升上初中后,行为习惯都在逐步养成之中,学习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对教材内容的识记与认知能力较为薄弱,未能自觉形成课后复习教材内容、整理听课笔记的学习习惯。
但囿于该年龄阶段,学生对于新事物会有好奇心,从而形成学习古代汉语的一大兴趣点,乐于在课堂中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疑问。
同时,学生处于该年龄阶段,习惯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可以借助演示文稿、希沃白板等,加入些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比如:课堂活动、游戏互动等,使学生对于文言文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演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一次机缘巧合,你穿越到东晋。
某日,你在家中闲坐,收到一封来自谢太傅谢安的邀请函,他邀请你参加“冬日茶话会”,与他的家人一同饮茶赏雪,早就听闻谢太傅大名的你欣然答应。
为了能尽快融入这次家宴,你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查阅《世说新语》的相关材料,了解谢太傅一家。
1、刘义庆与《世说新语》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初中咏雪备课教案及反思

教案名称:《咏雪》课程类型: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2.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了解并欣赏古人咏雪的文学魅力;4.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2. 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3. 欣赏古人咏雪的文学魅力。
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2. 理解并背诵《咏雪》全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咏雪》的课件和参考资料;2. 学生准备《咏雪》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咏雪诗篇,如《雪梅》、《问雪》等;2. 提问:同学们对咏雪有什么印象?古人是如何咏雪的?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咏雪》全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含义;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内容;3. 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咏雪》全文,重点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2. 教师分析《咏雪》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情感等;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人咏雪的文学魅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结合课堂讲解,对《咏雪》进行再次阅读,加深理解;2. 学生尝试背诵《咏雪》;3. 学生回答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有什么印象?;2.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咏雪》的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2. 教师分析《咏雪》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情感等;3.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人咏雪的文学魅力。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结合课堂讲解,对《咏雪》进行再次阅读,加深理解;2. 学生尝试背诵《咏雪》;3. 学生回答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3.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古诗《咏雪》郑板桥教学设计

古诗《咏雪》郑板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古诗中的经典名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炼字的精妙。
2. 理解诗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3.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引用古人对雪的描绘,引导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
2. 学习活动一:品味字句,感悟韵律
(1)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整体感知古诗韵律。
(2) 逐句解析,理解诗意,找出经典名句,反复品读。
(3)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活动二:深入探究,感悟诗情
(1)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和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2)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3)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学习活动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 推荐一些与本诗主题相关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开展“古诗接龙”游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3) 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并说明理由。
5.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收获,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6. 作业:背诵本首古诗,并默写经典名句。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咏雪是一首以描写冬季雪景为主题的古诗。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古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雪的美丽与神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咏雪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能够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从而能够欣赏和赏析这首古诗。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咏雪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能够欣赏和赏析这首古诗。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准备一些冬季雪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发他们关于雪景的认知和感受。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雪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导入内容:冬天来了,你们见过雪吗?雪有什么特点?请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
第二步:课文学习(20分钟)•给学生分发咏雪这首古诗的课文,并在黑板上展示诗歌的原文。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教师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描写手法。
•选取诗歌中的某些句子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句子或一段诗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和解读这句诗句。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句传达了怎样的意境和情感,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描写方式。
第四步:赏析欣赏(20分钟)•学生重点欣赏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首古诗,比如音乐欣赏、绘画欣赏等。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咏雪”为题材,创作一段短诗,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创作。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描写手法和意象来表达自己对雪景的感受。
《咏雪》教学设计-1

《咏雪》教学设计《咏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在朗读中质疑、思辨;2.发挥想象, 品析诗句的高下, 并用比喻作诗;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情境中感受诗意, 能喜欢《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义, 背诵课文,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收集一些动漫的下雪图片, 选用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播放幻灯“动漫飘雪图”, 学生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 激趣导入方法1.背诵写雪诗: 略方法2.讲述《七步诗》故事。
对七步诗, 谢灵运说, “天下才分十斗, 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 天下人共用一斗。
”“才高八斗”的由来。
谢灵运对曹子建的推崇和自信真性情。
方法3.谢家子弟不一般, 介绍谢家出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两个大家族, 赫赫有名的家族。
谢家, 谢安,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都是诗文卓著, 诗仙李白特别推崇谢安和谢朓。
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显赫的谢家里。
走进谢太傅时代的谢家, 有如此多的名人, 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一起走进谢太傅家一个雪天咏雪的故事里。
二、熟读成诵, 质疑问难1、自由读课文几遍, 读到自己认为熟了就停下来。
指名学生读, 点评。
换一种方式读课文。
去掉标点读。
再换一种方式读, 古籍是竖排的, 我们也来读一读竖排本的, 慢悠悠读全文。
2.质疑问难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或者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
要落实的重要字词:儿女:子侄辈;骤:急速, 迅猛。
(暴风骤雨);拟:相比, (无可比拟);未若:不如, 比不上;因:凭借。
预设: 这两句诗到底谁的好?为什么谢太傅没有点评?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三、品读感受“咏絮才”1.__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从文字中捕捉信息。
2、师小结: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咏雪》教学设计(优秀9篇)

《咏雪》教学设计(优秀9篇)《咏雪》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
并且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
并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流程: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
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师:画得真好。
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
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
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
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
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
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
一、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家庭氛围。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比喻手法。
2.难点
1.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雪景图片,引出课题。
2.初读文言文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4.分析人物
1.分析谢太傅、谢道韫等人物形象。
2.体会家庭氛围。
5.学习比喻
1.分析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精妙之处。
6.朗读背诵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言文。
7.拓展延伸
1.让学生进行比喻句的创作。
8.课堂小结
1.总结文言文内容和学习收获。
9.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雪的短文,运用比喻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词在特
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
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
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们应按照古
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师生
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
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
(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
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
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
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
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
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
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
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⑴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⑵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
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
的比喻吗?
⑶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
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
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
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
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
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
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
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
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
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
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
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课堂小结
古今异义祠:儿女
古义: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今义:子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背诵并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