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猫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7-猫(第1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课件]-17-猫(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7cf44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31.png)
正音释义
读准字音。
逗( dòu )
红绫( líng )
污涩( sè )
怂恿(sǒnɡ yǒnɡ) 怅然(chàng )
凝望( níng )
倚着( yǐ )
妄下断语( wàng ) 蜷伏( quán )
虐待( nüè )
惩戒(chénɡ )
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污涩〕 肮脏且不光滑。 〔预警〕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 弯着身体趴着。 〔凝望〕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畏罪潜逃〕 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结合问题填写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 (3)作者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 (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 隔 壁 要 来 的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流浪猫
外形
花白的毛, “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作者简介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首篇。 《 家 庭 的 故 事 》 中 的 作 品 , 主 要 创 作 于 1925 至 1927 年 , 此 时 正 是 中 国 社 会 处 于 急 剧 变 革 的 时 期。有一种观点认为,《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 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 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实际是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根据是“一只黑猫飞 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合作探究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
17《 猫 》导学案

17《猫》导学案
17 《猫》导学案
1.认真读课文三遍,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地方。
2.借助工具书查准字音,标注在课文相应位置并识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2.学习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4.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是:目标1、4难点是:目标2、3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1958)
2.背景资料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其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
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从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求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学法指导]
1.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一、基础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污涩()怂恿()蜷()伏惩戒()
怅然()相称()忧郁()虐()待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妄下断语:
②畏罪潜逃:
③提心吊胆:
3.本文选自《》,作者,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7 猫

来历
外形
第一只 花白猫
(1—2)
从隔壁 要来的
第二只 小黄猫 (3—14)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花白的毛,常如 带着泥土的白 雪球似的。
浑身黄色的
第三只 丑猫
拾来的
(15—34)
毛色花白 烧脱了好几块 毛
性情
在家中 的地位
结局
对我 的
影响
很活泼
相伴的 小侣
病死
一缕 酸辛
更有趣、 亲爱 更活泼 的同
伴
过路人 怅然 捉去了 愤恨
郑振铎(duó)
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 上册 应城市杨河镇巡检学校 李思平
一、整体感知,揣摩描写
1.默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勾画出课文 中生动描写猫的文字。
默读要求: (1)不发声读,不动嘴唇; (2)不用手指着读、不回读; (3)边读边思考; (4)边读边动笔,勾划重点词句。
2. 分享文中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 并说说猫的特点。
(1)“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2)“我”根据什么迹象断定猫咬死了“我”的芙蓉鸟? 我的证据确凿吗?谁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
(3)当听见张妈叫到芙蓉鸟死去一只,妻子的反映如何?
(4)设想一下,如果养第二只小黄猫时家中也养了一对黄 色芙蓉鸟,鸟也被吃了,“我” 会怎么想、怎么做?
2、审视人性—恶与善
请同学们结合“芙蓉鸟事件”的内容说说人性 之恶和人性之善。
主观臆断 推卸责任 心存偏见 忽视弱小 ……
3、品悟人性的光辉
请同学们朗读品味下面的文字,用我们的声音传 达作者的心声,感受人性的光辉。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 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 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宁夏2024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猫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4. 概括“芙蓉鸟事件”的发展过程及“我”心理和情感 的变化。
情节
A 鸟被咬死 C “我”知真相
心理和情感 担心
B
愤愤
D
A: 猫常望鸟
B: 愤怒
C: “我”惩戒猫
D: 难过
【变式问·不同问法答案略有不同】选文写了“芙蓉鸟事 件”的始末,“我”对这只猫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不喜
第五单元
17 猫
目 录
CONTENTS
01 1星题 积累运用 02 2星题 阅读鉴赏
七年级(1)班开展“人与万物”主题学习活动,邀你 参与。 【活动一:万物有灵】 1. 学完课文,小宁写下一段阅读感想,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
文字问题。
123456789
万物有灵且美,惹人着迷,引人深思。郑振铎笔下那 只忧郁懒惰的猫,因为主人没有判断明白便wàng下断语, 最终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死在邻家的屋脊.( jǐ )上, 令人怅.( chàng )然,不禁想为这只被冤枉的动物biàn 诉。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123456789
9. 小金在读书会留言板上提问:“作者为什么不能像之前说 的那样宽容偷兔贼呢?”请你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回复小 金,80字左右。(4分) 【链接材料一】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 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 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123456789
123456789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wàng( 妄 )下断语 biàn( 辩 )诉
123456789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在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7-猫(第1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7-猫(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5050894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4.png)
第17课 猫(第1课时)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1.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重点是边读边做圈点勾画。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1.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学习做摘录的方法。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的手法。
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谜语,让学生猜猜看。
学生说出谜底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猫都有什么样的品种(或毛色),最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内容填空。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信息。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内容,教师简单地做写作背景的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检查预习,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逗()红绫()污涩()怂恿()怅然()凝望()倚着()妄下断语()蜷伏()虐待()惩戒()污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虐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畏罪潜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默读课文,思考课件中出示的问题,结合表格,在文中相关段落圈点勾画,摘录或概括出关键内容,填写在表格中。
【设计意图】运用摘录和概括等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总结三只小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17 猫 课件(共29张PPT).ppt

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 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 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 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 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 犯罪嫌疑人:丑猫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我”的判断是否正确?是谁咬 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不正确; 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 只黄鸟。”
猜想猫“凝望”“嘴里好像还在吃着
什么”的原因。
猫“凝望”鸟儿,可能是羡慕主人对 鸟儿的悉心关照与爱护,也可能是自 己内心孤独,想寻找玩伴,也可能是 叹息鸟儿还不如自己自由自 在……“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可 能是在吃园子里抓到的虫子或捡到的 剩菜,不一定就是吃鸟。
24年秋 新课件
猫
学习目标
◆积累“逗、缕、懒惰、怂恿、畏罪潜逃”等重点字词。 ◆边默读边勾画重要语句,概括并比较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和命运;揣 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及其家人在三次养猫经历中的 情感变化。 ◆结合对第三只猫的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 译家、文学史家。五四时期曾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 会》。著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 等专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7猫-课件

芙蓉鸟被害案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 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 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丑猫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 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来历
第三次: 遭人遗 丑猫 弃,拾 (15—34) 来的
外貌
性 情
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 又很瘦,烧 忧郁 脱了好几块 懒惰 毛之后,样 子更难看了。
在家中 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 影响
若大欢注,意有家不它若不大。无喜,被 误 浪冤 打 而枉 、 死、 流
更难过 得多。
永不养 猫。
30、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 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 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 良心的针! 31、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 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心理描写
“难过”一词表达了“我”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 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我对自己冤枉了猫很自责,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 “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 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 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显然,“我”的难过并不仅仅是因为 “我”冤枉了猫。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 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 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17《猫》课件PPT课件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
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件定性:
冤案
案件反思: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 启示?
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 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 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自由朗读,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讨 论下列思考题:
小组讨论:
1选文写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请将下列故事情节的 发展过程补充完整。
买鸟 受罚
凝望
怀疑
真相大白
蒙冤
卷宗
芙蓉鸟被害案
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全家伤心程度加深,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 3.第猫三做只铺猫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D34)
程度更深,“永不”强调态度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也 是对全文的总结
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比喻,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默读课文,思 考: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 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 格各有什么特定? 3.“我”和家人对这几 只猫的态度怎样? 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整体感知:
作者讲了几只猫的故事?分别在文中的哪 些段落?
第一只猫:1-2 第二只猫:3-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猫
2.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第三只猫。
这只猫被冤枉并遭受暴打,最终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刻骨铭心。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得猫—养猫—()—再()—再()—再()—复()—复()—复()—最后()
亡失—得猫—养猫—亡失—得猫—养猫—亡失—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死亡的第三只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2.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使它后来死在邻家屋脊之上,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感悟精彩句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白描作用分析
白描勾勒能细致传神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在外貌上运用白描,能洞穿人物灵魂;在语言上运用白描,能传神表达人物内心,展现人物情操品质;在动作上运用白描,可使人物内心情感表露更准确。
答题模式一般是:“这段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生动传神地塑造出了……(人物形象)”。
素材积累:
古人关于“改过”的名句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李毓秀《弟子规》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菜根谭》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袁黄《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