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课外练习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练习

烛之武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吾其还也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无能为也已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朝济而夕设版焉D.失其所与,不知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8.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A.秦伯说(通“悦”,高兴)B.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D.又欲肆其西封(通“私”,私自)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C.唯君图之图:考虑。

D.晋军函陵军:军队。

1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理于晋以:因为,表原因的连词;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那里、怎么,表反问的语气词;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代指上文的事;D.吾其还也其:还是,表商榷的语气词。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想要学好高考语文科目,那么在学完每篇课文后及时地做好课后练习是关键,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及答案,欢迎同学们练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1.对加点字音、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A.氾(fàn)南缒(zhuì) 越国鄙(当作边邑)远B.佚(yì)之狐肆其西封(名词活用为动词) 共(ɡōnɡ)其乏困C.许君焦、瑕(xiá) 何厌(满足)之有逢(fénɡ)孙D.阙(quē,损害) 行李(出使的人) 以乱易整,不武(威武)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失其所与,不知3.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夫晋,何厌之有C.邻之厚,君之薄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①晋军(驻军)函陵②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③以乱易(交换)整④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⑤焉用亡国以陪(陪伴)邻⑥朝济而夕设版(用夹板筑的土墙)焉⑦因(依靠)人之力而敝之⑧失其所与(亲附的国家)A.①②③⑧B.①④⑥⑦C.②③④⑤D.⑤⑥⑦⑧5.请你说说下面语句有什么深层含意?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子犯请击之”,句中的“之”,课本注:“指秦军”;本资料注:“指郑国”。

你认为怎样理解才是正确?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①国危矣。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行李之往来。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⑥唯君图之。

⑦共其乏困。

⑧是寡国之过也。

A.①②⑤⑦⑧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⑦D.④⑤⑥⑦⑧8.烛之武在说服秦撤军之后,秦“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郑国虽然避免了晋国侵略的灾难,却招致了秦国派来驻军,请问:秦国趁隙而入,这是不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9.请你就独之武的说辞写一则五六百字的短评,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自拟。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君知其难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夜缒而出A.越国以鄙远 B.既东封郑C.常以身翼蔽沛公 D.范增数目项王3.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郑既知亡矣 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 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6.下列语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是寡人之过也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佚之狐言于郑伯D.晋军函陵7.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B.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敢以烦执事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偏远B.晋军函陵:军队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何厌之有:厌恶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二、名篇名句默写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佚.()之狐秦军汜.()南夜缒.()而出②共.()其乏困阙.()秦许君焦、瑕.()【答案】①yìfán zhuì②gōng quēxi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队)是寡人之过.也(过错)B.若不阙.秦(侵损、削减)郑既.知亡矣(既然)C.邻之厚.(增益)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D.何厌.之有(厌烦)失其所与.(结交、结盟)【答案】C【解析】A 项“军”指驻军。

B 项“既”指已经。

D 项“厌”指满足。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普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C.共其乏困 D.既东封郑【答案】C【解析】A 项“军”是名词作动词,指驻军。

B 项“鄙”是名词作动词,指把……当作边邑。

D 项“封”是名词作动词,指以……为疆界。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于晋..之往来 D.以其无礼【答案】D【解析】A 项“夫人”的古义为“那个人”,即秦穆公,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 项“东道主”的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的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项“无礼”的古义和今义均为“没有礼貌”。

5.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我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答案】A【解析】《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二、阅读提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 (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 ”,同“矣”,句末语气词,了)①共其乏困(“共”,同“ ”,供给)2.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漫兴九首(一)①杜甫隔户②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③,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公元757年,杜甫45岁,正值年富力强,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759年夏,杜甫来到成都,定居草堂。

本诗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所写。

①户:门。

①作意:如意。

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B.“恰似十五女儿腰”用杨柳描写十五岁少女的纤柔细腰,意在表现少女的妩媚动人。

C.“谓谁朝来不作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于摧残杨柳的人给予了无情的嘲讽。

D.“狂风挽断最长条”的意思是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杨柳那根最长的枝条给折断了。

E.本诗前两句描写杨柳之美,后两句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之问,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8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
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遂隐而
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3、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外内弃之弃:厌弃
B、不亦诬乎诬:荒谬
C、焉用文乎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
14、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①禄亦弗及②、罪又甚焉③、盍亦求之④、焉用文之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
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15、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
A、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B、不食其食,身将隐
C、介之推不言禄
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16、对介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
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17、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

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C、使文章曲折跌宕。

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人。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译文:————————————————
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译文:————————————————
③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13、D (“田”指祭田)14、A(两个“亦”,均为“也”;两个“焉”,前者为语气词“了”,后者为
疑问词“怎么”) 15、B 16、C 17、A 18、①臣子们把罪恶看作是正义的行为,国君却对奸诈给以奖赏。

②明知是罪过,却要去仿效,罪就严重了。

③用这块祭田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爱惜名节的人。

19、
略。

[附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
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

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

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
君主。

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
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

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
吃国君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
装饰品。

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

”他的母亲说:“能
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

”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
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