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版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优秀教学总结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优秀教学总结
五年级下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教材选择:选择传统文化教材,如古代诗词、传统节日等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培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故事、诗词等教学
环节之后,可以加入小游戏或小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3. 多角度呈现: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如历史角度、艺术
角度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4.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如制作手工艺品、
品尝传统美食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
竞赛、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6. 跨学科融合: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语文、音乐、美术等,使学生能
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
7. 知识的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传统文化知识,例如通过互联网资源进
行文化深度挖掘,或者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传统文化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角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五年级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子课本(2019山东大学出版社)

第三单元诚信立身“诚信”二字中的“诚”指的是真实、诚恳,“信”指的是信任、信用。
“诚”“信”二字组合在一起,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减信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我们要牢记古人的教海,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经典驿站1 忠信为宝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注释:结:纽带。
文意:诚信,是社会关系的组带。
儒有不宝全玉,而忠信以为宝。
——《礼记・儒行》注程:儒:儒学、儒家经典。
这里泛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宝,动词,珍视看重。
文意:不看重金玉等钱财,而以忠信为宝。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乾》注释:进德:提高道德修养。
修业:扩大功业建树。
修辞:修饰言群。
居:积累。
文意:君子要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忠诚守信,这是用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修饰言辞以树立诚意,是为了更好地积累功业。
温馨点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精神纽带,是人性中最重要的美徳。
它让我们的灵魂变得高贵,让我们的品格变得高尚。
我们一起查字典,找一找关于“信”字的解释吧活动广角:课文中这几句话道理深刻,你能背诵下来吗?1.诚实2.不怀疑,认为可靠3.崇奉4.消息5.函件6.随便,放任你还知道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历史小故事?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我知道”曾子杀猪与“学布一话干金”的改事,还知道......成长阶梯:你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如果能把这几句话背诵下来,就可以把红旗插到C峰上;如果你通过查字典了解了信”字的不同含义,就可以把红旗插到B降上;如果你能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就可以把红旗插到A峰上啦!2以信待人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晋)杨泉《物理论》注释:接:对待、交往。
妻子:妻子和儿女。
文意:以诚信的态度对人,天下人都会信任他;而不以减倍的态度对人,连妻儿都会怀疑他。
【K12学习】xx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大学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学计划一、教学目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文化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分析:包含“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知情。
人物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
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名胜游踪展现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
了解山水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现形式为“经典回放”、“人物剪影”、“诗话揽胜”、“温馨点击”、“活动广角”、“成长阶梯”三、注意问题: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授课时间:硕鼠魏风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后记:授课时间:黄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山大版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导学案及反思(全册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地方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导学案
课题《诗经》1硕鼠课型新授课时 1 时间
活动目标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
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
活动重难点: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活动过程
自主学习(10分钟)一、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二、生生互评。
三、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一、传统节日。
1. 春节。
- 春节的起源: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
- 习俗:- 贴春联: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
例如“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 放鞭炮:传说中是为了驱赶“年”兽。
虽然现在出于环保和安全考虑,很多地方限制燃放,但它仍是春节传统习俗的重要部分。
- 吃年夜饭: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如饺子,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鱼象征年年有余等。
- 拜年: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
2. 清明节。
- 起源: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习俗:- 扫墓祭祖:人们到墓地祭扫,缅怀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 踏青:在清明节期间,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会到郊外游玩,欣赏自然风光。
- 插柳:有多种说法,一种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等。
3. 端午节。
- 起源: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 习俗:- 吃粽子: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现在已成为端午节的特色美食。
有甜粽、咸粽之分,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和包法各有特色。
- 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打捞屈原的遗体。
赛龙舟是一项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 挂菖蒲、艾叶: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艾叶有特殊的香气,人们认为可以驱邪祛病。
4. 中秋节。
- 起源: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传统文化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传统节日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3. 端午节: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人们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丰收。
二、传统艺术1. 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和脸谱艺术而闻名。
2. 书法: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书写艺术,包括行书、楷书、草书等不同的书写风格。
3. 中国画:中国画以线条和墨色为主,讲究意境和气韵,常见的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等。
三、传统礼仪1. 尊师重道:在古代中国,尊敬老师和重视学问是一种重要的礼仪。
2. 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尊敬和孝顺父母。
3. 礼让:在日常生活中,礼让是一种基本的社交礼仪,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四、传统建筑1. 故宫: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象征,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而闻名。
2. 长城:长城是中国的象征之一,是古代中国的防御工程,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园林: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布局和设计而著称,如苏州的拙政园、杭州的西湖等。
五、传统文学1.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唐诗宋词: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六、传统哲学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提倡“无为而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端午节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掌握《屈原》的故事内容;3.学会制作粽子并了解粽子的寓意。
二、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等;2.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3.粽子制作材料:糯米、竹叶、棉线等。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2.让学生观察已准备好的粽子材料,并了解其用途。
二、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叫做端午节吗?它有什么特别的传统习俗?2.听取学生的回答后,通过举例子、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三、呈现故事1.分发《屈原》的故事大纲,放映相关片段;2.配上背景音乐,讲述《屈原》的故事内容;3.回答学生提问,澄清故事中的疑惑。
四、合作学习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制作一份粽子;2.由组长领取材料并分配任务,其他成员协助进行操作;3.在操作过程中,讲解粽子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4.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完成任务。
五、展示成果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粽子,并总结出粽子制作的要点;2.学生品尝粽子,并帮助整理教室,清理工具和材料。
六、巩固提高1.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是什么?2.邀请一位学生上台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3.结合教材,进行有关的练习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1.完成与端午节相关的练习册任务;2.撰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小作文,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爱。
八、课堂小结1.回顾整节课的内容,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2.强调端午节的文化意义,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九、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到家里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并分享他们的经验;2.邀请家长们在课堂上讲述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和传统习俗。
以上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教案,主要围绕端午节展开。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讲述《屈原》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背后的文化内涵。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

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第一篇:山大版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全一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通过诗词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古代诗歌,辞赋为主,从唐诗宋诗及清诗中选择一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道德品质,体现各个时代的不同社会风貌。
如杜甫的心忧国家,李白的豪迈不羁,白居易的流畅明晓,苏东坡的诙谐豁达等等。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
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父母亲情,真挚友情,怀古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教学重点诗词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四、教学措施:1、诵读,记背。
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诗经》硕鼠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黄鸟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学期传统文化教案1.学期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通过传统文化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4)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
2.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25人,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对中国的经典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名胜佳境”“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
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在“名胜游踪”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温馨点击”不仅介绍了作者、作品及相关的知识,而且揭示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活动广角”以对话的形式提示了学习要求,并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加深认识;最后通过“成长阶梯”这一环节检验学习情况,促进形成和发展。
4.教学内容5.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分配周次教学内容第1、2周泉城济南第3、4周千佛山第5、6周趵突泉第7、8周大明湖第9、10周海上名山第11、12周龙潭瀑第13、14周妙联集锦第15、16周读书名联第17、18周成语探源、第19、20周成语诗画6.教学措施(1)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4)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7.教学辅导计划课时备课第三单元名胜佳境1、泉城济南一、教学目标:1、把文章读通顺。
2、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3、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启发;自主、合作、探究四、学具准备(根据需要来写,此项一定包含对教育技术的使用):小黑板、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指具体的分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你知道哪些旅游城市?听说过济南吗?你对济南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看看济南有多美,看看济南有哪些旅游景点。
板书:泉城济南二、指导学生自学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组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2、活动广角:你知道哪些着名的景点呢?小组内交流。
六、课内训练题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七、作业布置(体现分层,不同水平学生布置不同梯度的作业)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八、板书设计。
济南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
西来水窦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2、佛教名山——千佛山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三、教法与学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个人诵读、自悟。
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听说过千佛山吗?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佛山,看看千佛山有多美。
板书:佛教名山——千佛山二、指导学生自学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佛山。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请听这幅对联:“秋水一湖,满贮五三烈士血;佛山万仞,可作国耻纪念碑。
”理解这幅对联的含义。
六、课内训练题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2、你还能说出千佛山的哪一些着名景点?七、作业布置1、有机会亲自去爬一爬千佛山,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2、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八、板书设计千佛山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3、名泉之冠——趵突泉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三、教法与学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 个人诵读、自悟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听说过吗趵突泉?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趵突泉,看看趵突泉有多美。
板书:名泉之冠——趵突泉(二)指导学生自学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名泉之冠——趵突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趵突泉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趵突泉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六、课内训练题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2、你还能说出趵突泉的哪一些着名景点?七、作业布置1、有机会亲自去趵突泉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2、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八、板书设计趵突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4.泉城明珠—大明湖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三、教法与学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泉城明珠大明湖介绍: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
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
大明湖历史悠久,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早在北魏年间,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
寺东北两面则湖。
”其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
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
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又名“历水波”,宋代称“西湖”。
宋时着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
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了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
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
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二、指导学生自学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六、课内训练题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大明湖有哪些了解?2、你还能说出大明湖的哪一些着名景点?七、作业布置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八、板书设计西湖二首大明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啊!5、崂山一、教学目标: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三、教法与学法: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材料五、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二)指导学生自学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崂山八水河中游,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
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
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北九水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
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
“九水明漪”为崂山十二胜景之一。
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五)成长阶梯六、课内训练题1、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着名景点?2、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七、作业布置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八、板书设计崂山:青岛市海上名山第四单元艺术乐园(一)妙联集锦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