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政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政治 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定义、静止定义、规律定义。

2、明确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理解规律相关知识,明确应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学习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学习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规律的含义学习过程:【任务一】阅读并分析材料,探究哲学上运动的含义。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 600米。

再比如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

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什么意思?(2)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3)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任务二】阅读材料探究哲学上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古希腊两位著名哲学家的两种不同观点: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这两个人的观点都正确吗,为什么?(2)据此你来总结一下:什么是静止,静止和运动关系如何?【任务三】阅读材料探究哲学上规律及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白山人影作业提早捕捉了10月2日这次明显降水过程,2日5时许白山市人影办组织在全市范围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共发射火箭弹30余枚。

是日凌晨至深夜,白山市全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靖宇、临江出现大雨,白山、江源、抚松出现中到大雨天气,长白为小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17.2毫米,最大降水量为靖宇县板石林场35.1毫米。

(1)你来分析分析我们是如何实现人工增雨的?(2)据此回答,什么是规律,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关系如何?【任务四】独立总结本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2.难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三、自主预习(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运动是物质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的、的和的;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②普遍性:、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自主探究探究一:根据书本P3l探究材料,回答:慧能、毕尔生、黑格尔和柏格森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错误?探究二: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外出时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

过了很久,这个人总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

42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

42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

4. 2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编制人:常永香审核人:一、学习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学习重难点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木屈性,规律的客观性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运动是物质的和O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区别:(从齐自的含义上区别)联系:物质是—的物质,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C的存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静止的含义(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的和—: 静止并非不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的和—o(3)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任何割裂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都是错谋的。

4、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规律是—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 ________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提出疑惑1、A 、C 、2、A 、C 、3、A 、C 、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错误是: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屈性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D、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拔苗助长”没有“助长”反而“助死”的原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发挥出來人们不可能认识植物生长的规律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B、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D、没有做到亲身实践苗枯出荒。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导学案

认识运动_把握规律_导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课标要求】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理解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高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能力,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要求。

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自主学习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探究一: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天天昼夜循环呢?为什么年年岁岁四季交替呢你还能否举出运动的一些事物或是现象吗?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的()和()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探究二:回忆<<刻舟求剑>>的故事,想一想:楚国人为何没有找到剑?犯了什么错误?① ( )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探究三:《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想一想: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的运动?到底是什么在运动呢?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②、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

→思考总结: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例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 D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探究四:想一想: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 )探究五:参阅教材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呢?(1)哲学上讲的静止——运动的一种( )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高二朱雪云【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及其确立依据: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运动?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1)含义:(2)特点:2、物质与运动有什么辩证关系?(1)区别:(即含义)(2)联系:(1)(2)3、什么是静止?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1)含义:(2)内容:①从时间上看:②从空间看:4、运动与静止有何辩证关系?(1)区别:(2)联系:5、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即原理)6、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即方法论)【预习自测】(要求: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找出问题,并商量解决。

A级问题为识记内容,B级问题为理解内容,C级问题为拓展内容,D级问题为难度较大的问题,同学们可选做。

)1. (A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2011年5月24日,搭载一名意大利、一名俄罗斯和一名美国宇航员的“联盟”号载人飞船TMA-20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

这三名宇航员的身体对于高速飞行中的载人飞船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

广东省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高中政治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4 .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自主学习】一、学习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重点: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难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自主阅读课本,梳理体系,完成预习自测,思考探究问题,做好小组发言准备。

1学时完成。

四、要点透析预习自测【自主学习(预习案)】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和。

基本形式:运动、运动、运动、运动、运动。

(3)特殊形式:。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和。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2.正确理解“相对静止”:(1)含义:哲学上讲的静止静止是一种的运动,是运动的。

(2)情形:一种是事物之间的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3)意义:承认相对静止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的、的,静止是有的、的。

2)中有、中有。

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和的统一。

4)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联系是错误的。

夸大运动的绝对性会陷入论;夸大静止的相对性,会陷入。

3.运动的普遍性:①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引起事物的,推动着事物的。

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之中。

4.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中才能存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这个属性是关于物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和,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哲学第四课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哲学第四课  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学习目标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二、学习重难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三、前置性补偿1.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什么?2.为什么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四、新知探究探究1.什么叫运动?探究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何?【典题解析】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2.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具体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

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 C.运动 D.永恒性探究3.什么叫静止?探究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如何?【典题解析】4、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

这说明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C.矛盾的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所犯错误一样的是A.按图所骥 B.稳如泰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探究5.规律的含义?【典题解析】6、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⑴人不为已,天诛地灭⑵新陈代谢⑶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返⑷阶级斗争规律⑸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导学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导学案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学习目标]1.识记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两个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2.把握:两个观点(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通过学习,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一、教材助读(一)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运动的含义: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

①②③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讲的静止,是一种。

①②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辩证统一。

区别:①含义不同。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方法论〗(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客观性:②普遍性:〖方法论〗(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内容〗:〖方法论〗二、判断自测(具体要求:独立思考、写出理由)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4.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5.规律有好坏的。

6.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互制约三、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预习思考]探究一: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
能力。

【学习重难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_______。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②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而运动是、和。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

静止是、和。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运动是
的、的和的;而静止是的、的和的。

(2)联系:①是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规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当堂检测】
(一)判断题
(1) 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时不存在的。

()
(2)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3) 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人可以改变、改造和消灭规律。

()
(4) 规律没有好坏之分。

()
(二)单选题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之树常青”、“生命在于运动”,这些俗语说明()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D.运动包括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3、“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
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 ( )
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课后练习】
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
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2、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指出,今年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依然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
C.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中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缓缓降落在月面。

继苏美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五星红旗第一次插上了月球。

这表明()
A.人们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B.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实现预期目标
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D.科学家的智慧是人类获取正确认识的基础
4、“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5、材料:我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是从2004年启动的,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平稳落月,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上成功实施软着陆的国家。

在实现软着陆的同时,“嫦娥三号”还肩负着突破自动巡视勘查、深空测控通信、月夜生存等关键技术的使命。

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依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根据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他们是如何按规律办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