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 - 副本 -2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由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升高的疾病或病理生理综合征,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左心房压力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力8-20mmHg为正常诊断标准:海平面,右心导管检查静息状态,mPAP>25mmHg或运动状态mPAP>30mmHg 根据静息mPAP分度:轻度:26-35mmHg中度:36-45mmHg重度:>45mmHg肺动脉高压(PH)的金标准需要右心导管测量值来确定.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因1.肺动脉血流量增加(1)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永久性动脉干。
(2)后天获得性心内分流:主动脉瘤破裂或主动脉动脉瘤破入右心或右心房,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
2.肺周围血管阻力增加(1)肺血管床缩小: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栓塞。
(2)肺动脉管壁病变:①肺动脉炎②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丛性肺血管病、微血栓形成、肺静脉堵塞③肺动脉先天性狭窄。
(3)低氧血症致肺血管痉挛:①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②呼吸运动障碍:胸膜病、胸廓畸形、多发性脊髓灰质炎、肌萎缩、肥胖症。
3.肺静脉压增高:(1)肺静脉堵塞:纵隔肿瘤或肉芽肿病、纵隔障炎、先天性肺静脉狭窄。
(2)心脏病: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或闭锁不全、二尖瓣环钙化、左房黏液瘤、三房心肺动脉高压共同症状: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症状,其特征是劳力性)其它症状:胸痛、晕厥、疲乏、咯血、声嘶肺动脉高压病因症状:先天性心脏病:自幼心脏杂音、易感冒、差异性紫钳、蹲踞现象等。
结缔组织病:皮肤、关节、粘膜、骨骼等异常。
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的相关表现。
呼吸系统疾病:职业史、慢性咳、痰、喘病史。
左心疾病:左心扩大,EF降低、不能平卧等肺动脉高压体征:呼吸频率增加、脉搏频速、细小。
右心衰竭时可见颈静脉充盈。
胸骨左下缘有抬举性搏动,反映右心室增大。
肺动脉高压的分子机制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简称PA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其特征为肺动脉内压力升高,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最终引发心衰。
PAH的分子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的紊乱。
以下是一些与PAH分子机制有关的关键因素: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PAH患者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功能下降,从而引起肺动脉收缩和高压。
细胞增殖和凋亡不平衡:在PAH患者中,肺动脉壁内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殖以及细胞凋亡受损可能导致血管壁的加厚,增加了阻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PAH中可能过度表达,导致异常细胞增殖。
炎症因子:炎症反应可能在PAH的发展中扮演角色。
细胞因子的异常释放可能导致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肺动脉血管损伤。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可能导致细胞膜和细胞器受损,引发细胞死亡和血管损伤。
神经内分泌因素:前列腺素、血管活性肠肽等神经内分泌因素的不平衡可能导致PAH。
遗传因素:PAH的一部分病例与基因突变有关,如BMPR2基因突变。
免疫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
肺血管重塑:PAH患者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影响血流动力学。
这只是PAH分子机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由于PAH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生物学领域的复杂交互作用,研究人员正在深入探索,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和干预策略。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基础治疗:针对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如治疗心脏病、肺病或血栓栓塞等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
2. 药物治疗: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扩血管药物、降压药物、抗凝药物、利尿剂等,以改善肺动脉高压症状、减轻心脏负担。
3. 氧疗:通过给予氧气治疗,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症状。
4. 特殊药物治疗:对于特定病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药物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5. 气压治疗:对严重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心室功能不全,可能需要使用气压治疗,如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
6. 外科手术:对于特定情况下的肺动脉高压,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栓塞切除术、心脏手术等。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
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疾病引起。
肺动脉高压(PH)时因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衰竭,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程中肺动脉高压(PH)常呈进行性发展。
目前肺动脉高压(PH)的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所得平均肺动脉压(mPAP)>25mmHg,或者运动状态下mPAP>30mmHg。
此外,诊断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除需满足上述标准之外,还应包括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或左心室舒张末压<15mmHg。
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可根据静息平均肺动脉压(mPAP)水平分为“轻”(26~35mmHg)、“中”(36~45mmHg)、“重”(>45mmHg)三度。
超声心动图是筛查肺动脉高压(PH)最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心动图拟诊PH的推荐标准为肺动脉收缩压≥40mmHg。
肺动脉高压曾经被习惯性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随着对肺动脉高压(PH)认识的逐步深入,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肺动脉高压会议”按照病因、病理生理、治疗方法及预后特点将肺动脉高压(PH)分为五个大类,每一大类根据病因及损伤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多个亚类,该分类方法对于制定PH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和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2004年又对此分类法进行了修订。
肺动脉高压(PH)的分类命名(根据WHO2003,ACCP2004,ESC2004综合修订)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 特发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IPAH)家族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FPAH)相关疾病/因素所致动脉性肺动脉高压(APAH):胶原血管病;先天性体-肺分流;门静脉高压;HIV感染;药物/毒素;其他: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原蓄积症,戈谢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红蛋白病,骨髓增生异常,脾切除术广泛肺静脉或毛细血管受累疾病相关性动脉性肺动脉高压:肺静脉闭塞病;肺毛细血管瘤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静脉性肺动脉高压(左心系统疾病伴发肺动脉高压) 左房/左室性心脏病左心瓣膜性心脏病低氧血症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障碍肺泡低通气病变高原环境下慢性缺氧肺发育异常慢性血栓或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动脉近端血栓栓塞肺动脉远端血栓栓塞非血栓性(肿瘤、寄生虫、异物等)肺栓塞其他原因所致肺动脉高压结节病,肺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淋巴管肌瘤病,肺血管受压(淋巴结肿大、肿瘤、纤维素性纵隔炎等)肺动脉高压(PH)、尤其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具有潜在致命性,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是获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否则患者预后极差。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及新的病理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及新的病理机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是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壁结构改变为特征的疾病。
它被分类为五大类,分别是遗传性、结构性、相关疾病和病因不明、肺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
遗传性的PAH是由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如BMPR2、ALK1、ENG、SMAD9等。
这类PAH病人通常在年轻时发病,表现为脉压增高、分流以及肺动脉扩张。
遗传性的PAH通常呈现家族遗传性,具有明显的基因突变。
结构性的PAH主要是由于肺动脉壁的结构改变引起的,其中包括肺微血管再生和肺动脉内膜增生。
这种PAH临床症状严重,病情进展快,预后差。
原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家族性特发性PAH突变、药物诱导和感染等多种因素。
相关疾病和病因不明的PAH是指与某些疾病或因素相关联的PAH。
这些因素包括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化症、肺纹状体蛋白沉积症等。
此外,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间质性肺病)、血液疾病(如淋巴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以及获得性心脏病等也可引起PAH。
肺血管疾病是由于肺内大血管正常结构的改变导致的。
主要包括慢性血栓栓塞、肺动脉狭窄、肺淤血和肺动脉闭锁等。
另外,还有一些疾病及其他病因不明的PAH,这些病因未明确归类到以上四类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现潜在的病理机制。
关于PAH的病理机制,目前有许多新的研究正在进行。
最重要的病理机制包括血管收缩和增生、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凋亡以及血栓形成。
血管收缩和增生是PAH的关键病理机制之一。
肺动脉收缩主要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收缩导致,从而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
另外,肺动脉壁的增厚和狭窄也会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
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在血管收缩和增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5-羟色胺、内皮素、血浆纤维蛋白原激酶等。
炎症反应也被认为是PAH的病理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在PAH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肺动脉高压症状及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旨在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常用药物包括: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波生坦、安立生坦等。
-磷酸酸酯酸酰化酶5型(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前列Leabharlann 素类药物:依前列醇、曲前列尼尔等。
-抗凝治疗: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
-利尿剂和强心剂:根据病情需要,用于控制心衰症状。
(3)颈静脉怒张。
(4)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
三、治疗方案
1.非药物治疗
(1)避免高海拔、寒冷、缺氧等诱因。
(2)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适当锻炼,提高心肺功能。
(4)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2.药物治疗
(1)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安立生坦等。
(2)磷酸酸酯酸酰化酶5型(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
二、症状评估
1.主要症状
PH患者常见症状包括:
-呼吸困难:逐渐加重的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可能出现静息呼吸困难。
-疲劳:活动后加剧,与心脏输出量减少有关。
-胸痛:呈现心绞痛样胸痛,可能与右心室缺血有关。
-晕厥:由于心输出量不足导致的脑部低灌注。
-咯血:可能与肺血管病变或肺部感染有关。
-静脉淤血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和下肢水肿。
(3)前列腺素类药物:依前列醇、曲前列尼尔等。
(4)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PDE-5抑制剂联合用药。
(5)抗凝治疗:华法林等。
(6)利尿剂、强心剂等支持治疗。
3.介入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展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
(1)肺动脉球囊扩张术。
(2)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
(3)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肺动脉高压简介及治疗

治疗
扩张血管药物治疗: 1、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扩血管药物:本药静脉应用 释放一氧化氮,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周围小动脉, 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对原发性肺 动脉高压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可考虑静脉应用。常用硝 普钠2~6mg/(kg、d), 0.5~4υg/(kg、min)静脉 滴注。硝普钠作用强,生效快,半衰期短,易从小剂 量开始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用药期间注意测量血压, 防止滴速过快致低血压,原有低血压者禁用。该药代 谢过程中产生氰化物,需现用现配,超过4小时则弃掉 不用,并避光,以防氰化物中毒;硝普钠为碱性药物, 避免漏出血管外。目前应用较少。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肺动脉高压定义
肺动脉高压是指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 3.33kPa(25mmHg)或运动时> 4kPa(30mmHg)者。
肺动脉高压可以作为一种疾病而独立存 在,更常见的是很多疾病进展到一定阶 段的病理生理表现。由于肺血管重塑引 起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可导致 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肺动脉高压是我 国临床常见疾病,其致残和致死率颇高, 也是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增加社会 医疗负担的重大疾病。
辅助检查
肺活检:评价肺血管结构改变可为肺动脉高压 患者提供重要的术前及预后资料。若病人肺血 管病变已达到Heath和Edwards病理分级的Ⅲ级 或Reid和Rabinobitch病理分级的C级则手术关 闭缺损后病变不可恢复,不宜进行手术治疗。 对三尖瓣闭锁、单心室等需行Fontan手术时, 血管病变已达B级,肌层厚度达正常的一倍, 或已见血管达Ⅱ级,则右房与肺动脉连接后血 液不易自右房顺利进入肺循环,不易进行 Fontan手术。
辅助检查
肺动脉高压分级的标准

肺动脉高压分级的标准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简称PAH)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PAH患者,制定了以下肺动脉高压分级标准,对病情进行分级评估。
1. PAH分级标准: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生理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a. 病情严重程度:- 分级0级:无症状,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 分级1级:无症状,但体力活动受轻度限制。
- 分级2级:有轻度症状,体力活动受中度限制。
- 分级3级: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受重度限制。
- 分级4级:症状持续,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出现。
b. 体力活动能力:- 无症状:无任何肺动脉高压相关体力活动限制。
-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不会引起不适,但剧烈体力活动可能导致症状。
- 体力活动中度受限:轻度活动或正常活动可能导致症状。
- 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少量活动可能导致症状。
c. 心功能分级:- I级:无限制,正常活动不引起心脏症状。
- II级:轻度受限,正常活动会引起心脏症状。
- III级:中度受限,较小的活动会引起心脏症状。
- IV级:重度受限,在任何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出现心脏症状。
d. 血流动力学参数:- 顶峰舒张压(PASP):按照正常体表面积进行标准化。
- 没有PASP阈值,但超过正常范围表明异常。
e. 影像学检查结果:- 肺血管CT:可发现血管异常,提示PAH的存在。
- 心脏超声图:可检测心脏功能异常和右室增大。
2. 根据以上评估指标,将患者的PAH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级:- 分级I:病情较轻,无或轻度症状,不限制日常活动。
- 分级II:病情中度,有明显症状,但可以进行轻至中度体力活动。
- 分级III:病情较重,有明显症状,体力活动受限制。
- 分级IV:病情最重,症状持续,体力活动严重受限或不能进行。
这些分级标准旨在帮助医生评估PA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3
4-11 INR 2.68 4-11心脏彩超肺动脉高压(67mmHg重 度),抗心磷脂抗体(-),尿蛋白 0.07g/L,细菌培养、药敏 ,D二聚体(· ),ANA 1:3200 C30.7g/L
病例3
基础病:CTX 0.2g iv.drip QOD, pred 27.5mg po QD ,羟氯喹 0.2g BID 无吸氧、强心、利尿 抗凝:拜阿司匹灵0.1g QD 华法林华法 林3/4片QD 凯时10ug iv.dripQD 红花 60ml 扩血管:贝前列素钠020ug TID po 根据药敏 来立信 局部外用庆大霉素
吸氧
氧气吸入:可暂时使肺血管扩张,减轻 右心室后负荷,改善缺氧状态。氧和小 于90%。见呼吸困难就应给予,一般应 用鼻导管或口鼻罩吸氧,氧流量1~ 2L/min,每次30分钟,一日2~3次。
利尿剂
减轻右心前负荷,使右心功能不全改善 ,治疗水肿。 控制液体摄入量。 监测钾浓度 双克、螺内酯、速尿
肺动脉高压升高分级
按肺动脉压力升高的程度分类: 轻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0~55 mmHg, 中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55~75mmHg, 重度肺高压:肺动脉收缩压>75mmHg,
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
功能分级 症状描述
Ⅰ级 有PH,但无体力活动受限,一般 体力活动 , 无明显的呼吸困难、疲乏、胸痛或晕厥;
病例1
4-1急诊:指脉氧60%; 血常规WBC12.32×10*9/L、PLT89×10*9 生化:钾5.13mmol/L、钠107mmol/L 血气PH7.37、PCO2 14.3mmHg、BE-17、 9mmol/l。 D二聚体3.79ug/ml 、INR2.62
病例1
面罩吸氧、血氧监测、心电监护、记出入量 改善心功方案:临嘱 1.西地兰0.2mg+5% GS 15ml iv ;2.硝酸甘油15mg+47mlNS47ml 以1.5ml/h持续 泵入。 长嘱 1.地高辛0.125mg BID po ; 2.极化液 (氯化钾5ml) 利尿 长嘱 托拉塞米(特苏尼)20mg+0.9% N.S 20ml iv QD 补钠 4-1 0.9%NS 50ml+10%浓盐水15ml以10ml/h 泵入 酸中毒 临嘱 碳酸氢钠 125ml iv.drip 抗感染 临嘱 舒普深1.5g+0.9%NS100mliv.dripBID
Ⅱ级 有PH,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 无不适, 一般体力活动引起呼吸困难、疲乏或胸痛; 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无不适 ,小于一般 活动即引起 明显的呼吸困难或疲乏症状; Ⅳ级 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有呼吸 困难和/或疲乏,任何体力活动均引起不适加重。
分类
1.PAH(孤立的肺动脉高压):包括IPAH、遗传 性PAH和药物或毒物诱导、结缔组织疾病、HIV感 染、门脉高压等疾病所致。 2.左心疾病相关性PH:包括左房/左室性心脏病、 左心瓣膜性心脏病等。 3.与呼吸系统疾病或缺氧相关的PH:包括COPD、 间质性肺疾病、睡眠呼吸障碍、肺泡低通气病变 等。 4.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肺动脉近/远端血栓栓 塞、非血栓性栓塞。 5.机制不明或多种因
病例2
抗凝:3-28红 、血塞通、凯时20ug 3-29低分子肝素0.6ml 皮注到4-11停; 4-3 华法林2.5mg QD po与低分子肝素联合 9天 4-5查INR 0.98,4-8查INR 1.88,4-13复 查INR 3.33(危急值)并调整华法林 3.325mg QD 扩血管:贝前列素钠20ug TID po
肺血管扩张剂— 对抗血管内皮功能减退
肺血管收缩和舒张是由肺血管内皮分泌 的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共同调控的。 前者主要为血栓素(TX)和内皮素1(ET-1)等。 后者主要是前列环素(PGI2)和一氧化 氮(NO)等。 三条途径对肺血管的长期重构都有作用
前列环素类( PGI2 )
是重要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还具有抑 制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血小板聚 集作用。 依前列醇 静脉用 伊洛前列素 静脉或喷雾吸入 贝前列环素 20ug TID po 不良反应:咳嗽、头痛、下颌痛、面部 潮红等
抗凝
联合抗凝:在肝素开用后第1-3天加用口 服华法林,同时用药≥3-5天,INR达到 目标范围后2天停用肝素。 华法林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INR,直 到INR连续两天在目标范围内 ,然后每 周监测2-3次共1-2周,稳定后监测次数 逐渐减少至4周一次。
肺血管扩张剂—CCB
硝苯地平、地尔硫卓、氨氯地平 少数患者有效,多数患者肺动脉重塑为 主,CCB无效。对结缔组织相关的PH几 乎无效。 盲目应用会加重病情:严重低血压、右 心衰、猝死 应用前必须行急性血管反应试验
体格检查
1、肺动脉高压表现+右心大(代偿期) P2>A2(=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可出现收 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 2、肺动脉高压表现+右心衰 体循环淤血:心悸、食欲减退、腹胀、颈静脉 怒张,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最特异),下肢水肿,重者可有腹水 肺部听诊常正常。
辅助检查
病例1
4-2查生化:钠121mmol/L、 降钙素原1.45ug/ml 感染系列(-) 心肌酶谱:AST 507U/L、CK 183U/L、 CK-MB 27U/L ; 肌钙蛋白I 0、1 ; BNP 3445pg/ml 治 1.46 ALT562U/L、AST494U/L、白蛋白28.6g/L 治疗:人血白蛋白5g,优思弗0.25 BID,复查腹 部彩超、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4-4血钾2.96mmol/L 4-5、4-7速尿4ml+0.9% NS 20ml iv 4-1、3、7、8 西地兰 4-8 17:52死亡
PAH与结缔组织病的关系
几乎所有CTD都可合并PAH 硬皮病(SSc)、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多发 性肌炎/皮肌炎(PM/DM)多见伴发PAH 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 pSS)少见伴发
CTD合并PAH分类
CT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逐渐进展为PAH 无间质化而出现PAH,发病机制不明,可 能的相关因素: 肺的雷诺现象、肺血管痉挛有关—可逆 免疫复合物在肺血管壁的沉积 血管壁纤维化增厚 肺小动脉栓塞,抗磷脂抗体(+)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ET-1具有强烈缩血管和促细胞增殖作用 PAH患者ET-1系统活性增加 波生坦 口服 125mg,口服,BID 司他生坦、安贝生坦尚未在国内上市 可致肝功异常9%,用药前后查肝功,一 月一次。
一氧化氮/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西地那非 口服 国内未批准,国外方案20mg tid 伐他那非 口服 一氧化氮(NO) 吸入 国外已应用
病例2
4-9憋喘、心悸减轻,能平卧 4-18查心脏彩超:轻度肺动脉高压( 44mmHg) 4-19出院,共19天。 出院续服华法林 3.325mg QD、贝前列素钠20ug TID po 、 pred 30mg QD po 、雷公藤多苷、羟 氯喹0.2g QD、
病例3
胡桂花,女,·岁,4-10入院,症见:胸 闷、憋喘,劳力性呼吸困难,指端溃破 伴坏死,结痂处少量脓液,雷诺(+), 偶有头痛,无咳嗽,P2>A2无颈静脉怒 张,下肢无水肿,诊断为:混合性结缔 组织病、PAH。
病例2
3-28辅查: 心肌酸谱(-), 白蛋白31.6g/L, 血沉51mm/hr, BNP 2929pg/ml
病例2
基础病:pred 30mg QD po 、雷公藤多苷、羟 氯喹0.2g QD 吸氧:3h QN 抗感染:优普同 4-1停5天 心率:琥珀酸倍他乐克 47.5mg QD 强心:极化液加喘定、地高辛0.25mg QD、 利尿:双克50mg QD、螺内酯20mg QD,3-28 速尿20mg iv
症状
劳力性呼吸困难:首发症状,严重者出现高枕卧位、 端坐呼吸 胸痛 :约1/3的患者出现,由于右心房负荷增加、耗 氧量增多及冠状动脉供血减少等引起心肌缺血所致 疲乏 头晕、晕厥:脑缺氧所致 干咳、声音嘶哑:肺动脉增宽,压迫喉返神经 咯血 :肺毛细血管起始部微血管瘤破裂而咯血 雷诺现象 在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的患者中多见
心电图:对重度PAH敏感 ⑴ 电轴右偏 ⑵ P波高尖(右心房扩大) ⑶ 右心室肥厚或双心室肥厚 胸片X,CT 肺动脉主干增宽,右心增大的征象;速 度成像可显示肺动脉扩张及肺血流方式 的显著变化。
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 是筛选肺动脉高压最重要的无创检测手段 国际推荐诊断标准为≥40mmHg。 1.右心室舒张期内径扩大 2.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增厚 3. 根据肺动脉瓣返流束频谱或右心房返流束频 谱估测肺动脉压
病例1
常秀云,女,51岁,患SLE26年、肺动脉高压 病史5年、冠心病史21年、高血压7年,既往强 心、利尿、扩血管。2014-4-1经120送入我院 ,症见:憋喘明显,动则加重,咳嗽,痰色白 ,少尿,乏力,头沉重,下肢水肿,雷诺(+ )。查体: P2>A2,肝静脉回流征(+),左 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二、三尖瓣可闻及反 流音。诊断:SLE、PAH、心衰、高血压、重 度骨质疏松。补充诊断:4-3 重症肝炎
诊断
病史: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方案
基础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的治疗 传统治疗 吸氧、抗凝治疗、应用利尿剂、强心剂等 肺血管扩张剂 CCB、前列环素及其类似物、内皮素受体 拮抗剂、PDE-5抑制剂 对症治疗 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