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合集下载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概述:脑膜炎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疾病。

在预防和控制脑膜炎球菌感染方面,多糖菌苗的研究和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在预防A群脑膜炎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机制以及其在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中的应用。

免疫保护机制: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机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血清学免疫和细胞免疫。

血清学免疫是指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激发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形成免疫防御系统。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主要抗原成分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通过接种疫苗,机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多糖抗体(IgG抗体)。

这些抗体主要通过血液系统传递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形成免疫记忆,从而对脑膜炎球菌的感染产生保护作用。

抗体的主要机制包括中和细菌毒素、抑制菌体吞噬和调控炎症反应等。

这些免疫效应减少了病原菌的侵袭和生存能力,从而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细胞免疫则是指通过启动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来对抗感染。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能够激活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从而引起细胞免疫反应。

特别是T细胞的活化将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激活和扩增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增强细胞毒性和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增加对脑膜炎球菌的清除能力。

多糖菌苗在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中的应用:多糖菌苗是目前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提供特异性的免疫保护。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应用依赖于其独特的多糖结构,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多糖菌苗的应用可以降低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在儿童和免疫系统功能较差的人群中。

它不仅能提供长期的保护,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此外,多糖菌苗还可以降低疫苗接种者对脑膜炎球菌的携带率,从而减少感染的传播。

然而,多糖菌苗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目前只有少数脑膜炎球菌群别的多糖菌苗可用,如A群、C群、W群和Y群等,其他群别的多糖菌苗还在研发中。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生产工艺改进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生产工艺改进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生产工艺改进研究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是一种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严重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其他感染症状。

早期的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备工艺存在一些问题,如效率不高、产量低、成本高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改进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生产工艺,提高其制备效率和产量,并降低成本。

在进行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生产工艺改进研究前,我们首先对目前已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整理,我们发现现有的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生产工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统的热处理法制备工艺耗时长且容易损失活性,菌苗产量有限。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

首先,我们尝试引入新型的制备工艺。

一种新型工艺是酸处理法,通过在制备工艺中添加酸性试剂来改变原有的制备方法。

实验结果显示,酸处理法制备的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能够保持良好的活性,并且制备效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酸处理法能够促进多糖的溶解和提高溶解度,加速了多糖与载体的结合,从而提高了所需的多糖的产量。

酸处理法制备的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还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制备过程中的温度和pH变化。

其次,我们改进了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在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制备过程中,菌株的选择和培养基的配方对制备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筛选菌株和改进培养基的配方,提高了菌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同时,我们还优化了菌体的提取和纯化工艺,降低了菌体污染和多糖丢失的风险。

通过这些改进,我们成功地提高了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产量和纯度。

另外,我们还对生产工艺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

例如,在多糖的提取和纯化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新型的分离材料和技术,使得多糖的分离和纯化效果更好,并且减少了时间和成本。

在多糖与载体的结合过程中,我们优化了反应条件和时间,使得多糖与载体的结合率更高,从而提高了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效果。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效果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效果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效果研究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是引起脑膜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

脑膜炎球菌可以分为多个血清群,其中血清群A是全球流行最广的病原群。

多糖菌苗是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有效工具,但对于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效果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持久性效果是指疫苗在接种后长期内仍能保持对病原菌的保护作用。

疫苗的持久性效果对于预防感染的长期控制非常关键。

对于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持久性效果的研究发现,该疫苗可以在接种后长期内提供持久的免疫保护。

一项对成年人进行的研究表明,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后,免疫效果可以持续至少10年。

这表明该疫苗在长期内可以有效防止脑膜炎球菌A群感染的发生。

除了持久性效果外,交叉保护效果也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交叉保护效果指的是疫苗对于非目标血清群脑膜炎球菌的保护作用。

脑膜炎球菌存在不同的血清群,其中A群是最常见的,但其他血清群如B群、C群等同样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因此,研究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交叉保护效果对于全面预防脑膜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对于其他血清群的交叉保护效果。

一项对儿童进行的研究发现,接种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不仅对A群脑膜炎球菌具有保护作用,还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对C群和W群脑膜炎球菌的交叉保护效果。

类似的结果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即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可以对多种血清群脑膜炎球菌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这为脑膜炎的全面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具有一定的交叉保护效果,但这种效果可能因各个血清群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这意味着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对不同血清群所产生的交叉保护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对于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综合防控策略来说,继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总的来说,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在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效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兰州生物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英文名称:商品名称:梦灵康成份:有效成分:群和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辅料:乳糖.疫苗稀释剂: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稀释剂.适应症:接种对象: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接种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用于预防群和群脑膜炎球菌引起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规格:复溶后每瓶(支),每次人用剂量,含群、群多糖各μ.1.按标示量加入所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稀释剂复溶,摇匀立即使用.2.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消毒后皮下注射.3.接种次,每次人用剂量,接种应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季节前完成.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接种后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注射局部红肿浸润轻、中度反应,多数情况下—天内自行缓解.般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天...b5E2R。

1.已知对该疫苗地任何成分过敏者.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地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患脑病、未控制地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注意事项: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妇女.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复溶后出现浑浊等外观异常者均不得使用.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偶有发生严重...p1Ean。

性状:本品系用群和群脑膜炎球菌培养液,分别提取和纯化群和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混合后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为白色疏松体,加入所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稀释剂后可迅速溶解,复溶后为澄明液体.DXDiT。

贮藏:于—℃避光保存和运输.包装:本产品有种包装形式:低硼硅玻璃安瓿.支盒.中性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瓶盒.疫苗:中性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药用卤化丁基橡胶塞.稀释剂:低硼硅玻璃安瓿.每盒瓶疫苗,支稀...RTCrp。

有效期:疫苗:个月.稀释剂:个月.执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三部).《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注册标准编号: ().批准文号:疫苗:国药准字 .稀释剂:国药准字 .生产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药物分类:疫苗抗血清免疫制剂核准日期:年月日修改日期:年月日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长春长生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英文名称:商品名称: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成份:群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本品系用群群脑膜炎球菌培养液,分别提取和纯化群和群脑膜炎球菌英膜多糖抗原,混合后加入适宜稳定剂冻干制成.为白色疏松体,加入所附后可迅速溶解.复溶后为澄明液体.有...5PCzV。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儿童疫苗安全性监测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儿童疫苗安全性监测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儿童疫苗安全性监测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疫苗的研发已经成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膜炎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严重性高,对儿童健康构成威胁。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其安全性监测也变得至关重要。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是一种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主要针对儿童接种。

它通过引入脑膜炎球菌的多糖类物质,激活儿童的免疫系统,促使其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儿童对该病的抵抗力和预防该病的效果。

针对儿童疫苗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举措。

监测主要包括对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进行跟踪和观察,以及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

对于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监测:在儿童接种疫苗后,应重点关注是否出现发热、红肿、疼痛、过敏等不良反应。

此外,还需注意是否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急促、喉咙肿胀等症状。

通过对这些副作用的监测和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安全问题。

2. 疫苗相关疾病的监测: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主要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但疫苗本身也可能引起一些疾病。

通过监测接种人群中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评估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3. 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覆盖率的监测:疫苗的安全性不仅取决于疫苗本身,也和接种率和接种覆盖率有关。

监测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覆盖率的情况,可以评估疫苗的使用情况和推广效果,并为疫苗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4. 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的监测:对于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以评估疫苗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长期的监测,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儿童疫苗安全性监测对于保障儿童健康至关重要。

监测工作应该由专业的医疗机构和疫苗监管部门负责,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和报告机制,及时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为儿童疫苗安全保驾护航。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细胞免疫反应机制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细胞免疫反应机制研究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细胞免疫反应机制研究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是一种引起脑膜炎和败血症的革兰氏阴性菌。

该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球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为了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人们研制了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该疫苗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

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主要由脑膜炎球菌的多糖多糖结构组成。

多糖分子是由多个糖基单元连接而成的复杂化合物,它们通常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

然而,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仅含有多糖结构,缺乏蛋白质的参与。

这种多糖的特性使得它能够通过不依赖T淋巴细胞的机制来诱导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细胞免疫反应机制主要与B淋巴细胞和多糖特异性抗体有关。

当多糖结构进入机体后,它们会被被B淋巴细胞的表面免疫球蛋白(B cell receptor, BCR)识别并结合。

这种结合会激活B淋巴细胞,引发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过程中,T细胞的参与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应答中,T细胞识别和辅助B细胞的活化至关重要。

具体而言,T细胞通过识别多糖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类II(MHC-II)分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来激活B细胞。

这种T-B细胞合作使B细胞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免疫功能,促进体内的抗体生成。

除了B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生成外,细胞免疫反应在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A群)的免疫保护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细胞免疫反应主要由专职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参与。

当多糖结构进入机体后,它们会被这些细胞的受体识别并内化。

这种内化过程会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包括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和造血因子等。

细胞免疫反应不仅能够直接消灭入侵的脑膜炎球菌,也能够间接地通过调节免疫应答来增强机体的防护能力。

A+C说明书

A+C说明书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英文名称: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汉语拼音:A Qun C Qun Naomoyanqiujun Duotang Yimiao【成分和性状】本品系用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培养液,分别提取和纯化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混合后加入乳糖作为稳定剂冻干制成。

为白色疏松体,加入疫苗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后可迅速溶解,复溶后为澄明液体。

有效成分: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

辅料:乳糖、氯化钠。

疫苗稀释剂:灭菌注射用水。

【接种对象】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作用与用途】接种本疫苗后,可使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用于预防A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规格】复溶后每瓶0.5ml,每1次人用剂量0.5ml,含A群、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各50μg。

【免疫程序和剂量】⑴按标示量加入所附疫苗稀释剂复溶,摇匀立即使用。

⑵上臂外此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下注射。

⑶接种1次,每1次人用剂量为0.5ml。

接种应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前完成。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⑴接种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注射局部轻、中度红肿、炎细胞侵润,多数情况下2~3天内自行缓解。

⑵一般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

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对症处理。

罕见不良反应:⑴严重发热反应,应给予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⑵注射局部重度红肿或其他并发症,应对症处理。

及罕见不良反应:⑴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可能出现皮疹,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⑵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

应及时抢救,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治疗。

⑶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药物给予抗过敏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

流脑疫苗的制备

流脑疫苗的制备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备摘要流脑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多见于冬春季,儿童发病率高,注射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可以通过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以已二酰肼作为多糖和蛋白之间的连接子与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结合,形成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原液,加保护剂后冻干制成A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检测其生化、生物学特性和安全性,并考察制品的稳定性的方法来制备。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疫苗制备1 制备原理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为半抗原,为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当与蛋白结合后,可转化为T 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保护抗体,重复接种有记忆抗体产生,从而在注射后可以制备出能够使人产生抗体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

2 制备流程2.1 生产菌种生产用菌种为A群脑膜炎球菌CMCC29201(A4)菌株。

2.2 制备方法经溴化氰活化的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己二酰肼(ADH)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多糖-酰肼基衍生物然后在碳二亚胺(EDAC)的作用下与破伤风类毒素偶联,形成多糖-蛋白结合物,经Sepharose4FF(5 cm×100 cm)纯化,收集主峰洗脱液,用0·22μm膜除菌过滤即为A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原液;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原液加入适量保护剂稀释后冻干,即为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成品。

2.3 原液和成品检测检测项目及标准2.4 生化测定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蛋白结合的确立及kd值和回收率的计算,采用SephroseCL-4B凝胶柱测定,用紫外检测器于206 nm和280 nm检测, kd≤0·2的多糖回收率应>6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的含量测定是通过Chen氏法测定其磷含量;蛋白含量测定用Lorry 法,多糖和蛋白之比应为0·3~0·7;游离多糖的测定,采用乙醇沉淀法,游离多糖应≤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制造及检定规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系用A群脑膜炎球菌液体培养后,经提纯获得的多糖抗原冻干制成。

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

1 菌种
1.1 菌种来源
制造用的菌种及检定菌种用的各种诊断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或经同意。

1.2 菌种检定
1.2.1 形态及培养特性
将待检的菌种接种在含10%羊血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脑膜炎球菌在25℃不生长。

35~37℃二氧化碳的环境中培养16~20小时,涂片镜检应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亦可有单个阴性球菌。

平皿分离培养显现光滑、湿润、灰白色的菌落、菌苔易取下,在生理盐水中呈均匀混悬液。

1.2.2 生化反应
接种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果糖及蔗糖,于35~37℃培养5~7日,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1.2.3 血清学特性
将在35~37℃培养16~20小时的菌苔,混悬于0.5%(ml /ml)甲醛生理盐水中,或56℃加热30分钟杀菌后,使每ml含菌10亿~20亿,与同群血清做定量凝集反应,放置35~37℃过夜,次日再放置室温2小时观察结果,以肉眼可见清晰凝集现象之血清最高稀释度(+)为凝集反应效价,必须达到原血清效价之半。

1.3 菌种保存
1.3.1 菌种应冻干保存。

冻干后抽样按上述各项要求进行检查,合格后可作为种子批菌种用于生产。

1.3.2 种子批菌种可低温保存或置2~8℃冰箱中,生产前应检查菌种的全部特性,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2 制造
2.1 菌种
将生产用种子批菌种启开后,接种在10%羊血琼脂或其他适宜培养基上,放35~37℃二氧化碳环境培养一般不超过18小时,第2~4代菌种可用适宜的固体或液体培养基,35~37℃固体培养基培养不超过18小时,液体培养基培养不超过12小时。

菌种自启开后最多不能超过5代。

2.2 培养基
生产多糖菌苗可选用适宜培养基。

生产用的液体培养基不应含有能与加入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形成沉淀的成分。

培养基中不应含有对人体有害或其他过敏物质。

2.3 培养
采用培养罐液体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及杀菌前取样进行纯菌试验,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发现污染杂菌,应废弃。

培养物于对数生长期后或静止期前期收获。

一般培养6~8小时(随菌种接种量及使用培养基种类的不同而异)为宜。

2.4 杀菌
培养物加入甲醛溶液杀菌,或加热56℃10分钟,以确保杀菌完全及不损伤流脑多糖为宜。

2.5 去核酸
杀菌完成后,离心去菌体收集上清液,于其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充分混匀形成沉淀。

放置适当时间离心,收集沉淀物。

沉淀物中加入氯化钙溶液,使其最终浓度为1mol/L,摇动或搅拌1小时,使多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解离,加入乙醇至最终浓度为25%(ml/ml)。

冷库静置1~3小时或过夜,离心去沉淀,收集澄清的上清液。

2.6 沉淀多糖
于上述上清液中加入冷却乙醇至最终浓度为80%(ml /ml),充分振摇。

使多糖沉淀,离心收集沉淀多糖,然后用无水乙醇及两酮各洗二次以上,将沉淀物(多糖粗制品)保存在-20℃以下待进一步提取。

2.7 多糖的精制
将粗制品溶解于1/10饱和中性醋酸钠溶液中,使其浓度达10~20mg/ml,然后按1∶2容量用冷酚(100g结晶酚溶于40ml1∶10饱和醋酸钠溶液)提取2~3次,提取时充分振摇。

然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并用0.1mol/L氯化钙溶液或适宜的溶液透析。

必要或有条件时也可用其他方法去除内毒素活性。

再加乙醇至最终浓度为75%~80%(ml /ml)。

离心收集沉淀物用无水乙醇及丙酮各洗二次以上。

离心后倾去上清液,用无热原蒸馏水溶解沉淀的多糖,所得溶液即为提取之多糖,经除菌过滤后,取样进行无菌试验、血清学试验及各项生化测定。

提取过程应尽量在15℃以下进行。

提纯多糖应保存在-20℃或以下。

3 半成品检定
3.1 化学测定
按《生物制品化学检定规程》进行。

每批多糖应测定固体总量,计算干重。

3.1.1 蛋白质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抗原的蛋白质含量(按重量)应小于10mg/g。

按Lowry法,用牛血清白蛋白作对照。

3.1.2 核酸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的核酸含量(按重量)应小于10mg/g。

按分光光度法,核酸在260nm 处的吸收系数(E1%1cm)为200。

3.1.3 O-乙酰基含量测定
每批提纯多糖的O-乙酰基含量应≥2mmo l/g。

按Hestrin法测定。

3.1.4 磷含量
每批提纯多糖的磷含量应≥80mg/g。

用钼酸胺法测定。

3.2 分子大小测定
每批提纯多糖的分子大小应用琼脂糖-4B或CL-4B凝胶过滤法测定。

Kd值应
≤0.40。

kd值在0.5以前的洗脱液多糖回收应在65%以上。

3.3血清学特异性试验
每批提纯多糖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或其他适宜方法)进行血清学特异性试验。

A 群半成品多糖抗原在抗A群脑膜炎球菌抗体存在下,应特异抑制A群脑膜炎抗原致敏的红血球凝集。

3.4 提纯多糖的蛋白、核酸及脂多糖含量若达不到要求可进行再处理。

4 提纯多糖稀释
可用单批或多批多糖合并,然后加入无菌乳糖和无菌蒸馏水(无热原)稀释,使每人份菌苗含多糖30μg,乳糖2.5~3.0mg。

乳糖规格应为分析纯结晶体。

5 分装与干燥
分装及容器的要求同《生物制品分装规程》。

6 成品检定
6.1 鉴别试验
每批分装菌苗至少取一瓶进行鉴别试验,按3.3项方法进行。

6.2 多糖浓度
每批菌苗应检查多糖含量,每人份多糖应不少于30μg。

磷含量应在2.25μg以上。

6.3 无菌试验
每批菌苗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6.4 安全试验
6.4.1 热原质试验
每批菌苗应按《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家兔注射剂量为0.025μg/kg。

判定标准按该规程4.2项要求进行。

6.4.2 毒性试验
6.4.2.1 豚鼠毒性试验
至少用5只体重350~400g的豚鼠,每只腹腔注射500μg多糖(1ml),观察7天,不应引起明显症状或死亡。

6.4.2.2 小白鼠毒性试验
至少用5只体重18~20g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100μg多糖(0.5ml),观察7天,不应引起明显症状或死亡。

6.5 分子大小测定
分装的菌苗至少5批抽一批测多糖分子大小,用琼脂糖-4B或CL-4B凝胶过滤法测定,kd值应≤0.40。

kd值在0.5以前的洗脱液多糖回收率应在65%以上。

6.6 水分测定
每批菌苗应测水分(费休氏法),其含量应不超过3%。

7 菌苗稀释液检定
稀释菌苗用的pH6.8~7.2缓冲生理盐水应经过下列检定。

7.1 无菌试验
每批稀释液应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

7.2 安全试验
每批稀释液用体重18~20g小白鼠5只,每只腹腔注射0.5ml,观察7天,应健存。

7.3 热原质试验
按《生物制品热原质试验规程》进行。

8 保存与效期
半成品多糖保存于-20℃或以下,自收菌之日起效期为5年。

冻干菌苗保存于2~8℃,自冻干之日起效期为2年。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菌苗使用说明书
本品系用A群脑膜炎球菌经提纯制成的多糖菌苗,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

本品为白色疏松体,加所附缓冲生理盐水后迅速溶解,溶液澄明无异物。

接种对象
6个月~15周岁儿童。

初免年龄从6月龄开始,3岁以下接种2针,间隔3个月。

3岁以上接种一针,接种应于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

根据需要每3年复种一次。

在遇有流行的情况下,可扩大年龄组作应急接种。

用法
1.使用前检查安瓿,不应有裂纹,安瓿内不应有异物。

2.用所附缓冲生理盐水溶解干燥菌苗后,摇匀,立即使用。

3.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肤经消毒后皮下注射0.5ml。

禁忌
有下列情况者不得使用本菌苗。

1.癫痫、抽风、脑部疾患及有过敏史者。

2.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结核。

3.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

反应
反应轻微,偶有短暂低热,局部稍有压痛感。

保存
应保存于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