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图案中的文化解读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红河州是我国哈尼族居住最集中、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
全州哈尼族人口为80.86万人,主要聚居于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还有少量散居于红河北岸的建水县坡头乡和普雄乡及石屏县的新城乡和龙武乡,支系有哈尼、白宏、弈车、腊咪、糯比、糯美、昂倮、西摩洛、果作、哈欧、各和等。
哈尼族崇尚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在他们看来,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以及花鸟鱼虫,都有神灵的智慧。
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哈尼族不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将历史文化丢失,反而将本民族的历史、信仰,身边大自然环境的美景,生产生活的感悟凝结在服饰上,通过不同的图案描绘出哈尼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载着他们对历史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信仰的理解。
红河州境内的哈尼族以开垦梯田种植稻谷为主,在梯田的孕育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其服饰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是值得我们深挖研究。
1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基调哈尼族服饰多以黑色土布为主、绣精美纹饰图案、戴银饰点缀,形成多姿多彩的服饰特色。
但因生活区域气候的差异,服饰类型也有所不同,如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弈车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400米左右地带,光热充足,常年下身穿着紧身短裤,而生活在元阳、金平县的糯比支系因生活于海拔在1700米左右地带,冬冷夏凉,穿着厚实保暖的长衣长裤。
无论服饰类型如何变化,哈尼族崇尚黑色、佩戴银饰以及图案意义是始终如一。
哈尼族视黑色为生命色、保护色、吉祥色,从古至今黑色都是哈尼族的服饰基调。
银饰是哈尼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都是祖传和嫁妆,除了装饰功能外,也能体现家庭的经济水平。
服饰中的图案则是反映和记录哈尼族生活、历史、文化、信仰等内容的重要符号。
2 红河州哈尼族服饰常见图案及文化内涵哈尼族的服饰中的图案题材广泛,内涵丰富。
红河州哈尼族常见的服饰图案有象征吉祥的星星、月亮、太阳等;有反映生活的几何纹、八角花纹,三角纹等;也有象征信仰崇拜的鱼、鸟、狗牙纹等,这些图案不仅记录了哈尼族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哈尼族以梯田农耕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哈尼族修订版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 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见于 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 (蛮)”、“和泥”、“窝泥”、 “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 30余种,如“哈尼”、“僾尼”、 “碧约”、“卡多”、“豪尼”、 “白宏”、“布都”、“多尼”、 “奕车”、“阿木”等等。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商定, 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 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 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 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 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 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 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 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 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 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 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 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 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 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 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 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 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 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 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哈尼族普遍喜食酸辣食品,除善 腌酸酢肉、酸酢鱼和螺蛳酢外, 还善于利用竹笋、树头菜嫩叶和 青黄豆米腌成各种咸菜。其中黄 豆豆豉尤具风味,以其色、香, 味俱佳而驰誉于世。制作方法虽 各地略异,但均可用猪油煎炒或 用饭甑蒸熟而食,也可用炭火烘 烤后舂细作拌菜的引子,几乎每 餐用以佐食,被称为“哈尼味 精”。哈尼族很注意菜肴调味, 每餐必备一碗用各种佐料制的蘸 水,蘸菜而食。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是一个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风俗哈尼族的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饰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民俗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份散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自称称呼多源于先人名,有的那么源于居地名,或衣饰、图腾及其他。
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域,占本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散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
唐朝,“昆明”部族中显现了“和蛮”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先的哈尼族称呼,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先民慢慢从“乌蛮”中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区显现了“和蛮”部落,开始与中原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和泥”一名为哈尼族自唐朝至清朝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且为自称之一。
此刻通用的“哈尼”一名为其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称。
哀牢山区哈尼族以为,“哈尼”一词是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哈”在哈尼语中含有强悍、勇猛的意思。
“尼”和“咪”是同意的转音,不仅具有“人”的概念,而且有“女性”的含义,反映了哈尼族名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时期。
哈尼族历史名称繁多,主若是那时氏族部落的不断分化繁衍所造成。
而后来“哈尼”这一族称的相对统一,那么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较大的聚居区,有过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
元朝改设“落恐军民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域。
哈尼族多数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要紧从事农业,善种梯田,制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作文

哈尼族的作文山间云雾缭绕,像柔柔地的纱巾,遮着眼睛了金黄的稻田,也掩遮着古老的村落。
我站在一座木桥上,桥下是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带了一股清新味道的味道的泥土香气。
桥上,一位老奶奶用她粗燥的手,暗哑的声音地轻轻的的抚摸着桥栏杆,她的脸上开心不的微笑着慈祥的笑容,眼中却还藏沧桑。
她告诫我,这是哈尼族的村落,她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能可以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
哈尼族,一个历史更遥远的岁月的民族,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化为一道一道了山水之间的一一一道道梯田,重重叠叠,像一幅幅小巧精致的画卷,印拿着蓝天白云。
他们的歌声,犹如山间的清泉,流淌着出古老的记忆的东西的的旋律,徐徐道来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走出村落,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古老的东西的的东西的木房子,表面看来透着厚重的气息。
一位老爷爷坐在那那门前,用竹竿钩织着箩筐,竹竿在他手中翻舞,身形灵活挥洒自如自如随意挥洒,恍若在独奏一首古老的记忆的东西的民谣。
他帮下忙啊,哈尼族人天生神力最擅长用处山地资源,他们用智慧和勤劳,人类凭空创造出了古怪的地方的梯田文化,也蕴育而出了独有的民族精神。
阳光飘舞在金黄的稻田上,印照出金色的光芒。
一群孩子在田间飞速疾奔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像清脆的鸟鸣,在山间突然响起。
我仿若再注意到了哈尼族人世代传承的朴实无华和纯洁善良,也见到了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守护。
夜幕降临,村落里的灯光使之装饰点缀了山间,星星装点设计装饰了夜空。
老奶奶站在桥上,望向远方,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盼。
我仿若注意一点到了哈尼族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见到了他们生命的追求和追求。
哈尼族的村落,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他们古老的的记忆的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让我那感觉能得到了一种难言的感动。
我仿若宛如犹如如同置身于一个梦境,梦境中透着了诗意和美感,也蕴满了期待和力量。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与习俗介绍一、哈尼族概况哈尼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这里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是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
哈尼族人口约130万,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
他们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祖先和英雄。
二、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月年”,这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火把节、祭龙节等节日,都是哈尼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时刻。
三、哈尼族传统服饰哈尼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独具特色。
女性通常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筒裙,头戴银饰,腰间系着精美的腰带。
男性则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头戴竹笠,脚穿草鞋。
哈尼族的服饰不仅美观大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银饰代表着财富和地位,刺绣图案则寓意着吉祥如意。
四、哈尼族传统美食哈尼族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以酸、辣、香、糯为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尼三宝”:酸笋、酸木瓜和酸鱼。
还有糯米饭、竹筒饭、腊肉、香肠等美食,都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五、哈尼族传统民居哈尼族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用于居住,下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储存粮食。
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茅草或瓦片,墙壁则用竹片或木板搭建。
这种建筑既美观实用,又具有防潮、防风、保温的功能。
六、哈尼族传统手工艺哈尼族传统手工艺技艺精湛,包括刺绣、银饰制作、竹编、木雕等。
哈尼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将生活中的美景和心中的愿望融入刺绣作品中,使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哈尼族银饰制作技艺也颇具特色,银饰品种繁多,工艺精湛,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文化底蕴深厚,习俗独特,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和探索的民族。
希望通过这篇介绍,能让您对哈尼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云南哈尼族

云南哈尼族哈尼族现有人口1660932人。
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
云南共有哈尼族人口为162.95万人。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原无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
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
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
红河自治州的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
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
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
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
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
哈尼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

哈尼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英文回答:The Hani ethnic group is one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in China, mainly residing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 particularl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Hani people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Firstly, the Hani people are known for theirexceptional agricultural skills and their mastery of terraced farming. They have ingeniously transformed the steep mountain slopes into productive fields, creating breathtaking landscapes of cascading terraces. This farming technique allows them to cultivate crops such as rice, corn, and tobacco, providing sustenance for their communities.Secondly, the Hani people have a deep respect fornature and a strong connection to their ancestral lands. They believe in the spirits of mountains, rivers, andforests, and they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This reverence for nature is reflected in their daily lives, as they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strive to protect it.Thirdly, the Hani people have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evident in their traditional clothing, music, and dance. The women wear colorful embroidered costumes adorned with silver accessories, while the men don traditional garments made from hemp or other natural fibers. Their music and dance performances are lively and energetic, often accompanied by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bamboo flute and the bronze drum.Furthermore, the Hani people hav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nd cooperation. They have a unique system called "zhai" or "village collective," where the villagers work together and share resource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hole community. This collective spirit is also seen in their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where everyone comes together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and rituals.In conclusion, the Hani ethnic group is characterizedby their exceptional agricultural skills, their deep respect for nature, their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ir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Their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have not only shaped their way of life but hav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Chinese culture.中文回答:哈尼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尤其是云南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一个崇拜万物有灵的山地民族
作者:胡小平
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06期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哈尼山寨,居住着勤劳勇敢的哈尼人民。
这里气候湿润,溪水潺潺,云遮雾绕,浓浓云雾给哈尼山寨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自古以来,哈尼人民以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族歌舞、厚实悠久的民族文化底蕴闻名遐迩,传遍世界。
哈尼源于古西北部的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哈尼”等名称出现在汉文文献上。
在哈尼民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傣族和哈尼族是一家,傣族称兄,哈尼为弟。
兄弟俩和和睦睦,共同生活,共享劳动成果。
后来家族人口越来越多,为使家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兄弟俩决定分家。
兄长水性好,对江河感情深,分到了江河纵横的平坝,从此不改下河捕鱼捞虾的习俗;弟弟爱好围猎捕兽,分到了野生动物成群的山林,世代居住在林深草茂的高山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山地民族。
被人们尊称为“大地雕塑家”的哈尼人民,在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过程中,因气候和山形的影响,依山就势造就出一块块、一层层、一片片乃至一座座山一样高的梯田,创造出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梯田文化。
神话般的“沙拉”崇拜
哈尼族认为天地间被强有力的神灵控制,世间万物都有灵魂。
由此派生出哈尼人“万物有灵”的各种崇拜和祭祀礼仪制度,集中反映在对“沙拉”(灵魂)的崇拜上。
哈尼先民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世界感到神秘和无奈,只能通过自己的幻想,凭借主观愿望,创造出众多的灵魂和鬼神。
当瞬息万变的自然力量对其产生威胁时,他们除了本能地躲避外,就只能求助于幻想中的“沙拉”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此产生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祭祀活动,如“裸康翁”(竖寨门)、“切卡阿培老”(种谷子的节日)、“别窝捏”(捉土蚕)、“朱可朱捏铁”(赶恶鬼)等。
祭祀时除了供奉食物以表达虔诚和敬畏外,还要以招魂、说唱、歌唱和舞蹈的形式求得众多灵魂和鬼神的庇护。
为了使人的灵魂与鬼神相通,又能把鬼神的意愿传达给人们,各种祭祀活动的主持者“追玛”、“贝玛”、“尼帕”(祭师和巫师)应运而生,他们成了最好的上传下达的使者。
他们广采博收哈尼族民间文化的精髓,经过不断加
工、反复提炼,提升出媚神娱鬼、沟通魂灵的手段和工具,缔造出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和多神崇拜的习俗。
因而,“追玛”、“贝玛”、“尼帕”当之无愧地是哈尼族民间文化的最高代表,肩负着敬祖先、祈平安、送鬼神的重任。
正是由于他们对精湛民族文化艺术的不断发扬光大,使哈尼源于远古、流传至今的神灵世界代代相传。
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
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哈尼节日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
每年1月2~4日的“嘎汤帕”是哈尼人最隆重的节日,是缅怀祖先、弃旧迎新的盛会,是亲朋好友相聚的盛会,是传承文化遗产的盛会,是民族歌舞的盛会,当然也是爱情的盛会。
1月2日凌晨,哈尼山寨一片安谧寂静。
当报晓的雄鸡放声高歌两次,“追玛”家的女人大喊:“姐妹们,快去接新水喽!”顿时山寨里火把闪亮,各家各户的女人背着竹桶飞快地向泉边跑去,女人们的喊声、笑声、歌声、脚步声响成一片。
背回新水的女人,把竹楼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锅碗瓢盆洗涤得一尘不染,舂糯米粑粑、烤米酒……忙得不亦乐乎。
第二天,男人们聚集到寨边神树下杀牛分肉。
主持杀牛的“岸罢”在牛背上又是撒米又是倒酒,口中还念念有词。
晚上,各家各户煮肉祭祀,敬献祖先。
第三天是“嘎汤帕”的高潮。
寨里寨外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在广场上尽情地唱歌跳舞。
小伙子们忙着比赛打陀螺、走高跷;姑娘们欢快地跳着竹杆舞。
打秋千的飞上飞下、赛马的如风驰电掣……此时的哈尼山寨到处是狂欢的人们,到处是情投意合的恋人,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天堂。
哈尼族的十月年长龙宴浓缩了哈尼族独特的文化精华。
十月年又称“扎特特”,是哈尼同胞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
按习俗,每年农历十月为岁首,节日从十月的第一个龙日开始,到猴日结束,历时六天。
长龙宴长达几百米,多达几百桌,以此表达哈尼人“一条心一股劲、村村寨寨安康、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各家各户将自家制作的哈尼风味摆上长桌,寨中德高望重的年长男子坐在龙首,又称“龙头”;女子坐龙尾,其余的人坐中间。
长龙宴开始后,全村人喝着自家酿制的米酒,品尝各家各户精心烹饪的佳肴,边吃边饮,边跳边唱,其乐无穷。
此情此景充满了生活的温馨,更展示出哈尼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
哈尼族的节日还有“红秀阿培”、“红米阿培”、“亚开阿培”、“绕拉阿培”、“卡炎阿培”等,大多与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有关。
可以说,哈尼族的节日,实际上就是原始宗教的隆重祭祀日。
优美别致的服饰
哈尼女子服饰豪华精美。
头饰上镶嵌着闪闪发亮的银泡、银扣、银链,银币,加之五彩璎珞、羽毛的重重修饰,恰如一顶雍容华贵的王冠;女性宽大的上衣多为藏青和蓝底,各种花纹、刺绣点缀其间;一颗颗、一排排银泡、银币缀满了有彩色花边的菱形紧身吊带胸兜;五彩的百褶裙花纹锦绣,彩带飘然;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腿布手工精美;银链、耳环、大银手镯、颈挂珠串是哈尼妇女深爱的首饰。
哈尼男子服饰现已基本汉化,平时多着汉装,民族服饰成了节日的盛装。
每到节日来临,哈尼男子头缠由大红或红白相间的珠串、彩线、须穗、绒球缠绕的青色大包头,配以象征勤劳勇敢的彩色羽毛,挎精工绣饰的挂包。
首饰以银器为主。
饶有情趣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女自由恋爱就是哈尼的淳朴民风,哈尼婚俗独特而富有情趣。
太阳落山了,哈尼寨子沸腾了。
青年男女欢欢喜喜走进滇康,这里是最热闹、最欢乐的地方,也是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地方。
围坐在温暖的篝火旁,姑娘们手里做着手工,眼睛却盯着那些弹三弦,吹口弦、竹箫的小伙子们,暗暗挑选自己的心上人。
天真活泼的孩子在篝火边嬉戏玩耍,还要承担为哥哥们“偷”他们心仪姑娘织物的重任。
姑娘追来索要,小伙子就展开热情的求爱攻势;若正好是姑娘暗定的心上人,姑娘就会同小伙子对歌和交流。
经过接触、了解,如双方有意,就互赠银手镯、银项圈、包脚布、花筒帕等定情物。
男方父亲则会请能言者一同前往女方家送提亲酒。
若女方家接过提亲酒则表示许可,可进一步商定婚期;如女方家拒绝提亲酒,男方家还可以再次登门提亲。
如果男方家多次提亲未果,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就会采取“抢亲”或“私奔”的方式来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哈尼婚礼十分隆重,整个婚礼历时三天。
第一天,男方家派出一支庞大的迎亲队伍,由主持迎亲仪式的一位中年妇女带领(哈尼语称“耶毛”),加上两名“毛抄”(“耶毛”的助手),邀上几位能歌善舞的“沙依阿配”(歌手)和全寨的未婚男女一道浩浩荡荡开往女方家。
到女方家竹楼前,由“耶毛”带领迎亲队伍从男室楼梯进人里屋,大家分男女而坐。
“耶毛”受男方家委托,在新娘父母和寨主前,送上放有鸡蛋的糯米饭包、烟、酒、糖果、香米粉、新娘服饰等迎亲礼物,并在“毛抄”的协助下,向新娘父母和寨主敬酒。
然后男女双方“沙依阿配”开始激烈赛歌,直至晌午。
女方家的送亲队伍精心打扮新娘,穿上新娘装,蒙上特制的披巾,藏在女室一角,由众多未婚男女充当伴郎、伴娘守护着。
迎亲者要用歌声获胜后才可以冲进女室“抢”出新娘。
送亲者
在哭嫁的过程中,娘家备好嫁妆,新娘举酒告别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耶毛”带领迎亲队伍向女方家敬谢亲酒后便返回男方家。
新娘到婆家竹楼前,婆婆要用泉水在新娘身上来回抚摸,表示从此将新娘当成自己的女儿。
随后婆婆牵着新娘的手从男室楼梯进入女室。
送亲队伍完成使命,接受隆重款待后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