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

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

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

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

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

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

哈尼族传统节日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承载着哈尼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既是重要的社交活动,也是哈尼族人民欢度生活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传统节日。

一、水龙节水龙节是哈尼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的第六个星期三举行,持续三天。

这一节日是为了祈求来年丰收和除去不祥之气。

在水龙节当天,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聚集在村中广场上。

首先,村长会率领着村民们进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和土地神。

随后,人们将龙灯舞蹈带到河边,龙灯由长达几十米的彩绸制成,龙头由竹子制作而成,逐渐地往下面的河流中沉入。

舞龙过程中,村民们手持各种乐器,敲击着锣鼓,让河水为之沸腾。

哈尼族人民相信,水龙可以带走一年来村庄里的晦气,也能为来年带来好运和丰收。

二、腊八节哈尼族的腊八节是为了纪念佛陀在腊月初八成佛的日子。

腊八节通常在农历腊月的初八这一天举行,也是哈尼族最重要的寺庙节日之一。

在腊八节当天,哈尼族人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以祈求平安和吉祥。

人们还会准备腊八粥,这是由多种杂粮煮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腊八粥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被认为具有祛寒、养生的功效。

此外,腊八节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摔牛节。

摔牛节是哈尼族人通过摔牛的方式驱逐疫病的习俗。

哈尼族人认为,摔牛可以驱除一年来的晦气,带来健康和平安。

三、花山节花山节是哈尼族人民向春天敬礼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的鸡年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在花山节期间,村庄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华丽的节日服装,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是赛跑和跳戏。

赛跑是花山节最重要的传统项目之一。

人们一边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一边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跳戏则是哈尼族人以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花山节还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独轿跳。

独轿跳是一种特殊的民间舞蹈,由选中的少女们负责表演。

她们手持彩绸,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出生哈尼人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才能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

婚俗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叶车人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哈尼族支系碧约,新娘从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婚。

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视火如命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

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

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

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葬礼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故事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故事

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故事哈尼族风俗习惯及故事哈尼族是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民族,是中国一个较为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现有的人口大约一百六十万左右,主要聚居在云南。

大家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哈尼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吧!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专属自己的以下标志:①祭献本家族(村寨)神灵的丛林;②苦扎扎节祭献天神的磨秋桩;③镇慑危害本家族禽兽的兽神及威力的丛林;④标志本家族与野鬼分界线的丛林;⑤本家族人饮用的泉水井;⑥本家族特需的一对古朴的芒鼓。

每个启波然内部有若干旨在增强内聚力的礼俗、规约,诸如各户成员间相互保护、援助的义务以及婚丧礼仪祭祀活动中的共食制度等。

(《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208页。

)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他们认为客人到家来是“格朗”(幸福和吉祥)来临的征兆。

哈尼族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大家帮,一户有难众人担。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

哈尼族生活习俗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

其云南省哈的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的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

哈尼语又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个方言,方言的分布同有关自称单位分布的地区相当。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

本民族内部各自称单位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民族的称谓也不一致。

如元阳的哈尼互称糯美、糯比、各和等;雅尼互称觉围、觉交,汉族又称其为爱尼;称豪尼为布都、称哦怒为西摩洛等。

在汉文史籍中,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对于给人们带来疾病和灾难的各种鬼神,则要通过祭祀和巫术加以制约、驱赶。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要祭“龙巴门”(即寨门)。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奕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格朗和的南糯山,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奕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一般选择半山居住。

哈尼族人家庭都建有耳房,或是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

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红河哈尼族,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说到他们的传统节日风俗,那可是热闹得很,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节日概述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尤其是“年”,也就是春节,那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尤其是那美味的米线,哎呀,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而且,哈尼族的春节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二月,跟我们常说的春节差不多,但他们的庆祝方式可有意思多了。

1.1 年前的准备在春节前的日子里,大家都像是上了发条似的,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的长辈会提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米、肉、菜样样都不少,尤其是那特色的红米,象征着吉祥如意。

小孩子们则负责帮忙打理家里的小动物,喂猪、喂鸡,这可真是个轻松的差事,但没想到最后他们会得到丰厚的“红包”哦!1.2 节日的习俗到了春节那天,哈尼族的人们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男的帅气,女的美丽,真是个“绝配”。

一大早,他们就会去田里,给祖先上香,感谢他们的庇佑。

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热闹得像个大party。

饭后,还有歌舞表演,真是热血沸腾呀!2. 特色活动哈尼族的春节可不是简单吃吃喝喝,里面还有不少特色活动,特别有趣。

2.1 独特的“跳月”习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跳月”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就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这个习俗传承了几百年,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来围观。

跳月的时候,姑娘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像蝴蝶一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2.2 打鼓和舞龙除了跳月,打鼓和舞龙也是少不了的环节。

哈尼族的鼓声可不是一般的响亮,鼓手们在台上手舞足蹈,简直把全场气氛推向高兴。

而舞龙则是个全村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大家齐心协力,配合得天衣无缝,真是团结的象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乐趣,还增强了彼此的感情。

3. 家庭与团圆说到节日,怎么能少了家庭的温暖呢?哈尼族人特别重视家庭团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

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

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

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的春节:哈尼族在除夕前几天,妇女们就忙着做耙耙,小伙子则上山砍竹木,在村中广场上搭秋千。

思茅地区的哈尼族人民还支“磨秋”(形如翘翘板,但可以转动)。

初一至初三,男女老少都纷纷到广场上荡秋千或坐“磨秋”。

景谷、镇远等地的哈尼族人民夜间要跳舞,青年男女则通过对歌,寻找意中人。

如遇“龙日”(以十二生肖记日),大家要围坐一起,由老年歌手唱酒歌,内容大都是本民族的古老传说,缅怀祖先,预祝来年日子兴旺。

卡多人的“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卡多人(哈尼族支系)的“新米节”,庆贺以稻谷为首的“五谷”、“六豆”成熟的日子。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春成新米做成饭“尝新”。

他们认为,吃了新米饭的人,在这年里就能增强体质,产生出一股新的力气来。

如果到这天新谷还不上场,他们也要把谷穗或刚孕穗的谷苞采回一些来,烤干磨成面粉,拌在其它食物里吃,以表示在“新米节”尝到了新。

“苗爱拿”节:栽插结束后,绿春县一带的哈尼人都要过“苗爱拿”节。

“爱拿”意思泽成汉语为“栽完秋后的休息天”,时间一般在五月上旬。

节日当天,全寨子共同杀一头猪、一头羊,各家都分一份。

过了“苗爱拿”节,就可以吹牛角号。

据说,吹牛角号是对耕牛宣布休息命令。

这里还有个民间故事:从前过“苗爱拿”节时,一个牧童想把家里的两头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劳动成性的耕牛怎么也不愿上山,总往田里跑。

牧童没办法,就吹起牛角号向耕牛说:“可爱的老牛,前些日子你们辛苦了,现在秧已栽完,请你们休息吧。

”耕牛听懂了,撒着欢上山了。

按当地群众的规矩,在节日这天的早饭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泼在割来的青草上,然后把一碗肉和一碗饭同青草包起来喂耕牛。

另外,还要把栽秧期间用的犁耙、锄头洗干净摆在一定的地方。

过节这天晚上,燃起一堆堆箐火,全寨子的人到草坪上跳舞、唱歌直到深夜。

“里玛主”节:“里玛主”,是哈尼语的音译,意思是春天的盛况。

它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山茶花盛开的阳春三月举行。

居住在红河岸边的哈尼族人民十分喜爱布谷鸟,称布谷鸟为“哈波阿玛”。

每年人们听到“合波阿玛”的叫声以后,各村寨就按传统习惯,在羊日(以十二生肖记日)筹办美酒佳肴、并上山采摘一种乔木开的花,挤出花汁,浸泡糯米。

蒸出香喷喷的糯米饭和煮好的红鸡蛋,献给布谷乌。

然后,会集在村坡寨头唱歌跳舞。

男子还举行摔跤,特点是:抓腰带,抱年腿、过臂,夹臂翻,穿腿等,一般是三局二胜,双肩着地者为输。

“里玛主”节的来历,传说是古时候,布谷鸟受天神的派遣,从遥远的天边飞来,向人间报春。

当它飞过大海时,已精疲力尽,眼看就要掉入大海。

突然,海里出现一条龙尾,龙尾变成一棵大树,布谷鸟就落到大树上休息。

这样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春天的信息带到人间。

哈尼族人民就按时春播,获得丰收。

人们纪念布谷鸟的功劳,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民族节日。

磨秋节:磨秋节,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十二生肖记日)举行,又称“五月年”。

关于磨秋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呵朗,妹妹叫阿昂。

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

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

阿朗和阿昂兄妹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

这天,兄妹俩砍来栗木,创制了磨秋,他们骑上磨秋,磨秋秋飞快地旋转起来,把阿朗和阿昂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

兄妹俩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

从此,太阳和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没,庄稼生长得很好,年年丰收。

可是,两兄妹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纪念他们,每年农历五月的猪日或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杀鸭,春糯米耙粑,祭拜天地和磨秋的发明者--阿朗和阿昂。

从此形成节日。

六月节: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为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有些地方在这天夜里还要在家里点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节日到来,哈尼族少不了备有三样莱:沟边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鱼腥菜、山上的柴花菜。

此外还有凉拌生鱼和苔要拌蚯蚓两样名菜。

过节期间、家家都割来芭蕉叶铺在桌子上,堆满各种菜肴。

除妇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围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

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内容的哈巴:过年,就唱过年的来历;盖房子、就唱房子怎么盖,最先在这里盖房子的老袒公是谁;结婚,哈巴歌手就告诫新郎和新娘应当如何相爱,如何生儿育女。

还要教人们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划分以及农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当节日到来,又是青年人选择对象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欢乐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牢山和蒙乐山装扮得花团锦簇。

成千上万的姑娘打着白伞、穿着白裤衩,象洁白娇艳的白杜鹃,飘落在树荫下,忽闪在绿茵里。

小伙子们也成群结队,吹着把乌,弹着琴弦,目光在姑娘们的脸上留连着,中意后即离开自己的伙伴跟踪而去。

片刻,绿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声飘起来了,双方开始询问姓名、年龄、家庭、或有关天上地下百科知识的考试,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则就分道扬镳。

“阿茨”有别于“哈巴”情歌,是只适合在山上在这种场合唱的歌。

如果是一般询问和“考试”可大声地唱,如是情话,就只凑着对方的耳朵慢慢地说,不能让别人听去了。

关于六月节的来历、哈尼族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哈尼族崇拜一个“神爷”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间,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视,看看人、牲畜和庄稼,给人们带来幸福,为了表示对威咀的虔诚,哈尼人扛夹秋千,给他做骑的“白马”。

采回松枝、青草、皮菜、筹办丰盛的饭菜和马料,迎接他进寨,并架起飞转的“磨秋”,以驱害除邪,保护山寨的安宁。

从此世代相传,逐步演变成为哈尼族的民族节日。

老人节:每年的农历冬月十五日,居住在新平县卡多山区的哈尼族,都要欢度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老人节。

早上,小伙子上山挖松树,妇女们忙着准备节目的佳肴。

太阳偏西,圣自(专门过节的地方)已栽满了棵棵青松,全寨的老人们都汇聚在青松下。

当主持者宣布节日仪式开始,锘锣一齐击响。

青年男女捧着热气腾腾的米酒、茶水,中年男女端着香气袭人的糯米饭、鸡蛋等食物,敬给坐在青松下的老人。

接着,小伙子弹中央委员小三弦,姑娘们唱起动听的歌,老人们也在欢声鼎沸中跳起阳猛套(老人圆舞)。

最后,主持人请老人们轮流讲述一年来子女对他们的抚养情况,人们听完每位老人的叙述后,对尊老爱老的给予赞誉,对那些对老人不敬不孝的晚辈,给予批评。

捉蚂蚱节: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色念”,在六月年(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第一个属鸡旧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人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

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炸,以一家为单位,分头捕捉。

每家捉够一竹筒(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撕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屁股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的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

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靶粑吃,据说蚂蚱肉很香甜。

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祭母:祭母是新平县卡多山区哈尼族的一项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它有专门的地方,哈尼族叫“东坝”,故也叫东坝祭母。

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举行,这天山寨一般都不搞农事活动。

早上,各家都要安排小伙子捕雀打鸟,妇女捉鱼,还专门派人杀猪宰羊。

中午,各家按一个儿子缴大米和酒各一公斤给经办人,连同早上捕捉到的东西,便着手备办宴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