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禁忌习俗

合集下载

各民族生活禁忌

各民族生活禁忌

满族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赫哲族不能跨火、骂火,不能蹲在火堆上;挂在树桩上的吊锅不能乱碰;不许敲打有声的器物;禁止用刀铲锅,否则认为会割断打猎的好运气;集体狩猎时,任何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都不许说怪话。

蒙古族骑马坐车接近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马鞭子要放在门外,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到别人家里做客,不要自己动手,须等主人盛给;吃肉时给人递刀,刀尖应向自己,刀把递给对方;见到门前有火或挂红条等记号,表示这家人有病人或产妇,不要进入;不食自死动物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来客不让坐西炕,因为西炕是供佛的方位;丧事忌红色和白色,而喜事忌黑色和黄色。

达斡尔族忌别人在自己的炕上横卧;忌手执马鞭、弓箭、刀枪等器物进入室内;忌用刀、剪等物指人;家中有病人时,忌外人来访。

鄂温克族不准骑马进庭院,不得拿马鞭进屋,而应把它放在房门外;不许抛洒奶类;不得宰杀或出卖未停奶的母畜;产妇未满月前,不许带枪或钥匙的人进屋;忌用有刃的东西指人;忌背后说别人坏话。

鄂伦春族禁止晚辈直呼老人的名字;出猎前不许将去向告知他人;不许在山谷、绝壁和岩洞外大声喧哗;任何人不得往火堆上倒水,也不许用刀或木棍拨火。

回族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自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东乡族忌食猪、狗、马、骡、驴肉及一切自死动物;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禁忌递烟敬酒。

土族忌吃圆蹄牲畜(马、畜、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发展;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

你对哈尼族婚俗是否了解(哈尼族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

你对哈尼族婚俗是否了解(哈尼族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

你对哈尼族婚俗是否了解(哈尼族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上篇说到白族婚后竟有“性假期”,很多网友觉得不可思议。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与伦理道德相违背的。

那么哈尼族又有什么新鲜的婚俗呢?哈尼族青年找对象有三个标准:一是漂亮;二是劳动好不好;三是会不会操持家务。

第三条最重要。

哈尼族姑娘都要穿护腿,小伙子结识姑娘首先关注的就是该姑娘的护腿布制作水平如何,会不会纺线,所以哈尼族女子从小必须学会抽线、绣花、缝衣裳等技巧,免得嫁不出去。

在云南墨江、红河一带,新婚之夜禁止新郎新娘同房。

据说同房会导致爱情不长久。

由送亲的女伴陪同新娘在洞房里说话,或闹洞房,或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等。

这一夜,新郎新娘要分红鸡蛋、红糖、糖果、香烟等给宾客吃,以示喜庆。

宾客不分男女老幼,都要参加唱歌跳舞,尽情欢娱,通宵达旦。

新娘到了男方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表示她已成为男方家庭的正式成员和村寨的正式成员。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哈尼族,新娘要在新婚第二天参加砍柴烧火的仪式。

在墨江等地,新娘第二天鸡叫时要到河里或秽槽边去背水,用背回来的水烧火做饭招待客人。

新婚夫妻还到地里共种一糖瓜,以象征今后幸福美满,儿女兴旺。

红河、元江一带,新娘第二天鸡叫头遍去背水时,要撒一把米到井里或河里,表示自己已成了喝这口井,这条河水的人。

举行完婚礼后,一般要回门。

红河一带,新娘于第二天随送亲的人们回门,并带回糯米粑粑等食物分给家人和邻居、亲友品尝,下午再返夫家。

在墨江等地区,新娘于结婚的第二天回门,且一回去就在娘家长住,只有农忙时丈夫来喊才到夫家住几天,直到生下第一个孩子才到夫家长住。

在西双版纳一带,新婚三个月内,新娘在公公、叔父的陪同下,来娘家回门,并携带礼物给娘家,返回时,娘家也赠送礼物给新娘。

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

这种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筒酒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

男子随身携带一顶篾帽,一床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的习俗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节庆哈尼族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

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

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

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过,历时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家家都要杀一只红公鸡,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内,全家每一个成员都得吃上一块鸡肉,准备出嫁的姑娘则不能吃。

随后要做三个饭团和一些熟肉献给同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

寨子里要举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张桌子连在一起,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调手艺。

六月年:是在六月里举行,具体日期由祭司选定,以祭天神和谷神为主要内容。

届时也要杀鸡宰羊,举办酒筵盛餐。

在为天神建盖秋房时,要在门口杀牛进行祭神,祭毕按人均分牛肉,共享神赐。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云南大族少数民族禁忌总括

云南大族少数民族禁忌总括

少数民族禁忌总括1:独龙族2:怒族3:僳僳族4:彝族5:白族6:普米族7:傣族8:佤族9:拉祜族10:布朗族11:哈尼族1:独龙族禁忌独龙族的禁忌主要有产妇不得在室内分娩。

认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分娩时,忌男人照料,否则认为不洁之气会导致男人一生不吉,甚至双目失明;女子出嫁后,不得回娘家生孩子,否则,认为会影响娘家子孙兴旺。

一旦发生,女婿须送两瓶酒及若干兽肉给岳丈家,作为补偿。

死者咽气前,须将家中所留种子转移他家或他处,否则种子不会发芽;出殡时,尸体不可从大门抬出;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等;拣到别人打死的动物要分给大家吃才能免灾,不然会倒霉等。

2:怒族女人不能参加对氏族神灵、龙树、山神的祭奠;主人的卧室不允许外人进入;女人分娩时,男人不能在场;妇女坐月子期间,外人不能进入产妇家门;随葬品忌铁器等。

3:僳僳族1、家里来客人,不能扫地。

2、有客人到家中,主人不能当着客人的面扫地、洗脸、洗脚等。

3、客人进门后,不能直接从后门出去。

认为人死后灵魂回家才这么走。

4、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人,尤其忌讳持刀箭闯人。

5、屋内火塘上的三角架,禁蹬踏或移动;不能用脚往火塘里推柴。

5、禁背朝火塘吃饭。

6、不能打死在路上爬行的蛇。

7、忌食青蛙肉。

传说青蛙的口涎掉在食物上,人吃了便会肿胀而死,谓之"青蛙盅"。

还有人相信从前青蛙曾经帮助本族的祖先耕过田。

8、不能触摸长者的头。

9、不能烧对头柴,否则有碍家庭和睦。

10、不能拄着拐杖进屋。

只有人死后才拄着拐仗进屋跳舞。

11、小孩连续夭折或丧失配偶的人,忌食羊肉和葱蒜。

12、未婚的青年人不能送寡妇出嫁。

13、寡妇出嫁,除非夫家路远,一般只在晚上送亲、接亲。

14、成年男子忌留胡须。

男人大多随身携带镊子,专门用来拔胡子。

15、禁忌夜间梳理头发。

16、禁家人出远门后清扫堂屋。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1、分布: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2、族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

3、语言: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彼此差异很大,故不能互相通话。

4、文字: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5、历史: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开始从乌蛮中逐渐分化,哀牢山、无量山广大地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

南诏崛起后,各地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滇东北、滇南彝族一起,被统称为37部蛮。

6、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7、艺术: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等。

【白鹇舞】白鹇舞是哈尼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

流传在云南省元阳县、元江县等哈尼族地区。

因模拟白鹇鸟的生活、姿态、动作起舞,故名白鹇舞。

舞蹈时,手执双扇,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族人民认为白鹇善良、聪敏,视白鹇为善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之情,白鹇舞寄托了哈尼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把乌】把乌是哈尼族独有的乐器,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8、风俗:哈尼地区存在大量的、在山间田野即兴演唱的民歌,各类风俗仪式中的哈尼民歌也非常丰富。

比如用于丧葬仪式中的“迷煞维”,是在为死者洗澡更衣之后,由妇女们围在周围边哭边唱,而属于婚礼歌的“然米比”又包括送嫁歌和哭嫁歌,都是连哭带唱、哭唱交替的形式。

9、生产生活:哈尼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其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风俗

哈尼族民俗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份散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自称称呼多源于先人名,有的那么源于居地名,或衣饰、图腾及其他。

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域,占本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散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又分哈尼、碧卡、豪白三种方言。

2 0 世纪5 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

唐朝,“昆明”部族中显现了“和蛮”及“和泥”的分支,这是历史上最先的哈尼族称呼,因频繁的战乱,哈尼先民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至红河南岸的哀牢山。

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

唐初,哈尼族先民慢慢从“乌蛮”中分化,散布于哀牢山、无量山区的哈尼族称为“和泥”,滇东南六诏山区显现了“和蛮”部落,开始与中原有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

“和泥”一名为哈尼族自唐朝至清朝最普遍的历史名称,且为自称之一。

此刻通用的“哈尼”一名为其人口最多的一个自称。

哀牢山区哈尼族以为,“哈尼”一词是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哈”在哈尼语中含有强悍、勇猛的意思。

“尼”和“咪”是同意的转音,不仅具有“人”的概念,而且有“女性”的含义,反映了哈尼族名称产生于盛行图腾崇拜的母系氏族时期。

哈尼族历史名称繁多,主若是那时氏族部落的不断分化繁衍所造成。

而后来“哈尼”这一族称的相对统一,那么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曾有过较大的聚居区,有过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

宋时,在红河南岸设“罗孔道”。

元朝改设“落恐军民万户府”,其中的思陀、溪处、左能、落恐等地,均为今之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地域。

哈尼族多数居住在海拔8 0 0 至2 5 0 0 米的山区,要紧从事农业,善种梯田,制造了高达上百级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导读: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简介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为哈尼、卡多、雅尼、碧约、布都、白宏等,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地区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等县。

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

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

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哈尼族:历史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南迁的古代北方的羌人。

羌人原来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移。

公元前3世纪,其先民已经居住在今四川大渡河南岸及雅垄江以东的沼泽地带。

7世纪已居住于今哀牢山、无量山区一带。

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前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

哈尼族: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禁忌习俗
孩子未满3岁的家庭,要燃放爆竹,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比较发达,禁忌习俗比较繁多,涉及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这些限制性规范和忌讳习惯具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哈尼族以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为主要内
孩子未满3岁的家庭,要燃放爆竹,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哈尼族的传统文化比较发达,禁忌习俗比较繁多,涉及生产生活多个领域,这些限制性规范和忌讳习惯具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哈尼族以多神崇拜和祖宗崇拜为主要内容,村内有山神庙,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举行“祭龙”节活动。

祭龙就在山神庙里或林旁的“龙树”下举行,“山神庙”和“龙树”是不准任何人去破坏、侵害的,否则会被全族人民或神灵惩罚。

正月做“封山会”,一年一次,会期一天,主要是制定严禁乱砍滥伐、封山育林规约,违者罚油、罚款,罚镶街心、修路等。

婴儿降生是大事,此时家中门头挂上用竹笋剪成的人形标志,以示消灾避邪,忌讳外人入屋,只有同宗妇女和外祖母才能进入“月子房”。

在生产方面,哈尼族狩猎出门,不准说不吉利的话;盖房立柱时,不讲不吉利的话;捕鱼时,不准用毒药毒鱼,否则会遭水灾或旱灾;禁止打布谷鸟;禁止男子跨越背板、织布机等妇女用的劳动工具和物品;禁止妇女跨越犁、耙、枪、弓、木工工具等男子使用的器物;祭神日、立秋日禁止舂米磨面;出猎时遇孕妇不吉,要停止打猎。

生活方面的禁忌:禁止跨越火塘,不准朝火塘中吐痰;不随便移动火塘、灶;不踩坟墓及埋人处;不用手指彩虹;不能在日蚀、月蚀时结婚;禁止用刀砍秋千架上的绳子;吃饭时不能将碗杯倒扣;禁戴白布帽。

交往方面的禁忌:出远门时路遇孕妇要改日再出行;节日的第一天忌讳外村人进寨;婴儿降生时禁止外人闯入;路遇老人不准挡道,不准直呼其名;到陌生地不得乱发议论;不用手指着天地骂人;来客时女子不与客人同桌;不能将筷子插在饭上端给客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