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尼族原始宗教活动中的“莫批

合集下载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白鹇舞节秧都芒鼓舞帽子舞竹筒舞棕扇舞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

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

《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个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

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

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

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

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

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是一个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风俗哈尼族的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饰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

哈尼族风俗习惯礼仪婚俗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支系叶车人的男女丰年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

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

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

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

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

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

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为农闲时举行。

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社交,谈情说爱。

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不少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墨江碧约人有“踩路”订婚的习惯,就是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由双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狼等野兽,就算订婚了。

结婚后两三天,新媳妇就回娘家,一直到要栽秧时才回夫家。

红河一带结婚第二天回门后即落夫家。

哈尼族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一般认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习俗,弃妻再娶要受舆论的谴责,还得给前妻及其舅家送礼赔不是,婚后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则被允许。

民俗风情由于哈尼族多以亲情结寨而居,长期养成了尊老爱幼、扶弱济贫、互助互帮的道德风尚,至今民间还流行着“敬老节”、“祭母节”等民族节日。

在与他族的交往中,哈尼族十分讲究礼貌,热情好客。

特别有情趣的是他们与傣族之间结成的“牛亲家”。

早春时节,热坝河谷地区青草茂盛,气候温和,是傣族耕种早稻的大忙季节,耕牛由傣族“牛亲家”喂养使用。

夏秋两季,坝区气候炎热,山区则风和气爽,草木青青,是哈尼族栽种水稻,或迎接收割的好时光,耕牛便由哈尼族喂养使用。

入冬又把耕牛赶下坝区避寒。

双方世代交往,同舟共济,彼此亲密地互称“牛亲家”。

哈尼族在人际交往中,也十分讲究待客的礼节。

浅谈红河哈尼族叫魂的习俗

浅谈红河哈尼族叫魂的习俗

浅谈红河哈尼族叫魂的习俗作者:张锦好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摘要:哈尼族信奉的是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

若灵魂离开身体便会生病,不顺。

哈尼族通过“叫魂”来祈求人生平安。

在红河的哈尼族地区“叫魂”已经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步。

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基础上,介绍了红河哈尼族“叫魂”的基本类型和仪式的基本结构,分析了“叫魂”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此来揭开叫魂习俗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哈尼族;叫魂哈尼族是云南世居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红河和澜沧江两岸的哀牢山及无量山中。

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

魂,则是哈尼族的信仰对象之一,哈尼人认为魂会离开人身而独存,所以随时可能失魂。

人一旦失去魂魄,便会生病,甚至死亡。

因而从古至今,为了保持灵魂的相对稳定和完整,要根据失魂的原因、地点,为患者叫魂。

因此在哈尼族地区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叫魂仪式。

一、叫魂仪式的主持者哈尼族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神、魂、鬼构成的,其间的桥梁是由哈尼族社会中的莫批[](贝玛)来承担。

“莫批”在哈尼族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哈尼族的神职人员,负责哈尼族的各种敬神、招魂、驱鬼活动,为哈尼人求得幸福、平安和健康。

还有一类是寨神的代言人—咪谷[],是“叫寨魂”和祭祀寨神的组织者。

通过打鸡骨卦的方式从寨民中产生。

而日常生活中带有祝福性质的、不正式的叫魂一般是由家里的“女性长辈”来完成,这样不管灵魂到了哪里,都能听见顺着声音的方向回到家里。

二、叫魂仪式类型关于人的叫魂是红河哈尼族叫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灵魂走失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人生礼仪中的引魂仪式、患病时的招魂仪式、日常的叫魂仪式。

(一)人生礼仪中的“引魂仪式”1.诞生礼。

婴儿诞生会举行诞生礼,请来“莫批”为孩子叫“保命魂”。

之后每年清明节前(未栽秧前)出生时的属相日,为其举行“叫魂”仪式,直至成年。

红河哈尼族传统音乐中的歌唱艺术

红河哈尼族传统音乐中的歌唱艺术

音乐与舞蹈ART EDUCATION■ 石校昆红河哈尼族传统音乐中的歌唱艺术哈尼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个古老的民族。

由于环境的因素,哈尼族人民形成了忠厚、朴实、勤劳、善良的个性。

原始宗教观念和封建习俗的束缚,使其长期少与外界接触,不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技术和文化为己所用,更多地保留了一些比较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艺术特征。

哈尼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以“莫批”祭祀为中心的多神信仰,至今尚未形成专一的崇拜。

莫批祭祀保留了原始宗教的各种形式,即以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农业祭祀礼仪。

这种多神崇拜,长期影响着哈尼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对其日常生活、社会习俗、思想言行、道德规范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哈尼族的族源元江哈尼族是从遥远的北方迁徙而来的。

元江哈尼族自认为其祖先源于古代的氐羌,是北方游牧民族。

这与《云南民族史》《哈尼族简史》等论著所持观点相同。

即哈尼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是南下的北方迁徙民族和南方土著民族融合的产物。

①秦汉时期昆明族是今云南、贵州 “夷人”中的“大种”,今保山至大理一带昆明族部落不少,叟族普遍与昆明族杂居在一起。

秦汉以后,叟族和昆明族之间一直处在分化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中,组成近代彝语支的7个兄弟民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阿昌族)中除白族、纳西族以外的其他5个兄弟民族。

汉籍文献中记载,隋朝至南诏统治时期称“和蛮”,指的是分布在半山区即“陂陀山上”的民族。

大理国统治时期称“和泥”。

元朝统治时期称“斡泥”或“禾泥”。

明朝统治时期称“窝泥”或“倭尼”“和泥”。

清朝统治时期称“窝泥族”,并发现内部名称不止明朝那几种,还有卡堕、黑铺、糯比、喇乌、罗缅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哈尼族”。

哈尼族历史悠久,文献记录中写作“斡泥”,明代至民国时期均称“窝泥”。

②《元江志稿·种人》记载,元江的哈尼族有“窝泥”“卡惰”“糯比”“黑铺”等几个支系。

哈尼族社会中的摩匹

哈尼族社会中的摩匹

哈尼族社会中的摩匹摘要:在哈尼族社会中,摩匹是作为一个阶层而存在的,这个阶层就其性质而言是文化的,这是由它所具之社会职能决定的,也是从哈尼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中形成的。

于是,在哈尼族社会化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有—个特殊的阶层专门负责文化的保存和代代相传。

同时,摩匹作为哈尼族的知识阶层,在哈尼族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对哈尼族文化的继承、创造、保护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哈尼族;摩匹;文化阶层在哈尼语中,“摩匹”意为智慧的长者,而目前这一称呼,一般汉译为“巫师”。

其实,就哈尼族摩匹所具职能和内涵而言,是远远超出了巫师的范畴的。

由于其社会责任和作用重大,长期以来,摩匹在哈尼族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古老的传说中,摩匹和“首领”具有同等的地位;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别家庭的婚丧嫁娶、村寨的社会活动,还是在本民族的主要节日、重要集合上,摩匹的地位往往极为突出,甚至是至高无上的。

这种显要的地位无疑是和摩匹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所具角色和所起作用密切相关的。

一、摩匹的历史地位及社会职能哈尼族摩匹产生于何时,其地位和职能如何?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是因为哈尼族长期僻处哀牢深山,汉文史籍在唐代以前对其历史及文化少有记载,而本民族又无文字可供探研所致。

但是,如果我们从哈尼族极其丰富的口碑历史、传说、世代相传的家谱,以其现实生活中残留的原始遗迹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还是可以窥视这一问题的历史面貌和内核的。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对哈尼族整体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三个神蛋》的故事。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关于“咀、其、克”即官人、摩匹、工匠的来历。

大体意思是,天神烟沙的鸡下了白、花、红3个蛋,被太阳晒了3天,从白蛋中生出头人,从花蛋中生出摩匹,从红蛋中生出工匠。

哈尼族史诗《十二奴局》叙述道:“没有头人寨子不稳,没有摩匹夜间不宁,没有工匠百业不兴。

《四季生产调》:一部无字的农耕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一部无字的农耕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一部无字的农耕教科书作者:枇小杷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7期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是最早开垦梯田的民族之一。

据《尚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就已在其所居之所黑水开垦梯田,耕种水稻。

唐人樊绰的《蛮书》中也曾提到“蛮(哈尼族)治山田殊为精好”。

可以说,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

哈尼族的历史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也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梯田稻作农耕史。

哈尼族祖先于隋唐年间迁徙至哀牢山以南,在向阳缓坡山区建村立寨,开垦梯田,耕种水稻。

高山梯田种植的红米和紫米是哈尼族人的主要粮食,千百年来始终以恒定的产量养育着在此生活的哈尼族人。

哈尼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梯田农耕生产和生活历练,哈尼族先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农业生产生活文化知识体系。

后来,这些经验被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师徒、母女和父子间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了上千年。

《四季生产调》可谓是众多哈尼族歌谣的代表,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程序和生活风俗画面,并系统传授了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技术,堪称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的引子部分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强调了传承古歌和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如“咱们哥哥爱弟妹,就像清泉爱河鱼;长兄在世得教祖先古话,老人活着要传祖先规矩”等。

引子唱罢,紧接着按季节顺序开始讲述梯田农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关于育种的句子有“屋里的种子没长嘴,种子嘴里噜叽哩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种子水里泡三夜,第三天晚上已泡涨,捂了三夜就出芽,到了第三天芽出齐”;关于撒种的句子有“阿妹撒种不要粗心,撒种要求稀密匀,撒完种子扫平土”;关于撒种插秧时的习俗是“撒完种子要祭献,左手拿着九块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右手拎着甜酒瓶,带上一对红蛋和黄蛋:献上红蛋,先长的庄稼干干净净不遭灾,饭谷糯谷都齐全;献上黄蛋,人类男女成双,家畜公母成对”。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

《尚书。

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

《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与蒙乐⼭⼀带。

唐以后⼀直到清代的⼀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名⾸见于清·康熙《蒙⾃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平等县均在哀牢⼭境,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建⽔、景⾕、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溪、通海、⽯屏等⼆⼗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

国外有⼀万⼀千余⼈,分布在越南、⽼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宏、糯⽐、糯美、各和、腊⽶、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根据本民族多数⼈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分为哈雅、碧卡、豪⽩三种⽅⾔,包括⼗余种⼟语。

⽆书⾯⽂字。

哈尼族分布的⼴阔地区,海拔约在800⽶⾄25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地肥沃,适于农作物⽣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风猴等珍禽异兽。

南糯⼭,是产普洱茶的五⼤名⼭之⼀。

红河哈尼族彝族⾃治州⾸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腰之中,⼟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和棕榈树。

哈尼⼈开垦的梯⽥,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夫⼀妻制,婚前社交⾃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今沿袭着祭寨神、祭⼭⽔、祭⾕娘等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浅谈哈尼族原始宗教活动中的“莫批”摘要:哈尼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信奉万物有灵,并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的形式呈现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因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口耳相继、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莫批”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

关键词:哈尼族;“莫批”;社会哈尼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是中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十余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玉溪市。

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数千年前,哈尼族先民聚居在青藏高原,属于庞大的诸羌部落集团,从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后来,由于饥荒、瘟疫、部族之间的战乱等复杂原因,迫使他们不断南迁。

隋唐时期,当中原大地已进入高度发展的地主经济之际,哈尼族先民却怀着衣食无着的不安心情,历经无尽的艰难困苦迁入我国滇南山区。

艰辛的历史把这一族群无情地抛弃在山高谷深、丛林密布、交通闭塞、孤立的自然环境之中,哈尼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过着“刀耕火种”和原始粗放的山田稻作农耕的生活。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然而,哈尼族先民面临着严酷的现实,人们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受到各种困难的折磨,这是他们无法理解和控制的,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哈尼族活动范围狭窄,眼界受到局限,只看到自己或小圈子,而难以知道自己以外的广阔世界。

他们认识世界是从自己开始的,以自身的行动来理解、判断周围的自然现象,将自己与自然现象等同。

因而给自然现象赋予意识化,希望能给人带来幸福或灾难,把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并进行崇拜,求取精神上的安慰和征服自然的胜利,从而形成了最早的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一、“莫批”产生的原因哈尼族的“莫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原因有二:(1)社会的需求乃是产生“莫批”的基础。

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刚产生之初,宗教活动极为简单,更无专人从事祭祀的活动。

后来,随着原始宗教的不断发展,崇拜对象日益增多,祭祀活动的种类日益繁杂,诸如祭祀、驱邪、招魂、禁忌等等。

在如此繁多的祭祀活动中,哈尼族远古先民模糊地意识自己的欲望,于是强烈地要求有一种能与鬼神联系的人从事较多的祭祀活动。

(2)氏族制度的逐渐发展,促进了按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社会分工,这种社会风分工为某些人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反复多次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尽管大多数都无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济于事,但总有某些偶然的巧合,在进行祭祀活动过程中灵验了,达到了预想不到的目的。

先民们便认定该人有特殊的祭祀本领,这种本领是鬼神所传授的,认为这种人具有与鬼神交往的神秘能力。

从哈尼族父子连名系谱分析,哈尼族最早的“莫批”,在母系氏族晚期就已形成,至汉晋时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并确立了父子连名制之后,“莫批”即有男性所取代,即哈尼族最早的“莫批”,是当时的氏族长或部落首领。

自从出现“莫批”之后,哈尼族社会的鬼神越来越多,并逐渐条理化,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和仪式更娇繁多,并有一套承袭和培养“莫批”的方法,致使原始宗教更加发展、复杂。

诚然,“莫批”是由人充任的,但“莫批”都有两面性,他既是普通人,从事狩猎、农牧业生产活动,跟一般人一样具有共同的社会属性。

同时,他又是介于人与鬼神之间的特殊人物,平时为人,降鬼神时为鬼神,一身二任。

因此,哈尼族先民认为,“莫批”能通鬼神,可以同鬼神说话,下传神旨,上达民意,能预知祸福凶吉,从事预言、占卜、驱鬼、招魂灯祭祀活动,于是,“莫批”就成为人与鬼神之间的中介,具有半人半神的特点。

这就是早期哈尼族“莫批”的性质和身份。

二、“莫批”的类型“莫批”在哈尼族语音译,又有“吹藦”、“藦期”等称谓,俗称“贝玛”,意为知识丰富的受尊敬的长者。

在哈尼族的社会生活中,“莫批”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哈尼族把“莫批”与头人、工匠等同看待,把他们视为社会的三种能人,缺一不可。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莫批”又分为三种类型,即“仰批”、“翁批”和“收批”,各类“莫批”一般都有各自不同的职责范围和权力划分,各司其职,但他们互为依存。

特别是“翁批”和“收批”,如果没有“仰批”的存在并作精神后盾,为他人举行祭祀活动难免胆颤心惊,害怕制服不了鬼神的威力,引起鬼神发怒而降祸于人。

“仰批”又称“斯批”,乃是哈尼族社会中最高级的莫批,懂得哈尼族社会历史、宗教经典、祭祀形式等,主持哈尼族特殊、重大祭典活动,在哈尼族民族将其号称为“莫批麻”或“莫批批追”,具有“莫批你”头目的含义。

他们多以同氏族血缘纽带和一定区域内师徒相承或父子相传形式沿袭,并以同氏族血缘纽带和一定地域圈为其行使祭典及管理其他有关事宜之势力范围。

在其所管辖的一定地域和血缘群体祭典范围之内,其他“仰批”不能涉及重大祭典活动,村民也不能背着本氏族所拥有的“仰批”去邀请其他“仰批”进行重大祭典活动。

“仰批”的具体职责主要是主持同血缘集团或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男女长者病逝后的丧葬祭典活动。

“仰批”还组织其他难度较大的祭祀活动,他们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生活中的最高权威,是无文字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伦理道德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因而在众人心目中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较高的威信。

“翁批”俗称“洒批”,按哈尼族语|“翁”为中间,意即中等层次的知识哲者。

这类祭司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不受血缘纽带和地域观念的限制,但不能主持重大祭祀和高龄男女死者的丧葬祭典活动,不能持刀宰牛杀羊。

他们只能主持村社的一般祭祀和个体家庭、个人的私祭活动,为村社和家庭及其成员占卜、释卦、求神、驱鬼、招魂、祈求神灵保佑山寨和家庭平安康泰、人畜兴旺、五谷丰收等等。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收批”多为女性,男性甚少,哈尼族民间一般称作“尼玛”。

“收”在哈尼族中具有“自发之意,”,即在我发作的巫师,而不是师徒相承或母女相传形式传递。

“尼玛”实为哈尼族原始宗教——社会文化复合体“莫批”类型中的一种神秘、奇异的女巫,专为他人占卜、测卦问病解疑、走阴间招领他人流落之魂,而不主持其他祭祀活动。

“尼玛”这类女巫的遗存,正表明哈尼族原始宗教的祭司乃源于古代母系氏族社会。

哈尼族神灵观念认为,“尼玛”之魂可达阴间神界而不能通天。

其招魂表演活动谓之“尼玛里”,即女巫走阴间招领他人流落异地之魂。

他们为病人“尼玛里”,是在夜间仰卧于病人家堂屋地板上进行,举手抬足,边说边唱,通宵达旦。

据说“尼玛”并非自我冒充,也不是他人推选,而是自发的,即经有一个陈作“念藦阿达”的男性神灵,到人间寻找适合做“尼玛”的中年女性,某一女性被选中,其魂便被交送神师培训,培训时间多则一年,少则半年。

三、“莫批”名号获得的途径“莫批”名号的获得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自称神授,即由神选择,通过灾、病来表达神意;二是家族世袭;三是师承。

师承的传授方式较为正式、普通,最具有代表性,选择的方式有公选、占卜决定和自我推荐,然后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其内容包括哈尼族历史文化、族群迁徙史诗、神话传说、父子连名系谱民间故事、音乐舞蹈、医术、天文地理知识、历法节令、道德规范、禁忌、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生产生活技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