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文化习俗概述

合集下载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

哈尼族文化内容摘要范文朋友,今天来和你唠唠哈尼族的文化,那可老有趣啦!一、服饰。

哈尼族的服饰就像他们民族的一张绚丽名片。

女孩子们的衣服那叫一个美,色彩特别鲜艳,就像把彩虹披在了身上。

她们常常穿着用自制的土布做成的衣服,上面绣着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还有一些神秘的几何图形。

这些图案可不是随便绣的,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含义呢,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是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男人们的服饰相对简洁一些,但也有着独特的风格,透着一种质朴又帅气的劲儿。

而且啊,不同地区的哈尼族服饰还有些小差别,就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时尚密码似的。

二、建筑。

说到哈尼族的建筑,那可不得了。

最出名的就是蘑菇房啦,你看那房子的形状,就像一个个大蘑菇长在地上。

这种房子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哦,它可有很多实用的地方。

蘑菇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来关牲畜,中间层是人们居住的地方,顶层呢就用来存放粮食等东西。

它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土石和木材,这些可都是取自当地的自然资源,既环保又能很好地适应哈尼族居住的山区环境。

住在蘑菇房里,冬暖夏凉,感觉特别舒服。

而且建造蘑菇房可有很多讲究,从选址到结构布局,都蕴含着哈尼族的传统智慧。

三、饮食。

哈尼族的美食也相当诱人。

他们的主食以大米为主,不过这大米可被他们做出了各种花样。

比如说哈尼族的竹筒饭,那味道绝了。

把米装进新鲜的竹筒里,加上一些腊肉啊、香茅草之类的调料,然后放在火上烤。

烤的时候,竹筒就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等饭熟了,打开竹筒,那股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还有他们的蘸水,那可是哈尼族饮食的灵魂。

各种各样的调料混合在一起,什么辣椒、葱姜蒜、香草啊,不同的搭配可以蘸不同的菜。

哈尼族还有很多特色的野菜和自家养的肉类做成的菜肴,这些美食可都是哈尼族人家招待客人的拿手好戏呢。

四、节日。

哈尼族的节日那也是热闹非凡。

其中最盛大的要数昂玛突节了。

这个节日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

在节日期间,整个哈尼族村寨都沸腾起来了。

人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杀猪宰羊,祭祀祖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哈尼族风俗习惯有什么哈尼族仍然保留着古羌戎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头的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起头字,世世代代连续下来。

丧葬主要实行火葬。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哈尼族风俗习惯解读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住的是土墙草顶楼房,以石垫基,以木为柱,土基砌墙,屋顶铺茅草,少数用瓦。

楼房有上、中、下三层,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上层堆放瓜菜等杂物。

墨江一带多是土基楼房,平面屋顶,间间相连。

西双版纳住的是竹木结构的楼房,旁设凉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

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做装饰,以黑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的银饰,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

墨江、元江一带的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折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

妇女在服装和装饰上区别是否已经结婚,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比较严格。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哈尼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风俗习惯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内容。

一、婚俗哈尼族的婚俗是哈尼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哈尼族的婚姻一般是由长辈和中间人来撮合的,其婚礼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聘礼、婚礼和欢迎新娘。

在聘礼阶段,新郎一家会请来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辈作为见面人,双方商议喜事才会进行下一步。

婚礼阶段,新娘家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亲友齐聚祝福新人;而新娘则会穿上漂亮的哈尼族传统婚服,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最后,在欢迎新娘的环节,新郎会亲自抱着新娘经过门槛,代表新娘正式进入新家。

二、葬俗哈尼族的葬俗也非常独特。

哈尼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重返祖先的岳山,所以他们在选择葬地时会选择高山,而不是平地。

葬礼通常会在早晨进行,亲友会携带香烛、酒食等祭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祝福。

葬礼上,亲友们会一起唱哈尼族的挽歌,悼念逝者。

在葬礼结束后,家人会在坟前建造一座“亭子”,用以供奉逝者的神位,每年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等传统节日,家人还会到坟前祭拜,表示对逝者的思念。

三、节日习俗哈尼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其中,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是过阴历新年的“达濠”节。

达濠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祖先,整个村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在达濠节期间,哈尼族人会穿上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舞狮、跳跳龙、打马杆等,场面热闹非凡。

此外,哈尼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农耕节日和纪念活动,如春耕节、芒丰节、花山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哈尼族人民自古以来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四、日常生活习惯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他们过着务农的生活,讲求田园生活和自给自足的理念。

其次,哈尼族人民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在哈尼族村寨中,邻里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大家会互相帮助、互相照顾。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人生礼仪
哈尼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礼仪传统。

1. 出生礼仪:哈尼族人妇女在怀孕期间非常注重饮食和休息,同时家人也会举办祭祀仪式来保佑母子平安。

孩子出生后,会举办喜宴,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并给予红包作为祝福。

2. 成年礼仪:哈尼族男子达到成年时,会举办一个盛大的成年礼仪。

他们会在当地宗族成年房内举行成年礼,由族长主持。

在仪式中,男子需要穿上正装,接受族神的祝福和祭祀仪式。

3. 婚礼礼仪: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婚礼前,男方家人会送礼物给女方家人,然后男方会组织一支队伍来接亲。

婚礼当天,双方家族会在新房前进行祭祀仪式,然后举行盛大的婚宴。

新娘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哈尼族服装,进行方式独特的拜堂和敬酒环节。

4. 葬礼礼仪:哈尼族人对于死亡有着一定的禁忌和礼仪。

在葬礼当天,会有专人负责烧纸、烧香,然后将尸体安葬。

葬礼后,家人和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举办祭祀仪式,并在墓前献上食物和酒水。

以上是哈尼族人生礼仪的一些简要介绍,由于地域和家族的差异,具体的礼仪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出生哈尼人出生时,家人要举行梯田劳动仪式,在院子地上画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用小锄头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动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蛳、拿黄鳝”的动作,经过这一仪式才能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为村寨里的一员。

婚俗在云南墨江一带的哈尼族,有“踩路”定婚的传统习俗。

哈尼族叶车人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哈尼族支系碧约,新娘从出嫁前三天就开始哭婚。

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带的哈尼族,按照传统习俗,都要举行一次丰盛的“喝新谷酒”的仪式,以欢庆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所谓“新谷酒”,是各家从田里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把,倒挂在堂屋右后方山墙上部的一块小篾笆沿边,意求家神保护庄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内泡酒。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家家户户置办丰盛的饭菜,全家老少都无一例外地喝上几口“新谷酒”。

这顿饭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饭饱视火如命哈尼人视火为家庭的生命,小心保护火种,虔诚敬奉火塘。

他们每家都有几个不同的火塘,不仅要烟火长燃,而且不可混用。

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第二个火塘专门蒸饭,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火塘上空吊一个硬篾编成的类似吊床的"火课",用以熏炙食物。

过节杀牲祭祖时,各户特备米饭、肉菜和辣酒各一碗,专门祭祀神圣的火塘。

葬礼在哈尼族的人生礼仪中,葬礼是最为隆重的,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因此,死仅仅是跨向另一世界的门槛,人的灵魂永不灭,因而要举行盛大的葬礼。

哈尼族葬礼中一般都有吃临终饭、续气、鸣枪宣告、易床、停尸、净身穿寿服、钉棺等一系列仪式。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哈尼族主要生活在中国云南地区,是一个在我国众多民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介绍,希望大家喜欢!哈尼族文化中的特色风俗哈尼族的礼仪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

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

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

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

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

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

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哈尼族自然村落的宗姓结构,多为父系血缘纽带连结成的群体,可称作父系血缘家族集团,哈尼语谓之“启波然”,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意即同祖的后代或一棵树发出的分枝。

各个启波然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不同而盛衰不一。

衰弱者仅数十户,独居一村,繁盛者可达数千户,分数村居住。

哈尼族的服饰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

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

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

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

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

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哈尼族的建筑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红河哈尼族的传统节日风俗红河哈尼族,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但说到他们的传统节日风俗,那可是热闹得很,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宝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节日概述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尤其是“年”,也就是春节,那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扫卫生,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尤其是那美味的米线,哎呀,光想想就让人流口水!而且,哈尼族的春节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二月,跟我们常说的春节差不多,但他们的庆祝方式可有意思多了。

1.1 年前的准备在春节前的日子里,大家都像是上了发条似的,忙得不可开交。

家里的长辈会提前就开始准备各种年货,米、肉、菜样样都不少,尤其是那特色的红米,象征着吉祥如意。

小孩子们则负责帮忙打理家里的小动物,喂猪、喂鸡,这可真是个轻松的差事,但没想到最后他们会得到丰厚的“红包”哦!1.2 节日的习俗到了春节那天,哈尼族的人们都会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男的帅气,女的美丽,真是个“绝配”。

一大早,他们就会去田里,给祖先上香,感谢他们的庇佑。

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热闹得像个大party。

饭后,还有歌舞表演,真是热血沸腾呀!2. 特色活动哈尼族的春节可不是简单吃吃喝喝,里面还有不少特色活动,特别有趣。

2.1 独特的“跳月”习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跳月”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其实就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跳舞、唱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这个习俗传承了几百年,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游客来围观。

跳月的时候,姑娘们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像蝴蝶一样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简直美得让人心醉。

2.2 打鼓和舞龙除了跳月,打鼓和舞龙也是少不了的环节。

哈尼族的鼓声可不是一般的响亮,鼓手们在台上手舞足蹈,简直把全场气氛推向高兴。

而舞龙则是个全村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大家齐心协力,配合得天衣无缝,真是团结的象征,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享受乐趣,还增强了彼此的感情。

3. 家庭与团圆说到节日,怎么能少了家庭的温暖呢?哈尼族人特别重视家庭团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而“家庭”、“私有”、“等级”逐渐明朗,特别是家庭,在社会 上地位和作用突出,家庭是社会的生产单位,是社会发展的细胞;
•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有了变化和发展,需要有一种形式能 够反映。父子联名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父子联名就是反映哈尼族社会 经济基础的最适合上层建筑形式。所以它在哈尼族社会历史上具有强 胜的生命力。
哈 尼 族
目录
一、哈尼族的概况 二、哈尼族族源 三、哈尼族经济生活
四、宗教信仰、婚俗、饮食与歌舞 五、文学艺术
一、哈尼族的概况
• 哈尼族的概况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 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 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 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 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解决水利问题
•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 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 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 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 水稻。 • 挖筑千条水沟干渠,骨干沟渠4653条,其 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沟 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 解决了梯田稻作水利问题。
举个栗子。。。
• 送咪窝· 窝腿雷· 腿雷总· 总嫫院· 嫫院驾· 驾提锡· 提锡利· 利 跑奔· 跑奔吾· 吾牛然· 牛然错· 错嫫威· 嫫威尊· 尊唐盘· 唐盘 漫· 漫合贪· 合贪姐· 姐利乌· 乌起腊· 腊贪奔· 奔孙连· 连龙播· 播嫫波· 嫫波梯· 梯桑彪· 彪妈脏· 脏者· 者威· 威奸· 奸耶、耶 诸、诸乐、乐萨、萨昌、威包、包姐、姐柯、柯斜、斜 票、票嘠、嘠支、支克、克娜、娜搓、搓枣、枣威“踩路”定姻缘 偷婚 一朵鲜花说成草 跨火断线入夫门 公公领着媳妇回门 一人出嫁百人送
宗教信仰
哈尼族还没有形成虔敬的一种崇拜,原始的万物有灵,多神 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有少数地方信 原始宗教信仰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和建寨进行。 祭天、祭山、祭龙是祭祀的主要内容。
概况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 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 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 (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 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中国境内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 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墨江、江城、普洱、镇沅、景东、 澜沧、新平等县。使用人口约 100万(1982)。分哈雅、碧 卡、豪白 3个方言。
• 哈尼族饮食哈尼族以稻米为主要食粮,也吃玉米 和荞麦。呈红褐色的米皮富于营养,有益于身体 健康。
• 哈尼族的禁忌 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 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 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 之下。
多说两句吧
• 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种植茶叶的民族之一 。哈尼族种茶饮茶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 。哈尼族祭茶 哈尼族在每年初春举行的 全寨性的祭祀活动“甫玛突”节,有一个 对茶树的祭拜仪式。目的是通过祭祀的方 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祈求茶树多 发芽。主持祭祀的摩匹率众跪在一棵选定 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神秘而又严 肃。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
方法
• 在找地开田时,找不怕风吹、向阳、平缓 、无病虫害、雀鸟不来吃又终年保水的肥 沃坡地,开成台地后先种三年旱地,待其 土熟。 • 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哈尼族是通过 挖筑沟渠来解决梯田用水的,他们遇到绕 不开的巨大岩石,就在岩石上堆上许多干 柴,放火把石头烧红,然后用竹筒背来冷 水浇上去炸开石头,这样就可以挖沟了。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 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 服,绣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 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 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 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 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 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 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 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原生态歌舞迎宾客
十月年
“十月年”长街宴以绿春县和红河县的哈尼族地区最为隆重。绿春 县的长街宴在县城中心主大街举行,红河县的长街宴以甲寅乡最特色。 红河县甲寅乡是长街宴的发源地,乡里每年一次的“长街宴”也是盛况 空前。每家备办丰盛酒菜摆到寨中主大街,规模达千余桌,一桌连一桌, 龙头接龙尾,同吃一锅饭,同喝一碗酒。 长街宴有“天下第一宴”美称,民族服饰也走向时装化,亮丽异彩, 场面非常热烈壮观。绿春曾摆了2041桌,四千多米长,被上海吉尼斯总 部授予“世界最长的宴席”。
二、哈尼族族源
• 公元前3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 就是今天哈尼族的先民。 • 公元4世纪到8世纪的初唐期间,部分哈尼族先民 向西迁移到元江以西达澜沧江地区。唐人文献中 ,哈尼族的先民被称为“和蛮”。 • 7世纪中叶,“和蛮”的大首领向唐朝进贡方物, 唐朝在给云南各族首领的敕书中列入了“和蛮” 首领的名字,并承认他们为唐朝的臣属
服饰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 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 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 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 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 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结束



END

二、哈尼族族源
• 10世纪(大理国时期),哈尼族开始进入封建领 主制社会。 • 元朝征服“大理”政权后,设置元江路军民总管 府隶属云南行省。 • 明朝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哈尼族 部落首领由明王朝授予了土职官衔,并受所隶流 官的统治。
父子连名制
• 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自然现象。 • 1 公元五、六世纪,哈尼族社会由原始游牧采来向原始农耕转化,它 的经济基础由不稳定,逐步转向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基础,需 要比较稳定、比较强壮、比较有农耕技巧的劳动力队伍,男人就是这 样一支队伍,男人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地突出上来;
婚俗
• 哈尼婚俗哈尼族还保留着男方到女方家上门的习俗。这种 上门的婚礼比较简单:由一长者做媒,选定日子带一筒酒 于黄昏时把男子带到女家。男子随身写带一顶篾帽,一床 被子,女方家杀一只鸡招待媒人一餐饭,婚礼便告完成。 哈尼族青年男女结婚后生了第一个孩子,一般就要与父母 分家对立生活,但也有不少家庭关系和睦、三四代同堂的 大家庭。哈尼族家庭关系中,以长者为尊,晚辈很尊重长 辈,也很听长辈的话。在家庭中,夫妻关系融洽,离婚的 较少。 • 离婚,则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一中间人主持,男方砍一 木片,两侧各砍三道小口,然后将木片破成两半,各拿一 片为凭证。
包烧酸肉
点击添加文本
• 哈尼族美食 炸竹虫
歌舞
• 《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 ,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 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 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 《哈尼族舞蹈》 陈玉先 • 在哈尼族风俗中,老人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们要围绕死者的住房跳 集体丧舞《莫搓搓》,以寄托哀思。 • 舞蹈总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在红河南岸 地区,流传最广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拍 手舞、钱棍舞等。
三、经济生活
梯田
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 四季,十里 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 创造的农 耕文明奇观。
地位: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 意大利。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 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 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 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 亩。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 度至75度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