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相关资料)

文言文二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知识就是机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爱因斯坦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孟郊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泰戈尔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材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这两则短小的文言文,讲的都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家有关的故事,叙事简洁,余味悠长。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

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文中,“方鼓琴”的“方”意为“刚刚”,“足”意为“值得”。

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

锺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

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

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为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写的一篇题跋,讲了一件趣事: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土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文中“数”读shǔ,意为“计算”;“意为“现在”。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绝弦

六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文言文二则:伯牙绝弦

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吗
——《列子·汤问》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善哉乎乎 鼓琴,巍巍乎乎 若太,终身/不复 /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方鼓琴而志在____,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孔子游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 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 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 众多,他却始终觉得没人真正 听懂他的琴声。
他万万没想到,锺子期, 一个山野村夫,竟如此懂得他 的琴声!
(可插入 伯牙画像)
少选之间而志在____,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乎若____。”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課文原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__________注釋①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本味》。

鼓:彈。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說指東嶽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樣高峻。

巍巍:高大的樣子。

若:像。

⑥[少選]形容極短的時間。

⑦[湯湯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樣浩蕩。

湯湯: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⑧[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書戴嵩畫牛蜀中有杜處土,好書畫,所寶以百數。

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

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

”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有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注解](1)處士:有德才而不願去做官的人。

(2)所寶:所珍藏的寶貝。

(3)戴嵩:唐代畫家。

(4)《牛》:指戴嵩畫的《鬥牛圖》。

(5)錦囊玉軸: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

(6)拊掌:拍手。

(7)搐:抽縮。

(8)股:大腿。

(9)乃:卻。

(10)掉:擺動,搖。

(11)謬:錯誤。

兩牛相鬥時,多是“尾搐入兩股間”的情形,也有“掉尾而鬥”者。

(12)然之:認為他說得對。

【篇二】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文言文二則》知識點生字組詞:哉:善哉壯哉怪哉妙哉嗚呼哀哉巍:巍峨巍然巋巍巍巍高山弦:琴弦弓弦弦外之音改弦更張軸:畫軸軸心軸線車軸轉軸曝:曝書熾曝曝曬一曝十寒破音字:鬥:dòu爭鬥dǒu斗膽角:jiǎo角落jué角色課後習題答案:2、“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miù

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我”是牧童:我是小牧童,今天阳光明媚,放牛去喽!走 到村口,发现村里的杜处士正在晒他的书画宝贝……
“我”是苏轼: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四川有个杜处士, 特别喜爱书画……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 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 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 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尾/搐入/两股间,今/ 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 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 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 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读准 读通
读懂
……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 常以自随。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人教部编版 (共42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 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人教部编版 (共42张PPT)

“故事小达人”挑战赛
【情景1】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情景2】我姓杜,大家都叫我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爱做官……
【情景3】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
【情景4】……
“故事小达人”评价表
级挑战 挑战目标
挑战 准确的内容和道理——发人深省。
挑战 挑战 我是( )
合适的语气和声调——引人入胜。
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③。乃知观物
不审者④,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⑤?君子是以务
学而好问也⑥。
【注释】①黄筌(quan):五代后蜀画家。②或:有人。③信然:确 实如此。④审:精审细密。⑤大者:指更大的事。⑥务:致力。
课末固学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 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 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课末固学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
),(
),所(

。有(
)《牛》(
),(
),(
),常(
)。
一日(
),有一(
),(
),曰:“(
)。牛斗,(
),(
),今乃(

,(
)。”处士(
)。古语有云:“(
),(
)。”(
)。
课末固学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 囊玉轴),常(以自随)。
不要人云亦云,不要 迷信权威,要客观,多角 度看待事物,就会有更深 刻的认识。
课末固学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课末固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理解 借助注释理解 展开想象和联想 查阅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于观察 敢于向权威挑战
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
处士笑而然之 。
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也笑了。你觉 得他是怎样笑的?试着揣摩一下他的心理。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牛》 中的错误之后,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 ,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敢于应战 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 囊玉轴,常以自随。
杜处士非常喜欢这幅画 。
小牧童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 ,拊掌大笑。
牧童认为非常可笑 。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 试着表演读一下他的神态和他说的话。
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 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 而斗,谬矣!”
结构梳理
书 当成宝贝 戴 嵩 指出错误 画 牛 笑而然之
敢于挑战权威 乐于接受正确
的意见
主题概括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
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
诉我们要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 ,不能凭
空 想 象 , 也 不迷能信权威
客,观事要实从

出发的道理。
拓展延伸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曰:“善哉乎鼓琴,汤汤( shāng )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wèi)鼓琴者。
整体感知
让我们借助注释和插图说 说课文讲了什么吧!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弹
喜欢
蜀 中 有 杜 处 士 ,。好 书 画 , 所 宝 以 百 数 。
本指有德才而不 愿去做官的人, 后来也指未做官 的士人。
以……为宝,珍藏。
大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
的书画数以百计。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量词。
用锦缎作画囊,用玉
作画轴。
大意: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
滔滔不绝的江水,水 流湍急一望无际的大海。
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子期都能 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两个?
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 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 样做。联系课后“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 受。(课后第二题)
四、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第二课时
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相斗时的牛? 它们的状态是怎样的?唐代画家戴嵩 画过一幅与牛有关的画,作家苏轼还 以此为内容写了一篇小短文,我们一 起来看一看。
斩尽杀绝( ) 美妙绝伦( ) 悬崖绝壁( )
二、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音 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三、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够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牛。牛打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
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
,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织布的女佣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耕田的农民 。
大意: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
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 不会改变的。
学写字
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堂演练
一、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1.断绝 2.穷尽 3.走不通的 4.独一无二的 5.极、最
破琴绝弦( ) 绝处逢生( ) 绝大多数( )
左窄右宽

课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 情谊令人感动。
根据注释和插图了解大意后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注意 要适当停顿,读出重音,读出人 物对话的情感和神态。
朗读指导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 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 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 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 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 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乐曲似 乎也失去了意义。
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
背诵指导
按照顺序背诵 :
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 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 了。
字词听写
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 问婢。”不可改也。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 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 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书戴 嵩画牛》的故事吧!
课堂演练
一、解释下列蓝色的字。
好书画: 喜爱。 一日曝书画: 晒太阳。 处士笑而然之: 同意,赞同。 古语有云:说。
二、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
错误的两项是( BD )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尤所爱 C.(牧童)拊掌大笑 D.(杜处士)不可改也
三、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有
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pù)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
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整体感知
让我们借助注释和插图, 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吧!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 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 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这个故事。
伯牙鼓琴

一起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吧 !
看注释
看插图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大意: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
了解人物
国籍 身份 穿着
伯牙 (楚国)晋国
士大夫 绸缎
锺子期 楚国 樵夫 布衣
泛指大山,高山
心志,情志 。一说指东岳泰
方鼓。 琴而志在太山。山,锺子期曰:“善哉
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高大的样子 像


大意:
好啊。 哉,语气词 ,表示感叹 。
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
大意: 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像流 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 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 无足复为鼓琴者。
值得
大意: 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
,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 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课后第二题)
学写字
“伯牙破琴绝弦”中的“弦”字你会写吗

xián
主题概括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 伯牙 与 锺子期 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 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 知音难觅 、 珍惜知音 的情感。
拓展延伸
相传俞伯牙、锺子期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 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 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中常有提及 ,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 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锺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牛牛角冲撞,相斗正酣 ,而牛尾摇摇摆摆,似很悠闲。牧童看到此画, 根据他的经验,牛在相斗时两角发力,尾巴应该 夹在两条大腿之间,不可能摇晃起来的,画作违 背了生活实际,所以会笑;加之他是一个天真无 邪、无所顾忌的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
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
红字读重音 。
前三句读出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 。
互动课堂
读课文,分别画出伯牙鼓琴 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
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 锺子期听琴 :
读句子,你的眼 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巍峨的高山,绵亘 蜿蜒的高山;
书戴嵩画牛
《回乡偶书》 《夜书所见》 《书湖阴先生壁》
书写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 “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 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 派词人代表。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