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史》考试大纲
满族文化

民族文化语言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
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以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读音,形成一种新的文字,称为“老满文”。
皇太极时期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点,用来区分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
满文作为一种官方文字,在清代长期使用,一度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字,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满族基本上使用汉语北方方言,只有旗人内部和旗籍官员,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仍然必须使用满语。
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东北个别边远地区和新疆的锡伯族少数老人尚能使用满语外,满语已经消失了。
但是,作为曾经广泛使用的语言,满语在许多地方的汉语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今天东北各地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留居于全国各地的驻防旗人后裔,多操掺杂着当地语音的北方方言,形成一个个的“方言岛”。
[3-4] [4-11]姓氏海东青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丰富而复杂,极富民族文化特色。
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
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原来的穆昆又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一般一个穆昆只有一个哈拉,但也有数个穆昆属于同一哈拉的情况。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中国各民族的姓氏中,仅次于汉族。
与其他历史悠久的民族一样,满族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崇拜,但就后来的发展看,主要有以居住地为氏和以部族为氏两种。
女真人往往一个穆昆聚居一处,宋元以后,又深受蒙古族的影响,所以称名而不称姓。
清入关后,民族关系不断发展,汉军旗人多有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方式命名的,而满洲旗人深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很多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纽呼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清朝的满文化传统

清朝的满文化传统清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由皇太极发起,形成自己的体制和文化。
满文化是清朝特有的文化形态,是由满族文化和汉文化、蒙古文化、藏文化、壮文化等多种民族文化因素融合而成的。
满文化包含了满语、旗文、八旗文,这些都是清朝特有的文字形式。
满文化传统经历了近300年的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满文化的八旗文化八旗是清朝的军队和民间组织、单位的编制和管理制度。
八旗分为汉军、满洲、蒙古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正白、副白、正黄、副黄四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满汉文化的桥梁。
在八旗中,满洲人代表了满族的文化传统,汉人则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满洲人在八旗中胜任的大多是军事和官场职务,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即八旗文化。
八旗文化最早形成于满洲地区,其文化内容主要是满族传统的文化理念和习惯,如家族观念、义务观念、忠诚度、武士道精神等。
这种文化形态逐渐演化和融合了汉族文化的某些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格。
八旗文化的特点是有着强烈的军事色彩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清军统治下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二、满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清朝建立之初,因为国家统一,需要将满洲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体系整合起来。
然而,满文化和汉文化有很大的区别,如权利观念、礼仪规范、服饰习惯等,这些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地整合满汉文化,清朝不断地推动汉文化向满族方向的转化。
首先,在语文方面,清朝主张使用满文宣传文化,并将满语和汉语合并使用,逐渐形成新的书写体系和交流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字文化的局面。
其次,在艺术、建筑、音乐、戏剧等方面,满汉文化也进行了深入合作,取长补短,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因此,满文化和汉文化在清朝时期彼此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土壤。
三、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清朝中后期的文化发展经历了多次的兴起和落幕,整个文化生态也随着其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动。
满 族

金朝 在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 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紧密的集合在一起,人们对一个统 一的女真民族的认识更加清晰,在金朝统治中原时期, 进入中原的女真人虽逐渐汉化但保持着相对的民族独立 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 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除当初留在东北以 及后来陆续回到东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 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 北方汉民族的一部分。 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 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因此东北的各民 族以地域划分为三部女真,称作野人女真、建州女真和 海西女真,三部女真虽然同属一族,但是由于地理位置 不同,各部落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建 州女真统一东北各部之后将三部女真全部编入八旗,皇 太极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太极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满族的名称既由此开始, 同时,也有一部分辽代女真的后人并未被编入八旗, 变 成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但他们是今 天满族的近亲,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 当时的一部分朝鲜族人 蒙古人和辽东汉人,甚至一些俄 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 入了满族。
满 族
简介 历史由来 满族文化 风情景点
简介
满族(满文: 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 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 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 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 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 (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满族人口为9,846,776人), 仅次于壮族,居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 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 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 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 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满族自治县及滦平、 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而满族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领略满族文化的独特风情,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和传统艺术等方面展开。
一、满族的历史起源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满族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女真族的子孙。
在元朝时期,满族统治者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王朝,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文化。
二、满洲建筑的独特魅力满洲建筑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丽堂皇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满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沈阳的古建筑“沈阳故宫”。
这座宏伟的宫殿由清朝皇帝康熙在17世纪初建造,凝聚了满族建筑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其特点是整体布局庞大而宏伟,建筑造型雄伟而高大,充满了浓厚的满洲文化气息。
三、满族的民俗习惯满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群体,他们积极继承和发扬着独特的满族民俗习惯。
满族喜欢舞龙舞狮,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满族的服饰也是其民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子常常穿着长褂和马褂,女子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如“开瓮捧喜”、宴请亲朋好友等,这些习俗都展现了满族人民热情豪爽的一面。
四、满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满族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满族传统音乐有“操胡曲”和“锣鼓大景舞”,这些音乐作品充满了东北风情,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满族的传统绘画也是其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他们常常用特殊的绘画技法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题,作品色彩鲜艳而富有生活气息。
满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而备受赞誉,如“广场舞”和“满族舞”。
总结满族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
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到传统艺术,满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情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满族ppt模板

文学艺术
满族文学
满族文学历史悠久,作品丰富多样,既有民间传说、故事,也有诗歌、散文等。 代表作品有《尼山萨满传》、《红楼梦》等。
满族书法
满族书法以楷书为主,注重笔力遒劲、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04
满族教育与科技
教育体系与特点
传统教育
满族传统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和私塾教 育,强调尊师重道和家族观念。
商业繁荣
鼓励商业贸易,促进市场繁荣,增加就业机会和 收入来源。
3
教育普及
推广满族语言文字,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民族人 才。
民族团结与进步事业
民族平等
倡导民族平等,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文化传承
弘扬满族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提高满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自觉和自信的新一代满族人民。
05
满族经济与产业
农业经济与特色产品
农业经济
满族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以种植玉米 、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 发展畜牧业和林业。近年来,满族地 区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质量。
特色产品
满族地区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如东 北大米、黑木耳、人参等。这些产品 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广泛的 市场认可,成为满族地区农业经济的 重要组成部分。
等传统礼仪。
婚丧嫁娶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 满族婚丧嫁娶习俗逐渐简化了程 序,但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
03
满族艺术
音乐舞蹈
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具有 浓郁的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摇篮 曲》、《小放牛》等。
满族舞蹈
东北地域满族文化习俗的历史资料初考与现实资源开发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6期总第419期东北地域满族文化习俗的历史资料初考与现实资源开发崔莹吉林大学摘要:在东北的许多地域都充盈着满族文化,从肃慎到满洲拥有诸多古老遗迹以及历史文化风俗,尤其是在山川村落之中,满族文化的印痕也是显而易见,满汉之间在交流中促进了语言的借鉴与吸收,有些满语与东北方言融合一体,并且在服饰、居住、婚丧等多个方面都对东北有着重大影响,满族的精神文化对东北地域建设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满族文化和风俗在东北地域中的体现进行历史考察与整理研究。
关键词院东北地域满族文化民族风俗东北地域被满族文化所充盈,在白山黑水之间留下了许多古老的遗迹,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风俗,为东北民族精神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同时,也成为振兴东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东北山川村落中满族文化的展现长白山作为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山峰,满语翻译为“有神之山”,长白山之所以被称为白,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因白衣观音,在《契丹国志》中提到:“长白山乃白衣观音之居所,其山中亲手皆为白色”;另一种说法是因“花”,在《柳边纪略》中提到:“长白山顶部无树木生长,只有丛草繁殖,草多白花”;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雪”,在《辽东文献征略》中提到:“长白山终年埋藏在积雪当中,远望一片皆白”。
东北地域犹如白天鹅一样,由长白山、大兴安岭、千山等山脉勾勒出体态,其中黑龙江、嫩江、牡丹江等,或穿插而过或镶嵌其中,这些山川中无不彰显着丰富的满族文化。
(一)满族文化在东北河流中的体现长白山天池满语译为“图们泊”汉语翻译为“万水之源”,因此“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三江都以满语而命名。
松花江的源头之高如若天河,因此又有天江之名,在三国时期称为“弱水”、隋唐时期称为“粟末水”、宋朝被称为“瓦江”,皆是音异而意同,都是“天河”的意思。
图们江源于长白山的主峰东麓,满语将其称为是“土门”、“统们”等,汉语翻译为“万水之源”。
清朝的满族文化

清朝的满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由满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在清朝的统治下,满族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承。
满族作为清朝的统治者,其文化影响贯穿了整个社会。
本文将从满族文化的起源、语言、服饰、饮食和娱乐等方面进行论述。
1. 满族文化的起源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曾先后建立辽、金两个大王朝。
后来,满族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最终推翻明朝,建立了清朝。
满族文化主要受到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汉族文化和蒙古文化的影响,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体系。
2. 满语的重要性满语是满族人的母语,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语属于通古斯语系,与蒙古语、鄂温克语等有一定的联系。
满语在清朝统治下被列为官方语言,满族皇族和大臣们会使用满语进行交流。
此外,满语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满族人的精神符号。
3. 满族服饰的特点满族服饰以袍褂和蓝布裙为主要特征。
男性满族人常穿长袍、蓝色褂子和虎皮帽,而女性则穿长褂和束腰裙。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图案的设计,以红、蓝、黄为基本色调,并采用刺绣、刻花等工艺加以装饰。
满族服饰的鲜艳和华贵,体现了满族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4. 满族饮食文化的特色满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以猪肉、羊肉、牛肉等为常见食材。
满族人善于制作烤肉、熟食和满族火锅等美食,口味独特,以辣味为主。
满族人还注重食物的烹饪技艺和食材的搭配,追求色香味俱佳的餐食体验。
5. 满族的娱乐活动满族人有着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满族舞蹈以跳舞、打鼓、传统曲艺等为主,形式独特,富有激情。
满族还喜欢逛庙会、踢皮球、射箭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成为满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总结:清朝的满族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满族人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
从满语、服饰、饮食到娱乐活动,满族文化在清朝统治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传承。
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汉族文化、蒙古文化等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文化面貌。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满族文化

虽然如此,在东北三省和北京等地的方言中,还保留着 许多满语词汇。
如名词中的萨其玛(糖缠饽饽)、哈拉巴(家畜肩胛骨)、嗄 拉哈(家畜胫骨)、吉林(江沿)、依兰(县名,满语三姓的简化)、 呼兰(县名,满语烟筒的简化)等等。
还有生活中常用的“拉呼”(办事不认真)、“哈拉”(油 类食物放久变质味)、“妈失”(用手抚平)、“勒特”(衣装不 整)、“掰扯”(争辩)、“格色”(特殊)“耷拉”(下垂)、 “率”(俊俏)等等,都是从满语演变而来,并融入汉语方言 之中。
二、太阳日(满族人称太阳为“日头”) 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这一天是“太阳的生日”。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三、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灰道弯曲如龙, 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 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这天吃饽饽 (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文化史》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及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满族文化的历史过程和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和特点,具备灵活运用这些文化知识、理论与方法分析相关现实文学、文化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正确理解和掌握满族文化历史的有关知识(即掌握《考试内容》中加注“重点”的部分,其余部分只需要了解)。
.运用有关文化理论,解释和评价满族文化现象、理论观点。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满族文化史上有关文化现象或现实问题。
.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满族文化理论问题和文化实践问题。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满族氏族家族制度与八旗制度
第一节满族氏族与家族制度(重点)
第二节八旗的编建
第三节八旗的组织形式(重点)
第四节京旗与驻防八旗
第五节八旗的规章制度
第二章兵家谋略
第一节满族兵家谋略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满族军事家群体的产生与形成
第三节满族兵家谋略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第四节满族兵家谋略的典型战例
第五节八旗汉军儒臣的军事谋略
第三章满族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法律建设的指导原则与立法经过
第二节法律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民族特色
第三节多元化的司法审判制度
第四章满族的教育(重点)
第一节满族教育的兴起与推进
第二节满族学校的设立与管理
第三节满族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第五章满族的科技
第一节入关前满族科技的状况
第二节大清前中期满族的科技成就
第三节中西文化的交流及其影响
第六章满族语言文字(重点)
第一节满语的结构与满语的语系归属
第二节满文的创制
第三节满文的改革、完善与推行
第四节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
第五节重要的满文典籍
第六节当代满语的濒危、保护和复兴第七章满族文学(重点)
第一节满族的族源传说
第二节开满族文学先河的两位诗人
第三节清代宗室诗歌的发展
第四节清隽豪放的北方诗歌风格
第五节满族词坛的繁荣与兴盛
第六节文情并茂的满族散文
第七节满族小说的成就与影响
第八节八旗子弟书的发展与成就
第九节满族的诗学理论
第八章满族书画艺术
第一节顺康时期满族书画艺术的初兴第二节清代中期满族书画艺术的繁荣第三节清代后期满族书画艺术的发展第九章满族音乐(重点)
第一节满族先世的音乐
第二节满族的音乐生活
第三节满族民歌
第四节满族戏曲
第五节满族民间歌舞、萨满音乐及乐器第六节清代宫廷满族音乐及乐人、乐书第十章满族舞蹈(重点)
第一节满族舞蹈的宝库萨满跳神
第二节满族先世的舞蹈
第三节清代满族民间舞蹈
第四节清代宫廷的满族舞蹈
第五节融会满汉的东北秧歌
第六节满族对戏曲舞蹈的贡献
第十一章满族民俗(重点)
第一节满族的婚丧育儿习俗
第二节满族的生活习俗
第三节满族的社会习俗
第四节满族的信仰习俗
第五节满族的岁时及游艺习俗
第十二章萨满教(重点)
第一节满族萨满教的神灵
第二节满族的萨满
第三节满族萨满教祭祀
第四节满族的萨满歌
第五节满族萨满教的特点
第十三章满族人的姓名(重点)
第一节满族姓氏
第二节满族姓氏的演变
第三节满族的命名方式和特点
第十四章满族家谱
第一节满族家谱的来源
第二节满族家谱的形式和种类
第三节满族家谱的内容和特点
第四节满族家谱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第五节满族家谱文化与长白山
第十五章满族建筑与满族园林
第一节满族传统民居与满族社会心理(重点)
第二节满族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满族皇家园林
第四节满族王公大臣园林
第五节满族园林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三、试卷结构
主要题型包括::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比较;:辨析;:作文。
四、参考书目
()《满族文化史》,张佳生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
()《满族文化模式》,鲍明著,辽宁民族出版社年版。
()《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分省描述与研究》,曹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