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第七课 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法治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法治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点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阶段和重要法律,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治建设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 制作PPT课件,包括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关案例等。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
4. 准备一些法律常识小测验,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法治建设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 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阶段和成就,包括社会主义法制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实践等。
3. 介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司法不公、执法不严、法律制度不完善等。
(三)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法治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
(五)布置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的小论文,总结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参考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师总结】
(一)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
主要阐述了三个层面意思。
一是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二是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是法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因素,除此以外的政治、思想、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在法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如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等。所以案例2体现法的社会职能。
二者又有联系,二者统一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教师总结】
视频介绍了1949年到2018年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给群众端菜到向群众点菜转变。国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8项,结束百姓“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历史。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建设阳光政府。三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二)法的类型主要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知识归纳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历史任务:①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和基础)②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目的和动力)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①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②以某些中间派和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被人民拥护呢?①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②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3.结论(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最新部编版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精选课件

必修 3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科学精神: 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 制度所决定的。 法治意识: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3)法的历史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 社会主义法。
(4)法的作用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 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 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 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 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 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 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 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 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 律疏议》。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_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

一、本单元的地位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家的基本方式。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 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5.法是维持__社__会__秩__序____、调整__社__会__关__系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 为。
6 . 法 确 认 、 保 护 和 发 展 有 利 于 统 治 阶 级 的 __社__会__关__系____ 和 __社__会__秩__序____。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素养目标·明要求
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阐述新中国法治
明确全面依 理解全面依法
理解社会主义法的
建设成就,坚定
法治国的原 治国的总目标
等
本质,理解中国共
走社会主义法治
则的含义, 是建设中国特
级
产党与法治、德治
道路,坚定中国
坚定尊法学 色社会主义法
考
与法治、人民与法
(2)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才产生的。马克 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 的新篇章。
(3)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也不会永远存在,随着阶级和 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ppt上课(课件)

(1)结合材料,如何评价我国古代法治发展的历史? 答案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 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近代仁人志士的做法为何归于失败? 答案 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移植他国法治模式,往往难 以适应本国国情。
1.中国法治历史
时间
状况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意志 的体现。
议题: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 义的同时,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法学理论和学说。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革 命的历史经验,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思想的积极因素,第一次科学地 揭示了法的本质和法律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使法学成为真正 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 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 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
15.本段记叙了壮士荆轲初与秦王交锋,因“图穷匕首见”,荆轲必须抓住时机勇刺秦王,但初遇挫折。 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师配乐朗诵。
6.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_共__同__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
(一)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层,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把这一节的内容朗读一下。
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教学课件) ——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必修三

就。(重难点)
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
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共性)
议题一: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唐不准吃鲤鱼、明武宗不准 吃猪肉、清不准研究天文,文字 狱是指清朝时期因文字犯禁或借 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 刑狱…
这些律法本质是什么? 有什么 作用?自人类诞生就存在吗?
判断:法治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就存在的现象。( ) 判断:法律体现着全民的意志。( ) 判断:自从有了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 ) 判断:原始社会就出现了法律( )
注意: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具有阶级性
比较古代《汉谟拉比法典》和近代《人权宣言》这两部重要法律 思考:古代法律和近代法律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 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 2018年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知识,这三个材料体现了法律具有怎样的特征?
8.法的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现代社会的特点 (只有民主制国 家才存在法治)
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 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与精神手段,对占社 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
古代社会的特点
5、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
地理环境
社会物质 人口
5.法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6.坚持宪法的核心和统帅地位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理环境 人口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二)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 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法律的历史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
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四)中国法律的历史 名词点击: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 法典为《唐律疏议》。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 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 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 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 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3)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 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4)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 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 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仁 “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
孝 “犯流罪者,虽是五流及十恶,亦得权留养亲。”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大清律
拿破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意: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四)法的具体内涵 内涵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体现: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 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四)法的具体内涵 内涵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 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 法律效力的活动。
本课主要内容
一 、法律的产生、本质 二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三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四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一)法律的产生
灋
獬豸(xie zhi)
《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 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 成。“氵”的意思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廌” (zh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 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去” 就是廌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地位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 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 想史上的新篇章。
法律的根本任务 是维护和保障人民的 自由权利,哪里的法 律成为真正的法律, 即实现了自由,哪里 的法律就真正地实现 了人的自由。
——马克 思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类型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十二铜表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
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四)中国法律的历史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表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 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7.1我 国法治 建设的 历程》 (共24 张PPT)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框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我国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科学精神:明确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 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法治意识:树立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 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要自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