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余宽与余宽C值——道路设计中规范要点解析共78页文档
建筑设计常用通道宽度标准

观众席
观众厅内疏散走道宽度除应按每百人0.60m分别计算宽度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间纵向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00m;
2.边走道净宽不应小于0.80m;
3.横向走道除排距尺寸以外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00m;
《建规》5.1.16《影院规》6.2.7
剧场
观众厅
1.池座首排座位排距以外与舞台前沿净距不应小于1.50m,与乐池栏杆净距不应小于1m;当池座首排设置残疾人席时,应再增加不小于0.50m的距离。2.两条走道之间的座位不宜超过20排,靠后墙设置座位时,横走道与后墙之间座位不宜超过10排。3.走道宽度除应符合计算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短排法边走道不应小于0.80m,纵走道不应小于1.00m横走道除排距尺寸外的通行净宽度不应小于1.00m;长排法边走道不应小于1.20m。
老年人居住建筑
公共走廊及户内
1.公共走廊的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5m。仅供一辆轮椅通行的走廊有效宽度不应小于1.2m,并应在走廊两端设有不小于1.5x1.5m的轮椅回旋面积。门扇向走廊开启时宜设置不小于1.3m宽、0.9m深的凹廊,门扇开启端的墙垛不应小于0.40m。
2.户室内过道有效净宽不应小于1.20m。
>2.50
注:1.单个货架宽度为0.30~0.90m,一般为两排并靠成组;堆垛宽度为0.60~1.80m。
2.库内电瓶车行速不应超过75m/min,其通道宜取直,或设回车场地不宜小于6mx6m。
商店营业厅
商店营业厅的出入门、安全门净宽度不应小于1.40,并不应设置门槛
《商店规》2.2.3
营业员走道
0.50(推荐宽度0.60~0.70,如用于食品店0.90)
文化馆
主体建筑走廊
布置形式
建筑设计常用通道宽度标准

1.50m
通道宽度
建筑类型
房间部位
走道最小净宽
备注
办公建筑
走道
走道长度
走道净宽(m)
《办公规》4.1.9
单面布房
双面布房
≤40
1.30
1.50
>40
1.50
1.80
电子计算机机房
建筑的入口至主机房应设通道
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50m
《机房规》2.3.4
主机房内通道与设备间的距离
应符合下列规定:1.两相对机柜正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2.机柜侧面(或不用面)距墙不应小于0.50,当需要维修测试时,则距墙不应小于1.20m;3.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0m。
通道宽度
建筑类型
房间部位
走道最小净宽
备注
住宅
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
1.20m
《住建规》5.2.1、5.3.4
供轮椅通行走道、通道
1.20m
套内入口通道
1.20m
《住设规》3.8.1、4.2.2
通往卧室、起居室(厅)的过道
1.00m
通往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的通道
0.90m
高层住宅中作主要通道的外廊
1.20m
房间部位
走道最小净宽
备注
商业建筑
联营商店内连续排列店铺间
通道名称
最小净宽度
《商店规》3.2.11
主要通道
4.0并不小于通道长度1/4(3.0并不小于通道长度1/15)
次要通道
3.0(2.0)
内部作业通道
1.8
注:1.括号内数字为公共通道仅有一侧设铺面时的要求。2.主要通道长度按其两端安全出口间距离计。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1 总则 (1)2 主要术语与符号 (2)3 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 (5)4 总体设计 (11)5 建筑材料 (17)6 荷载 (22)7 洞口及洞门 (25)8 衬砌结构设计 (27)9 结构计算 (33)10 防水与排水 (40)11 小净距及连拱隧道 (42)12 辅助通道 (44)13 辅助工程措施 (48)14 特殊地质地段 (51)15 隧道内路基与路面 (54)16 机电及其它设施 (68)附录A围岩分级有关规定 (60)附录B隧道标准内轮廓 (63)附录C型钢特性参数表 (65)附录D释放荷载的计算方法 (69)附录E浅埋隧道荷载的计算方法 (71)附录F偏压隧道衬砌荷载的计算方法 (74) 附录G明洞设计荷载的计算方法 (75)附录H洞门土压力荷载的计算方法 (77) 附录I荷载结构法 (78)附录J地层结构法 (80)附录K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配筋量计算方法 (88)附录L本规范用词说明 (94)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对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公路隧道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并分析了大量设计文件、工程报告、营运管理报告,就有关专题进行了研究,并听取了全国有关设计院和专家的意见。
考虑到我国公路隧道技术起步较晚,其经验和基础性工作不足,因此在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又采用或借鉴了国外公路隧道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本次修订中,充分考虑了与其它相关标准、规范的协调性,并保持一致。
同时,在全面修订的原则下,尽量按原《规范》的风格编排撰写。
本次修订的重点为调查、围岩分类、总体设计、锚喷支护与衬砌、洞口段工程、结构计算、特殊构造设计、特殊地质地段设计等,并增加了三车道隧道、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等内容。
关于强制性条款《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第1.0.3、1.0.5、1.0.6、1.0.7、3.1.1、3.1.3、7.1.2、8.1.2、10.1.1、15.1.1、15.1.2、16.1.1条为强制性条款,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建筑设计常用通道宽度标准

建筑类型
房间部位
走道最小净宽
备注
住宅
走廊和公共部位通道
1.20m
《住建规》5.2.1、5.3.4
供轮椅通行走道、通道
1.20m
套内入口通道
1.20m
《住设规》3.8.1、4.2.2
通往卧室、起居室(厅)的过道
1.00m
通往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的通道
0.90m
高层住宅中作主要通道的外廊
1.20m
靠墙无书架时
—
0.60
靠墙书架深度按0.25m计
靠墙有书架时
1.30
—
阅览桌与出纳台外沿净宽
单面桌前沿
1.85
1.85
—
单面桌后沿
2.50
2.50
双面桌前沿
2.80
2.80
双面桌后沿
2.80
2.80
通道宽度
文化馆
主体建筑走廊
布置形式
双面布房
单面布房
《文化馆规范》4.0.4
群众活动部分
2.10m
1.80m
学习辅导部分
1.80m
1.50m
专业工作部分
1.50m
1.20m
体育建筑
看台
主要纵横过道不应小于1.1m(指走道两边有观众席);次要纵横过道不应小于0.9m(指走道一边有观众席)
商业建筑通道宽度
建筑类型
库房货架或堆垛间
库房货架或堆垛间通道净宽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商店规》3.3.4
通道位置
净宽度(m)
1.货架或堆垛端与墙面内的通风通道
>0.30
2.平行的两组货架或堆垛间手携商品通道,按货架或堆垛宽度选择
道路勘测设计知识要点

道路勘测设计20151、设计速度:是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2、动力因数:某型汽车在海平面高程上,满载情况下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有效牵引力(又称单位车重所具有的潜力).3、行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此时汽车眼公路路面行驶所需的最小必须安全距离4、平均纵坡: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之比,是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及缓和坡长的规定以避免设计成合法不合理的“台阶式"纵断面线形。
5、自然展线:以适当的坡度,顺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
6、横向力系数:用单位车重的横向力来衡量稳定性程度7、合成坡度:由纵坡与横坡组合成的坡度。
8、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
9、临界车速:汽车稳定运行的极限最小速度。
10、临界标高:隧道造价和路线造价总和最小的过岭标高。
11、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2、部分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之间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13、完全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14、服务水平:为了说明公路交通负荷状况,以交通状态为划分条件,定性的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定流到饱和流合强制流的变化阶段。
15、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6、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面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17、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18、道路平面线形三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19、各级公路的视距要求:(1)各级公路都应保证停车视距;(2)二三四级公路视距不得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3)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有一定比例的路段保证超车视距(4)在交通量不大的低等级公路上,对于不能保证会车视距的路段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措施以防止碰车事故的发生.如:在路中心划线或设置高出路面的明显标志带,强调“各行其道”、“靠右边走”、“转弯鸣号”。
道路交通设计说明

道路交通设计说明1. 背景该道路交通设计说明旨在规划和设计道路交通系统,以确保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畅。
通过合理布置道路标志、线条和交通信号设施,确保驾驶员、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2. 设计原则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是必要的:- 安全性:确保交通系统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风险,保护道路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通行能力: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增加道路的运输效率。
- 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道路交通设计,考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负面影响。
3. 设计要素道路交通设计包括以下要素的考虑:- 道路布局:合理规划道路的位置和长度,确保道路的流线性和通行能力。
根据道路功能和使用目的,进行分级和规划。
- 路面设计:选择适宜的路面材料和结构,确保路面平整、耐久,并提供良好的抗滑性和驾驶舒适性。
- 标线和标牌:根据道路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设置合适的标线和标牌,以提供清晰的导航和交通规则提示。
- 交通信号设施:根据路通流量和道路功能,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灯和信号控制设备,确保交通流畅和安全。
- 行人设施:在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和人行过街设施,以提供安全和便捷的行人通行条件。
4. 设计流程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需遵循以下流程:- 需求分析:了解道路使用需求和目标,明确设计的目的和功能要求。
-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道路和交通信息,包括交通流量、事故记录、道路气候等。
- 方案选定:根据需求和数据分析,选择适合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
- 设计细化:详细规划道路布局、标线、标牌、交通信号设施、行人设施等。
- 安全评估: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安全标准。
- 方案修改:根据安全评估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 最终设计:完成最终的道路交通设计,并进行设计文件的准备和归档。
5.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道路交通设计的背景、原则、要素和流程。
在进行道路交通设计时,建议始终遵循安全、通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道路布局、路面设计、标线和标牌、交通信号设施以及行人设施等要素。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道路勘测设计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1、道路的分类: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乡村道路。
2、公路等级的划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3、城市道路等级的划分:快速路、主干路(Ⅰ、Ⅱ、Ⅲ级)、次干路(Ⅰ、Ⅱ、Ⅲ级)、支路(Ⅰ、Ⅱ、Ⅲ级)。
(Ⅰ级—大城市;Ⅱ级—中等城市;Ⅲ级—小城市。
)4、公路主要技术指标:一定数量的车辆在车道上以一定的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对路线和各项工程的设计要求。
5、路面结构组成及各组成的功能:组成:面层、基层、土基。
功能:面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
基层:主要承受面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的作用,并把它扩散到垫层和土基。
土基:6、勘测设计阶段的划分:(1)一阶段设计:路线视察、设计任务书、一次定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2)两阶段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测、初步设计、设计预算、定线测量、施工图设计、施工图预算。
(3)三阶段设计:预可研、可行性研究、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7、重要概念:(1)公路:连接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和设施的道路。
(2)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设施的道路。
(3)计算行车速度:又称设计车速,在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如弯道、坡道),具有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安全顺适行驶所能维持的最大速度。
(4)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代表着一年内所有日交通量的平均值,可反应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交通流趋势。
(5)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是指在1h为单位进行连续若干小时调查所得结果中,交通量最大的小时交通量。
(6)通行能力:在正常可接受的运行速度、行车舒适、车辆无阻碍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的最大车辆数。
(7)城市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间的宽度为道路的用地范围。
侧向余宽与余宽C值——道路设计中规范要点解析 ppt课件

宽中分带及 分离式路基
8
10
城 市 道 路 横 断 面
9
缘石25cm高
桥梁规范中车辆 荷载布置示意图
10
道路建筑限界中余宽C值(安全带宽度Wsc)解析
(二)公路、城市道路多本规范中对建筑限界作出了规定,如《公路 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第6.6.1条:公路建筑限界是为了保 证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正常运行与安全,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不 得有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在公路横断面设计中,公路标志、 护栏、照明灯柱、电杆、绿化、行道树以及跨线桥的梁底、桥台、桥 墩等的任何部分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之内。
缘石的主要功能如下:
1 分隔行车区域和其它交通方式运行区
域,或分隔其他用途的区域;
2 支撑路面结构边缘;
3 标出路面边缘的轮廓,诱导交通;
4 排水控制;
5 美化路容。
14
附2-2
城市道路中立缘石设在中间分隔带、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当设在中间分隔 带及侧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15~20c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 10~15cm。路侧缘石除引导排水外,其高度尚需考虑人员上下车及车门开启的要求。
在设计速度≥80km/h 的公路上,无论什么形式的缘石几乎都不具有防 止车辆越出路外的功能,特别是垂直的缘石(高度在20cm以上),反而会使 车辆弹起而减弱防撞护栏的功能,甚至会出现翻车等情况,因此不推荐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央分隔带上采用栏式缘石。由于缘石没有防止车 辆越出路外的作用,原则上应在公路中分带、路外侧设置防撞护栏。
如路缘石能对失控车辆起到第一道防护作用,则更能有效地降低事
故严重程度,减少事故损失。已有资料表明:如需考虑路缘石对车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