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

选择题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是确定道路网布局的首要考虑因素?A. 城市历史风貌保护B. 城市交通流量分析C. 城市绿化景观建设D. 城市建筑密度控制(正确答案)在交叉口设计中,采用信号灯控制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道路美观性B. 提高车辆行驶速度C. 减少交通事故发生D. 促进行人过街交流(正确答案)下列哪项不属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A. 公共汽车B. 地铁轻轨C. 私人出租车D. 有轨电车(正确答案)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人行道宽度的确定主要依据是?A. 道路两侧建筑高度B. 城市规划人口密度C. 道路设计行车速度D. 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正确答案)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措施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A. 增加道路两侧停车泊位B. 限制公共交通工具使用C. 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D. 减少非机动车道宽度(正确答案)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哪一类道路主要承担城市内部长距离交通和对外交通的联系?A. 快速路B. 主干路C. 次干路D. 支路(正确答案)下列哪项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A. 增加道路建设投资B. 实施交通拥堵收费C. 提高公共交通票价D. 减少公共交通班次(正确答案)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排水系统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不包括?A. 道路纵坡度B. 年降水量C. 道路横断面形式D. 道路两侧建筑风格(正确答案)城市交通规划中,下列哪项是评价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A. 道路长度与面积比B. 城市绿化覆盖率C.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D.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正确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大纲

城市道路与交通考试大纲

绪论一.掌握城市道路的分类①快速路:属全市交通主干道;②主干路:常速交通道路;③次干道:有交通性次干道和生活性次干道;④支路:以生活服务性道路为主。

二.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特征1)交通集散点分布广;交通流量和流向变化多,不稳定;2)交通流构成复杂,各种交通流在道路上混行;3)交通工具类型众多,速度不一;4)人流和车流以及车流和车流之间交叉多,相互干扰大;5)城市交通需要大量附属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三.近、现代城市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是集中式、封闭布局形态,以神权和政权布局为中心,城市局限于围墙内发展。

2)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被打破了原有的格局。

①人口激增、工业用地增加;②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③原有的城市结构不适应新的发展第一章一.掌握车辆的停放(1)停车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2)车辆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大,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1.2倍的车身长度。

③斜列式——停车带的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出入及停车均较为方便,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3)停车设施类型①路边停车带——一般设在车行道旁或路边,多为短时停车,随到随开,没有一定规律。

②路外停车场(库)——路外停车场包括道路用地以外设置的露天地面停车场和室内停车场。

停车库又包括地下或多层构筑物的坡道式和提升式停车库。

第二章一.交通流特性交通流——某一时段、某一断面的车流、人流。

交通流特征:交通流在不同时空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

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

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二.交通量、速度和密度■交通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按车辆类型分: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量■速度(V)——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密度(K)——某一瞬时内单位道路面积上分布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大纲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大纲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大纲一、考试要求1. 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 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步骤、方法、要求和内容;3. 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步骤、方法、要求和内容;4. 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分析和完成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中,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设计任务,并能对编制专项交通工程规划提出任务和要求。

二、考试内容上册1. 概论了解我国各大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掌握城市道路与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特点。

2. 基本知识设计车辆基本的概念和基本尺寸,常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面积标准;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

3.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规划设计圆曲线半径的计算;平曲线要素;平曲线衔接的规划要求;停车视距、会车视距、横净距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4. 城市道路纵断面线形规划设计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的概念;纵坡值的确定因素;凸行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的设置条件;竖曲线要素及半径的选择。

5.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规划设计要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要求;道路横断面的形式与选择;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考虑的内容。

6.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平面交叉口要素设计;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用地面积;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特点和适用条件;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类型和适用性。

7. 城市道路路面、桥梁和隧道规划城市道路路面种类及其特点;城市桥梁选址;城市高架桥设计要求;城市隧道设计要求。

下册1. 总论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城市对外交通了解城市对外交通中铁路、港口、公路及航空港规划中的分类、组成;掌握铁路、港口、公路及航空港规划中的一般技术要求。

3. 城市交通规划掌握城市交通的特性;掌握OD调查方法;掌握现状特征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了解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掌握交通分配原理与方法。

4.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公共交通的运载能力;公共交通线网与站场规划;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及线网规划5. 城市道路网规划熟悉影响道路系统规划的因素;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掌握不同城市形态路网规划的特点;掌握城市道路系统空间布置及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原则;掌握停车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了解智能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重点T T(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第一章1.人体活动空间自由活动圈(直径~米)内,步行可以很自由不干扰别人;即人均所拥有的空间达到。

舒适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限制活动圈(直径~米)内,穿越的行人要侧身走才不至接触到原来的行人~;接触区(直径~米)内,行人已无法穿行超越,~;一般选取~人的空间值作为确定服务水平界限的临界点。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为。

2.停车方式车辆的停放方式:①平行式(所需停车带较窄,驶出车辆方便迅速,但沿路占地最长,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数量少。

常用于路边临时停车或短时间停放,有利于加快停车泊位的周转)②垂直式(单位长度内停放的车辆较多,用地比较紧凑,但停车带占地较宽,且在进出停车位时,需要倒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宽度至少有倍的车身长度。

布置时可考虑两边停车,合用中间一条通道)③斜列式——30、45、60度(停车带宽度随车身长度和停放角度不同而异,宜在场地受限制时采用。

车辆出入及停车均较方便,有利迅速停滞和疏散,缺点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停放要多,特别是30度停放,土地利用率不高,用地最费,故较少采用)我国较多采用平行式和垂直式车辆的停发方式:①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常用于家庭车库或建筑周边停车)②后退停车,前进发车(最常采用,优点是发车迅速方便,占地面积少,常用于公共停车场。

)③前进停车,前进发车(更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多用于铰接车停车场,除特殊要求,一般较少采用3.地面停车场,每个停车位25~30m2,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30~35m2,路边停车带16~20m2第二章1.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①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前者称为车流量,后者称为人流量。

②速度(V):指车辆或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驶或通过的距离。

城市道路及交通规划期末重点2023年修改整理

城市道路及交通规划期末重点2023年修改整理

一、都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1、都市综合交通的含义“大交通”是指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都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都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都市交通系统的要素(1)人和物的流淌(交通需求)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淌,是都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治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治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四周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都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1)都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确定不同性质的都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

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都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抉择:时刻、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

也可用平均出行时刻和最大出行时刻来表示。

与都市规模、都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都市道路交通的要紧容。

不管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能够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依照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整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2

(整理)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考试要点 2

一、道路交通基础 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 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 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 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 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 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 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分区干道4、支路 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 ——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 关系式基本关系:VK Q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 K j ——阻塞密度 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 1、城市交通模式 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1)fjKV V K=-2()f j K Q V K K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

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第一篇: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考点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的概念:(1)通过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发展的预测,为较长时期内城市的各项交通用地,交通设施,交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综合布局与统筹规划,并进行综合评价,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城市交通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活动特点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市未来交通进行研究的过程和对未来交通的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一个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两张网:城市道路网,城市公交网。

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交通、居住、工作、游憩。

城市道路的概念及其功能:城市道路是指城市城区内的道路。

功能: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铺设提供空间;是城市的骨架,建筑物的依托,分别用地各地块的边界;是商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城市居民交通与活动的空间;城市防灾避难提供场所;为城市通风新鲜空气的流通提供渠道;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显示当代精神文明的场所,是组织城市景观的导线。

城市道路按国标、按功能、按目的分类:(1)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按道路功能的分类: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3)按交通目的的分类:疏通性道路、服务性道路。

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问题及原因:(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由于人口稠密,国家又实行劳动力密集、广就业、低工资的政策,所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密集而城市用地紧张,从而导致交通密度大。

(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单一中心的同心圆式发展,由于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上缺乏远见,缺乏清晰的规划思想,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而直接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和合理性。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运输体系和交通结构缺乏科学性。

(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我国城市中城市运输、城市道路、城市交通管理三个系统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脱节,城市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交通发展需要。

道交考试重点

道交考试重点

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交通是由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产生的。

城市交通——指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分为货运交通和客运交通。

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是主体,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交通研究的重点。

城市交通系统—由城市运输系统(交通行为运作)、城市道路系统(交通行为的通道)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交通行为控制)组成。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1)形成城市骨架(对城市的分区);2)交通运输功能;3)承载市政设施(各种管线);4)城市防灾通道(防火防震防洪);5)城市景观组成;6) 行人与车辆的通行空间径、畛、涂、道、路五级道路分别担负不同的交通,形成了历史上最早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周礼》记述了周王城的建设要点。

城市道路网由经涂、纬涂、环涂、野涂和城外的“田间五涂”构成。

经涂和纬涂相当于城市主干路,环路相当于次干路级的城内环路,野涂相当于与城镇间公路相联系的入城干路。

周王城:专供帝王使用的一条经涂和纬涂构成了城市的十字形中轴线,另外两条经涂和纬涂把城市分为9个里,里是相对完整的城市组织单元。

王城道路的横断面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离功能的断面。

曹魏邺城:利用东西轴线把全城划为两大区,北为宫廷,南为市里,把统治阶级与平民严格分开。

唐长安: 1.严格的方格网2.里坊制3.主干街道强调轴线作用4.次要道路和支路明显有集散作用。

宋东京城道路特点:1.打破了里坊制;出现了商业大街2.打破严格对称的方格网;3.道路与运河匹配,强化了运输效能;宋平江城的道路网:1.河流、道路呈现“双方格网”组合2.道路为主要客流通道;3.水路则包含客流与货流。

清北京城道路特点:1.皇城居中,形成放射状道路;2.方格网为基础,但横向支路为主(胡同)3.主路与胡同形成“鱼骨”结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是一种集中式封闭的城市布局方式,城市往往围绕政权中心布置,城墙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障碍,城乡界限分明,因而城市道路也呈集中式的布置,通达性不够,城乡道路基本以城门为分界点和联络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路交通基础1、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分类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通——-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通为主——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通兼达——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分区干道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达——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2、交通三参数Q 、K 、V 及三者关系关系式基本关系:V K Q ⋅= 线性关系:抛物线关系:V f ——自由车速K j ——阻塞密度3、通行能力 与Q 区别概念: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

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区别:通行能力:是“能力”, 检验道路是否充分发挥作用的依据。

(1)f j K VV K 2()f jK Q V KK交通量:道路上实际的通行数量。

二、交通规划、路网规划1、城市交通模式2、交通规划步骤1.交通调查。

2.交通预测---由调查资料,建立交通需求模型,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交通预测。

3.交通规划1)提出交通战略方案2)提出交通网络规划方案,并评价优化。

3、OD调查出行,区内(间)出行OD调查的概念含义:对交通的发生,终止所做的调查。

必要性:因为Q,V调查,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道路上的流量流速。

OD调查:对客流流向调查(包括起讫点,路径…..)出行定义: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点的全过程。

特点:一个目的,两个端点。

区内(间)出行区内出行定义:起讫点在同一交通区的出行。

区间出行定义:起讫点在不同交通区的出行。

4、交通预测四步法,出行分布预测的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四步法1.出行产生预测:预测各交通区出发,吸引的出行总量。

2.出行分布预测:预测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量分布。

3.交通方式的选择预测:按交通方式的选择将预测的出行量换算为交通量。

4.交通量分配预测:将预测交通量分配到路网(道路)上。

平均增长系数法内容:由现状出行分布表(OD表),出行产生预测的发生吸引出行总量,预测未来各交通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

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

(Fi—i区间出发量增长系数,Fj—j区间吸引量增长系数)计算过程:修改系数,多次迭代,不断逼近,直到<=є5、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内容: M,V6、路网规划:规划指标、路网类型规划指标衡量路网是否满足交通需求指标有:非直线系数ρ路网密度δ道路面积率γ人均道路面积λ路网规划指标名称公式单位范围非直线系数ρβ=无≥1路网密度δδ=Km/6-8%8-15道路面积率γγ=人均道路面积λ=/人7-15λ1.非直线系数ρ定义:β=道路起点,终点的实际长度与两点直线长之比,一般ρ≥1.内容:反映路线的便捷程度,直接程度。

2.路网密度δδ=定义:城市道路总长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

(Km/,一般为6-8 Km/为宜)问:δ是大好还是小好δ越小路网越稀,不能服务于城市交通,δ越大路网越密,分岔口越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道路面积率γ(道路面积密度)γ=定义: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和城市用地面积的比值,宜8%-15%,200万的大城市应15%-20%。

4.人均道路面积λλ=定义: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的比值,宜7-15/人。

5.道路宽度红线:道路与两侧建筑的用地分界线。

一般,道路红线即建筑红线,是建筑不可逾越线。

红线宽度:即路幅宽度,按道路性质,交通需求来确定,宜远近结合,不宜过大或过小。

路网类型城市路网类型(结果形式)有4种:1.方格网式2.放射环式3.自由式4.混合式(其中,前3种是基本形式)1.方格网式最常用特点:交通分散,灵活,但对交通不直接,许多大城市老城区均为方格网式。

城市应用举例:南京,无锡,北京,西安,郑州。

问:方格网式一律直线直角吗方格网式可顺应地形变化,不用一律直线直角。

2.放射环式由市中心引出放射干道,并在之间连以环行干道。

特点:至市中心交通方便,但易集中。

单中心摊大饼式,导致交通问题十分严重,将建立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地面公交为骨干,普通地面公交为主体的交通体系。

3.自由式由地形条件所导致,道路结合地形不规则布置的形式。

一般是山城,沿江,道路无规则。

4.混合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方格网+环行放射”的混合式路网。

三、城市道路设计5部分内容: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交通附属设施设计等。

1、横断面设计组成、基本型式、机动车道设计组成定义: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断面。

组成:车行道(机,非),人行道,分车带,绿化带。

设计内容:确定横断面布置类型及各组成部分宽度。

横断面布置类型按车道的布置将横断面分为4种类型: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四块板。

四种类型的比较问:横断面类型的优缺点,使用条件(安全性,行车速度,绿化布置,造价等因素)1)一块板(单幅路)交通组织形式:对向不分,机非不分优点:占地少,使用机动(对向,机非车道可调剂使用)缺点:安全性差,车速低,照明绿化布置少一块板因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在我国地到广泛应用。

2)两块板交通组织形式:对向分隔优点:无对向车辆的干扰。

缺点:机非混行(影响交通主要矛盾),车道使用不灵活因此缺点多于,陆续拆除,改为一块板或三块板。

3)三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不分优点:车速高,安全性大,易布置照明绿化,减少污染缺点:占地多,红线宽度≥40m问:三块板,公交站台布置问题公交站台于自行车道边,穿越不方便于人行道边,机非干扰4)四块板交通组织形式:机非分隔,对向分离优点:车速高,安全性高,安全性大,最理想]缺点:占地更多5)总结1.一块板,三块板实际使用效果最好,采用也最多2.一块板用隔离栅栏分隔机非或对向车流,使之具备多块板的功能---使用机动车道设计机动车道设计步骤车行道密度设计交通量车道密度车道数车道通行能力车道密度车道密度=设计车辆密度a+横向安全距离x,d,c1.机动车设计车辆由“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将机动车分三种设计车辆:小型车,普通汽车,铰接车。

其中,小型汽车总长,总宽,总高分别为5.0m,1.8m,1.6m普通汽车,铰接车总宽2.5m2.横向安全考虑机动车行驶的不同位置,有三种横向安全距离x,d,c,均与车速有关x—与对向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1.2m-1.4md—与同向车之间的安全距离 1.4m-1.4mc—与路缘之间的安全距离 0.5m-0.8m车道宽度取值一般小汽车宽度选用3.5m,大型车车道宽度3.75m,混行车车道最小3.25m车道数1.车道通行能力机动车道通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数(行人数)1)定义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Nt理想条件下,道路车车辆保持最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条件下的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Np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可表现为较长路段畅通无阻连续行驶的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Nm道路交通运行条件下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的通行能力。

问: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三种道路通行能力的大小关系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2)公式车道通行能力取设计通行能力Nm计算Np=3600/ht-------------ht:连续车流的平均车头间距Nm=ac*Np-----------ac:与服务想对应的道路分类系数问: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的大小道路等级越高,道路分类系数ac越小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Ac2.设计小时交通量(1)取30HV作为设计依据30HV=AADT*K(2)取单向流量Qh(单向)Qh(单向)=AADT*K*δδ:方向不均匀系数(K,δ由规划部门提供,若无则K=11%,δ=)3.车道数公式N=+1]4.验算说明:多车道路上,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Nm沿道路中心线向外递减沿道路中心向外各车道Nm折减系数a车道依次为1,,,……(P94)验算原因:计算中假定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相同,这与实际相矛盾。

验算公式 Qh(单)≤Nm*∑a车道车行道宽度1)机动车车道通行宽度:各机动车道宽度和=车道宽度*车道数2)机动车车道道路面宽度:路缘石之间的距离=车道宽度*车道数+2*经验值双车道 -8m,四车道15m,六车道22-23m,八车道30m机动车设计注意双向车道数常用偶数双向车道数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6条路侧带、横断面图2、平面设计平面线形、超高、视距(行车视距),停车视距平曲线计算平面线形指道路中心线在平面的投影形状。

组成: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

平面线形规划设计的内容确定道路中心线的走向;确定平面线形的组成;满足小半径曲线视距、超高。

加宽等要求。

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确定道路走向,确定路网;详细规划:详细确定特征点、曲线要素等内容。

平面线形由直线、曲线(主要是圆曲线)组成。

其中,直线最多也最简单,曲线设于道路转折处,保证道路平顺连接。

一、圆曲线的半径 车辆拐弯时乘客有被向外推的感觉,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弯道半径越小,推力越大。

圆曲线半径R02127sin cos i RV G G C G X ±=±==ααμ )(12702i V R ±=μμ——横向力系数;i 0——路拱横坡。

公式 )(12702i V R ±=μ 中“±” 的取法答:考虑路拱双坡,重力是增加或减少离心力影响的情况。

车在弯道内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反向,取+;车在弯道外侧行驶,重力与离心力同向,取-。

超高1)定义:(平直线段,车行道路拱为双向坡面。

)指在平曲线段,将路面外侧抬高,使路面横坡形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向坡面的措施。

设置情况:城市道路,大多车速不高,应尽可能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一般不设超高,也不考虑加宽。

2)设置原因:车辆在弯道行驶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影响行车稳定性,转弯越大(R越小)影响越明显。

因而设置超高减少离心力的影响,增加行车稳定性。

3)设置条件: P51R<Rmin,即弯道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应设之。

4)设置方法(1)超高横坡度i超超高横坡度i超:2~6%(2)超高缓和段长度l超l超 =Bi超 /PP——超高渐变率,车行道外侧边缘的升降比率。

P=i超-i纵(3)超高横向旋转方式绕路边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内侧边缘旋转至i超。

绕路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当达到与内侧车道同样的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至i超。

行车视距定义:也叫安全视距。

司机为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