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课第五课环境教 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学设计

四年级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学设计

四年级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学设计四年级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随地吐痰的危害,懂得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

2.使学生知道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吐痰时应怎样做,教育他们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3.让学生初步知道“吐痰”这件个人小事与公共卫生、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一、看表导入同学们,我们第一小学四年级五班的孩子们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的内容是社会十大不文明现象。

我们一起看一下调查汇总表,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谈发现。

师:他们调查的人员各行各业的都有,大部分人员都认为随地吐痰是社会十大不文明现象之首。

那对于随地吐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师:对!随地吐痰是有危害的,今天我们就学习12课“一口痰的危害”。

板书:12课一口痰的危害二、讲授新课1•随地吐痰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课下老师布置大家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要求:一个小组代表汇报时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他读的内容和你们小组有相同的,你们就不要再读了。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你可以给他改正。

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师:(痰液能传播多种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等,随地吐痰不仅污染生活环境,而且危害他人健康……)总结:这几个小组的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全面,痰的危害真是非常大。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痰里含有"病菌",现在我们一起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教师讲解)最后一张:这是2002年发生的非典细菌的图片,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我们再看看这个资料。

(播放非典资料)师:非典病菌主要是靠飞沫来传播的,在我国肆虐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虽然事隔多年,但今天再次回忆当时的场景,依然是心有余悸。

因为SARS的缘故,随地吐痰成了众矢之的。

随地吐痰,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陋习,而“吐痰大国” 的帽子,更是让我们脸上无光。

3•痰的产生我们平时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头痛、咳嗽难受的时候,这时你就会产生大量的痰液。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家园的情感。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 激发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危害2.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3. 环保技术与方法4. 环保实践活动5. 环保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法律法规等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环保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等。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

4. 调查法: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环境教育教材、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3. 实践活动材料:垃圾分类标识、植树工具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活动。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环保调查报告、解决方案等。

3. 学生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4.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环保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危害2. 第二课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3. 第三课时:环保技术与方法4. 第四课时:环保实践活动5. 第五课时:环保案例分析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环保技术与方法,环保实践活动,环保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环保技术与方法的运用,环保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环保案例的分析与解决。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2. 讲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与危害: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3. 讲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 讲解环保技术与方法:介绍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环保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初中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初中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1. 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2. 资源状况: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

3. 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等。

第二课时: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1. 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等。

2. 讨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

3. 提出环保建议: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环境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15分钟)1. 教师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和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讨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环保意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环境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二、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如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等。

2. 学生讨论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如治理污染、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三、提出环保建议(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用水等。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第5课“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郭启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入:1.通过音乐《我和你》(播放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控制)2.和几幅图画(罗布泊、楼兰、敕勒川今昔)的比较,引出本课课题“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二、新授1.了解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现象,诠释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1)出示土地荒漠化过程的图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并归纳土地荒漠化有哪些主要现象。

(3)全班归纳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现象。

(4)诠释土地荒漠化2.探究土地荒漠化类型。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土地荒漠化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融荒漠化、土壤盐渍荒漠化3.你知道我国哪些区域有荒漠化发生吗?探究一、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何关系?探究二:哪些自然因素促成本区形成土地荒漠化?探究三:干旱与荒漠化有何关系?4. 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威胁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2).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荒漠化原因总结5.探究荒漠化对人类人危害。

(影像---荒漠化对我国的危害)荒漠化是全球性的头号环境问题,你能列举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吗?(1)学生查阅课本资料,了解荒漠化对了类有哪些危害?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荒漠化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荒漠化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三年级地方课《环境保护教育》教案5页word文档

三年级地方课《环境保护教育》教案5页word文档

新课标三年级地方课《环境保护教育》教案环保连着你我他一、目的:1、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对日益遭受破坏的地球环境的清醒认识,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爱环境的情感,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深刻内涵。

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3、让学生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在生活中能养成环保的习惯,具备环保的意识。

二形式:班会、手抄报、节目、社会实践活动和汇报。

三班会准备:1、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黑板上书写“环保连着你我他”七个大字。

3、确定扮演角色,排练小品。

(准备好小品演出道具:世界地图、拐杖、白大褂、听诊器等)四、班会程序:主持人开幕词:甲: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离不开矿藏。

乙:离不开海洋,离不开江河。

甲:离不开山岗,离不开森林。

乙:离不开草原,离不开土地。

甲:是啊,环境是一切自然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甲乙:同学们,让我们通过《环保连着你我他》的主题班会,来重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一篇章:我听、我看、我思甲:嫩绿、翠绿、葱绿、墨绿……跳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乙:绿是植物放射的生命之光。

甲:绿色保佑着山,有了绿色,山才有生机。

乙:绿色保佑着水,有了绿色,水才清澈。

甲:绿色保佑动物,有了绿色,才有鸟的啼唱,虎的长啸……乙:你听,黄莺在嘎咕嘎咕地叫,布谷鸟在布谷布谷地唱。

甲:在这绿色的祖国里,我们忍不住放声歌唱。

请听小合唱《春天在那里?》乙:今天,有几位绿色的朋友也来参加我们的主题队会,大家想认识它们吗?甲:好,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

苹果树:我是来自华北的一棵苹果树,大家都认识我吧!我不仅能净化大地的空气,还能给人们带来甜美的果实。

柳树:我是来自西湖边上的一棵垂柳。

每当冰雪初融、河水开冻,我就吐出嫩芽,把春来报;每当烈日当头,我就把炎热遮挡,孩子、老人都是我的好伙伴。

松树:我是来自大兴安岭的一棵雪松,无论春夏秋冬,我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片绿色,而且还为人们提供最优质的木料,美化人类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地理环境保护》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地理环境保护》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地理环境保护》下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掌握几种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课: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分享个人经验第二课:节约用水- 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的有限性-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水资源,如洗手、洗脸等- 激发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制定节约用水的守则第三课:垃圾分类- 学生了解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学习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带领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实践,通过游戏等形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第四课:保护动植物- 学生了解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学习如何保护动植物,如不乱扔垃圾、不捕杀动物等- 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动植物,了解其生态环境第五课:减少空气污染- 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学习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如少开车、少燃烧塑料等- 通过小组讨论,制定减少空气污染的行动计划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发学生思考-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个人经验- 运用游戏、实地考察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个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 完成作业:检查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材料- 实地考察的地点和相关资料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环保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主题的手工制作或绘画比赛- 配发环保宣传册,让学生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教学安排- 每周一节地理课,共计五周- 每节课时长为45分钟- 每节课开始前进行课前准备,包括准备多媒体素材和活动材料以上为《地理环境保护》下册全册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

地方课程环境教育教案第一章:环境教育的意义与目标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培养环保习惯1.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环境教育的目标与意义环境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教育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二章: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分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2.2 教学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与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3.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培养学生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法规参与环保行动3.2 教学内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概述主要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内容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与监督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基本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际运用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法规参与环保行动第四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4.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培养学生策划与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4.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与特点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步骤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反思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类型与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与实施环保实践活动的方法第五章: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资源的种类与特点培养学生开发与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拓宽环保视野,提高环保素养5.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资源的种类与特点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环境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教育资源的种类与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境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发与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第六章: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6.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6.2 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环境教育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第七章: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7.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将环境教育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基础教育中的环境教育实践7.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现状与挑战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环境教育实践案例分析讲授法:介绍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挑战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第八章: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8.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8.2 教学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特点环境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环境教育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第九章:环境教育与国际合作9.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环保动态,拓展国际视野环境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现状与趋势国际环保合作的主要领域与项目我国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的情况与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环保合作中的环境教育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参与国际环保合作第十章:环境教育教师素养提升10.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环境教育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具备环境教育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教育教师素养提升实践10.2 教学内容环境教育教师素养的内涵与要求环境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方法与途径环境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实践与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环境教育教师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案例分析法:分析环境教育教师素养提升的实践案例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升环境教育教师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学生需要理解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案
课题:过个环保的春节第1课时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201年月日上课时间月日
教学内容
过个环保的春节




(三维度)
知识目标:了解春节的风俗及各类庆祝活动。
能力目标:认识储备年货中的环问题。
情感目标:懂得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过环保春节。
教学重点
懂得燃放烟花爆竹对环境的危害。
教学难点
努力过环保春节。
教学准备
课件




过个环保的春节
吃团圆饭
燃放烟花爆竹
贴对联
拜访亲朋好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过去过年,你都干了哪些难忘的事?
组织学生交流:拜年、走亲戚、放鞭炮、看灯……
如何过一个文明,健康,环保的春节呢?
二、观看视频,明辨是非:
播放过春节的视频,组织观看,并指导学生谈一谈故事中人物哪些做法好,哪些做法错了。
三、观看图片,认识意义:
出示过春节燃放烟花爆竹后大气污染的图片,指导学生说说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四、交流讨论,达成共识:
我们怎样才能过一个环保的春节呢?
说说过年时有哪些活动和风俗。
观看视频,交流自己的看法。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观看图片,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并说出理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
师小结:我们应该讲文明,反对封建迷信,不燃放鞭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一个环保的春节。
畅谈自己的认识。并说说今后应该怎么做。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过一个环保的春节。




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过一个环保的春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