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词鉴赏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

古诗关于离别的诗句翻译赏析关于离别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朋友离别的诗句大全,整理后列表如下:《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
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
其全文古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
其全文古诗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别董大》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高适。
其全文古诗如下: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翻译】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没有知己,(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你呢。
《离思》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
其古诗全文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别董大诗词鉴赏

别董大诗词鉴赏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两首诗的内容如下: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对于这两首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诗的背景和情感:《别董大二首》是高适在送别友人时所作。
诗中表达了高适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前路的担忧和鼓励。
两首诗的氛围略有不同,第一首更显得悲壮,第二首则更加深沉。
2. 诗的意象和语言:高适在这两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
比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通过描绘黄云、白日、雁、雪
等自然景物,表现出离别的凄凉之情。
又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以豪迈的语气鼓励友人前行。
3. 诗的技巧和结构:高适在这两首诗中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比喻、象征等。
同时,诗歌的结构也十分严谨,每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 诗的主题和意义:这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离别,但高适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内涵。
在第一首诗中,高适以壮阔的景象来衬托离别的悲凉,同时也表达出对友人的坚定支持和祝福;在第二首诗中,则通过对友人遭遇的描述,表达出对友人的同情和鼓励。
总的来说,《别董大二首》是高适送别友人的作品,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友人的祝福、鼓励、支持,表达出了高适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爱。
同时,诗歌中展现出的壮阔景象和豪迈气魄,也使得这两首诗成为了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及译文题目:送别古诗词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鉴赏导语: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送别的作品,它们体现了作者深情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或亲人的告别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几首脍炙人口的古代送别诗词及其中译文的赏析,探讨诗词在情感共鸣和艺术鉴赏方面的独特魅力。
一、《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朗丽的送别诗词是王之涣所作,表达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意境。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离别的苦涩之情。
诗人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寓意时间和命运的不可抗拒,而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象征着超越、进取的精神,寓意着向前迈进不断探索的勇气。
这种别离时的感慨和内心的力量,无论是在诗词古籍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山东兄弟之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异乡客人在佳节时思念亲人的孤独心情,以及兄弟间的分离之痛,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茱萸作为中秋节的象征,描述了远在山东的兄弟登高赏月,而自己却无法与他们共享这一美好时刻的苦闷感受。
这种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深切感情,使得这首诗词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三、《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送别好友董大的诗作之一,展示了送别时的愁绪和离别后的思念。
以黄云、北风、雁雪等自然景象为意象,表现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而最后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其出色才华的认同,表现了诗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留声千古的送别诗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面对离别时的情感状态。
四、《别董大二首之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空负岳阳楼。
送别古诗词鉴赏

送别古诗词鉴赏送别古诗词鉴赏1《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送别古诗词鉴赏2送别:王维朝代:唐朝【作品原文】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作品翻译】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漂浮。
【作品解释】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作品赏析】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
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也许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对友人的关切、爱惜的深情厚意。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

诗词中的离别意境解析离别,是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和意象之一。
诗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别离的思念、无奈和苦痛,使得这一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风靡至今。
本文将从离别的不同视角出发,分析诗词中的离别意境。
一、宛转离别在古代诗词中,离别往往通过含蓄细腻的描写表达。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以登楼作为写景的背景,通过对大地万物和人们生活的描绘,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以及“万马齐喑究可哀”都是对离别的暗示和隐喻,唤起了读者对别离的独特感受。
二、辞章离别古代宫廷中,离别常常与权力斗争和政治敌对相联系。
当诗人面临离别时,他们往往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多重情绪。
杜牧的《秋夕》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宫殿的描写和对天阶夜色的描绘,诗人将离别的情绪融入到政治宫廷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
三、浪漫离别在一些诗词中,离别常常与爱情和浪漫相结合。
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是一个例子。
他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对情侣相聚的渴望,诗人将离别和浪漫的情感相交融,给读者带来了无限遐想。
四、思乡离别除了爱情和政治斗争,古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常常成为离别的主题。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流露出了思乡之情:“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直击人心,让读者在感受离别苦痛的同时,也对家乡产生了更深的羁绊。
五、离别与人生离别不仅仅是情感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合的规律。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道:“年年雪里,相寻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的认识,使得离别成为思考人生意义的窗口。
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

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篇一:关于离别的诗句及赏析】【诗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注释】: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与离别有关的古诗词

与离别有关的古诗词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就像是你要出远门了,朋友拉着你说:“再喝一杯酒吧,出了这地儿,就没有像我这样的熟人啦。
”比如小明要去国外读书了,小红送他的时候就可以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到了那边,可别忘了我这个朋友啊。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意思是说,只要有知心朋友在,就算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这就好像,两个人虽然隔得很远,但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就像小张和小李,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可他们经常联系,就像在彼此身边一样,真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是在安慰朋友,别担心前面的路上没有知己,这天下谁不知道你啊!就像小王要去一个新环境工作了,有点担心,他朋友就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这么优秀,肯定能交到新朋友。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
这情谊得多深啊!就像小周和小吴,小周要走了,小吴送他,那种不舍的感觉,就像李白和汪伦一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5.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在送朋友走的时候,看到那茂盛的草,满满的都是离别之情。
就好像看到那草,就像看到了离别的愁绪。
小徐送小郑的时候,看着周围的景色,心里想着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那滋味不好受啊。
6.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着朋友的船帆远去,在碧空下渐渐消失,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这孤独的感觉,就像你看着朋友的背影越来越远,心里空落落的。
就像小刘送小陈,看着小陈的车开远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
古诗词——写离别的名句、诗词首 (一)

古诗词——写离别的名句、诗词首 (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离别的名句和诗词经常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内心的情感,也展现了中国古人的哲理智慧。
一、《离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离骚》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屈原在远离故土、深感孤独的情况下,看到美好的春景,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同时也借景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离别的悲壮,诗中的“梨花开”也成为了表达离别时的典型意象。
二、《相思》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这是唐代李白的词作《长相思》里的名句。
用“山无陵,江水为竭”两个相互矛盾的形容词来表现自己心中无限的相思,同时也通过“冬雷震震,夏雨雪”这两句表现出深深的难以分离之感。
如此深情的表达,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唐代四大爱情词之一。
三、《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
通过“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表达,表现人际之间情感和信息的变迁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轻易抹去。
诗中“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描写赋予此诗更具有离别的感伤美。
四、《鹧鸪天》–“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鹧鸪天》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将苦闷的心情与落寞悲伤的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此诗独具深情和离别意味的核心表达。
同时,此诗又与“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崔九衢,河梁赋之,可汗大点兵,逐北海经行述怀”三首杜甫诗搭配,形成三联体,总起来表达了令人动容的离别情感。
综上所述,古人若以诗词代表离别,那么便是用诗文表达情感,抒发心声,让离别不再仅是一个痛苦的经历,而成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今后人生的一声叹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词鉴赏专题
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语文组王海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体悟其情感类型、掌握其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学习鉴赏送别类诗词,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探究,从分析送别诗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领悟送别诗的情感特点和写作技巧,从而学会鉴赏送别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送别诗歌的离愁别绪和送别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送别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采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营造氛围
一、导入课题
师:之前我们在唐诗宋词选修中对诗歌进行归类,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咏史诗等,那么刚才这首歌词,从题材上看应该属于那类诗呢?明确:送别诗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别离”是人间最难舍的一种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送别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鉴赏这类诗歌。
二、分析特点
鉴赏一首诗词,该如何判别它是否属于送别诗歌呢?这首《长亭送别》同学们是如何得知它是送别诗的,从哪些方面可以作判定?(提示:判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可以通过题目、特定意象等,判定送别诗同样可以从标题、意象入手。
)
明确:送别诗词判定方法
1、通过文题判定,送别诗标题中常有“送”“别”“赠”等标志。
2、更重要的方法是通过送别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判定。
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习俗物象、时间意象、地点意象)
物象
柳:杨柳、杨花或柳絮。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歌:“阳关三叠”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李欣)“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风:《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时间:
夕阳、日暮:《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月夜: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空间:
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渡口、古道、南浦。
如:李白《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师: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言志,我们了解了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目的是更好地领会诗歌借意象表达的情感,那么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三、体悟情感
提示:我们先看看我们学过的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送别诗,边背边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留恋、依依不舍、关怀、劝慰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劝勉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达诗人志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情感: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分别时:对友人的留恋、依依不舍、关怀;(哀婉)
对友人的宽慰、劝勉,表达自己的志节;(旷达)
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哀婉)
师:我们知道了送别诗诗词一般表达的情感类型,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如何来表达这种情感呢?这就涉及到诗歌表达技巧和方法,这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那么送别诗词在表情达意上常采用哪些手法呢?
三、掌握方法:
析例:(一)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析: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景物抒发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住了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好像跟我是老相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不胜留恋。
(二)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析: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及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化虚为实、比喻
(三)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析: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用了哪些技巧和方法?
情景交融,环境烘托,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小结: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虚实结合;修辞上多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五、整体把握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 “别”
或“赠”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杨柳、酒、歌、芳草、晚风、笛声、山等)
3.基本主题:分别时对友人的留恋、关怀,依依不舍;对友人的宽慰、劝勉,表达自己
的志节。
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六、实战演练:
(一)鉴赏示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鉴赏步骤:
首先,从题材上判别属于哪类诗,从标题、分析意象入手。
明确:送别诗,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其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和思念。
最后,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友人被贬而别离的忧伤之情。
2、作者借景抒情,以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衬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
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又用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
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和思念。
(二)实战演练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缠绵的离愁,突出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2、这首诗用了反衬的手法。
“红叶青山水急流”,画面感强,色彩明丽,洒脱飞动。
这一句看似与离别不协调,实际上是。
景色越美,越显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
还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最后一句写诗人酒醒之后,独留谢亭,友人已去,天空暮色苍茫,满楼风雨凄迷,写出了景物的凄黯迷茫,也写出了自己与朋友别离后的一腔孤寂。
七、布置作业
完成《高考基本点集成》P208第9题、p209第2题诗歌鉴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