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完结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赏析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读二声)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读一声)”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终结版

古人求思之深
余之 所得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
游山洞 做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博大精深大学问 随之出者—— 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游洞之力—— 求学之力 物(火把)—— 求学之客观条件 仆碑文字导致谬传—— 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借 见闻 感受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写作手法
1、因事见理 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3、文笔简洁 语言凝炼
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副词,表判断,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 副词,竟然,居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连词,于是 良乃入,具告沛公 连词,才 质于齐,兵乃出 代词,你,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表原因,因为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 副词,大概
余于仆碑,又以 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者,何可胜道 也哉!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 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君圭君玉,长乐 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 某日,临川王某记。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 献未能存留,后世以讹传 讹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 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 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 谨慎地援引资料的原因。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 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 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 安国,字平父;安上,字 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 安石记。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原文:游褒禅山记北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 ,有碑仆道 ,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 ,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 ,有泉侧出 ,而记游者甚众 ,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 ,问其深 ,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 ,曰:“不出 ,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 ,余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 ,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那么游者众;险以远 ,那么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缺乏者 ,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 ,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终究
卒然边境有急
同猝,突然
五万兵难卒合
同猝,仓促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之意。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名作动,筑屋定居 死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和尚
当初
死后葬在那里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个)缘故
名作动, 命 名,称
……者……也,判断句 指慧褒的弟子 在慧褒墓旁盖
那禅院
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
的房舍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南面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那里 在
嘲笑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悔恨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度副词,很,十分。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进洞越深 代游
洞者 将,快要
奇特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完 于是 一起
爱好游览的人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然而看那左右 的洞壁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完结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8
本段思路简析
• 1、用一 “叹” 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 “求思” 的深度和广度 两方面,分析了古人 “往往有得” 的原因。 • 3、拿世人的 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 4、阐述实现宏伟目标条件 “志”、“力”、 三者 的内在联系。 “物” •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 也可以“无讥”、“无梅”。
分享感悟 7
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游者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而其见愈奇。…...盖 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名词路道路名词道理韩愈名词方法马说韩愈十分之一11对于这件事流传的文字外物帮助平坦平地化险为夷观景象蔚为大观到了其岂难道舍我其谁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道路艰险又偏远的地方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流传下来的文字名识其本名动shng不胜枚举不胜感激1叹的原因于是余有叹焉的作用是什么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4
第四自然段
• • • • • • 重点词语句子介绍 胜—— 尽 shēng(不胜枚举)(不胜感激) 传—— 流传下来的文字( 名 ) 名—— 识其本名( 动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叹”的原因,“于是余有叹焉”的作用是什么
2、古人为何“往往有得”?引出古人有得目的是什 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 14
4
第四自然段
• • • • • • 重点词语句子介绍 胜—— 尽 shēng(不胜枚举)(不胜感激) 传—— 流传下来的文字( 名 ) 名—— 识其本名( 动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齐读三四段
1、“叹”的原因,“于是余有叹焉”的作用是什么
2、古人为何“往往有得”?引出古人有得目的是什 么?
•
分享感悟 7
4.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 夫夷以近,则游者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 而其见愈奇。…...盖 其又深,则其至又加 少矣。
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17
巩固提高练习
1.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 “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C
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探讨: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 件? 有志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 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有力 能“无悔”、无“可讥”。
有物
6本
• •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 生命给每个人只有一次,有志者才可以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衣带渐宽终不悔”,有志者才能经受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 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 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 松的高贵的品质。 •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 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 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 国,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 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 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 吞吴”。最终便写成《聊 斋志异》 ,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多少 前人已做出表率。 • 立志在我,求索在我,成就在我,人生治学,要时有“不以 物喜,不以已悲”的态度,有志者,可以无悔,只要我们奋斗过。
对于这件事
外物帮助
流传的文字
第三段
• • • • • • • 重点、易错词语 (1)夷:夷—— 平坦,平地,化险为夷 (2)非常之观:观—— 景象,蔚为大观 (3)至于—— 到了 (4)其孰能讥之乎:其—— 岂、难道, 舍我其谁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5)幽暗昏惑: (6)险远:道路艰险又偏远(的地方)
回顾作者阐述的道理
治学处事 • 本文把___游山 ___和__ ___ 两个不同 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 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 _ _”和“ _ 深思慎取 • _ ”的道理。
15
•
• • •
(一)文章段落回忆小结 第一段:说山
•
• • • • • •
(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第二段:游山 (前洞后洞,随之出、出而悔)
9
第四自然段
• 1、本段中心句子是哪句话?讲述了什么 观点或者道理?
•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10
‚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 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 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 ‘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
11
结论得出过程
仆 碑
古 书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2
成语故事:三豕(shǐ)涉河
•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 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吕氏春秋· 察传》
思考: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 13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复习检测
• • • • • • • • • • • •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有泉侧出。 侧: 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3、而其见愈奇。 见: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4、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二)一词多义 “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师 说》(唐 韩愈)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马说》韩愈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 十分之一 今义: 11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 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者,而余亦悔段思路简析
• 1、用一 “叹” 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 2、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 “求思” 的深度和广度 两方面,分析了古人 “往往有得” 的原因。 • 3、拿世人的 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 4、阐述实现宏伟目标条件 三者 的内在联系。 “志”、“力”、 • 5、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 “物” 也可以“无讥”、“无梅”。
第三段:议论 第四段:议论
游山经过
游山心得
(志力物---尽吾志) (古书不存---深思慎取)
————————— 补叙同游者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五段:记叙的结尾 (二)中心句——
16
一花一世界 智利诗人聂鲁达在一首诗中写道:“一粒 沙里藏着一个世界,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 洋。”佛语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 提”,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一件很小的事 物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 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见微知 著,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希望同学们 细心观察,耐心体会。
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 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 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 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 是对人的尊称。
D
• 1、背诵第三自然段。 • 2、总结整理本文“之”“以”“其”的 用法。
课外积累 • • • • • • • •
《己亥杂诗》龚自珍
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