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

合集下载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在生产上,水稻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子萌芽率低,苗期易受病虫危害。

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快速繁殖优良无性系,可提高水稻抗逆能力,改善品质,促进早熟丰产。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且探索该项技术在农业中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二、实验原理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愈伤组织是由胚状体发育而来的幼嫩器官,具有再生能力强、适应环境广等特点。

愈伤组织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知它们均需从外界获取营养才能继续分裂增殖。

而离体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细胞很难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因此人工创造合适的离体条件使愈伤组织不断增殖就显得十分必要。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愈伤组织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建立最佳培养条件和选择最好的愈伤组织类型两个方面。

2。

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3。

接种4。

培养5。

检查6。

移栽7。

观察记载8。

总结9。

思考题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附录13。

插图14。

表格15。

正文16。

图片17。

表格18。

图示19。

引言20。

实验设计21。

试剂22。

仪器23。

操作24。

结果25。

讨论26。

参考文献27。

后记三、结果与分析1。

愈伤组织的诱导2。

培养基的配置与灭菌3。

接种4。

培养5。

检查6。

移栽7。

观察记载8。

总结9。

思考题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附录13。

插图14。

表格15。

正文16。

图片17。

表格18。

图示19。

引言20。

实验设计21。

试剂22。

仪器23。

操作24。

结果25。

讨论26。

参考文献27。

后记四、讨论根据本次实验得出以下几点: 1。

培养时间越长,愈伤组织的形态也随着变化,愈伤组织开始呈现绿色,逐渐转向褐色,到最终颜色会趋于白色或灰白色。

2。

培养基含糖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情况,若糖浓度较高,则愈伤组织形成缓慢;反之,愈伤组织容易形成。

3。

愈伤组织形成初期,细胞内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核仁缩小,这都说明愈伤组织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细胞结构。

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水稻愈伤分化和再生研究进展
要方 法之 一[ _ 8 _ 。
关键词 : 水 稻 ; 愈 伤 组 织 ;组织 培养 ; 转 基 因 ;籼 稻
D0I 编码 : 1 0 . 1 6 5 9 0 / j . c n k i . 1 O ¨ 。 1 - 4 7 0 5 . 2 O 1 6 . 1 1 . 0 5 5
中图 分 类 号 : S 5 1 1
综 述
பைடு நூலகம்
朱克 明 等 : 水 稻 愈 伤 分 化 和 再 生 研 究 进 展
水 稻 愈 伤 分 化 和 再 生研 究 进 展
朱克 明 , 陶慧敏 , 徐 硕 , 端 礼 钦 , 杨 艳华
( 1 . 江 苏大 学生命 科 学研究 院 , 江苏 镇江 2 1 2 0 1 3 ; 2 . 徐 州市 农水 畜禽 产 品质量 检测 中心 ,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3 )
响, 以及 调 控 愈 伤 分 化 和 再 生 的 基 因 , 为 今 后 籼 稻 品 种 的 进 一 步遗 传 改 良提 供 理 论 依 据 。
法, 主要 有基 因枪 法 、 P E G法、 电融 合 法 、 农 杆 菌 介 导 法、 花粉 管通 道法 、 激 光介 导 法 和 D NA 吸收 法 。其 中 农 杆菌 介导 法具 有转 基 因低 拷 贝 、 遗 传稳 定 、 能够转 化 大 片段 的 以及 操作 简便 易行 , 成 本低 等优 点 , 已成为 水 稻遗 传转 化 的首选 方 法 , 并 已形成 了较 稳 定 的 转 化体 系, 逐渐 进入 了实 用化 阶段 , 成 为农作 物 品种改 良的重
困难 , 严 重地 制 约 了转 基 因技 术 在 籼稻 中 的应 用 l _ 2 。 ] 。
稻原 生质体 通 过 P E G法 融合 , 部分 水稻 愈伤 组织 能够

影响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增殖力和再生力的因素

影响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增殖力和再生力的因素
径 ,是 将 组 织 培 养特 性 控 制 良好 的基 因 转 移 到优 良的背
和再 生力 的影 响
张林 和服部 一 三 在 一个 高愈 伤组 织增 殖力 和一 个低
景中去 。张林” 等对具有不同愈伤组织增殖力的品种进
行 组 织学 的研 究 表 明 ,愈 伤 组 织增 殖 力 的 不 同 是 由于 在 愈 伤 组织 诱 导 培 养 中 ,盾 片 上 皮 细胞 和 愈 伤 组 织 内 的细 胞 分裂 活性 的不 同 引起 的 。
报道 了 1 个控 制高再生 力的显性基 因和 1 个隐性基 因 。 T a k e u c h i t 也于l 9 9 7年报道了一个控制高再生力 的显性
张 林 和 服 部 一 三 还 分 析 了 一 个 高 再 生 力 和 一 个 低 再 生力 的粳 稻 品种 杂 交 后 代 成熟 胚 培 养 愈 伤组 织 的再 生
大量 的实 践表 明 ,不 同 的水 稻 品种 在组 培 特 性 上也 不尽 相 同 ,粳 稻 >籼稻 。
细胞与基 因工程在育种上的运用 ,基础在于一个组
陈璋 等早年研究发现水稻不同基 因型之间成熟胚的
织培养体系是否能高效地形成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但 愈伤组织诱导率变幅为 1 0 . 7 1 %~ 7 5 . 7 5 %。证明基因型之 不 同植物或相 同植物的不同品种 ,在这些培养特性上都 间存在遗传差异。 会有很大不同。现 阶段 ,克服这种遗传性 障碍的有效途 2 . 1 基 因 自身显 隐性 对水 稻成 熟胚 愈伤 组 织增 殖 力
愈伤组织增殖力 品种杂交的F 2 群体 中观察到 ,再生率高 和低 的类型在愈伤组织增殖不 良和 良好的个体 中同时存
在 。在 研 究 中 ,大 而黄 的愈 伤组 织 以及 小 而黑 的愈 伤 组

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

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

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
田文忠
【期刊名称】《遗传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1994(21)3
【摘要】为了提高籼稻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频率,研究了影响再生的各种因素,如:在诱导培养基或继代培养基中加细胞分裂素和萘乙酸(KT、BAP、玉米素或Zip1毫克/升),或加Thidiazuron(0.5毫克/升),以及愈伤组织的部分干燥处理等。

这些措施明显地提高籼稻愈伤组织的再生频率。

结合使用这些处理可使TN1。

【总页数】7页(P215-221)
【关键词】籼稻;组织培养;植株再生
【作者】田文忠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210.3
【相关文献】
1.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几个因素 [J], 黄亮群
2.影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频率的几个因素 [J], 高三基;陈如凯;马宏敏
3.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若干因素 [J], 王慧中;黄大年;赵培洁;沈志民
4.影响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若干因素 [J], 王慧中;黄大年;赵培洁;沈志民
5.提高农杆菌介导的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研究 [J], 周杰;王春台;刘学群;谭艳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一、实验目的1、掌握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和接种技术;2、了解愈伤组织诱导的过程。

二、实验原理以植物器官、组织、细胞等作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时,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都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再经分化培养,通过器官发生途径或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可再生成植株。

外植体源自自然环境均为带菌状态,在接种前都必须进行消毒。

对于难消毒的材料,有时要几种消毒剂配合使用;对于多茸毛表面粗糙不平的材料,要加展着剂(吐温20)以增强消毒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材料:水稻成熟种子(用于诱导愈伤组织);2、试剂:75%酒精,2% NaCLO,无菌水(每组1瓶400mL);3、培养基:诱导培养基:NB+2,4-D 2mg/L+蔗糖30g/L+琼脂8g/L();4、仪器设备:培养室、超净工作台、培养皿(¢9cm)2个、枪形镊、量筒(100mL)2个、三角瓶(50mL、无菌)2个、废液缸、保鲜膜、标签纸。

四、实验步骤1、接种室、培养基及用具表面消毒用75%酒精棉球试擦超净工作台、镊子,将培养基及用具放工作台,打开紫外灯,照射20分钟以表面消毒。

之后关紫外灯,打开工作台风机,通风30分钟后可进行无菌操作。

2、种子去壳选取饱满、无霉变、成熟的水稻种子,手工脱去谷壳(注意保持胚完整),每人准备30粒去壳种子,并按照分组放到三角瓶中。

3、操作者双手的清洗与消毒在进入无菌室之前,各操作者先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双手并晾干,然后进入无菌室,坐在超净台前位子上后,用含75%酒精的酒精喷壶喷洒双手对双手进行消毒,在超净台风口待双手酒精风干后进入超净工作台。

(注意:酒精喷壶喷洒双手时切记不要把酒精喷到超净台的有机玻璃板上!)4、超净台面的表面消毒(以下工作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用枪形镊子从含75%酒精棉球的容器中取一团棉球,仔细把整个超净台面擦试一遍,尽量降低超净台面的带菌量,并将废棉球丢到废液缸中,然后点亮超净台里面放置的酒精灯。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方法,为将来的水稻遗传改造研究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和仪器:1. 材料:水稻种子、MS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2,4-D、生长调节剂TDZ、无菌器具、琼脂、无菌操作室。

2. 仪器:无菌操作台、显微镜、实验室平衡器等。

实验步骤:1. 生物材料准备:选取幼苗期生长良好、品种鲜明的水稻种子作为材料。

将水稻种子进行表面消毒,处理方法为分别用70%的酒精和5%的次氯酸钠(1:1)混合消毒3-5分钟,然后充分清洗。

2. 建立组织培养体系:将消毒后的水稻种子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分离培养。

将种子取出后,从胚乳中取出胚轴,用剪刀消毒后放入含有MS培养基的无菌培养瓶中,置于无菌操作室中进行培养。

在35-37°C下连续培养3-5天。

3. 筛选愈伤组织:将培养2-3天的胚轴等植物试管苗等组织放置在含有不同浓度的2,4-D和TDZ的培养基中,培养10-15天。

筛选出生长具有愈伤能力的组织,采用显微镜等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相应的分离和培养。

4. 愈伤组织的维持和复壮:将筛选出的愈伤组织维持在含有2,4-D和TDZ的培养基中,定期进行转移或分离。

当愈伤组织增生至一定程度后,将其转移到不含激素的培养基中,进行复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4个不同浓度的2,4-D和TDZ进行培养,筛选出了愈伤组织,并进行了维持、修复工作。

经过5次转移和增殖培养,我们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水稻愈伤组织体系。

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可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水稻愈伤组织体系。

本研究为今后的水稻遗传改造和抗性育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水稻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提高粮食产量和提高粮食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是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以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是一种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农艺学中植物传粉、植物驯化、植物色素调控、植物基因转移、植物基因组学等方面的重要技术。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将细胞分离、孢子分级、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等整合到一起,可以为水稻的基因育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实现植物的繁殖效果。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是基于水稻新品种建立过程中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发展出来的,在水稻品种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增加水稻植株的多样性,保证新基因的保留,并且可以有效地实现水稻植株的生长,改善品质和产量等特性。

除此之外,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与水稻用途有关的诸如产量和品质、耐季节性和病抗性等性状。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基因突变,还可以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植物发育、形态、营养及生理作用上的影响,为研究调控水稻心叶色素的机理提供有力的技术平台。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的发展为水稻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有助于改善水稻的品质和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和粮食质量,有利于改善水稻的稳定性和耐旱性,促进水稻高产栽培。

今天,随着转基因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水稻品种建设新体系,更加有效的推动水稻品种改良。

比如,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可以与微小叶色素叶弁转化技术相结合,实现调控水稻叶色素含量,改善水稻品质,提高水稻产量。

总之,水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技术是水稻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技术,为优化水稻品种构建贡献了重要力量,在今后水稻育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水稻(Oryzasativa)是一种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种植价值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在世界主要的稻作生产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和植物抗病性的提高,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水稻愈伤组织增殖的研究是水稻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的热点,它能够提高水稻作物的耐旱性、抗病性和产量,并且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开发出更具适应性的品种。

由于水稻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开发愈伤组织液体增殖技术已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基本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采用分离型培养系统,采用碳源或营养素如蔗糖、淀粉等进行培养;二是采用浸渍型培养系统,将愈伤部位浸渍在培养液中提取出细胞和组织;三是采用分神经细胞型培养法,将细胞或组织分为神经细胞、干细胞、干细胞混合物等,进行液体培养;四是采用传代分离型培养法,将愈伤组织的传代细胞进行液体培养。

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培养液设计利用了一种多维度的培养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细胞类型的生长需求,包括营养素,激素,激活剂,矿物质,细胞因子和抗生素等。

此外,培养液中还应加入适量的抑菌剂和调节氧化还原环境的调节剂,以增强液体培养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法,以及不同制备的培养液,对水稻愈伤组织进行液体增殖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细胞株数量有所减少,而且某些类型的细胞似乎受到抑制。

通过对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培养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采用分离型培养系统可以实现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而采用浸渍液体增殖培养可以有效控制细胞增殖速率,并减少抑制效应。

此外,我们还发现,培养液的配方和细节设计也会影响液体增殖的结果,因此需要适当的控制。

本文探讨了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的基本技术、培养液的组成以及实验结果,对水稻愈伤组织液体增殖的未来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将来,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培养条件、培养液成分和加以改进,以提高水稻组织液体增殖的效果,从而提高水稻作物的品质和生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l tr g n rt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 p a e e e a n. n i
Ke r s Ri e C l s S b u u e Di ee t t n y wo d c a u u c h r l f rni i ao
遗传转化是水稻品种改 良的重要手段 , 同时也是基 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不可缺少的步骤 , 而进行遗传转化的前 提是建立成熟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 。水稻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的报道很多 】但 多数研究集 中在培 】 ,
定浓度的 A N 3 C S 4 g O 和 u O 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 。 关键词 水稻 愈伤 组织 继代 分化
Su y o h h n e n fRe e eain F e u n y o al si c td n t e En a c me to g n r t r q e c fC l n Rie o u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7期
20 06年 7月
种 子
( ed Se )
提高水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 的研究
周玲 艳 秦 华 明 谢 俊 平 黄 天华
(. 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0 2 ; 2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125 .
广东广州 50 3 ) 162
2 C lg f c neadtcnl , nvrt o n , u ghu503 ) . o eeo i c n hoo U i sy fia G a zo 62 l se e y g e i j n n 1
Ab t a t T e ef c f h r n , u c l r d a d sc ain t ame ta d s p lme t n r g n r t n o sr c  ̄ h f to omo e s b u t e me i , e ic t r t n n u p e n s o e e e a i f e u o e o ma u e e r o d r e al s s b u u e o o g t n r e w r t d e . e r s l h w d a l ws t r mb y . e i d c l u c h r d fr a ln i i c e e su i d T e u t s o e s f o : v u me i h s o 3 mg L B n d f r n a o d u w sfv r b e frr g n r t n o a u ; d i o f / A ,u r s / A i i e e t t n me i m a o a l e e e ai fc l s a dt n o mg L AB s c o e ii a o o i 3 s b t ue i l s , rs c o e p r a y s b t u e t n n tli u c l r d a i rv d t e sau u s t td w t mat e o u r s a t l u s t td wi ma i s b u t e me i mp o e h tt s i h o i i h o n u o a u n a d ge d e h n e h i e e t t n f q e c ; a t ld sc a o e t n in f a d n fc l s i e r e a n a c d t e df r n i i e u n y p r a e ic t n t a me ts i c n y i - n f a o r i i r g i c e s d t e r g n r t n f q e c f al s a d t n o NO rC S 4i i e e t t n me i m o t b td r a e e e e a i e u n y o l u ; d i o f h o r c i Ag 3 u O d f r n ii d u c n r u e o n ao i
摘要 : 以长时间继代 的水稻成 熟胚愈伤组 织为试验材料 , 研究激素配比、 继代方式 、 干燥处理和添加 物对分化的影响。结
果表 明, 分化培养基 中 3 sLB 加 / A对分化有利 ; m 继代培养基 中加 入 3 gLA A 以麦 芽糖 代替蔗糖 , 以甘露 醇代替 / B , m 或 部 分蔗糖在 一定程度 上可 以改善愈伤组 织状 态, 高分化率; 燥处理能 明显提 高愈伤组 织分化率 ; 提 干 分化培养 中添加 一
养条件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对于经过长时间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提高报道较少。 水稻遗传转化的受体有愈伤组织 、 幼穗、 幼胚等。幼穗和幼胚取材受季节 限制 , 且在操作中易污染 , 因此, 许
多情况下 , 由其诱导获得大量 的愈伤组织, 先 再用于遗传转化。对一些组织培养特性不同的品种来说 , 由幼穗、 幼 胚和成熟胚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有限, 需经过长时间的继代培养才能得到大量 的受体材料, 且愈伤组织状态的调 整也需较长时间, 这与长时间继代将降低愈伤组织的再生频率相矛盾。本研究拟从分化培养基激素配比、 愈伤组 织的继代培养、 干燥处理以及添加附加物等方面 , 探讨长时间继代愈伤组织分化频率的提高 , 从而为一些组织培 养困难 的水稻品种遗传转化频率奠定基础。
Z o ig a Qi a n Xi J n ig , a gTa h a h u Ln y n , nHu mig , e u pn Hu n i u n
( . ol eo f si c , hn k a U iesyo giut ea dT cn lg , un zo 12 5 1 C l g f i c n e Z o gu i nvri f r l r n eh o y G a gh u5 0 2 ; e le e t A c u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