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评估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
霉菌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必须进行有效的霉菌毒素脱毒。
目前,已经开发了一些体外方法来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本文将对这些体外方法进行评估。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也是一种常见的体外方法。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霉菌毒素结合,然后使用酶标记二抗进行检测。
ELISA方法具有简便快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操作人员等优点。
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相对较差。
核酸检测方法也可以用于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检测霉菌毒素产生菌株的存在,从而评估脱毒效果。
PCR方法具有高度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也需要相对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
细胞实验也是一种常用的体外方法。
通过将霉菌毒素脱毒产品或样品与细胞培养物共同处理,观察细胞的存活率、细胞毒性等指标,从而评估脱毒效果。
细胞实验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但缺点是并不能真实反映人体内的毒素代谢和清除过程。
动物模型也可以用于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将霉菌毒素脱毒产品注射到小鼠体内,观察其对小鼠的影响,从而评估脱毒效果。
动物模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体内的情况,但其操作复杂、时间周期长,并且存在动物伦理道德等问题。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有多种选择,每种方法都具有其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霉菌毒素是一类由霉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霉菌毒素对人体的危害,科学家们研发了一系列的霉菌毒素脱毒产品。
评估这些产品的效果,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通常可以采用体外方法进行评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体外方法来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
常用的评估方法是化学分析方法。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检测霉菌毒素的含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霉菌毒素的分子结构和含量,评估脱毒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去除效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也是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多个霉菌毒素进行定量分析,对脱毒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估。
细胞实验也是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重要方法。
通过将霉菌毒素添加到细胞培养液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活性的变化,可以评估脱毒产品对霉菌毒素的抑制效果。
使用MTT法可以评估细胞的代谢活力,细胞荧光染料法可以评估细胞的凋亡程度,细胞孔径法可以评估细胞的形态变化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反映脱毒产品对细胞的保护效果。
动物实验也是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们通常会选择小鼠、大鼠等常用的实验动物,给予它们一定剂量的霉菌毒素,并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和病理变化。
通过观察动物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来评估脱毒产品的保护效果。
还可以使用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估脱毒产品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包括行为习性、记忆力等方面。
还可以使用生物传感器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效果。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通过生物识别组分来检测特定物质的技术,可以检测霉菌毒素的存在和浓度。
常用的生物传感器包括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霉菌毒素进行快速检测,并评估脱毒产品的效果。
评估霉菌毒素脱毒产品的体外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估脱毒产品的效果,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外方法评估的结果仅供参考,最终还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
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检验及其解决方法

现为神经和 内分泌紊乱 、 免疫抑制 、 致癌致 畸、 肾损伤 、 肝 繁殖 卵管萎缩 , 产蛋量下降 , 产畸形蛋 ; 采食量减少 , 生产性能下降,
其干燥。 食槽及水槽也要定期消毒清洗 。
厚 12 ,  ̄ 倍 其他病 变及症状不甚明显者 , 为可疑反应 。 如皮肤不增厚, 且无局部病
变 者 , 阴性 反应 。 为 禽 类 喂 饲 试验 。 3 6月龄 母 鸡 , 选 - 每
天 喂 可疑 饲 料 2 5克 ( 6月龄 或 成 鸡 每 天
2 霉 菌毒素产 生 的条 件
霉 菌或 真菌 在 适 当的 湿 度 、 温度 、 气 和 生 长 媒 介 的条 件 氧 下 , 可产 生毒 素 。气候 多 变 、 旱 、 涝 、 虫 害 等 环 境 下 特 就 干 多 病 别 容 易使 霉 菌 侵 入 植物 , 产生 大量 霉 菌 毒 素 。 境 湿 度 > 0 , 环 7% 谷 物水 分 > 3 , 在 2 ℃左 右 , 适 合 霉 菌 生 长 。 1% 温度 4 最
T 2毒素与呕吐毒素同属雪腐镰刀菌霉烯。 一 一 2毒素是 引
起 口腔 溃 疡 因素 之 一 。其 主要 作 用 是 抑 制 蛋 白酶 的 活性 , 而 进 阻 止 蛋 白质 的合 成 与 转 化 , 肝脏 、 对 肾脏 等 不 构 成 明显 的损 害 作 用 。呕 吐 毒 素最 主要 是 引起 鸡 采 食 量 下 降 , 呕吐 毒 素 的 中毒 案 例 很 少 见 到 。 美 国 F A 对 玉 米 赤 霉 烯 酮 没有 限量 标 准 , D 其
止 . 后 沿 试 管 壁 加 人 乙醚 2 3毫 升 , 刻 在 两 种 液 体 接 触 部 然 - 片
霉菌毒素污染饲料脱毒处理的三种方法

霉菌毒素污染饲料脱毒处理的三种方法1物理去毒法(1)筛选霉粒法:因霉菌毒素在粮食有毒中所散布很不平均,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皱皮、变色及虫蛀等粮粒中会及饼块中,因而家庭或小范围生产可将这些块粒剔除。
比重赤霉病麦粒比健康麦粒总量小,可用妥当的风力强度将病麦粒吹掉;也可用非常大一定比重的泥水需要进行浮选,去除泥水上沉没的病粒。
通过这样的风选和水选,给养中同中的含毒量可以大大降低。
(2)碾轧加工法:个别实用于受环境污染的大米、玉米。
因受污染的大米中,毒素在米糠里的含量最高;玉米中的毒素有54%一72%集中在谷皮及胚部,如碾去谷皮和胚部则可去掉大局部细菌。
如将玉米先经水浸泡,再碾轧去毒效果更好。
海内有的地域将玉米碾成3一4mm 碎粒,加3一4倍清水漂洗,因霉坏部分部分的谷皮和胚部太重,可上浮并随水倾去。
用此种方反复3一4次,毒素含量将大为降低(留神预防环境污染)。
赤霉病麦先经筛选碾霉一部分病麦再经去除去掉皮层及胚部,也可以去除大部门化学物质。
(3)紫外线照射、高温高压处理及盐炒法等也可降解部分黄曲霉毒素。
例如含黄曲霉毒素B的花生油,可用500W的紫外灯照耀40min,含毒500ug/kg的花生油可降至5ug/kg。
植物油就可采用白陶土或活性炭等物理吸附急著去毒法。
2化学去毒法(1)氨处理脱毒法:发霉的食粮、饲料可采用此法。
在饲料(以玉米为例)中参加浓度为21.3%的氢氧化铵,其重量为饲料的1.5,再加水至饲料分量的12%-17.5%,充足拌匀,装入完好的塑料袋或周密的垃圾箱容器中,密闭,于温度25℃左右下过夜。
然后将饲料倒出摊晾,再晾晒15d,除去氨味,即可加工饲用。
(2)化学药剂处理:含毒玉米可采取石灰乳石灰、纯碱水或草木灰水整粒浸泡2一3h,而后用净水冲刷至濒临中性,两小时后烘干,去毒后果可达60一90%。
赤霉病麦中的毒素DON,可用5%石灰水清液浸泡三次,每次24h,病原体含量大大降低,经喂猪实验确认去毒效果明显。
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技术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酵母
次
级 代
抗生素
真菌
霉菌
谢
产
物
霉菌毒
素
蕈菌
精品PPT
一、饲料(sìliào)中霉菌毒素的危害
2、霉菌毒素(dú sù)产生的原因
霉菌无处不在,它们可在农作物生长、收获、运输 和储存期间生长并产生毒素 农作物作为饲料原料在生产、销售、储存、运输 过程中如果受到霉菌污染也会发生霉变、遭受霉 菌毒素污染
2、竞争(jìngzhēng) ELISA 的原理
精品PPT
三、ELISA法的操作(cāozuò)要点及注意事项
2、检测(jiǎn cè)步骤及注意事项
(1)准备阶段 • 详细阅读说明书
• 确认试剂盒试剂组成、数量及其用途
• 试剂配制 • 试样的制备、提取及稀释
• 试剂盒试用前要充分回温
• 实验室室温最好控制在20-25℃ • 准备好实验器具(移液枪机及枪头) • 确认仪器设备运行正常
GB/T19540-2004
DB51/T 1080-2010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半定量薄层色谱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胶体金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免疫亲和荧光光度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法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取样 GB/T14699.1 2005 饲料 采样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及其脱毒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张军民)霉菌毒素是次生性的真菌代谢物,全世界极为关注。
据估计,全世界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毒素污染。
有几种方法一直被用来对收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进行脱毒或灭活处理,但是其作用极不稳定,或者不实用。
一、霉菌对饲料的危害自从1960年英国火鸡X-病爆发,世界开始注重对毒素中毒的彻底调查。
已知有300多种真菌产生毒素,但除几种毒素外,人们对它们产生的毒素所知甚少。
已知的重要的毒素有:黄曲霉素、赭曲霉毒素、桔霉素和玉米赤霉烯酮。
这些有霉菌分布各异,都已从范围广泛的各种谷物及混合饲料中分离。
真菌生长: 曲霉属菌属曲霉科,大多数真菌污染事件都发生在操作不当的收获、运输、饲料原料和混合饲料储藏过程中。
饲料水分含量12%或以上,相对湿度80~90%和温度在10~42℃都足以使真菌生长。
而霉菌对饲料造成严重的危害。
微生物活动是导致贮藏饲料霉变的主要原因,微生物个体极小,在其未大量繁殖前,常不易被发现。
当发现霉变颜色时,说明微生物繁殖已处于旺盛阶段,饲料品质已受到严重破坏。
1、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损失。
据研究,导致饲料霉变的孢霉菌,属一种腐生微生物。
该微生物自身不仅不制造营养,而且常可通过分泌多种酶分解饲料养分,供其生长繁殖。
因此,凡被霉菌污染的饲料,营养物质含量大大降低,并散发一股难闻的霉味。
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被真菌污染的各类谷物、油料种子和饲料,约占其总量的10%左右。
可见,霉菌是影响全世界农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危害,必须预以高度重视。
2、引起发热,使贮料发生质变。
霉菌在消耗饲料营养物质的同时,还释放出热量。
料温升高的结果,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发生变化。
首先使蛋白质发生质变,出现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纯蛋白减少、氨态氮增加、蛋白质利用率和氨基酸含量下降。
3、产生毒素污染饲料。
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霉菌毒素对谷物和饲料的污染及其可能的脱毒方法。
饲料霉变防控及霉菌毒素脱毒技术规范

DB41/T 2617—2024饲料霉变防控及霉菌毒素脱毒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饲料霉变防控及霉菌毒素脱毒的术语和定义、饲料霉变控制、霉变判定、霉菌毒素脱毒、效果评价及档案管理等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饲料霉变控制及脱毒。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435饲料中水分的测定GB 13078饲料卫生标准GB/T 13092饲料中霉菌总数的测定GB/T 14699.1饲料采样GB/T 18823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GB/T 20195动物饲料试样的制备GB/T 30956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测定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30957饲料中赭曲霉毒素A的测定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NY/T 1970饲料中伏马毒素的测定NY/T 2071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773号.饲料原料目录.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045号.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13年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饲料霉变因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或收获、贮存、加工、运输等过程不当,致使饲料出现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
判定标准按照GB 13078执行。
3.2饲料脱毒采用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学方法,去除或降解饲料中霉菌毒素,以消除或降低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3.3饲料原料粮食作物或其副产物等能够用于饲料加工生产的原料。
3.4饲料防霉剂DB41/T 2617—2024能降低饲料中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预防饲料贮存期营养成分的损失,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延长贮存时间的饲料添加剂。
防霉剂品种参照《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
饲料的防霉脱毒方法

饲料的防霉脱毒方法
从理论上讲对饲料霉菌毒素的脱毒方法有多种,但在生产中真正能完全除尽霉菌毒素而又较实用的方法很难找到。
(1) 物理脱毒。
剔除发霉或破损的籽粒,脱去含毒素较多的籽粒外皮或胚芽,或用清水淘洗,或通目晒、辐射、加热等方法以减少毒素含量或毒性。
其中的某些方法可杀死部分霉菌,但对霉菌所产生的毒素难以消除。
还可用吸附剂吸附霉菌毒素物质以减少毒素在动物肠道的吸收,但吸附剂并不能吸附各种不同的毒素,而且往往同时还吸附一些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降低了饲料的营养价值。
(2)化学脱毒。
某些霉菌毒素可被部分的化学药物破坏降解,如通常用碱水洗涤发霉的籽粒,用氨水可降解一部分黄曲霉毒素等,但不同的化学物质往往只对某种毒素有效而对其它毒素不能降解。
用化学方法脱毒会有化学物质在饲料中有高残留的问题,从而又产生了新的有毒有害作用。
(3)生物脱毒。
主要有酶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此类方法同样仅对某种毒素有一定作用,而且酶不耐热,在饲料加工过程容易失活,而微生物发酵法的作用缓慢。
使用生物脱毒法成本较高且效果不稳定,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尚难推广应用。
(4)其它脱毒法。
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以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减轻毒素的危害也有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含硫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减轻霉菌毒素的有害作用,它们对毒素没有特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霉菌毒素脱毒方法的评估
作者:穆雅东万建美贾慧君
来源:《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年第11期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和烟曲霉毒素的各种生物标记物可用来证明两种酶制剂降解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的体内功效和两种木质纤维素吸附剂无法吸附猪胃肠道中的玉米赤霉烯酮。
1 生物标记物
体外试验是开发霉菌毒素脱毒剂的关键步骤。
然而,为了评估霉菌毒素脱毒剂在动物体内的功效,体内研究是必需的。
评估霉菌毒素暴露和脱毒程度的最适指标,是霉菌毒素的生物标记物。
生物标记物和生物基质的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日粮中霉菌毒素的浓度,暴露时间长度,霉菌毒素本身及其脱毒产品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还取决于霉菌毒素改变动物代谢过程和对动物物种影响的能力。
非创伤性的生物标记最合适,选择生物基质的其他标准是霉菌毒素灭活的机理。
本文将着重介绍用来研究猪胃肠道中镰刀菌属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B1+B2(Fumonisins B1+B2,FB1+FB2,FUMs)失活的生物标记物。
2 尿液肌酸酐作为生物标记物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脱毒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霉菌毒素的生物利用率。
此目标可以通过使用与吸附剂发生不可逆吸附或利用酶或微生物降解使毒素失活来实现。
评估这两种类型饲料添加剂功效最直接的方法是监测效应生物标记物的变化(然而,这只适用于某些霉菌毒素)或者比较正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吸收的霉菌毒素母体及其天然代谢物的总摩尔浓度。
对猪来讲,测定被吸收化合物总浓度的两种可能基质是尿液和血清。
由于尿液样本水分含量的不同,将总浓度(一种排泄速度相对恒定的生物标志物)为参照进行标准化是进行可靠比较的关键。
3 霉菌毒素代谢物作为其他生物标记物
吸附剂的适用性取决于对霉菌毒素母体生物利用率的降低程度,而根据动物肠道中酶或微生物的降解,酶或微生物降解类饲料添加剂可作为测试饲料添加剂适用性的其他生物标记物。
较难被吸收的霉菌毒素降解产物以及通过胆汁排泄部分被运送到胃肠道中的霉菌毒素降解作用,都可以通过分析粪便中霉菌毒素代谢产物组成来进行评估。
表1列出了测定吸附剂、酶和微生物在猪胃肠道中灭活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功效的可能生物标记物。
玉米赤霉烯酮很容易被猪的胃肠道吸收,一部分降解成为α-玉米赤霉醇(α-Zeranol,α-ZEL)。
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醇大部分可以发生葡糖醛酸化反应,并通过尿液排出。
因此,可以根据尿中ZEN代谢物的总摩尔浓度来选择检测饲料添加剂功效的生物标记物,总摩尔浓度可以通过直接分析葡糖醛酸苷态的ZEN浓度或分析经β-葡糖醛酸酶水解后的ZEN浓度
获得。
与玉米赤霉烯酮不同,烟曲霉毒素不易被猪的胃肠道吸收,从而导致粪便中烟曲霉毒素浓度很高,而血液和尿液中浓度很低。
因此,粪便中烟曲霉毒素的组成状况是最容易检测的毒素暴露生物标记物。
然而,这并不能准确反映吸收时烟曲霉毒素的组成状况,因为未被吸收的烟曲霉毒素在通过粪便排出前可能会被进一步转化。
此外,检测粪便中烟曲霉毒素的浓度不适用于评定吸附剂的功效。
然而,与玉米赤霉烯酮相比,效应生物标记物的存在简化了烟曲霉毒素的体内试验研究:烟曲霉毒素暴露会扰乱鞘脂类代谢,导致血液中鞘氨基醇碱鞘胺醇(Sphinganine,Sa)对二氢鞘氨醇(Sphingosine,So)的比例发生变化。
然而Sa/So比例的升高取决于烟曲霉毒素的浓度和暴露的时间长度。
因此,通常将作为暴露生物标记物的粪便中烟曲霉毒素组成与作为效应生物标记物的Sa/So比例结合起来,用来评估烟曲霉毒素脱毒剂类饲料添加剂的功效。
4 生物标记方法在动物试验中的应用
霉菌毒素脱毒剂体内功效的可靠研究需要精心设计动物试验,包括1个饲喂基础日粮的负对照组,1个被目标霉菌毒素污染的正对照组以及1个或多个添加饲料添加剂的受霉菌毒素污染的试验组日粮。
此外,每个处理组的动物要足够多,这样才能消除动物个体差异对霉菌毒素母体的代谢和降解造成的影响。
利用生物标记物研究ZEN的酶解效应的一个实例,是评估能在体外将ZEN转化为水解玉米赤霉烯酮(Hydrolyzed Zearalenone,HZEN)的内酯水解酶的体内功效(图1)。
试验猪采食含500 μg/kg ZEN的日粮(正对照)或添加了内酯水解酶的相同日粮4 d,然后收集尿样和粪样。
处理组动物尿液中未检出ZEN和ZEN-葡糖苷酸,再加上检出HZEN、脱羧水解玉米赤霉烯酮(HZEN自发脱羧的产物)以及这些物质的葡糖苷酸代谢物,这就证实了具有在猪胃肠道中把ZEN水解为HZEN的能力。
粪便样本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一些猪粪便含有微量的ZEN,但未检测到任何葡糖醛酸化态物质,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尿样分析的结果。
与ZEN不同,烟曲霉毒素很难被猪的胃肠道吸收,这使得粪便中的烟曲霉毒素浓度最高,而血液和尿液中浓度较低。
另一个试验评估了之前在体外试验中显示90%以上吸收率的两种木质纤维素吸附剂在猪体内的功效。
将尿液中ZEN代谢物的总摩尔浓度用作生物标记物。
由于日粮中ZEN的含量较低——仅150 μg/kg,ZEN-葡糖苷酸是尿液中唯一含量高于该检测线的代谢产物。
按肌酸酐含量进行标准化后,ZEN正对照组和两个木质纤维素吸附剂处理组的试验猪尿液中ZEN-葡糖苷酸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木质纤维素吸附剂在本试验中不能阻止玉米赤霉烯酮的吸收。
5 测定烟曲霉毒素酯酶效果的试验
最后,进行了两个猪饲养试验,以此研究烟曲霉毒素酶(以下称为饲料添加剂)效果和最适添加量;烟曲霉毒素酶是一种羧酸酯酶,旨在将FB1分解为毒性较小的水解衍生物(Hydrolyzed Fumonisin B1,HFB1)(图1)。
在第一个试验中,每个处理6头猪,试验日粮为:正对照日粮(日粮的FB1、FB2含量分别为5 mg/kg和1 mg/kg)、处理日粮(日粮相同但加入饲料添加剂)、或负对照日粮(未被污染的日粮),试验为期5周。
只采集血浆样本,并且只检测试验猪血清Sa/So比值。
连续饲喂3周后,正对照组的试验猪血清Sa/So比值显著增加。
在试验结束时,正对照组的平均
Sa/So比值从原来的0.12进一步增加至0.85,然而负对照组和添加剂组则保持不变。
在第二个试验中,日粮FB1+FB2浓度增加到(30+9) mg/kg。
试验猪分入1个日粮受烟曲霉毒素污染的正对照组、4个污染日粮及加有不同浓度添加剂的处理组以及1个日粮未被烟曲霉毒素污染的负对照组。
本试验检测了血清Sa/So比值、粪便和尿液的烟曲霉毒素浓度。
仅一周后,正对照组的试验猪血清Sa/So比值从0.20显著提高到0.92,而负对照组和含有添加剂的处理组试验猪都没有显著变化。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证实,血清Sa/So比值的提高与饲料添加剂的浓度有着间接的相关性。
随着饲料添加剂浓度的增加,粪便中FB1和FB2的浓度逐渐降低,然而HFB1和HFB2的浓度却逐渐增加。
和预想的一样,与粪便样相比,尿液中烟曲霉毒素稍微偏向于非水解态,但是从尿液样本中可明显地发现,随着添加剂添加量的增加,尿液中的FB1和FB2的浓度逐渐降低。
原题名:Assessing mycotoxin detoxification methods in feed (英文)
原作者:Heidi Schwartz-Zimmermann[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BOKU),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