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1

合集下载

鱼粉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及评价方法

鱼粉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及评价方法

鱼粉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及评价方法鱼粉是畜、禽、水产饲料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它在饲料工业中的地位不容取代。

目前,由于我国渔业资源相对匮乏,鱼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本文主要从蛋白质鲜度指标、油脂新鲜度指标和霉变程度等几个卫生学指标对鱼粉的品质进行科学的评价。

1 主要的卫生学问题1.1 脂肪酸败1.1.1 产生原因及机理脂肪酸败的实质是由于鱼粉长期储存在不适宜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其中含有不饱和键的物质(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的脂溶性的物质)被氧化成游离脂肪酸、酮和醛等多种氧化产物,从而酸价、过氧化物值等发生改变,其营养价值降低(刘晓华和陈汉生,2001)。

在生产实践中,长期存放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与空气中的氧和过氧化物过多接触以及掺杂了一些油脂含量高的物质,是鱼粉脂肪酸败的主要原因。

1.1.2 对鱼粉品质及动物健康的影响1.1.2.1 降低营养价值脂肪酸败造成鱼粉中营养成分的破坏,使其中的营养价值降低或完全不能作为饲料原料供生产加工。

在脂肪酸败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活性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对VA、VD、VE、VK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同时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利用也有一定的影响(俞海峰等,2004)。

1.1.2.2 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研究表明,鱼粉脂肪酸败可损害动物生产性能。

大鼠(Heman,1973)、肉鸡(Hussrin,1982)摄食含氧化油脂的饲料后,饲料利用率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失重,甚至死亡等现象。

鱼粉脂肪酸败可引起产蛋率急剧下降(顾浩清等,1991)。

1.1.2.3 影响动物消化功能油脂氧化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会减少胆汁的产生或降低乳糜微粒形成的效率,使油脂与消化道内壁接触的时间减少,从而干扰油脂在消化道内的吸收。

对于肉鸡和蛋鸡来讲,鱼粉酸败阻碍叶黄素类色素在肠道内的吸收,从而导致肉鸡皮肤达不到理想效果及蛋鸡所产蛋的蛋黄着色不佳(俞海峰等,2004)。

1.1.2.4 对鱼类的影响鱼油氧化酸败的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将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正常生理状态的维持,继而影响生长速度,严重的会导致鱼体死亡。

饲料霉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饲料霉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饲料霉变的危害及预防措施1、霉菌对饲料的危害饲料或原料受霉菌污染后,霉菌大量繁殖,对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消耗较高,导致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降低。

霉变可导致饲料产生极难闻的气味,适口性明显下降,畜禽出现采食量降低或拒绝进食的情况。

此外,霉变还会释放大量热量,导致饲料温度升高,其他各类霉菌的繁殖速度明显加快,饲料的储存质量有所下降。

2、霉变饲料对畜禽的危害饲料霉变可导致饲料中呕吐毒素、曲霉毒素等大量积存,畜禽食用受污染的饲料常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免疫力降低、生长性能受到抑制等情况,甚至会导致畜禽中毒死亡。

若10%左右的饲料出现霉变,肉鸡食用后极易出现白痢或呼吸闲难等情况,鸡群的健康水平及抗病能力降低;若40%的饲料出现霉变,则会对肉鸡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干扰,导致其生长受限或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大量积存,畜禽食用会对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脂肪的正常代谢循环产生影响,导致畜禽的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限。

3、霉菌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饲料霉变不仅会对食用畜禽的正常生长产生影响,还会在食物链中不断循环积累,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如人在日常饮食中摄入了大量被霉菌污染的蛋、肉、奶等产品,可造成肝脏、肾脏病变或免疫功能降低。

黄曲霉毒素是导致人类癌症疾病发生的重要源头,属于一类致癌物,在霉变的花生、谷物、大米等的积存量均较高,其中较为常见的黄曲霉毒素类型为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经哺乳动物肝脏代谢后,可产出黄曲霉毒素M1。

黄曲霉毒素M1属于羟基化代谢产物,在畜禽的肝脏组织、乳汁、蛋类等产物中均可存在,以乳汁中含量较高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及致毒性。

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左右,是砒霜的20倍,是敌敌畏的30倍,尤其对哺乳动物基因毒性极强,极易造成DNA 损伤。

因此,对乳制品黄曲霉毒素M1检测标准要求含量不可超过0.5 μg/kg。

二、防止饲料霉变的措施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质量。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在发酵和存放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害物质,它们极易产生在粮食、饲料、食品等食品中,对动物健康和发展带来重大威胁。

本文将针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及防控措施进行介绍。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来源主要是由于原料、存放环境和制造过程中的不卫生导致的。

主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素、赤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1. 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种影响饲料的镰刀菌属(Aspergillus)霉菌毒素,它主要存在于玉米、谷粉、糯米、糙米中。

黄曲霉素的长期食用会对猪、鸡、牛等动物的肝脏、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严重的危害。

赤霉素是由赤霉菌( Fusarium)产生的毒素,它主要存在于小麦、大麦、玉米、燕麦等谷类作物中。

传统地,赤霉素主要导致的韧皮癌(粗毛规)病对雌性动物是有危害的。

二、饲料污染预防措施尽管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非常危险,但通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饲料的品质和保证动物的健康。

以下是防控措施的关键点:1. 采购优质原料饲料生产企业应该要采购经过严格检验合格的高质量原料。

采购的原料必须被登记并经过检验批准。

同时,不能使用失效、霉变、有毒有害、不能吃的原料作为饲料原料。

2. 合理运输、存储原料的运输过程中,要确保饲料的完整性和干燥性,以防止霉菌的生长。

它必须在干燥、阴凉、不潮湿的环境下储存。

3. 空气环境和维护设备清洁卫生在饲料生产的过程中,应确保空气和设备的清洁,以减少霉菌生长的机会。

4. 审查饲料抽样检测饲料企业应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进行饲料的抽样检测,以确保饲料中不含过量的霉菌毒素。

如果检测结果超标,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扔掉超标部分或重新制作饲料。

5. 给动物隔离开药三、总结随着饲料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饲料污染导致动物群体病的概率。

因此,饲料企业应重视饲料污染问题,采取更有效的防控策略,确保饲料的安全和质量,并保护动物的健康。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极具危害的毒素,它会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障动物的健康。

本文将就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1. 对动物的直接危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高度毒性的真菌毒素,它会对动物的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使得动物的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一旦饲料中含有较高水平的黄曲霉毒素,动物就可能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疾病,对畜禽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2. 对人类的间接危害除了对动物造成直接危害外,黄曲霉毒素还会通过动物食物链传递到人类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或食品,可能会引发肝癌、肾损伤等严重疾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1. 选择优质原料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潮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下,所以在选料时,应尽量选择质量好、无霉变的玉米、豆饼等原料,避免使用霉变、变质的饲料原料。

2. 保持饲料库房的清洁饲料库房是存放饲料的重要场所,必须保持干燥、通风,并且经常进行清洁消毒,避免灰尘、霉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从而降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3. 加强饲料加工与存储管理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加工工艺,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导致黄曲霉毒素的生成。

同时在饲料储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潮、防霉等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而造成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4. 定期检测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了及时了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情况,可以委托专业实验室进行定期的检测分析,确保饲料符合相关标准,保障动物健康。

5. 科学添加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可以合理添加一些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如活性炭、膨润土等,在饲料中起到吸附黄曲霉毒素的作用,降低毒素的危害。

6. 注意饲养环境的卫生养殖场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要加强对饲养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降低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精)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精)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预防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目前仍是养殖者易于忽略的问题,且容易与其它疾病产生混淆。

目前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着重点是抑霉、杀霉,饲料及其饲料原料无肉眼可见的霉变即可,然而霉菌毒素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产生至今仍是全世界畜禽及谷类饲料安全无时不存在的自然威胁,它的来源、生成及其特性导致了一系列的困扰,比如,饲料配方不变,饲料品质却出现时好时差的情况;免疫程序不变,疫苗按时接种,可是畜禽抗体水平上不去;畜禽的生产性能下降、易感性提高、疾病频频发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就霉菌及其霉菌毒素的产生、来源、危害和预防措施做如下概述。

一、霉菌的产生: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其繁衍下代是以种子或孢子的形式。

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

土壤中的霉菌孢子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孢子迅速萌发,便可明显看见发霉的现象。

这些霉菌繁衍起来会产生更多的孢子去感染其它种子。

在田间,植物受霉菌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土壤的水份、播种期、收割期、轮作期、施肥、植物的品种、植病的发生、杂草、鸟类及害虫等。

当作物收割后,通常会带有某些霉菌,在干燥的过程中,霉菌会受到破坏,所以不易察觉,然而许多霉菌孢子会存活下来,并且在贮存期间、制作饲料的过程中开始萌发生长。

一般把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仓贮性霉菌和田间霉菌两种。

仓贮性霉菌主要是指贮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赭曲霉例外,可在田间感染,低温下亦可繁殖;田间霉菌则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梭霉菌属(镰刀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也就是说在冬季此类霉菌仍会生长,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二、霉菌毒素的来源: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及其制品中,如谷物、豆类、坚果、蔬菜等。

当动物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时,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及经济损失。

本文将对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进行详细介绍。

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1.致癌性:黄曲霉毒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质,即“可能对人类有致癌风险”。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能增加动物罹患癌症的风险。

2.免疫抑制:黄曲霉毒素会对动物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动物的免疫能力,使动物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发生疾病。

3.肝损伤:黄曲霉毒素主要在动物体内经肝脏代谢排泄,长期摄入大量黄曲霉毒素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异常。

1.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黄曲霉毒素主要由真菌产生,而真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加强储存管理,防止饲料潮湿霉变,是控制黄曲霉毒素的关键。

2.加工处理: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烘干、蒸汽处理、高温处理等方式进行破坏。

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这些方法来降低或去除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

3.使用有效的防霉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有效的防霉剂,如有机酸、吸附剂等,有助于控制黄曲霉的生长,减少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4.加强监测和检验:定期对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5.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饲养管理,合理控制饲喂量,避免过量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

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危害不可小觑,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对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均有不良影响。

要从源头控制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加强监测和检验,加工处理饲料,合理饲养管理,以降低黄曲霉毒素的风险,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中毒的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中毒的预防
素浓 度 超 过 O4毫 克 / 克时 , 食 量 和 E增 重 随 日 . 千 采 l 粮 中黄 曲霉毒素 的含 量增 加呈线 性 降低 。
1 损 害组 织 器 官 . 2
黄 曲霉 毒素 是 毒性极 强 的肝 毒 素 ,对 所 有 动物 都 可造 成 肝损 伤 , 主要 表 现 为肝 小 叶 中心 坏死 , 胆囊 水肿 , 黏膜 下 肌层 和 浆膜 下积 液 , 因严 重肝 脏 出血 常 而死 亡 。黄 曲霉 毒素 能抑 制磷脂 及胆 固醇的合 成 , 影
【 石军 , 2 】 陈安国 , 明丽. 邵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种应用的研究进展叨. 粮食
与饲 料 工 业 ,0 2 ( :9 3 . 2 0 , 4) 2 — 1
【】; 3 宝生 , 日 林炜铁 , 国,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啪. 杨继 等. 水产科
学 ,0 4 2 7) 3 - 1 2 0 ,3( :9 4 .
有益 菌种 , 更好 的建 立健 康 的养殖 体 系服务 。
身健 康发 展融 入到 保持 生态平 衡 的大 主题 的飞跃 。 参考 文献
【】 l杜震字 , 刘永坚 , 何建 国, 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忉. 等. 中国微生
态 学 杂 志 ,0 2 1 1)5 - 0 2 0 ,4( :6- . : 6
1 危 害
11降低采食量 .
黄 曲 霉 菌 所 严 生 的

可 导致 饲 料养 分 损失 , 从
响脂 类 从 肝脏 的运 输 , 脂肪 在 肝 脏 内沉 积 , 起肝 使 引
饲料 添 加 剂 , 起 了养殖 业 的绿 色革 命 , 人 类将 自 掀 是
4存 在 的 问题 和 发 展 前 景 41存 在 的 问题 .

水产饲料中的霉菌及黄曲霉毒素中毒概述

水产饲料中的霉菌及黄曲霉毒素中毒概述

《河南水产》2006年第3期黄曲霉毒素中毒是鱼类食用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引起的疾病。

黄曲霉毒素是由真菌类(曲霉、寄生曲霉等)即通常所说的霉菌产生的。

黄曲霉毒素最容易污染的饲料原料是棉粕、花生粕、玉米、小麦、葵花籽粕、大豆粕、鱼粉和全价饲料。

对水产饲料原料和成品危害最大的是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

AFB1是毒性最强、最容易产生的毒素,也是主要的致癌因子。

影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超过27℃)、湿度(大于62%)和饲料中的水分(大于14%),但是污染的程度取决于地理环境,储存和加工工艺过程。

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原料感染黄曲霉毒素的可能性更大。

不良的储藏是主要的原因,也是水产养殖者可控制的主要因素之一。

鱼类对黄曲霉毒素的敏感程度受很多因素影响。

不同的生理阶段的鱼敏感性不同,其中鱼苗最敏感,不同的品种其敏感性也不同。

据报道,虹鳟鱼对AFB1比美国斑点叉尾鮰敏感,虹鳟鱼饲料中含有0.4ppb的AFB1时饲喂15个月有14%产生肝肿瘤,饲料中含20ppb的AFB1时饲喂8个月导致58%产生肝肿瘤,继续饲喂到12个月,导致83%产生肝肿瘤。

而美国斑点叉尾鮰饲喂纯化的AFB1,饲料中含10,000ppb饲喂10周后显示生长速度降低以及导致中等程度的内脏损伤。

另外有研究显示不同的养殖环境鱼类敏感性不同,如罗非鱼对黄曲霉毒素的耐受程度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变化很大。

一般在净水和流动的水体中,25 ̄30ppb时表现为生长降低,但对死亡率的影响不显著。

可是,对于网箱养殖,当黄曲霉毒素高于5ppb时,导致死亡率显著升高。

鱼类对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最初表现主要是鳃苍白,贫血,生长不良或体重减轻,如继续饲喂,可以导致肝肿瘤、肾脏组织出现淡黄色损伤、死亡率急剧增高等。

另外黄曲霉毒素也可通过影响营养素的功能而间接导致动物疾病的产生。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C、B1等)能被黄曲霉毒素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4 木 薯、 菜籽 粕和 肉骨 粉受 污染 的情 况
通过对豆粕 、 木薯 、菜籽粕和肉骨粉 的整体分 析 ,黄 曲霉 、D O N和 O T A对 其有更 高的污染 ,污
染水平分别为 2 2 %、2 4%和 2 0%。其 中受黄曲霉 污染 的样品占总样品的 4 6%,O T A占 4 2%。另外 在面粉方 面 ,D O N和 Z O N是很普遍 的真菌 毒素 , 受污染 的样 品分别 占总样 品比例的 6 3% 和 5 8%, 平均含量为 7 5 和6 5 1 g / k g 。对米糠污染较大的是 Z O N和黄曲霉毒素 ,受污染的样品分别 占总样品比 例的 5 3%和 4 7%。1 0 0 g / k g 的D O N已经对鳟鱼 和虾有较大的影响。相似的或是更高的污染水平也 在玉米 、木薯 、菜籽粕 、肉骨粉和面粉中发现。 对鱼虾的研究表 明 : 霉菌毒素对其有较大的影
收稿 刚 胡 : 2 0 1 1 — 0 9— 0 6
是黄曲霉毒素( 黄 曲霉 ) 、 Z O N 、 D O N 、 伏马毒素( F U M )
和O T A。
所有样 品通过新加坡 R O M E R实验室采用高效 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根据数据分析 的 目的,每种
饲 料研 究 F E E D R E S E A R C H NO. } l t ‘ 2 0 l 1 7 5
响。对水产饲料 中使用的饲料原料霉菌毒素分析数 据表明 ,霉菌毒素问题管理策略的重要性。鱼场必
须制定对霉菌毒素的管理制度 ,以最大限度的减少
程 宗佳 摘 译
通 信地 址 : 北 京 市朝 阳 区建 国门外 大街 1 号国
贸大厦 2座 9 0 4室 1 0 0 0 0 4
7 6 饲料研究 F E E D R E S E A R C H N O 1 l _ 2 0 l
度显著降低 , 白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L u m l e r t d a c h a 等,
1 9 9 5 o但 是另一项研究表明 : 给斑点叉尾鲴 饲喂 含有 3 1 3 m g / k g 伏马毒素 B 1 的串珠镰孢菌培养料 5 周 ,对斑点叉尾鱼 回 有轻微影响 ( B r o w n , 等, 1 9 9 4) 。
国际饲料科技
l n t e r n a t i on a l Ma r k 专橐 的 危害
Ka t i a P e d r o s a Go n c a l o Sa n t o s
美国大豆协会 国际项 目北京 办事处
近年来 ,几个 因素导致鱼粉价格不断上涨 ,所 以利用价格低廉的植物性蛋 白原料替代鱼粉的趋势 越来越 明显 ,导致水产饲料被一种或多种类型霉菌
项目 黄 曲霉 Z O N D O N F U M O T A
反 应 的样 品 中,二 者所 占的 比例 分别 为 7 6% 和 8 9%,平 均 含 量分 别为 6 0和 1 0 5 5 g / k g 。在 大
多 数 的 鱼 类 中 , 如 :鳟 鱼 、 鲑 鱼 、 罗 非 鱼 、 虾 、
的 4和 8 m g , k g 赭 曲霉毒素污染试验 中,饲料利用 率也有所降低 。虹鳟鱼赭 曲霉毒素中毒的病理症状 包括 ,肝细胞坏死 、鱼体苍白、肾肿胀 和病死率高
( He n d r i c k s , 1 9 9 4) 。
毒素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 高。更多的农作物被霉菌 毒素污染的情况在动物性饲料行业是一个普遍存 在
抗病性 不起作用 ,并接触到爱德华 菌。在 D e n g 等 ( 2 0 1 0 ) 对罗非鱼 的研究中表明 : 罗非鱼比其他鱼对
A F B1 有 更 大 的 忍耐 性 ,饲 喂 罗非 鱼 含 有 2 4 5 g / k s
3 . 7 m g / k g 的D O N, 可使鲑鱼采食量降低 2 0 %, 料重 比增加 1 8 %,特定生长率降低 3 l %( D 6 U 等, 2 0 1 0 ) 。
由于霉 菌毒素对 鱼类有严 重的影响 ,所 以测 定 饵料 中霉 菌 毒 素 的含 量显 得 尤 为重 要 。每年 B I O M I N都会对霉菌毒素进行调查 ,以获得全球不 同地 区农产 品受污染 的情况 。2 0 1 0 年1 月~ 1 2 月, 对东南亚 3 6 9 份样品进行了分析 ,主要 的分析对象
有 限,但是研究表明 : 霉 菌毒素可导致不同鱼虾产 生多 种病症 和生 长性 能问题 。最 近 T u等 ( 2 0 1 0 ) 研 究表明 : 饲 料 中含 有 质 量 浓 度 为 5 O g , k g 的 A F B 1 ,对鲶鱼增质量有显著影响。另外 ,分别用含
有 5 0 、1 0 0和 2 5 0 g / k g A F B 1的 饲 料 喂 鱼 ,可 以
的问 题 。
P e p e l j n j a k等 ( 2 0 0 2 ) 报道 了伏马毒素 B l 对 鲤鱼的长期影 响。研究表明 : 对年轻的鲤鱼来说 ,
霉菌毒素的影响与鱼类和其他动物的生长性 能 及健康水平下降有关 。霉菌毒素对动物的毒害作用
是众所周知 的,也是各不相 同。如 : 致癌物质 ( 黄 曲霉 毒素 B 1( A F B 1 ) ) 、赭 曲霉毒素 A ( O T A) 、伏
鲶 鱼和欧洲 鲈鱼等的黄 曲霉含量 为 6 0 g / k g ,其 中欧 洲 鲈鱼 已经 表现 为 低 / 中档 的风 险。另 外 , 5 O g / k g 的F U M对鲤鱼来说 ,是中 / 高档的风险 ,
而且近似 的毒素水平也在 玉米 、木薯、菜籽粕 、肉 骨粉 和米糠 等 中再 次发 现 。
H o o f t 等( 2 0 1 0 ) 最近 的一项研 究表明 : 初始饵 料 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 醇 ( 呕吐毒素 D O N ) 的含量
为0 . 5 m g , k g 时 ,随着含量的增加 , 鳟鱼增质量 、采
食量和增重率显著下降。大西洋鲑鱼的饵料中含有
引起鱼体 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升高 ,表 明鱼体的肝功能受损 。饲喂鱼含有 A F B 1 的饲料后 ,
马毒素 B l 、 雌激 素 f 玉米赤霉烯酮 Z O N) 、 神经 ( 伏 马毒素 B 1 ) 、肾 ( 赭 曲霉毒 素 ) 、皮肤 ( 单端 孢霉 烯族 毒素 类 )或免疫 抑制 剂 ( A F B 1 、O T A和 T 一 2 毒素 ) 。
尽管霉菌毒素对水产养殖品种影 响的研究数量
每 千克体 质量接 触到 0 . 5和 5 m g 的伏马 毒素 B 1 , 对鱼体本身无致命影响,但是对伏 马毒素 B l 的靶
器官肾和肝能产生不良影响。在斑点叉尾鲴 中已经
证明,与饲喂含低剂量的伏马毒素 B 1 的饵料相 比,
饲喂含 2 0 m g / k g 或超过 2 0 m g / k g的伏马毒素 B 1 的 饵料 ,斑点叉尾鱼 回 体质量增加减少 ,红细胞血球密
A F B 1 的饲料超过 2 0 周 ,罗非鱼才表现出增长受损
和 肝功 能紊 乱 。
M a n n i n g 等 ( 2 0 0 3 ) 报 道 ,在斑点叉 尾鲴 饵料
中添加 2 m g / k g 的赭曲霉毒素 2 周和 1 m g / k g 的赭曲 霉毒素 8 周 ,引起鱼体质量增加减少。在同一鱼种
东 南亚 的样 本 调查 地 区包 括 ,马来 西 亚 、菲律 宾 、泰 国、越南 和印度尼西亚。受黄 曲霉 、Z O N 、
在鱼体中的残 留超过消费者能接受 的最低限度时所 带 来 的 问题 。
表 1 东 南亚 的霉 菌毒 素情 况
D O N、 F U M和O T A污染 的比例分别为 6 5 %、 4 9 %、
在亚洲 , 对于商业饲料来说 , 豆粕 、 玉米 、 面粉 、 木薯和米糠是其主要 的成分。 因此在下面的表格中, 对样品分析数据进行了综述 ,其中包括阳性样 品的 比例 、 阳性结果的平均值和上述成分的最大污染值 。
从表 2 、3 、4 、5和 6可 见 : 玉 米 是 主要 的 分 析 成 分 ,主 要 受 到 黄 曲 霉 和 F U M 污 染 ,呈 阳性
4 1%、5 7% 和 3 2% ( 见表 1 ) 。 目前 黄 曲霉 、F U M 和Z O N的平 均含 量分 别 为 2 2、4 9 3和 5 5 g / k g 。
研究表明 : 测试样品中有 7 4%被多种毒素污 染 ,只有 1 】 %对毒素测试反应为负。意味着在野
外条件下 ,同时存在的多种霉菌毒素产生了协 同作 用 ,所 以即使是很低的质量浓度 ,也会对生产和动 物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国际饲料科技
霉菌毒素的检 出限值为 4 g / k g 黄曲霉 、3 2 g / k g
Z O N、 1 0 0 g / k g D O N和 2 g / k g O T A 。
霉菌毒素对鱼虾生产性能造成的危害。同时,霉菌 毒素对消费者的危害也要引起重视 ,解决霉菌毒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