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谈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它们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素对猪的生长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对霉菌毒素的危害和防控措施进行深入了解和实施对于保障养猪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1.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养猪业中,霉菌毒素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饲料对猪进行传播,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直接影响猪的消化系统和生长发育,导致猪的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猪的养殖效益。
当猪通过饲料摄入了霉菌毒素之后,霉菌毒素会在猪的体内积累并对猪的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摄入霉菌毒素会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受损,易感染各种疾病,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不仅是对猪,霉菌毒素对人体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猪在与人类接触过程中,如果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就会通过食用猪肉的方式对人体造成危害,严重的可能导致人类中毒。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养猪业在采购饲料原料时,应严格把关饲料原料的质量,尽量避免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
选择正规的饲料供应商,严格执行饲料质量管理标准,确保饲料的质量安全。
2. 加强饲料的储存和保管养猪业在饲料的储存和保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干燥通风、防潮防霉的原则,确保饲料的干燥、无霉变,避免霉菌毒素的滋生和传播。
养猪业应定期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含量进行抽样检测,一旦发现霉菌毒素超标,应及时停止使用受污染的饲料,替换安全的饲料,以保障猪的健康。
4. 强化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养猪业应加强对猪舍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减少霉菌毒素污染源的传播,保持猪舍的卫生环境,确保猪的生长环境清洁卫生。
5. 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养猪业应加强对猪群的免疫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猪的抵抗力,减少猪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
通过采取以上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保障猪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养猪业也应加强对霉菌毒素的监测和研究,不断完善防控措施,提高养猪业对霉菌毒素的识别和防范能力,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见于饲料等农产品中。
对于养猪业而言,霉菌毒素可能对猪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影响猪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猪的健康状况。
霉菌毒素能导致猪产生消化道问题(如腹泻、消化不良)、呼吸系统问题(如咳嗽、哮喘)、免疫系统问题(如免疫功能下降)、生殖系统问题(如不育)等。
这些问题会降低猪的生长速度、养殖效益和生产性能,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在防控霉菌毒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 饲料加工控制:在饲料加工的过程中,要做好原料的筛选和质量检查。
应该选择新鲜、无霉变、无霉菌污染的饲料原料。
加工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避免饲料受到霉菌的感染。
2. 饲料储存控制:储存时要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场所,并采取有效的封存措施。
定期检查存储饲料是否有霉变迹象,发现有霉变的饲料应及时清理,避免被猪食用。
3. 添加吸附剂: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吸附剂,如活性炭、膨润土等,可以有效地吸附霉菌毒素,降低其对猪的危害。
添加吸附剂的使用量和添加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4. 定期监测:定期对饲料和猪只进行霉菌毒素的监测和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了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5. 疫苗接种:对于一些常见的霉菌毒素,如赤霉烯酮,可以研发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其受到霉菌毒素的损害。
6. 做好猪场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定期进行猪舍的清理与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霉菌的滋生和传播。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具有较大的危害,但通过做好饲料加工控制、饲料储存控制、添加吸附剂、定期监测、疫苗接种以及做好猪场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可以有效地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提高养猪业的养殖效益和生产性能。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

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及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它在畜禽养殖业中可能会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霉菌毒素广泛存在于饲料、饮用水和环境中,畜禽摄入过量的霉菌毒素会引起多种疾病和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养殖业的发展和利润。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霉菌毒素会抑制动物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动物摄食减少,生长缓慢,肌肉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畜禽的经济效益。
2.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免疫功能。
霉菌毒素会导致动物的免疫系统受损,使得动物易受到疾病侵袭,增加了畜禽养殖业的疾病防控难度和成本。
3. 霉菌毒素会影响动物的生殖功能。
一些霉菌毒素具有致畸和致畸性效应,会对动物的生殖系统产生损害,造成繁殖能力下降,影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1. 生产成本增加。
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养殖业需要增加对饲料的检测和筛检,购买高品质的饲料和饮水设备,加强卫生管理等,这些都会增加养殖成本。
2. 产出质量下降。
受到霉菌毒素影响的畜禽会出现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受损等问题,从而导致产出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 影响市场信誉。
因为霉菌毒素对畜禽的毒性作用和对养殖业的危害,养殖企业在市场上的声誉可能会受损,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形象。
为了减少霉菌毒素对畜禽养殖业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饲料和饮用水的检测和筛检。
养殖企业应加强对饲料和饮用水中霉菌毒素的定量和定性检测,及时发现和排除带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和饮用水,减少对畜禽的影响。
2. 优化饲料配方。
合理搭配不同种类的饲料,控制饲料中的湿度和pH值,减少霉菌的生长条件,避免霉菌毒素的产生。
3. 强化饲料和饮用水的贮存与管理。
严格控制饲料和饮用水的贮存环境,保持通风干燥,定期对贮存设施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霉菌毒素对饲料和饮用水的污染。
4. 加强卫生管理。
定期对畜禽舍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和整治,减少霉菌的滋生和扩散,降低畜禽受到霉菌毒素侵害的风险。
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控

养猪场使用的饲料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霉变,霉变后产生的霉菌毒素不仅污染饲料、降低营养价值,还会引起猪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出现中毒、腹泻、生长和繁殖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猪的生产。
本文简要介绍了霉菌和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以及对霉菌毒素中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猪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霉菌与霉菌毒素霉菌也叫丝状真菌,即“发霉的真菌”。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的肉眼可见,呈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就是霉菌。
有些霉菌是有益菌,可用于制作酱料、酶制剂或酿酒的原料,但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与防控文│武玉华(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有些霉菌在谷物(玉米、小麦、高粱、棉籽等)或饲料上生长繁殖,会产生二次代谢产物,对生猪健康有害,这就是霉菌毒素。
1.霉菌的种类。
按生活习性分,霉菌可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
田间霉菌主要包括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谷物收获前即可感染。
阴冷、潮湿的气候有利于这类菌的生长繁殖,但遇干旱、高温等应激因素时,也容易繁殖,如玉米收获前遇到干旱气候、高温高热、虫害、收获时机械损伤等,均可诱使田间霉菌感染。
仓储霉菌主要以曲霉菌属和青霉菌属为主,如遇适宜条件,在仓储环境中会生长繁殖。
收获后的玉米储存在仓库中,温度合适时,玉米粒继续呼吸产生水分,湿度增加,促进霉菌生长繁殖;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替,有利于仓库内水分的转移和冷凝,湿度增加,一些受损的破粒、粉碎的谷物易感染霉菌;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贮存饲料,短时间内就会感染霉菌。
2.常见霉菌毒素对猪的危害。
(1)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双呋喃环类毒素。
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猪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低;肝受损会加剧维生素A、E 的缺乏,降低猪的免疫性能,导致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以及流感、支原体肺养殖顾问Consultant63☆2021年第9期炎等易感多发;并可在猪的肝、肾、肌肉、血液中测出极微量的毒素。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在养猪业中,霉菌毒素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可以严重危害猪的健康和生产。
霉菌毒素是由一些真菌产生的化合物,这些真菌通常在储存的饲料或湿润的环境中繁殖生长。
当猪食用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时,就会受到毒素的影响。
那么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是什么呢?首先,霉菌毒素对猪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它会破坏猪的生殖、肝脏、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
特别是对于生长发育中的猪,霉菌毒素的危害尤为严重。
大量的霉菌毒素的摄入会导致猪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甚至导致猪的死亡。
其次,霉菌毒素会影响肉质品质,在肉类中含有过量的霉菌毒素会直接影响肉味和储存期。
霉菌毒素也会对猪肉的营养价值造成影响,使得猪肉的营养价值受到损害。
为了克服此类问题,必须要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对霉菌毒素的一些防控措施:1. 饲料加工过程的控制。
避免在饲料中存在潮湿和霉菌的环境,最好选择干燥地区进行饲料生产。
在加工过程中,要将饲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从而杀死里面的细菌和真菌。
2.饲料质量控制。
要求饲料的质量达到规范标准,不使用低质量的饲料,并且要保持饲料的干燥和防潮状态。
3. 终端产品检测。
通过对养猪场出栏的猪进行毒素检测,确保养猪场出栏的猪肉符合国家标准,并避免将霉菌毒素进入消费者的食品链。
4. 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进行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霉菌毒素的存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5. 兽医管理。
加强对猪的检查和疫苗注射,对于发现猪出现相应症状的情况,及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降低猪受到霉菌毒素的危害。
总的来说,霉菌毒素在养猪业中是一项重要的问题,对猪的生产和人类的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正确的防控措施,切断霉菌毒素的入口,实现良好的生产和健康发展。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是一种由霉菌产生的毒素,存在于多种饲料中,如玉米、大豆、麦麸等。
霉
菌毒素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以下将详细介绍其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可以通过饲料污染进入养猪场,对猪只的健康产生危害。
其危害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霉菌毒素会影响猪只的摄食量、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2.对繁殖的影响:霉菌毒素可以降低母猪的受孕率和繁殖能力,导致生殖障碍。
3.对免疫的影响:霉菌毒素降低猪只的免疫能力,导致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发疾病。
4.对肉品质量的影响:霉菌毒素会影响肉品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
第二,防控措施
1.科学管理饲料:要保持饲料的良好质量,及时清理、消毒饲料仓库,定期检查饲料
质量,防止霉变和感染。
2.多种饲料搭配使用:适量添加蛋白质饲料和维生素,控制猪只的膳食比例和饮食量,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
3.定期检测饲料:要进行定期检测霉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及时发现并采取
合适的处理措施。
4.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猪场的清洁、卫生和通风,减少疫情出现的机会。
5.加强预防接种: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抗病能力。
总之,霉菌毒素对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护猪只的
健康和肉品的安全。
只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健康的饲料才能保障养猪业的发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

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及防控措施目前,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已经成为了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的严重问题。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分泌的一种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对动物、人类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
一旦饲料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污染,将会对畜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不仅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牧养殖户需要高度重视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以保障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饲料中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饲料原料和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霉菌污染。
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素、玉米毒麦角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
这些霉菌毒素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很难被去除,因此容易造成饲料的污染。
而霉菌毒素的污染对动物的影响也非常严重,会导致畜禽生长缓慢、产蛋率下降、疾病发生率增加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畜牧养殖业的生产效益和品质安全。
为了有效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饲料生产企业和畜牧养殖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原料的选择和储存在选购饲料原料时,应选择信誉良好、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避免购买受污染的饲料原料。
在储存饲料原料时,要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避免受潮发霉,定期清理仓库,防止霉菌滋生。
2. 饲料加工工艺的控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工工艺,避免因加工不当或操作失误导致饲料污染。
对于易受污染的饲料原料,应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避免霉菌毒素的扩散和传播。
3. 饲料质量监控和检测对于生产的饲料产品,应实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测制度,定期进行饲料样品的检测分析,确保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4.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清除和去除针对潜在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清除和去除措施,例如采用化学防霉剂、热处理、光照等方法,有效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保障饲料的安全性。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霉菌毒素对养猪业的危害和防控措施一、霉菌毒素的来源及形成霉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在不良环境下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
在养猪业中,霉菌毒素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来源:常见的饲料中可能含有霉菌,如果在饲料存储和加工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容易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
2、环境影响:猪舍内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对霉菌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猪的生活环境没有得到有效的消毒和清洁,就会助长霉菌的生长,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
3、混合来源: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饲料污染、腐烂、霉变等情况也会影响霉菌毒素的产生,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预测和掌控。
二、霉菌毒素的危害霉菌毒素在养猪业中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猪只的健康产生直接危害。
霉菌毒素可造成对猪极大的危害,包括严重的肝脏损害、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免疫系统损害等。
2、对生产环节的影响非常大。
霉菌毒素会降低猪的生长速度,使猪只更难达到市场重量和销售标准。
同时,由于霉菌毒素的污染,生产成本将显著增加,产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
3、对食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霉菌毒素污染的猪肉制品不仅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同时也会使供应链受到影响,对食肉业趋势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扩散,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饲料品质。
应从草地管理、饲料加工、饲料储存等关键节点入手,保证饲料的质量,同时,在饲喂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饲料质量,如发现异常饲料立即停用。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应定期进行猪舍的彻底消毒和清洁,并确保饲料、水源、猪舍等环节不受污染。
3、使用专业膳食添加剂。
通过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和减少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扩散,同时降低猪只患病的几率。
4、合理调配饲料。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饲料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同时还要根据猪只的年龄、体重、性别、品种等因素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
5、加强生产监管。
生产领域应完善中央化的、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增强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监管,以确保肉食品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谈霉菌毒素对养殖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霉菌毒素在动物饲料、饲料原料和人类食品中广泛存在,它是由霉菌在农产品中产生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化学结构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
霉菌毒素污染不仅可造成畜牧业经济损失,部分霉菌毒素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胎性,且可在动物的肉、蛋、奶中残留,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霉菌毒素污染比较严重,动物采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可引起一些疾病。
因此,饲料霉菌毒素感染已成为饲料工业和畜牧业不可忽视的问题,消除霉菌毒素,对保证动物健康,充分发挥动物的生产潜能降低经济损失有重大意义。
而与其他家畜比较,猪的饲养管理最为粗放,因而猪的饲料中毒病,在各种家畜中发病概率最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最大。
1 霉菌毒素的产生与分类对畜禽养殖业危害较大的霉菌毒素主要是由以下四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AFT、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素),镰刀菌属(主要分泌T-2毒素、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
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即为现今普遍认识的8种主要毒素。
我们通过表1可以清晰看出其产生原因与类别。
表1 主要霉菌毒素的产生原因与类别2 霉菌毒素的作用机理霉菌毒素影响广泛,从动物的急性死亡,慢性死亡到生长缓慢和繁殖性能降低。
摄入一定量的霉菌毒素可削弱其免疫力,降低动物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可使动物脏器损伤(如肝脏、肾脏、胃肠道和繁殖器官等),繁殖性能下降,并且在动物性产品中残留,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表2概括了常见几种霉菌毒素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2 常见霉菌焘素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霉菌毒素中毒主要是动物食入了被毒素污染的饲料,日粮中营养成分不足,缺乏蛋白质、硒和维生素也是引起霉菌毒素中毒的因素之一。
由于大多数常见霉菌毒素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的毒性与霉菌毒素的毒性不同,因此减少或增加外源性的化合物、代谢的药物可影响机体对毒素的反应,这类药物对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的作用比较大,而对单端孢霉毒素相对比较小。
通常饲料中霉菌毒素不是单一存在而是两种或几种同时存在,当不同毒素同时存在时,霉菌毒素的毒性会可能出现加性效应、亚加性效应、协同效应、增效效应和颉颃效应。
加性效应(Synergistic effects)是指2种霉菌毒素的组合作用等于二者单一作用的累积相加。
亚加性效应(Less than additive effects)是指发生于2种霉菌毒素的组合作用低于二者单一作用的累积相加。
协同效应(Synergistic effects)指2种霉菌毒素的组合作用高于二者单一作用的累积相加。
增效效应(Potentiate effects)指一种霉菌毒素对某组织或器官不产生毒性作用,但摄人另一霉菌毒素后,前者使后者毒性增强。
颉颃效应(Antagonistic effects)是指一种霉菌毒素干扰另一种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这种情况较少见。
2.1 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为AF)在各霉菌毒素中,被认为毒性最强,危害最大的致癌物质,其耐热性强,超过80℃才能破坏,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是黄山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产物,几乎所有动物对AF都敏感,禽类最为敏感。
AF对幼龄动物的毒性强,致死率高,而成年动物的耐受力较强。
黄曲霉菌(AF)可分为黄曲霉菌B1、B2、G1、G2、M1、M2 ,其中危害最大,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菌B1 (简称为AFB1),对动物的主要影响是致肿瘤、免疫抑制、致突变和致畸,影响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是一种肝毒素,可引起肝脏出血、肝脏脂肪变性、胆管增生等,并可导致肝癌的发生(徐运杰等,2008;胡兰等,2001)。
黄曲霉毒素是养猪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毒素,对猪的危害主要有(1)是最强的免疫抑制剂,当猪采食受其污染的饲料后,首先免疫系统受到干扰,对疫病易感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差。
(2)是凝血因子抑制剂,表现在伤处长时间流血不止及浆膜下层淤斑出血,小肠和结肠出血等。
(3)侵害肝脏,致使肝功能下降,肝脏肿大,胆汁分泌减少,导致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利用率下降(李梦云等,2005)。
研究表明:生长育肥猪日粮中含黄曲霉毒素200-400μg/kg时,猪生长受阻和饲料报酬降低;含400-800μg/kg时,造成肝脏显微损伤,胆管炎、肝炎,有免疫抑制作用;含800-1200μg/kg时,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糙,黄疸,低蛋白血症;含1200-2000μg/kg时,表现为黄疸,凝血病,精神沉闷,厌食,部分死亡(闫甫等,2007)。
2.2 赭曲霉毒素赭曲霉素(Ochratoxin,简称OCT)是由曲霉属及青霉属中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简称OTA)的毒性最强。
其毒性与黄曲霉毒素相当,肾是其主要的靶器官,是一种肾毒素,赭曲霉毒素A几乎对所有的动物都有肾毒性。
尤其是人类,低摄入量时可造成生殖性能下降。
研究表明,OTA对所有的单胃哺乳动物均有肾毒性,可引起动物肾萎缩或肿大、颜色变灰白、皮质表面不平及断面可见皮质纤维性变;显微镜下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肾小球透明变性和肾小管环死等,并伴有尿量减少、血中尿素氮升高、对氨基马尿酸清除降低、尿频、尿蛋白和尿糖增加等肾功能损害(李鹏等,2009)。
试验表明给猪饲喂含赭曲霉毒素1mg/kg的饲料3个月,可引起腹泻、厌食和脱水,出现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剖检多见肾苍白、坚硬,即橡皮肾[6]。
除肾毒性外,OTA还有肝毒性、抑制免疫、致畸和致癌性。
在生殖毒性方面,对于雄性动物而言,赭曲霉毒素A还可以使公猪精液品质下降(Biroeta1,2003)。
2.3 桔青霉素桔青霉素(Citrinin)是青霉属和曲霉属的某些菌株产生的真菌毒,是一种肾毒素,它能引起猪、鸡、鸭和鸟类等几乎所有动物发生肾脏病变,但急性毒性在不同的品种之间有所差异。
对鸭来说,半致死剂量是57mg/kg;鸡是95mg/kg;兔子是134mg /kg。
桔青霉素与赭曲霉毒素A有协同作用,可抑制鼠科动物肾脏RNA的合成,小麦、燕麦、黑麦、大麦、玉米、稻谷等都可生长桔青霉素(刘仁荣等,2004)。
2.4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单端孢霉烯毒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结构相似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种类超过148种,其中主要代表有:T-2毒素(T-2 toxin)、二乙酰基镳草镰刀菌烯醇(DAS)和脱氧雪腐烯醇。
主要损害动物的肝脏和肾脏,而且大多属于组织刺激因子和致炎物质。
T-2毒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旺盛的组织器官,如胸腺、骨髓、肝、脾、淋巴结、生殖腺及胃肠粘膜等,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质和DNA合成,并造成神经机能损害。
T-2毒素或DAS会损伤禽类的消化道粘膜,引起口腔溃疡,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丧失,胃肠炎症,出血,呕吐,免疫机能降低等(Kubena等,1994)。
猪对DON最敏感,主要导致猪食欲减退、拒食、呕吐和胃肠道损伤。
许多研究显示:当日粮DON水平达3-5mg/kg时,猪的食欲大大减退,生长和生产性能下降。
当生长育肥猪采食含有14mg/kg DON的饲料后,10~20min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的焦虑和磨牙现象,DON对泌乳母猪的影响更严重,由于食欲不振导致母猪的泌乳量减少,从而导致仔猪生长速度缓慢。
另项研究表明:DON含量在0-14mg/kg的试验中,饲粮中每增加1mg/kg DON,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减少6%,含毒量超过10mg/kg时,即完全拒食(Trenholm等,1994)。
饲料摄入量降低与饲料中DON浓度升高呈线性关系。
其它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对反刍动物的健康或生产性能无影响(侯然然等,2007)。
研究还表明T-2毒素对不同动物的毒性还有一定种属差异,新生或未成年动物比成年动物对毒素更敏感,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也要敏感(霍星华等,2008)。
2.5 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是镰刀霉菌通过聚酮途径合成的对哺乳动物具有雌激素样效应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适宜的条件下,所有的谷物类作物或饲料产品都可受到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
猪对玉米赤霉烯酮最敏感,而受影响最大的部位是其生殖系统。
由于玉米赤酶烯酮具有类雌激素作用,低于l mg/kg时导致动物表现出雌性化特征,公猪会表现睾丸萎缩,乳头增大的雌性特征。
对于母猪而言,含量过高可以引起排卵、假怀孕、胎儿发育等,临床特征也表现为外阴充血、水肿、乳房肿大和乳头肥大、严重时可造成阴道和直肠脱(郭成志等,2010)。
玉米赤酶烯酮能与类固醇合成相关酶反应,影响类固醇的形成,干扰内分泌系统,它长期的效应和对后代的毒性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2.6 伏马毒素伏马菌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是一类由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三羧酸组成的结构类似的双酯化合物。
其中FB1毒性最强,是近年来发现的能损伤免疫系统、肝肾,降低动物生产力甚至引起动物死亡的一种霉菌毒素。
伏马菌素与猪肺水肿病(PPE)有关,导致猪肺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变化,呼吸障碍,心脏机能损伤(Diaz等,1994),而对马来说,伏马菌素可引起脑白质液化性坏死(ELEM)、大脑皮层损伤、共济失调、局部麻痹、神情冷漠、运动功能削弱等,还会引起羊肝肾病变(王少康,2003),另外小剂量的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可以激活许多免疫反应,如细胞因子表达增加。
结合上述霉菌毒素的毒性机制,可以得出霉菌毒素中毒主要表现在对动物免疫系统、胃肠道、肝脏、肾脏及生殖系统等的影响。
表3给出不同霉菌毒素对猪机体的毒性水平。
由表可以看出霉菌毒素对猪的免疫机能、繁殖能力、采食量和肝脏肾脏都有影响,并且每一种毒素对各机能的影响程度不同。
表3 不同霉菌毒素对猪的毒性水平3 霉菌毒素对全国饲料的污染情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影响,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对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4份饲料及原料玉米、麦麸的调查结果显示,DON、T-2毒素和ZEN的污染率分别为50.0%、18.1%和26%(计成等,2007)。
动物性原料鱼粉同时被多种霉菌毒素污染的情况也很普遍,霉变的饲料被动物采食后,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可残留在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中,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这些具有极强致病及致癌作用的毒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敖志刚等(2008)发现副产品原料,特别是玉米副产品如干燥酒糟(DDGS)和玉米蛋白粉中霉菌毒素的污染非常严重,并且饲料原料和全价饲料中多种霉菌毒素往往同时存在,由于不同毒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将加剧毒素的毒性作用和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
张丞等(2009)对2009年上半年中国饲料和原料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90份样品中,完全没有检测出霉菌毒素的样品仅8份,占样品总数的8.9%;只检测到1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数为7份,占样品总数的7.8%;同时检测到含4种以上霉菌毒素的样品数占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