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要求

合集下载

(完整版)监控量测标志要求及保护措施

(完整版)监控量测标志要求及保护措施

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及保护措施一、测点埋设要求1、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般情况下,地表沉降测点间距应按下表要求布置,在距施工掌子面H+B范围内即要埋设下个地表沉降观测断面。

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路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2、顶拱下沉测点、净空收敛点及隧底监测基点原则上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埋设位置如下图所示,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以下要求布置:顶拱下沉、水平收敛、隧底监测点位置布置图>100mm50X50X5mm钢板φ20mm钢筋基岩面50mm顶拱下沉、隧底监测点埋设示意图水平收敛点埋设示意图二、测点保护措施1、各类测点应及时埋设,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埋设,顶拱下沉点、水平收敛点应在初期支护后及时埋设,隧底监测点应在仰拱施工完成后埋设;2、各类测点在埋设稳定后及时通知测量队进行初始值观测;3、各类测点应按设计断面进行埋设;4、注意测点的保护,不得破坏,不得在测点上架设电线等用作其他用途;5、测点破坏之后应及时补埋,并通知测量队进行复测,重新确定初始值;6、每个断面应该悬挂标示牌,并在测点外围用醒目的油漆等标识,防止机械碰撞,监控量测测点应设置测点保护责任人,监控量测标志牌形式如下:量测标志牌断面里程:围岩等级:埋设时间:管理等级:顶拱下沉量:第一条收敛:第二条收敛:第三条收敛:最近期观测时间:责 任 人:量测标示牌填写说明:断面里程、围岩类别、埋设时间、保护责任人由隧道施工队技术人员填写(设置专人负责);管理等级、变形量由测量队计算后及时通知隧道施工技术人员填写。

附:苏家川隧道、西坡隧道量测断面表宝兰客专项目经理部第二工区测量队2013年5月14日。

监控量测基本要求 (2)

监控量测基本要求 (2)

4、在富水岩溶发育区每循环必须按设计认真实施,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 信息,严禁盲目装药放炮;
5、钻到溶洞和岩溶水时,应视情况采用超前地质钻探和其他探测手段,查明 情况,确保 施工安全,为变更设计提供依据;


6、加深炮孔探测严禁在爆破残眼中实施。
监控量测点埋设中的问题
监控量测点埋设不规范
监控量测点违规焊在钢架 上,无反光片
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及保护措施
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及保护措施
隧道监控量测点布置图
隧道监控量测点的埋设基本要求
这里的100mm是入岩长度,不 包括初期支护厚度
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及保护措施

二、测点保护措施 1、各类测点应及时埋设,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埋设,顶拱下沉点、 水平收敛点应在初期支护后及时埋设,隧底监测点应在仰拱施工完成后埋设; 2、各类测点在埋设稳定后及时通知测量队进行初始值观测; 3、各类测点应按设计断面进行埋设;

量测标示牌填写说明:断面里程、围岩类别、埋设时间、 保护责任人由隧道施工队技术人员填写(设置专人负责); 管理等级、变形量由测量队计算后及时通知隧道施工技术 人员填写。
监控量测的频率及测线要求
位移速度确定监控量测频率
表2-5-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仪器要求表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监控量测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处理及反馈系统
数据采集

断面测点布置好后即可通过各种监控量测仪表进行数据的 采集工作。现场数据采集工作应有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测 取的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原始记录表中,每个数据至 少测读两次,同时记录下当时的施工情况,还要监控量测 断面距掌子面的距离,及本次监控量测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最后原始记录表中要有两名测试人员的签名。每次采集的 数据,测试人员要立即交数据处理员输入计算机进行初步 分析处理。为了满足分析数据的需要,参考规范中的要求。

(完整版)监控量测标志要求及保护措施

(完整版)监控量测标志要求及保护措施

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及保护措施一、测点埋设要求1、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般情况下,地表沉降测点间距应按下表要求布置,在距施工掌子面H+B范围内即要埋设下个地表沉降观测断面。

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在隧道路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量测范围2-5m/ 基准点HB2、顶拱下沉测点、净空收敛点及隧底监测基点原则上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埋设位置如下图所示,监控量测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注:u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按以下要求布置:顶拱下沉、水平收敛、隧底监测点位置布置图基岩面/J_ 15cn丄■削斗「皿」1、各类测点应及时埋设,地表沉降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埋设,顶拱下 沉点、水平收敛点应在初期支护后及时埋设, 隧底监测点应在仰拱施 工完成后埋设;2、 各类测点在埋设稳定后及时通知测量队进行初始值观测;3、 各类测点应按设计断面进行埋设;4、 注意测点的保护,不得破坏,不得在测点上架设电线等用作其他 用途;5、测点破坏之后应及时补埋,并通知测量队进行复测,重新确定初 始值;、测点保护措施>100mm50mm50X50X5m 钢板$ 20m 钢筋顶拱下沉、隧底监测点埋设示意图6、每个断面应该悬挂标示牌,并在测点外围用醒目的油漆等标识,防止机械碰撞,监控量测测点应设置测点保护责任人,监控量测标志牌形式如下:量测标示牌填写说明:断面里程、围岩类别、埋设时间、保护责任人由隧道施工队技术人员填写(设置专人负责);管理等级、变形量由测量队计算后及时通知隧道施工技术人员填写。

附:苏家川隧道、西坡隧道量测断面表宝兰客专项目经理部第二工区测量队2013年5月14日。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修改-0909

监测点的布设原则修改-0909

大连地铁监控量测标准及原则一、编制依据: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99-1999)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3、《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 11/490-2007)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 J721-2007)二、监测点的布设原则1.1 地表道路沉降测点一、区间:盾构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地质较差段(破碎断裂带、软弱夹层段等)、埋深较浅(埋深不大于1.5D,D—开挖宽度)时纵向间距适当加密,调整为30~40米,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

区间联络通道、泵房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暗挖区间:沿隧道中心线两侧每纵向10~50米间距布设两排测点,排距3~5米,具体如下:以d表示隧道开挖跨度,隧道埋深<0.5d时纵向间距取10米,埋深0.5d~1.0d时纵向间距取20米,埋深1.0d~1.5d时纵向间距取30米,埋深1.5d~2.0d时纵向间距取40米,埋深2.0d~2.5d时纵向间距取50米,埋深>2.5d 时根据周边环境设置适量监测点。

原则上区间隧道埋深超过3d时,可不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区间穿重要道路段(如:中山路等大型主干道)监测点加密。

遇到横交道路或立交桥梁,应增设横断面测点。

区间大断面(如渡线段)、联络通道、泵房、风井等位置应加设测点。

明挖区间:参照明挖车站执行。

二、车站明挖车站:沿基坑周边20m范围布设两排测点,第一排测点距离基坑边缘3~8米,第二排测点距离第一排测点10m,每排测点距离10~30m。

基坑走边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增设监测点。

暗挖车站:沿车站中心线平均以纵向10~30米间距布设断面,每个断面测点间距3~5m,测点布设在车站外轮廓线以内。

浅埋暗挖隧道工程的监测技术要求

浅埋暗挖隧道工程的监测技术要求

浅埋暗挖隧道工程的监测技术要求1.1一般规定1.浅埋暗挖隧道必须结合施工对地表、地层的支护结构的动态进行量测,及时反馈信息,指导设计和施工。

2.承包商应根据隧道的地质地形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以及有关条件制定现场监控量测方案,上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量测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定、测点布置、数据处理及量测人员组织等。

1.2工程地质与支护状况的观察1.洞室开挖或爆破作业完成后,应立即进行工程地质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地质描述。

以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为地层超前支护提供真实的地层参数。

2.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观察、记录和裂缝描述。

以直接判断围岩、洞室的稳定和支护参数的检验是不可缺少的。

1.3地表沉降量测浅埋软弱围岩的地铁隧道开挖,围岩体的形态变化很大程度反映在地表沉降上,通过地表沉降量测,测出扰动范围及最大沉降量,判定围岩稳定性,以便采取措施。

1.测点布置沿隧道轴线方向每5〜50m设一个量测断面,每断面对称布置7〜11个测点,中线方向每5〜20m应布设一个测点。

测点应不至移动、丢失,并用木桩或红油漆作好标记。

2.量测方法利用精密水准仪和钢钢塔尺,按照规定的频率和时间进行观测,并做好记录,绘制散点图。

隧道开挖前应在变形影响范围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埋设基准点,进行水准布网,测得量测点初始读数。

3、量测频率当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距离小于2倍开挖洞径时,每天应观测1〜2次;当距离小于5倍洞径时,应每2天对该断面量测点观测1次;当距离大于5倍洞径时,应每7天对该断面量测1次。

1.4地中位移量测1.仪器的选择与率定根据围岩工程地质特性及便于仪器安装和采集数据,宜采用钢弦式双线圈连续激振型四点位移计,数据采集使用钢弦频率计。

四点位移计的率定采用率定台,用频率计读出频率值,反复率定完毕后应采用平均法计算位移计传感器系数,每次率定误差应小于2.5%02.仪器安装与埋设在有代表性地段设断面进行监测布点,每断面布点宜为3〜5个孔,测量定出安装仪器的位置,用潜孔钻或工程地质钻孔钻直径IOOmm的孔,孔深比设计要求深20〜30cm,安装前应将孔冲洗干净,并检查钻孔的位置方向、孔深,钻孔轴线偏差不大于3。

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要求仅供参考

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要求仅供参考

一.地表沉降监测点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监控量测测点,间距2~5m,在一个断面上布置7~11个点,靠近中线位置测点适当加密,量测范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HO+B,明挖段量测范围为基坑开挖边线两侧不小于3倍开挖深度。

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测点埋设:在地表开挖90cm 深基坑,浇筑混凝土基础,同时放入长300mm,直径22mm 的圆头钢筋,外露5mm,四周填实。

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2~3个,水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基准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 )二.洞内监控量测1、洞内观察开挖后及初支后及时采用肉眼观察与地质罗盘仪对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与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初期支护状态包括喷层就是否产生裂隙、剥离与剪切破坏、钢支撑就是否压屈进行观察分析。

详细描述、记录、并予以评估,作为支护参数选择的参考及量测等级选择的依据。

2、洞内净空收敛监测点净空收敛点量测断面间距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确定,参考下表确定。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表净空收敛量测点距开挖面应小于1~2m,在每次开挖后尽早埋设读数,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取,最迟不得大于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前必须完成初期支护变形的读数。

测线布置与数量与地质条件、开挖方法、位移速度等因素有关,本段隧道施工工法包括全断面法、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临时仰拱方法、六步CD法,其主要布置形式见图“拱顶下沉与净空收敛测线布置图”3、拱顶下沉监测点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量测频率、初读数的测取等同收敛量测。

每个断面布置1~3个测点,测点设在拱顶中心或其附近。

量测时间应延续到拱顶下沉稳定后。

主要布置形式见图“拱顶下沉与净空收敛测线布置图”洞内监控量测点不得焊于钢拱架上,必须单独打孔直接安装于岩体中,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外露部分不得小于6mm)与正方形钢板焊接(60*60),然后贴上反射膜片(50*50)。

隧道监控量测

隧道监控量测

一、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步距,五级围岩和黄土隧道5米,四级围岩10米,三级围岩30米。

2、监控量测点埋设: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

拱顶下沉1个。

3、埋点要求:点的制作和埋设要按业主要求施做,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要埋在同一里程断面上,水平收敛2组。

水平收敛的每组2个点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点不得焊在拱架上。

埋设的监控点不能露出太多,喷完混凝土整好露出整个三角就可以,每个监控点埋设完成后必须用油漆做好标识。

4、数据的采集及整理:点在埋设完12小时内(在断面开挖放炮前)进行初始读数采集。

采集完的初始读数要上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在采集数据时与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

现场要随时观测温度以便数据处理改正。

以后的观测按监控量测规范施做,到收敛沉降速率达到0.1~0.15毫米、平均变形达到85%或在二衬挂防水板前停止观测。

上下导开挖时观测时间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一线时间基本一致,三导坑开挖时拱顶下沉、水平收敛1、2线时间均不同。

不管是上下导还是三导坑施工结束时间在同一天。

5、资料整理:每天观测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对于没天变形量大于5毫米的和累计变形达到100毫米的要停止施工,将数据和资料上报项目部和监理,等待处理意见后在施工。

对于观测次数未能达到要求的,比如1天1次,观测是由于施工或时间的愿因中间可采用内插法。

每个断面观测完,变形稳定后将资料整理好报现场监理和监理站签字后归档。

资料不得做假资料或不测数据在家编资料。

6、监控量测牌:个分部都有统一的监控量测牌是业主下发的,没个断面要挂四个,水平收敛的四个点,牌上要标明里程,埋设时间,人员,初始读数等。

初始读数为你观测的尺的读数加电子显示的读数,尺为12.35,电子显示为2.356,牌上就写12.3756,不是温度改正后的数。

牌要挂整齐。

牌有顺坏的和不干净的要及时更换。

必须保证检查是完好无缺,干净整洁。

7、对于监控点损坏的或埋设不标准的要重新埋设重新测量数据。

损坏的要及时布设及测量。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

建设项目施工标准化9隧道监控量测9.1一般要求9.1.1隧道开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并结合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方法、支护类型和参数、工期安排,以及所确定的量测目的等制订施工全过程量测方案。

监控量测必须纳入管理,现场应严格执行相关监控量测工作。

9.1.2现场量测仪器,应根据量测项目及测试精度选用。

宜选择简单适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量程合理、便于进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测试仪器,并经过有效校验;鼓励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9.1.3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和拱脚下沉等必测项目宜布置在统一断面,其量测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隧道埋深、围岩级别、断面大小、开挖方法、支护形式等确定。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围岩、初期支护的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

当围岩差、断面大或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高时宜进行围岩体内位移量测和其他量测。

洞口段、浅埋段或地表有建(构)筑物,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

富水软弱破碎围岩、流沙、软岩大变形、含水黄土、膨胀岩土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段,应进行拱脚下沉量测。

9.1.4当围岩条件差、变形过大或初期支护破损变形较大时,应进行支护结构内的应力及接触应力量测。

9.1.5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没有减小趋势时,应延长量测时间。

9.1.6各预埋测点应牢固可靠,并设置专用标识牌,标明测点的名称、部位、编号、埋设日期等;要加强教育,提高所有进洞人员保护意识,对测点进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做好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性能良好;量测人员进洞应满足隧道洞内作业施工要求。

9.1.7应确保现场照明、通风等作业条件良好,满足正常量测作业需要。

9.2量测项目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T3660-2020)执行。

9.3实施要求9.3.1一般要求(1)监测测点应根据隧道的特点(断面大小,地质条件,变形情况等)进行布设。

布设符合以下原则:①洞口、洞身浅埋段以及地质条件复杂段落,监测断面适当加密;②施工方法出现变化时,应在变化里程前后布置1~2个监测断面;③选测项目监测断面宜与必测项目布置在同一断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要求
根据10月14日隧道监控量测现场检查结果,各隧道监控量测观测标均未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埋设,为加强本标段监控量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控量测作业满足规范要求,确保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监控量测标志埋设要求进一步明确如下:
1.地表沉降观测标
1.1埋设时间
地表沉降观测标志应在隧道正洞开挖施工前埋设,并于正洞开挖前及时采集初始读数。

1.2断面布置
地表沉降断面应超前隧道开挖面至少30米,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里程。

一般情况下,地表沉降测点间距按下表要求布置: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隧道开挖范围内地表沉降点横向间距按2m要求布设,开挖范围外按照5m要求布设。

在隧道路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岩石地段地表沉降观测标志埋设入岩深度不小于0.5m,黄土地段地表沉降观测标志埋设深度不小于1.0m。

采用钻孔的方式进行埋设并用混凝土进行加固,观测标直径不小于20mm。

图1.2.1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
注:上图中H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2.洞内监控量测观测标
2.1埋设时间
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监控量测观测标应在隧道开挖后12小时内布设,并及时读取数据,最迟不得大于24小时。

2.2断面布置
顶拱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拱顶下沉测点应布置在隧道轴线上,偏差不大于3cm,隧道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测点断面按下表要求布置:
注: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及隧道工程监控量测设计图纸要求,本标段隧道均采用三台阶法进行开挖,隧道监控量测顶拱下沉测点及周边收敛测点埋设形式如图2.2.1所示:
图2.2.1 三台阶法开挖量测断面点埋设示意图
2.3观测标埋设
洞内监控量测标使用5cmX5cm 钢板连接直径2cm 的钢筋制作,钢筋与钢板焊接牢固,标准见下图:
图2.3.1 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基岩面
5cm
5cm
< 10cm
>20cm
20mm 钢筋
初支混凝土面
4cmx4cm 反射片
5cmx5cm 钢板(靶标)
(1)洞内观测标埋设必须深入基岩不小于20cm ,使用钻机钻孔后插入观测标并使用锚固剂进行固定,观测标禁止与钢拱架及钢筋网片焊接固定。

(2)初支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及时将反射片粘贴到观测标志钢板上,确保粘贴牢固可靠。

(3)洞内观测标反射片均面向洞口,以便测量数据采集。

3.观测标志保护
(1)监控量测标志必须严格按照以上要求的时间及埋设标准进行埋设,确保埋设稳固可靠。

(2)监控量测标志埋设后禁止悬挂电线等其它物品,以防止观测标被破坏。

(3)观测标志埋设后,使用红色油漆在观测标周围喷涂,并提醒现场施工人员注意保护。

(4)初支混凝土喷射施工前,及时使用塑料袋对观测标进行包裹保护,防止观测标遭施工破坏。

(5)观测标反射片被混凝土或灰尘遮挡后,应及时进行清理恢复,确保监测数据正常采集。

(6)观测标埋设完成并采集数据后,及时在观测标旁边悬挂监控量测断面标识牌进行标识,标识牌禁止直接悬挂在观测标上。

(7)监控量测观测标应由专人负责保护和维护,并随时提醒洞内施工作业人员及机械操作人员进行保护。

(8)监控量测观测标埋设不及时或因施工破坏导致测量数据无法正常采集,严格按照项目经理部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档可自行编辑和修改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档可自行编辑和修改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