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合集下载

高山仰止意思

高山仰止意思

高山仰止意思
高山仰止,这样的意思被描绘在古典诗歌中无数次,但它却最大程度地折射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心境。

人们总是像让自己的思想远离喧嚣一样,向往得到最高境界,可以俯视苍生,能够看透万物,期望获得一种淡定而全面的智慧。

站在一座高山之上,放眼远望,可以看到周遭的美景,绿树茂盛的山峦,众多的花草,清澈的溪水,自由自在的小鸟,再加上宁静的大气,让人不禁怅惘起来。

更重要的是,当你站在山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登高的小鸟,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将一份宁静的心态带入自己的心灵深处,这种感觉真是令人难以形容。

象征高山仰止这一概念,除了登高观赏美景、领略宁静之外,还有更多。

比如,仰望高山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渺小,明白自与自然的关系,然后就可以把这些思考反映到日常生活中去。

比如,当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时,可以思考:多大的力量才能驱使自己把握那一份清醒、令自己不离不弃的信念?只有高山仰止的心态,才能把个人的努力缩小到一个有意义的小范围,而不至于被琐碎的日常生活所扰乱。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高山仰止中学习如何在自然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尝试把那种自然的畅快感带到生活的每一种变化中。

最终,高山仰止,提示我们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放慢脚步,让自己得以感受自然界最美妙的灵气,不断地把握自身的步伐,思考着
如何与世界和谐共处。

谁也不能完整地定义“高山仰止”这几个字,但它却意味着对未来的憧憬,对自我的搜寻,对持续发现的努力。

也许高山仰止不仅仅是一种景色,还是一种心态,用它来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安享一份美好。

论语《高山仰止》

论语《高山仰止》
念。
道德评价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道 德评价的标准,即以仁爱之心为 出发点,以道义为准则,以良心 为依据,对人的行为进行善恶评
价。
道德修养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道 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才能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
有德之人。
人格修养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可以将《高山仰止》中的思想应用于现代 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 借鉴。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与《大学》、《中庸》的比较
思想体系比较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中的重要篇章,与《高山仰止》共同构成了 儒家思想体系。《大学》强调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而《中庸》则强调中庸之道 、诚心诚意。相比之下,《高山仰止》更注重对人格和品德的赞美。
价值取向比较
《大学》和《中庸》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的阐述和解释, 而《高山仰止》则更强调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崇尚。
的核心。
礼乐制度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倡礼乐制 度,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忠诚孝道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强调了忠诚 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做人的基 本道德准则。
道德观念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道德规范
孔子在《高山仰止》中提出了许 多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 他人、谦虚谨慎等,这些都是人 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德观
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通过学习《高山仰止》,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忠诚 、孝道、友爱、礼义廉耻等,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树立社会榜样
该篇所描述的崇高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社会榜样,激励人们向他们学 习,积极向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山仰止2020.2

高山仰止2020.2
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老师,但 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 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 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 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 体现。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有着政治方面的 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 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 《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回孔子讨论政治方 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 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 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 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 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
本课的具体内容: 孔子眼中的学生
1、子路(11.13,7.11,11.15,5.7,6.28) 2、颜渊(11.9,11.10) 3、伯牛(6.10) 4、子游(17.4) 5、其他(家乡学生)(5.22)
学生眼中的孔子 1、颜渊对孔子(9.11) 2、子贡对孔子(19.23,19.24)
孔门十哲
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
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
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
(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
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
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
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 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 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 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 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 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 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 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语文组致青春的你们:《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书亦如是。

《高山仰止》自助餐将引导大家欣赏和学习古代文学家及其文学作品。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⑴,徙倚欲何依⑵。

树树皆秋色⑶,山山唯落晖⑷。

牧人驱犊返⑸,猎马带禽归⑹。

相顾无相识⑺,长歌怀采薇⑻。

词句注释⑴东皋(gāo):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薄,迫近。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⑵徙倚(xǐyǐ):徘徊,彷徨。

《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

”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的余光。

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诗:“三闾结飞辔,大耋嗟落晖。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相顾:相视;互看。

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知音》:“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⑻采薇: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白话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创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

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高山仰止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属中性词;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下面请看店铺带来的高山仰止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一、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二、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

”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我阅读孔子的书籍,心里总想象着他的为人。

我曾经到过鲁国,观看孔子的宗庙里陈列的那些车辆服装、礼乐器物,那里的儒生都按时到孔子故居去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舍不得离去。

自古以来出色的君主贤人也很多,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至今非常尊崇他。

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三、点评: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真知而止体。

四、鉴赏这首诗的主题,影响较大者有二说。

《毛诗序》云:“《车舝》,大夫刺幽王也。

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

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也。

”邹肇敏驳之云:“思得娈女以间其宠,则是张仪倾郑袖,陈平绐阏氏之计耳。

以嬖易嬖,其何能淑?且赋《白华》者安在?岂真以不贤见黜?诗不讽王复故后,而讽以别选新昏,无论艳妻骄扇,宠不再移,其为倍义而伤教,亦已甚矣。

”(姚际恒《诗经通义》引)邹氏的批评可谓激切有力。

但自《楚茨》到此篇共十篇,《诗序》皆以为刺幽王,恐怕也是有所本的。

高山仰止的诗句读一遍

高山仰止的诗句读一遍

高山仰止的诗句读一遍篇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是一句出自《诗经》中的诗句,原文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意思是说,像高山一样巍峨高耸的人,向他敬仰的人景仰的人前行去行走。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追求,并以一种崇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拓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美德、追求卓越、敬仰大师、向往美好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山仰止”代表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中国文化认为,追求卓越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只有像高山一样巍峨高耸的人,才能表达出追求卓越的坚定决心和高度。

“景行行止”则代表了一种向往美好的精神。

中国文化认为,向往美好的事物是人类的天性,只有像景行一样在路上行走的人,才能表达出向往美好的坚定决心和行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美德、追求卓越、敬仰大师、向往美好的传统,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篇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这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意思是说,像高山一样,人们向他敬仰,像行路一样,他不停地前行。

这首诗歌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坚持。

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崇高的追求,对于美好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的要求。

这首诗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于真理、道德、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至今仍然被广泛地传颂和阅读。

高山仰止(正式).

高山仰止(正式).

说/疾速地、一下子/……的样子
循循然善诱人:有次序的样子 /诱导人
博:使……丰富(形作使动)
成语:仰之弥高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钻之弥坚
如:一旦
欲罢不能
卓尔:高高地竖起、超群出众的样子
循循善诱
末:无 由:途径 已:同“矣”
学问高深,品德高尚,无人企及; 能循循善诱
子贡心目中的老师:
子贡风采
子贡即端木赐,姓端 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 小三十一岁,卫国人。口 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 料事。曾担任鲁国或卫国 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 曾在齐、吴、越、晋诸国 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 而保全了鲁国。子贡很善 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 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
因为子路非常刚强,但有勇无谋。孔子惟恐他不 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孔子
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大,性格
粗豪,好勇斗狠,是一把打架的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 手。平时戴着一顶鸡冠似的帽子,
七》关于子路的一段描 上面还插着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
述:
衣襟上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之:到
弦歌:弹琴唱歌(名作动)子游礼治武城,当仁不让
莞尔:微笑的样子
孔子由衷赞美
焉:何必、哪里
诸:之于
君子学道则爱人:有地位的人/爱护子民
小人:地位卑贱的人
二三子 是:你们这些弟子/对的、正确的
前言:刚才的话(古今)
戏之:开玩笑 /他
黑格尔说:“世间的智者,是伟人 也是圣人,但同时也是一个真人”。
孔子器重他仅次于颜 回,称赞他是“琏瑚之 器”。
子贡心目中的老师: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

高山仰止诗经选读四

高山仰止诗经选读四

高山仰止诗经选读四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诗经》
2."高山仰止"的含义
3."高山仰止"在诗经中的体现
4.诗经选读四的具体内容
5.诗经选读四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有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高山仰止”这个词语出自《诗经》中的《小雅·车辖》。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像高山一样仰望着,止步不前,比喻对高尚的品德或伟大的事业的仰慕和追求。

在《诗经》中,这种“高山仰止”的精神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诗经选读四》是《诗经》中的一部分,包括了《小雅·车辖》、《大雅·荡》、《颂·周南·关雎》等诗篇。

这些诗篇中,都有“高山仰止”的体现。

比如《小雅·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仰慕和追求;《大雅·荡》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则表达了对伟大事业的仰慕和追求。

《诗经选读四》的内容,不仅体现了《诗经》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问题
• 孔子为什么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 ——太平盛世。知时不仕。安贫乐 道。潇洒人生。知音之感……
• 【如】
如或知尔
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有所立,卓尔 如礼何 行行如也 侃侃如也 空空如也 于我如浮云
“高山仰止”
• 否:予所否者
• 厌:天厌之
• 卓尔:如有所立,卓尔
• 宜:不亦宜乎 • 多:多见其不知量也
高山仰止
2017届
2016年6月
“沂水春风”
• 居:居则曰
• 方:方六七十,且知方也
• 作:舍瑟而作
• 撰:异乎二三子者之撰 • 伤:何伤乎
伤人乎
沂水春风
• 这是一次课堂实录。 • 讨论话题:礼乐治国。 • 师生表现: 子路——勇而直,争强好胜 冉有——谦而容,留有余地 公西华——谦而退,年少知礼谦恭 曾皙——从容洒脱 孔子——循循善诱,平等待人,雍容儒雅。
割鸡焉用牛刀
•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 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 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 之耳。”
知错即改 风趣幽默
礼乐之道:形 成共同价值观
颜渊叹圣
•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 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 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 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高深难测
日月齐辉
高山仰止
• 本课展现孔子的人格之美。 • 1.富有“使命感”。(不忘职责) “归与”之叹 • 2.具有“亲切感”。(关心学生) 对子路:提醒其注意“好勇”。 对颜渊:“天丧予”之悲痛。 对伯牛:“斯疾”之叹。 对子游:莞尔 • 3.具有“崇高感”。(学生赞颂) 颜渊叹圣 子贡驳武叔
• 朱熹言:“此颜渊深知夫子之道无穷尽,无方 体,而叹之也。” • 朱熹言:“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 也。”
循循善诱
高不可及

19-23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 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 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 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 不亦宜乎!” • 19-24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 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 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 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 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