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廖浡霖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廖浡霖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自开科举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教育就是读书,而考中科举就是读书的唯一目标与意义。
当下亦然,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是让他(她)考上大学甚至更高学历,最后挤进去所谓的上流社会,赢取优质的生活。
究其因由,其根本之根本来自于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对劳动力的报酬严重不平等!读书是进入垄断阶层的入场券,社会呈单极发展,且分化日趋严重。
相同的劳动力付出,其报酬相差之巨大无以形容。
某些工种,如清洁建筑家政等,工作又脏又累,但单位时间的收入却是其它工种或管理层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到了现在,资本拥有者或所谓高级管理人才又更进一步垄断财富,中产阶级受到更严重的压榨,以至社会底层所谓靠手而不是靠“脑”吃饭的人更难以从中产阶级的指缝里分得必须的生活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基本的谋生,无怪乎家长要逼迫孩子上名校,考大学。
现在甚至说大学文凭也不值钱了,要硕士博士,留学...对于没有钱和权的家庭背景的人尤其如此。
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让人心酸的惨剧不断发生,不知能否警示那些忙着圈地盖楼大把花钱却在奖助学上面哭穷的高校?近年来,硕士生和博士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断出现。
近日,复旦大学44岁的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留下破碎的家庭和尚未完成的论文撒手人寰,而他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需要兼职讲课挣钱。
很多人认为这些投身研究却草草结束生命的学生存在身心上的各种问题,并觉得他们在困难面前的承受能力太差,却忽视了研究生(Q吧) 教育制度上的缺陷。
一个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自由。
以笔者就读博士的澳大利亚为例,永久居民和公民读博士免费,最长可以用八年的时间完成,并且可以延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时间压力。
当中只有一部分学生从本科开始不间断地读到博士,而很多人都是工作了多年之后才重回大学校园,心智更为成熟稳重,更清楚理解博士学位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读博士本身是一个机会成本非常高的行为,很多时候意味要放弃优厚薪金或者现有的职业机会。
为此,对于优秀的学生,澳大利亚政府和大学有各种奖学金予以支持,最低标准是能够免除一个两人家庭在读博期间的经济忧虑,而且一切研究上面的支出,学校都会全盘负责。
在选题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完全不需要跟随导师的课题或研究项目。
我的博士同学中有不少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位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六十多岁的老者。
对于他们来说,读博士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生选择。
尽管历尽艰难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也只是求知之路里面的一段旅程而已。
但是在中国,读博士往往被解读为通往更高社会地位的通行证,或者是在当今劳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的门票,从而被赋予了超出学术范畴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必须忍受非一般的压力。
事实上,很多博士生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和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孤苦伶仃等同起来。
李开学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是如何得捉襟见肘,这甚至连上海市的低保线都达不到。
可以想象,李开学因为这个延期的博士学位受着怎么样的折磨!将学生定义为学术苦行僧的角色是由“学海无涯苦作舟”式的传统文化决定的。
反思中国教育

反思中国教育“教育是把双刃剑。
好的教育,让人走向睿智;反之,让人愚昧,而且愚昧得不可理喻。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铸就精神!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而学会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根基,要有民族文化的根基。
爱国主义教育,应是教育的主要内涵;为祖国服务,应成为受教育者求学的最大动力!”郑强教授在演讲中这样讲到。
国家谈教育,社会谈教育,教育究竟“教”的什么?“育”的什么?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灌输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铸就精神。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的教育要跟随着学生的思想“随机应变”。
我们的学生多为一些追赶潮流,视时尚为生命的“前卫”少年,他们嘴上喊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口号,忘了孝敬父母是做人最根本的道德观念。
可以想象到——父母都不爱,又怎么会爱别人?如何纠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成了现在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般认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一、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
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
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
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个人要求得到他们或集体的承认、尊重的情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
中国教育史反思报告

中国教育史反思报告引言中国教育历史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不禁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中国教育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发展的脉络和本质,寻找未来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向。
本报告试图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反思,揭示过去教育中的不足与错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部分:传统教育的局限1.1 重印诗书,忽视实践古代中国教育以经世致用为宗旨,追求个人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践教育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教育主要注重经书的传授和背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观念使得教育过于理论化,学生缺乏应用知识的能力。
1.2 学科划分的过度专业化传统中国教育过于侧重对学科知识的划分与教学,导致专业化过度、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学生的学习重点对特定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
这使得学生在专业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却无法跨越学科间进行综合思考与创新。
1.3 标准化教育的限制中国教育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一直以标准化教育为主导。
标准化教育使得教育过程变得僵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需求。
学生在全面素质发展上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培养。
第二部分:教育体制的问题2.1 西化弊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本土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西化过程使得我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教育哲学,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这种盲目模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体制的发展。
2.2 教育资源不均衡中国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地理、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教育机会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这使得孩子之间的机会均等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2.3 教育评价体系的弊端中国教育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主要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追求分数而忽视了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第三部分:历史走向的启示3.1 倡导实践教育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我们需要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大中国教学反思

大中国教学反思在全球化的今天,大中国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语言教学,还包括了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对大中国教学进行反思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大中国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语言的教授。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面临发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实践能力。
其次,文化教学是大中国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博大精深。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节日等,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然而,文化教学也面临着挑战,如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解和偏见。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文化敏感性,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再者,历史教学在大中国教学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悠久,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在教授历史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教训,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地理教学也是大中国教学的一部分。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
教师在教授地理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在教学方法上,大中国教学需要不断创新。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教师应该采用更加互动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研究、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此外,教师在大中国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评估和反馈。
70年代中国的制度

70年代中国的制度摘要:1.70 年代中国的制度背景2.制度对经济的影响3.制度对教育的影响4.制度对社会的影响5.制度的演变与反思正文:70 年代中国的制度背景20 世纪70 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社会逐渐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
然而,在这个混乱的时期,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为今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制度对经济的影响在70 年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还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对生产资料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对劳动力、资金、资源等进行统一调配。
尽管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
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在70 年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大影响。
教育被政治化,全国实行“停课闹革命”,导致大量学生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然而,在这个时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为今后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制度对社会的影响70 年代的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动荡和混乱,导致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同时,由于制度的僵化,社会缺乏活力,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但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制度的演变与反思随着毛泽东主席的逝世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的制度开始发生了演变。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逐步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度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

前沿视点QIAN YAN SHI DIAN中国教育现状及反思何国凤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省南昌市 330022)摘 要:本文首先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教育目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家庭教育被忽视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根源探析,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 根源 原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重视教育,制定了促进教育行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比如:九年义务教育法。
让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中国教育取得重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1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代中国,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十九大报告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深入贯彻政策,这些政策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但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仍然是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学校的老师大多身兼多职,需求大于供给。
老师数量少,优秀数量少。
而城市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老师,在家还有家庭教师;有些农村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天不亮就开始走路上学。
城市学生可以乘坐各类交通工具上学;农村学生的教室一言难尽,有些学生甚至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城市的学生拥有了许多优秀的资源,家里有手机、电脑、iPad.因此,城市和乡村教育在教育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有较大差距。
1.2 学习时间过长现在许多老师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采取利用晚自习延长学习时间,增加教育时间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许多学习错误的习惯难以纠正,为了快速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超越其他人,增加学习时间是一个“明智之举”。
学生和老师普遍认为学习时间延长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关于中国教育的反思

关于中国教育的反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在这响亮口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事实真相?毫无疑问,中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是有问题的。
我们经常看到教育的不公,而且可能是其主要的受害者。
根据所见所闻及体会,教育的错误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规划好孩子的未来,不因孩子的意愿而改变。
这种教育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完成他们年轻时未完成的愿望或梦想,让孩子去满足自己人生的遗憾。
由于这种想法并非出于恶意,他们经常会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是为孩子着想。
但往往事与愿违,造成难以想象的结果甚至是灾难。
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孩子的想法。
而孩子的未来由他们自己去走,理应拥有权力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如此一来,双方冲突与矛盾在所难免。
第二种,不管不问,听天由命。
这种教育是对孩子的极其不负责任。
作为家长,采取无视孩子成长过程的态度,目的可能是为了减少自己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或者是,积极一点,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他们自己锻炼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但是,他们是否应该向孩子稍微说明一下,以免产生误会?在无形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
孩子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生活便缺少了那份特有的属于自家的温馨与幸福。
生活更加无味,更加单调,留下的恐怕只有家长们年老时的一声叹息了。
第三种,表面上不管不问,实则格外关切。
这种教育的普及程度与范围比前者要大得多。
也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这种教育方式的采用,对于家长来说,一般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动原因。
家长不愿干涉孩子的成长过程,想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与自由。
在他们看来这是比较明智的。
二是被动原因。
家长非常原因帮助孩子,替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
但由于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只能是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对于某事,他们几乎是一点也不知道;但对于是否应该做某事,他们却坚决反对,且理由若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问:大多数人存在于这个社会,靠的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我一直认为找规律就是找共有的性质,所以从动物身上去找人类身上最原始的存在意义是个不错的办法。
那么,动物存在于动物的社会,靠的是什么?答:靠的是它们所擅长的,当它们失去了其擅长的,就会被淘汰。
这是它们的共性。
所以,大多数人立足于社会,靠的是自己的擅长或是优势;但人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不同,人的社会不只是立足那么简单。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立足,靠的是他所擅长的,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还是要看他的劣势有多大。
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决定一个人到底可以走多远。
问:大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传道授业!
人的擅长和思想从何而来?是学来的。
在哪学的?以我的经验,不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真正给大多数人以生存技能和人生态度(专业知识,眼界眼光见识等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场所,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社会。
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本质目的,大学教育和学习不能偏了这个。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能让学生学得属于自己的本领,形成自己思想的大学就
是好大学。
具体方式方法呢?答:提供随时随地、自由地进行交流、碰撞、争辩的环境,因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相互学习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因为动物们在竞争中掌握生存技能,这同样适用于人。
其实人的很多问题很简单,只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原始的、简单的一面,才显得复杂。
现在有一个矛盾,上课交流与课程进度在时间上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上课过多的交流会影响课程进度。
其实,若上课的模式定格在以交流为主而非以老师讲课为主,那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指定内容。
交流、思维的碰撞。
随时随地地争辩,有这样的氛围的大学才叫好大学。
问:高考制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高考其实是一次社会大分工,它筛选的不是人才,而是苗子。
现在,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加初中高中六年共十五年,选苗子选了十五年,这是在嫌人生太长。
再者一个人形成性格和三观的十七八岁都是多是在上高中,高中的生活单调、乏味,所以有了许多性格缺陷和三观不全的人,我就深受其害。
再者,再过几十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缺失,社会压力巨大,一个人读完博士,少说也是二十七八,那时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将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没用的上学时间太长,没有的课程太多,这些课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进步。
设计一下,小学改为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专科四年,本科五年,这样,读完博也就二十五六,早点参加工作,在社会中学习,多好。
高考该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前的教育以教人做人为主,高考之后的教育该以教人做事、教人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为主,说的明白一些,就是要让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反省,会总结,对事物能够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