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 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作者:————————————————————————————————日期: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老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正。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消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哀去世。

她的老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答复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2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李尔王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李尔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尔王读书笔记1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通过王国的衰败和所谓的正义无法实现
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背叛和疯狂的主题。

在阅读这部戏剧的过程中,我从中得到了
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权力会导致人性的堕落。

李尔王渴望权力和控制,但他的盲目和高傲最终导致
了他的垮台。

在他失去王位和家人的同时,他也逐渐失去了理智。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它会导致灾难。

其次,背叛是一种常见的人性弱点。

在《李尔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人不断地
背叛主角。

女儿康狄丽亚是唯一站在他这边的亲人,其他人却争权夺利,出卖了自己
的家庭和国家。

这再次让我意识到,背叛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弱点,而且
往往是出于私利而产生的。

最后,疯狂是一种以及艺术手法。

在李尔王经历了种种苦难后,他逐渐陷入了疯狂的
状态。

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疯狂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这让我明白了疯
狂可以是一种逃避现实、扭曲真相的方式,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深刻体会到权力、背叛和疯狂是无法避免的主题。

这个故事
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权力、减少背叛行为,以及更加理性地面对现实。

同时,莎士比
亚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这些体会和心得对
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篇1:李尔王名著阅读笔记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

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

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

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

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

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我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我错在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仅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

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明白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

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有感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最喜欢也觉得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属《李尔王》了。

《李尔王》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使得李尔王陶醉在这种夸奖奉承中,醉得飘飘然,醉得不知所以,于是决定把国土分给这两个女儿。

然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驱逐。

但东边不亮西边亮,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国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

于是两个女儿开始虐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李尔王,最终李尔王终于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经过这件事情,李尔王总算看清了到底谁好谁坏,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
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两人为了埃德蒙而互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好结果。

但不幸的是,讨伐的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

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这部剧成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而我看完这部剧的原著,最重要的感觉就是的的确确是悲剧,而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部剧里面每一个人的情感、本性和善恶。

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点儿不错,所以在这部剧中,针对每个人的人物性格本性分析,我有我自己的愚见。

首先来看看贯穿全剧的男主人公,年迈的不列颠国王李尔。

看过许多针对《李尔王》的评价的文章,大抵都是如此: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

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其实在我看来,
这样子的评价不是很客观,但无可否认这样的评价也有其合理之处。

就我个人认为,喜欢受到表扬,被赞美,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但这如果过度的话就是一种缺陷一种病,但也许会是全人类的通病,而不是仅仅针对戏剧男主人公李尔王,我承认,李尔王最终有如此凄凉的下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喜欢溢美之词,虚荣心过强,不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这个缺点几乎我们整个人类都或多或少有点,更何况人家李尔王是堂堂大不列颠之主,君王大抵如此,功成名就之后尽是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所以,这个还是值得原谅的。

再看李尔王流落荒郊时,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但从李尔王的角度看,这件事有间接反映其实李尔王还是一个爱人民、善良、淳朴的君主的。

总之,最后李尔王的悲剧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因,而是与当时社会背景、人品行不端、个人自我崇拜膨胀而成。

然后看看李尔王的三个女儿。

首先,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绝对是两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
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

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或许这是第她们的报应吧,针对这两个女儿,和所有评价一样,绝对是差评,无需多说。

同样,针对美丽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依然没有任何话好说,她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不计较,如此的美丽,这是所有看了《李尔王》作品的人都认为的。

真挚诚实的考狄利娅,有着一种不畏的精神,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她深深地明白如何做人,如何才算真正爱一个人,所以,她一点儿不害怕自己被驱逐,她只是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而不是和两位所谓的姐姐臭味相投沆瀣一气,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现代人必须好好学习。

再来,值得深讲的便是最坏的最耍手段的格罗斯托的的私生子埃德蒙,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对于这种人表示鄙视不多说,或许因为他是私生子受了别人的白眼,心有不甘,可是这种不甘绝对不是以这种形式表现的。

再来是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
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考狄利娅求救。

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他真的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人,可是,扪心自问,现当代,这种人还有吗,很是寥寥无几啊。

针对这部戏剧,我感触最深的几位人物即是上面列举的,或许还有感动我的人物,比如埃德加等等,但是个人认为最具现实意义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上述人物,我们,现代人,据对不要像李尔王那样虚荣心过度,绝对不要像两个女儿一样没有根本没有人性可言,更不要像大奸大恶的埃德蒙一样,害人害己,我们应该向美丽可爱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一样,坚持自我原则,懂得宽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