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合集下载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摘 要 :本 篇 借 助 亚 里 士 多德 悲 剧 理 论 中 的 “ 塔 西 斯 说 ” “ 卡 悲 剧的情节”和 “ 过失说”对莎士比亚 的四大悲剧之一 《 尔王》进行 李 分析,从人物性格 ,情节环境和 悲剧的社会作用几个角度展 示 《 尔 李 王 》悲剧感产生的途径及 原因,并力图通过对这三方面的分析 帮助读 者对 《 尔王 》有更深入 ,全面的了解= 李 关 键 词 : 亚 里 士 多德 ;过 失说 ;卡塔 西斯 说
A s a t: <Ki e r i o e o h ke p a e’ Swe l n  ̄ i b tr c ng L a > s n f S a s e r l —k o vl ta e is Th a e e o i t r e w he t g c am o p e e f r d i rg de. e p p rt st n epr t i r ho t r i t s h r o me n a <Ki g Le r fo t p r c fAr t t n a > r m he a p oa h o i o l s e’ st r e p a h o i swh c h e ly t e re ih ae ‘ r g cf w” r ‘ a i a t l

“ t ass’ n Ka h ri ’a d “ rg c p o ” t i l有 着他 那个 时代 的共 同特 色 ,义有 着他 自 己 的独特风 格 ,无论 是在 思想 内容 还是 在 艺术技 巧上 都有 着他 自 己的特 征 。他 的悲剧 所反 映的人 生和 社 会 问题 ,往 往超 出 了他 自 己民族的界 限而 成为全人类共 同关心 的命运 ,它 的典 型意义也扩及 到每一个人 ,它 的主人公 的所 想所做似乎 就是我们 自己的想法和行 为 ,不管是真理还 是谬误,不管 是优点还是 过失 ,似乎我们 人人都 有份 。所 以他的悲 剧特 别能震撼每 一个人 的心弦 ,具有 无穷的艺术 力量 。 《 李尔王》是莎 士比亚著名 的四人悲剧之 ,它给我们 提供 了一个完整 的时代标本 ,一个全面 的社会模型 : 由个人到家庭 再到 国家 的社会 纽带完全断裂 ,正义和美 德受到挑战 ,价值观念受 到怀 伯爵 由于倒 行逆 施 而 自食其 果 。李尔 疯 了,倒 清醒 了 ;格罗斯 特 瞎 了,倒开 了眼 ( 后来 说 “ 他 我有 眼睛 的 时候 倒载 了筋 斗 ”) 。 疑和否定 ,什 么人伦纲常 、道 德法律都无情 地遭到破坏 。 全 剧有 两条 平行 的故 事线 索 。主线 索讲 述 的是古 代不 列颠 国 他 们转 过来 都靠 向了考狄 利娅 ,爱德加 一 边 。这些 故事情 节都 属 王李尔 年老 昏聩 ,要 根据 爱他 的程度 把 国土 分给 自己三 个 女儿 。 于 “ 隐秘发 现 ” 。 “ 然转 变 ”和 “ 突 隐秘 发现 ”是伴 随着 而 来 突然 转变 ”是 “ 隐秘发 现 ”的结 果 , “ 隐秘发 现 ”是 “ 突 长 女高 纳李 尔和 次女 里根 都用甜 言 蜜语 哄骗 老人 ,唯独 小 女儿考 的, “ 狄利 娅 讲 了老 实 话, 说 “ 爱你 只是 按照 我 的名分 , 一分不 多 , 然转 变 ”的基 础 。这 两者 都将 极大地 有助 于 发挥 悲剧 怜悯 与恐惧 我 分不少 ”。李尔 一怒 斥逐 了小 女儿 ,将 她远 嫁法 国 ,把 国土平 的情愫 ,它们是情 节乃 至整个 悲 剧中最 重要 的因素 。 分给 了两 个虚 伪 的女儿 ,结 果 自 己却 受到 两个 女 儿无 情 的怠 慢 , 部 打动人 心 的伟 大 悲剧作 品 ,它 的悲剧 效果 除通 过使 观众 怒 而跑 到 了暴 风 雨 中的荒野 ,与乔装 疯 丐的爱 德 加为伍 。后 来 产 生 “ 悯与 恐惧 ”的 悲剧情 愫 来实 现外 ( 现途 径上 面 已作阐 怜 实 小步 儿从 法 国兴师来 讨伐 ,终于父 女相 见 ,但是 英法 两 军交 战, 述 ),人 物性 格的 设计 与故 事情 节 的铺陈 对悲 剧效 果 的产 生 也具 法军 战败 ,考狄 利亚 被俘 ,不 久被 爱德 蒙密 令缢 死 ,李尔抱 着 她 有 重要 意义 。 的尸体 在悲 愤 中疯狂 而死 。另 一条 次线 索是 葛罗 斯特伯 爵听信 庶 亚 里 士 多 德指 出悲 剧 主 人 公 性格 上 的弱 点 或 与环 境 不 相 符 子爱德 蒙 的谗言 ,放逐 了长子 爱德 加。后 来 由于 他 同情 李尔 , 被 的 优点 ,给 他们 的生 活带 来痛 苦 ,在他 们 的 内心 造成 混 乱并使 他 挖 去双 目,在野 外流浪 时遇 到沦 为乞 丐 的儿 子爱德 加 , 由他 搀扶 们 犯 了错 误 。结 果他 们 的努力 ,他 们 的伟大 ,一 切都 是徒 然 ,尽 前 行 ,却不 知搀扶 他 的就是 被 自己赶 出 门的儿 子 。庶孑 爱德 蒙继 付 东流 ,给人 留下 的只是 怅惘 ,深 思和 无 限沉痛 的悲 剧感 。这 也 承 爵位后 , 同时与 李尔 的长 女 、次女勾 搭 ,害 得她 们争 风吃 醋 , 正是 莎= 比亚 所说 的 “ 美德 的误 用会 变成 罪过 ”而造成 的 悲剧 。 相互 残 杀,最 后次 女被 毒死 ,长 女谋 杀亲 夫 的阴谋 败露 后 自杀 。 本篇 借助 亚里 士多 德 的悲剧 理论 中 的 “ 塔西 斯 说 : “ 卡 ’ 悲剧 的情 爱德 蒙受 到爱德 加 的挑 战,在 决 斗中被 杀 。悲剧 给我 们展 现 的是 节 ’ 和 “ ’ 过失 说 ”对 莎 士 比亚 的四大 悲剧 之一 《 尔王 》进 行分 李 个残 酷 的野兽 的世 界 ,充满 着 阴谋 、恐怖 、残 杀 、混乱 和忘 恩 析 ,从人物 性格 ,情 节环 境和 悲 剧 的社会 作用 几个 角度展 示 《 李 负义 。他 的悲剧 性 强烈 的冲击 着每 一个观 众 的心 灵 ,使其 产生 共 尔 王 》悲剧 感产 生 的途径 及原 因 ,并 力图通 过对 这三 方 面的 分析 鸣,达 到伟大 悲剧震撼 人心 的效 果 。 帮助 读者 对 《 李尔王 》有 更深入 ,全 面 的理 解 。 美 是衡量 悲剧 艺术 价值 的最 根本 的尺 度 。莎式 悲剧 表现 的 是 强 者毁 灭所 带来 的震惊 和恐 惧 ,是悲 壮美 。按 着亚 里士 多德 的理 参 考 文 献 1张泗 洋. 莎士 比 亚 戏剧 研 究 , 第 11 ,时代 文 艺 出版 社 ,19 6页 91 论 ,悲剧 应该 带来 恐惧 和怜 悯 ,莎式 悲剧 人物 象参 天 的大树 ,伟 f『 岸 崇高 ,令 人 敬仰 ,但忽 被 雷 电击 倒 ,何其 悲壮 ,令 人 惊骇 。针 【] 马 斯 ・ 奎 那 . 里 士 多德 十 讲 , 第 1 l , 中 国 言 实 出版 社 , 2托 阿 亚 1页 ) i 对悲剧 所 引起 的情 绪化效 果 ,亚里 士 多德指 出 悲剧 “ 是对 一个 严 2(03. 肃行 为 的模 仿 ” ,在 形象 上 ,这可 以引 中. 出两个 方面 的 内容 :第 【 谈瀛洲. ni s r fS ae er rii 3 ] A Co c eHioyo hk s a C t s s t p e i cm,第3 页,复旦大 8 05 悲 剧 中的人 物必 须是 高 尚的 ,充满 英雄 主义情 怀 ,他 们应 该 学 出版 社 ,2 0 表 现得 比一 般人 要好 :第 二 ,根据 好人 不得好 报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作者:王孟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李尔王》广泛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悲惨经历超越了莎士比亚笔下所有悲剧人物的遭遇。

莎翁所创作的《李尔王》糅合了多种因素,形成了难以言尽的悲剧文学效应,闯入了读者心灵最隐蔽的地方。

本文以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悲剧为线索,解读《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艺术一、悲剧《李尔王》的基本情节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以伦理故事而驰名的《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曾经他血统非常高贵,地位极其显赫。

而当这位国王步入年迈,他秉着生性多疑的特点,决定将他的国土按照其女儿对自己的爱来进行划分。

这位国王父亲感受到的只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极其夸张的爱,并且这位父亲非常喜欢这样的夸张;而当他诚实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很真诚地说实话的时候,李尔王却因此而发怒,这位小女儿将爱平分给父亲和丈夫,换来的却不是领土和继承权,却落得了一个远嫁法兰西的下场。

小说中傲慢的国王父亲,也被大女儿与二女儿逐出宫门,在这样境遇下的国王渐渐丧失了意识,成为疯子。

戏剧主人身上表现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主旨,即普通人的个人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主权相互交织在一起。

李尔王其实在读者心目中更是那些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无名小卒的典型。

从整个戏剧情节来看的话,人自古就喜欢甜言蜜语的阿谀奉承之词,而喜欢说实话、敢说实话、不会溜须拍马的人通常都发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悲剧。

该剧既写了弑君杀主、谋权篡位、正邪相互争斗的政治黑幕;还写了权利偏执引至的儿女忘恩负义的家庭悲剧;同时还包括了李尔王这类的将人格不断异化而最终导致的悲催遭遇。

透过对该剧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莎士比亚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以艺术性视角去审视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这一角色是莎翁笔下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最终导致其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昏庸暴戾、理性不断丧失,最终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019[摘 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悲剧作品,在“叛离”与“回归”的矛盾转化中讲述了骨肉离散、秩序混乱的故事。

“叛离”与“回归”包含了人的认知、人的本性以及社会秩序,即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从表象上看,《李尔王》的结局是亲人阴阳两隔、社会混乱无序,正义没有得到声张,邪恶没有得到惩治,悲剧性强烈而深刻;从实质上看,《李尔王》则是在彻底的悲剧中注入了理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叛离”到“回归”的故事转向与人文书写。

[关 键 词] 《李尔王》;莎士比亚;人文精神;悲剧内涵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邵明洁莎剧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极致。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将人性中善良与丑恶的成分无限夸大,构成性格极端的两方人物。

小女儿考狄利娅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大女儿高纳里尔与二女儿里根则是邪恶与黑暗的代表。

站在天平两端的人物,其性格的迥异与价值观的差异使戏剧无法如同静静的湖水缓缓流淌,反似波涛汹涌的大海风暴不断汹涌。

戏剧从李尔王给三个女儿分配财产开始,天平的两端便发生激烈晃动,在动荡之中人与社会皆发生叛离。

一、人与社会的双重叛离(一)性格扭曲与认知迷茫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富有威严的,一个眼神就令臣兵胆战心惊、惊恐不已,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响应、无人不从。

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令人信服的,肯特伯爵与格洛斯特伯爵都对在位的李尔王充满敬意,对现有的秩序感到满意并且坚定维护。

然而,正是因为出生时便身在高位、在位时能叱咤风云,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李尔王的人性便逐渐扭曲,美好的品质也转变成邪恶的品格,人性的美好发生叛离。

扭曲性格的背后则是自我认知的迷茫。

“国王的两个身体”在英国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

国王有两个身份,一个为政治身份,一个为自然身份。

李尔王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他将政治身份与自然身份混为一谈。

一方面,政治身份的权威延伸到自然身份中,对于女儿更多的是国王的专制而非父亲的慈爱。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根源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根源

文艺理论34摘要: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悲剧的人生必然有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因素,包括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比如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平日里就独断专行,刚愎任性,一意孤行,爱慕虚荣,当自己失去权势沦为平民时还不能够及时认清形势,善恶不分,难辨忠奸,不肯从自己构筑的美梦中醒来,一心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终难免众叛亲离,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关键词:戏剧;悲剧;情节;根源回顾《李尔王》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我们不难判断李尔王之所以落得悲惨凄凉的人生结局纵然有一部分社会原因和人性丑恶的因素,但是不得不说从根本上而言倒不如说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意孤行、偏听偏信、目中无人盲目自大造成的。

与其说他输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的错误判断,更不如说是输给了不理性的自己。

自己的困境是自己一手酿成,所以最终只能自己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剧中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用抹了蜜的言语哄骗他开心,在读者眼里看来也许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在老眼昏花爱慕虚荣的老李尔听来却是极度的自慰和满足。

生性耿直直来直去的小女儿既不懂得花言巧语,也不会溜须奉承,所以直接回答父亲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孝敬父亲。

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一颗真诚的心以外实在找不出可以讨父亲欢心和满意的东西。

剧中与小女儿同样性格的还有朝中大臣肯特,因为直言纳谏而让李尔王不容,所以两个人同样遭到驱逐,这样的两个人非但没有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怀恨怨恨,相反还以德报怨,他们想的是一方面等待李尔王的回心转意,一方面等待时机报效国王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责任。

最终,一无所有的李尔王幡然醒悟,然而一切已经悔之已晚,他的内心里充满屈辱、悔恨和自责,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包括与女儿的亲情和自己的王位、尊严,有些错误也许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的错误一旦铸成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所以在痛苦、无助和无望中老人孤独而凄凉的死去。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悲剧《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

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

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两种。

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衷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

戏剧《李尔王》中的柯第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很深沉。

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

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在戏剧《李尔王》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具有缺点与优点。

例如,柯第丽霞虽然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与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故事。

《李尔王》--一曲人文主义的悲歌

《李尔王》--一曲人文主义的悲歌
【 中 图分类 号 】G 6 3 2 【 文献 标识码 】A
流离失所 , 为 了争 风吃醋 不惜设 计谋 害 自己的 丈夫 , 最后 互相 残杀 。 爱得 蒙为 了 自己的利 益和 欲望 陷害 自己的兄 长和父 亲 ,置父 兄于死 地 而 后快 。这实 际上 间接地 隐射 作者 创作 的英 国现 实伴 随着 社会 矛 盾 的激 化 ,对于 权钱 欲望 的膨 胀一切 都 乱了套 ,一 切都 被颠 覆 ,这 真是 一个 颠倒 ? 昆 乱 的时代 ,一 个多 灾多 难的 世道 。这 时候人 文主 义 宣扬 的平 等 自由博爱 尊重人 的价值 观念 都荡 然无存 。 正 是这些 反面性 的人 物造 就 了反 面性 的环境 和成 全 了李 尔 的性 格 的完善 丰 富。这 些反面 人 物 中的勾心 斗角 让我 们见识 到那 个社 会 比如 悲剧 中的 哈姆莱 特》 、 《 李尔 王》被 誉 为 “ 最伟 大诗 人 的最 的一 隅 ,具体 地说 在剧本 中,真 是这一 群 口蜜腹 剑的 人们大 谈高 调 伟 大 作 品” ( 袁世 美 《 李尔 王》 戏剧 高潮 的艺 术特 色 ) ,就 以 《 李 迎合 了李 尔 的虚荣 需要 ,加 重 了李尔暴 君与 昏庸 的倾 向 ,当他一 无 尔王 》 为例来 分析 其作 品中表达 的 人文 主义理 想 的悲歌 ,即作者对 所有 时他 们对 于他 的态 度 又将其 推到 一个性 格 中的对 立面 ,让 我们 于那 个 多灾 多难 的社 会 的揭露 。下 面我将 着重 从其 作 品 中展 示 的环 看 到不一 样 的李 尔 ,他 那 隐藏着 的未被 发掘 的一 面恰 是高 尚 的人文 境 以及 李尔 王等 人文 主义者 的幻灭这 一 角度来 分析 作 品 中表 现 的人 主 义者 的一 面被 显露 出来 ,真不 能不说 是 时代 的悲哀 。 因为只有 当 你 一无 所有 失去 时 ,你 才认 清你 那难 能可 贵 的品质 ,这 时就是 你想 文主 义 的悲剧性 。 悲剧 《 李尔 王》 讲述 了主人 公李 尔悲剧 性 的一生 。李尔 错误 的 要 重新 夺 回你本 来应 该有 的一切 也是 要付 出惨 重 的代 价 。而且 还不 听信 了两个 女儿 的谄媚 之 言 ,把不 善言 辞 的小女 儿赶 了 出去 ,结 果 定成 功 ,就 如 文 中的李 尔想要 发兵 取 回他失 去 的一 切 ,但是 身体 遭受 两 个大 女儿 的冷 落和 愚 弄 ,沦 落为 疯癫 的乞 丐 。最 后和 小 女儿 已老 已没有 了年 轻 时的气 魄 。时不待 人 ,只能诅 咒 ,尽管 其小 女儿 团聚但 是却 又不 得不 面对 心爱 的小 女儿 死去 的现 实 ,尽 管 看清 了现 发兵 但是最 后还 是 以失败 告终 ,因为 这 时恶 势力 已经强 大到 不是 仅 实 也知道 自 己该拥 有什 么 , 但 是一 切都 已经完 了 。 李 尔拥有 权力 时 , 凭善 良的力量就能对抗的地步。当李尔忏悔时我们又可以间接地推 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 断 出那时 的宫 廷 : “ 他们 像狗 一样 向我谄 媚 ,说我在 没 有 出黑须 以 愎 自用、盲 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 前就 已经 有 了白须 ,我说 一声 是 ,她 们也 说一 声是 ;我 说一 声不 , 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一开始 ,剧 中李尔是一个一人之上的王 ,他 她们 就应 一声 不 ;当雨点 湿 了我 ,风 吹的我 的牙齿 打颤 ,当雷声 不 专制 ,眼里容不得任何人对他的非议 ,耳朵里只喜欢听到赞美 ,甜 肯 听我 的话平 静下 来 的时候 ,我 才发现 了他 们 ,嗅 出他 们 。算 了 , 他们 不是 心 口如 一 的人 , 她 们把我 恭维 的天花 乱坠 , 全然是 个谎 言 , 蜜 的话 语 。也正 如此 ,他看 不 清事 实 ,奠 定 了悲剧 的底子 。 个 发起 烧来 我就没 有办法 。 ” 当失 去王 权后 的李 尔被 两个女 儿拒 之 r - J # b 后 ,他开 始逐渐 地清 醒 ,对 人 类 的绝望 和诅 咒 ,他指 责女 儿 的忘恩 负义 : “ 让 她 的下贱 他 在最后 见到 小女 儿 当着 他的 面承认 了 自 己的愚 蠢并 恳求宽 恕 的 肉体里 永远 生 不出一 个子 女来 抬高 她 的身价 ,要 是她 必然 生产 , 在这 里 把遗 失掉 的父爱 再次 拾起 ,真 是爱之 光 的挥洒普 照 。他 的不

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悲剧意义

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悲剧意义

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悲剧意义作者:宋迎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莎士比亚作品中,《李尔王》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作品以一出伦常悲剧,来展现权力欲望给人带来的残酷与绝望,本文从《李尔王》的悲剧成因,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与家庭因素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分析这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人伦颠倒、亲情错位的社会现实,来探讨《李尔王》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伦常秩序[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前言:莎士比亚《李尔王》作品中,通过李尔王的悲惨遭遇,阐述了一个亲情与谎言、真实与虚伪、权力与虚妄,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伦理故事。

这部作品中,李尔王的遭遇的悲惨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任何悲剧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将世俗的权力与亲情的错位相互糅合,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悲剧性,这一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也使得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高峰。

一、《李尔王》的悲剧成因(一)社会因素莎士比亚创作《李尔王》的年代在1605年左右,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盛行,王权与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短暂联盟正在逐步瓦解,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正在一步一步恶化,这时期的莎士比亚作品,往往更加反映出社会的矛盾,作品悲观而阴郁,一改前期《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皆大欢喜》等作品欢快明朗的风格,转而开始对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批判。

作品中,李尔所统治的王朝独裁而专制,有着腐朽的社会秩序,莎士比亚利用李尔王以国土等政治利益,强迫女儿们表達对他的爱,来阐述这样混乱、离散而又荒谬的世界。

在作品中,李尔王将国土与权力分给大女儿和二女儿,导致自己大权旁落,随后李尔王在两个女儿封地上所遭受到的冷遇,也正是这种混乱秩序的表现。

可惜的是,直至最后的疯癫而死,李尔王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导致这样遭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社会因素在人物角色上的映射[1]。

(二)心理因素作品中,李尔王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按两条线索发展故事。

主线是李尔王放下王权感悟亲情,最终才懂得小女儿的爱。

暗线是爱特门设计陷害兄弟埃特加和父亲葛罗斯托,却自取灭亡。

故事开头是李尔王欲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分封他的国土。

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女儿吕甘和贡纳梨竭尽敬爱之词来向父亲李尔王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小女儿科第丽霞听到姊姊将她们对父王的爱说得天花乱坠来讨好父王,选择默默地爱着。

李尔王十分愤怒,和科第丽霞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

肯脱为此事进谏,也被驱逐出境。

李尔王带着一百位士兵去到贡纳梨处居住,但贡纳梨要求减少他的扈从的人数。

李尔王知道贡纳梨并非真心孝顺自己时,懊悔之前如此对待科第丽霞。

他打算到另一个女儿吕甘那,结果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怠慢。

李尔王愤而出走,葛罗斯托不忍心他流离失所,给予他帮助。

先前设计陷害哥哥埃特加的爱特门得知父亲帮助李尔王,决定告诉贡纳梨和吕甘,企图继承葛罗斯托的爵位。

科第丽霞得知父王的现状,率法国军队拯救父王。

不料,父女俩双双被俘虏。

爱特门暗传命令杀死科第丽霞。

李尔王得知科第丽霞的死,悲痛万分,抱着科第丽霞死去。

爱特门同时勾引贡纳梨和吕甘,两姐妹互相残杀,贡纳梨毒死妹妹吕甘后,绝望自杀。

而爱特门在与兄弟埃特加的决斗中死去。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李尔王对权利与爱的错误理解。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坚持最正义的事情,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他的决定和所作所为绝对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利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样一个办任何事都极其容易的国王,他的决定无疑是灾难性的。

他分国土时表示,谁最能表示对他的爱,就能得到最大的优惠。

此时的他希望用权利的给予来换取女儿们的爱,但他得到的不过是表面敷衍的尊敬。

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他在处理国家之事时说一不二,他以为失去权利后的他仍能享受作为父王的尊荣。

得到国土后的贡纳梨和吕甘撕下面具,卸下浮在嘴边的爱意,无理地怠慢李尔王。

其实不奇怪,一直拥有话语权的李尔王认为权利当然能换来爱,致使权利旁落,敷衍做作的女儿得到了想要的自然不再花费力气装出敬爱父亲的模样。

只是刚愎自用的李尔王甚至不允许女儿说不好听的话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科第丽霞的这番话激怒了李尔王,怒火中烧的他决定与她断绝一切关系。

李尔王迷信王权,更迷信父权,他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至高无上的王权,无法相信科第丽霞说这番话的真实含义。

悲剧性也在于在爱恨争夺中有人性的毁灭,也有人性的光辉,这充满了对人性的拷问。

在欲望得到填满的同时,欲望也在壮大,以至于淹没了他们。

贡纳梨和吕甘以谄媚的姿态讨好李尔王,得到好处后,想减少李尔王的扈从的数目,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他无所容身。

姐妹俩对爱特门产生好感,背叛丈夫的她们从暗中相斗到最后姐姐毒杀妹妹后自杀。

权利与爱的争夺中,她们失去了理智,突破了底线,“非人”也。

人性泯灭的除了她们还有爱特门。

爱特门是私生子,从小就没能享受和哥哥埃特加同等的权利,还经常被别人在背地里指手画脚,他的憎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设计陷害哥哥决心让哥哥死去不禁让人心寒,当他发现父亲葛罗斯托帮助李尔王并向贡纳梨和吕甘举报他,企图借他人之手杀死父亲,夺取一切时,毫无疑问,他已是“非人”。

在他看来,“人性善和一切伦理道德都是迂腐的枷锁”,人“只应遵循本能和无止境的欲望办事,已大胆的智能去超越障碍,实现野心”。

莎士比亚将人世间
的丑恶暴露出来,对人性进行拷问,呼吁人们对孝道的重视。

每一事物都是按其特性而发展的,它因为原因而起的活动表明了这一特性。

每个人都按他是怎么样的人而行动,而据此每次都是必然的行为中不可能看到的自由,必须寓于存在之中。

科第丽霞是戏份不多的角色,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在这场悲剧中始终保留了真善美。

她在父亲面前捍卫个人尊严,在父与女,姐与妹,权利与爱之间的道德挣扎中,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科第丽霞的存在使得那些道德沦丧的家伙更加面目可憎。

在莎士比亚看来,死亡不是个人的解脱,而是人性的升华。

我们看重科第丽霞高贵优雅的灵魂,也正是因为这个,当科第丽霞被杀死,我们感到痛苦,批判当中丑恶,渴望人性的美好。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往往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后才幡然醒悟。

其中曲折体现了悲剧性。

葛罗斯托轻信爱特门的言辞,使得埃特加不得不伪装成“苦命汤姆”以求取活命,后来他失去了双眼,此时他才醒悟爱特门的阴险诡计,为赶杀埃特加而苦痛不堪。

李尔王被贡纳梨和吕甘的表面肤浅的爱与至高无上的权利蒙蔽,无法忍受小女儿的不顺从,与她断绝关系。

失去权利的李尔王不再受到女儿的敬爱,开始懊悔对科第丽霞的苛责。

当他身处险境,科第丽霞率法国军队拯救他时,他懂得了谁真正敬爱父亲,只可惜,相见的时间短短,科第丽霞就死去了。

当初被李尔王驱逐出境的肯脱,一直伪装留在国王身边陪伴他,鞠躬尽瘁,但当他明白肯脱是位尽忠的臣子,他已疯癫。

故事发展曲折婉转,阴差阳错。

悲剧性还在于《李尔王》意蕴具有“社会性”。

《李尔王》的伦理道德意义还在于以家庭、亲子之爱和忘恩负义为中心,但它却从家庭的范围横向扩展到社会、王国、大自然和“宇宙”,同时纵向地从王室贵族、暴发户、骑士、绅士下伸到仆从、佃户和无家可归的最贫苦的“疯乞”、“流浪汉”。

故事以李尔王与三个女儿,葛罗斯托与两位儿子为基点发展故事。

李尔王的身份是父亲也是国王,其中伦理挣扎涉及权利斗争,可以说故事不局限于一个家庭,它扩展到社会、王国。

由此,使我们知道《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

无家可归的穷人呀……
可怜你们赤身裸体的穷鬼呀,
没处可躲,逃不了狂风刮、暴雨淋,
头上没一片瓦,肚里没半粒米,
披衣片,挂一块,千疮万孔,怎对付
眼前这天气?唉,我几曾想到这许多!
荣华富贵,把这剂苦药吞下去;
到外面来领受一下穷人受的罪吧,
也好把你们多余的散布给他们,
好显得上天还有些公道。

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同政治斗争与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增加了悲剧的深度。

”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表达了对当时英国政治斗争的批判。

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政治斗争大多腥风血雨。

文中李尔王疯癫、两位公主的相互残杀和爱特门的死的根本原因无不是权利以及它带来的虚荣和欲望。

莎士比亚看到现实中王权斗争的残酷,拷问人性。

孝道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

人在
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理性审视,用外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所行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