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及莎士比亚的悲剧特点对比

合集下载

试比较中英戏剧中的悲剧精神

试比较中英戏剧中的悲剧精神

试比较中英戏剧中的悲剧精神——从《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中看差异【摘要】:在中英戏剧传统中,关汉卿和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创作史上两位巨匠.为世界戏剧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最具可比性的代表性作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全然等同;事实上,他们之间尚存在许多差异,有些差异甚至还是根本性的——仅以剧本形式而论,就有对表演性与文学性、诗体与散文体的不同侧重等等。

其实,他们在悲剧创作上存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两者所处的不同环境与文化差异的影响,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悲剧创作在其各自的矛盾模式处理和这种处理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蕴上又凸显着各自的创作特色。

本文试图从他们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和《窦娥冤》入手,在相互比较中探讨莎剧和关剧创作的差异,从而总结出中英悲剧精神的异同以及东西方文化心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关键词】:哈姆雷特;窦娥冤;悲剧精神;文化心理背景【中图分类号】:I23【文献标识码】:ATry to compare in the Sino-UK play's tragedy spirit——Tell Snow in midsummer from HamletAuthor:Ao yuqiOrganiz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collegeAdress:401331【Abstract】:In the Sino-UK play tradition, Guan Hanqing and Shakespeare are the world play creates in the history two great masters. Has made th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world play, also most has the commeasurable representative writer.Certainly,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wo completely equate; In fact, between them still had many differences, some differences even fundamental - - only by script form theory, has to performing and literariness, poem body and prose style different stress and so on.Actually, they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tragedy creati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both locate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fluence, Shakespeare and Guan Hanqing's tragedy creation is highlighting the respectiv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cultural embodiment which behind its respective contradictory schemaproccessing and this kind of processing contains.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irs tragedy representative works "Hamlet" and "Dou Eyuan" obtains, in mutual compares discusses the sha play and closes the difference which the play creates, thus summarizes the Sino-UK tragedy ment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psychology cultural context difference.【Keywords】:Hamlet;Dou eyuan;Tragedy spirit;Cultural psychology background关汉卿,一位前朝遗民,生活于13世纪,当时正是中国元朝开朝年间,在徜徉留恋瓦肆勾栏之时,创作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

浅析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

浅析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

浅析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作者:辛玲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第06期[摘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大师,他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天才艺术的光芒和巨人般的激情,创造出一部又一部属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的非凡之作。

创造性地将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推向了世界艺术的高峰”。

关汉卿是中国元代举足轻重的伟大戏剧家,他同样也创造了一部又一部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

二者都擅长悲剧的创作,都擅长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本文将从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人物性格和命运冲突、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文化根源和历史积淀四个方面来对比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悲剧的特点,以寻求其差异的表现与原因的规律,[关键词]关汉卿;莎士比亚;悲剧特点[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6-0141-02一、故事结构和情节安排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远没有莎士比亚大。

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是“三一律”的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

古典主义的理论要求戏剧冲突集中,结构严谨。

然而在遵循一个情节线索这点上,中国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却是做到了巧合般的相似。

更加有趣的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时间跨度上又都比较长,而且频繁转换地点,一起违反了“三一律”原则。

当然,对于中国剧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三一律”的束缚,所以关汉卿在创作中,天马行空的随意驰骋,并不稀奇。

而身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违抗传统戏剧创作条例,则完全可以说是胆识过人。

正因为如此,莎翁的戏剧创作方法,才先后受到了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不屑和批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采取了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

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发毒誓向老天申冤,并在她死后,诅咒兑现一段,和莎士比亚《麦克白》中,麦克自在妻子的教唆下,刺杀国王夺取王位一段,都是将冲突集中在戏剧中,从而把剧情推向顶点的。

2021年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深圳清华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38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多个国家、近5000位外宾与会。

本届论坛突显“一带一路”发展图景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高质量发展出现端倪。

各方认为,要着眼更深入的务实合作、更开放的联动发展、更广泛的互利共赢;要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重点,解决好金融支撑、投资环境、风险管控、民心相通等关键问题;要为此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更多可视化成果。

论坛期间,发挥元首外交引领作用,深化了双边关系。

各方发布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合作倡议和报告,形成了一份283项的成果清单。

尤其是创新地举办了企业家大会,搭建起地方及工商界对接新平台。

完善了“一带一路”合作架构,打造了支撑体系。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深入。

高峰论坛汇众智、聚众力,得到广泛支持,将继续为高质量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工笔画”》,2019年4月30日人民网)材料二:“一带一路”六周年:互联互通成绩单(单位:%)(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材料三:为加大国际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大学近日启动“未来领导者”国际双学位本科项目。

该项目是依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科优势,与全球知名院校构建高水平教育合作联盟而共同打造的学位项目,旨在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国际人才。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介绍,学院现已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院校达成合作,并将在合作院校中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以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以准备今后投入“一带一路”建设。

莎士比亚悲剧和关汉卿悲剧比较

莎士比亚悲剧和关汉卿悲剧比较

《哈姆雷特》中的王后和《窦娥冤》中的蔡婆悲剧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08汉语言文学2班田颂玲 20083022018王后乔特鲁德和蔡婆是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人物,甚至是不同的国家,蔡婆比王后早生了两百多年,但是在她们身上我们却看到了许多共同点。

在莎士比亚和关汉卿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共同点,在这两个次要的人物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有种不谋而合情节。

王后和蔡婆虽然在剧本中是次要人物,但是她们对整部戏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物在戏剧中的情节在《哈姆雷特》中,王后在国王死后不到两个月的就嫁给了篡夺王位杀害原国王的克劳狄斯,她没有遵循对原国王在婚礼上的誓言,受不了孤独的困扰,“迫不及待的钻进了乱伦的衾被”,丈夫的婚礼刚结束,“她在送葬时穿的谢还没有破旧”她就穿上嫁人了。

就像一个刚遇到爱情的少女,重新掉入爱情的蜜罐中。

她和克劳狄斯在一起显得是那么幸福,在婚宴上牵着手,因丧夫而哭肿的双眼,还没有消退,里面就已经充满了幸福的甜蜜。

这些在哈姆雷特的眼中是何等的打击。

蔡婆的丈夫死了二十年了,她为了她的丈夫守了二十年的寡,并抚养儿子长大,为儿子找到媳妇,这对死去的丈夫算是尽心尽责了。

在去向赛卢医讨债的时候,差点被赛卢医勒死。

是张驴儿父子救了她,而张驴儿父子非善良之辈,知道蔡婆家有寡媳妇,蔡婆也死了丈夫,就起了要入赘她家之心。

其实蔡婆对张驴儿的爹是怀有好感的,要不怎么在开口时就报上家里还有个寡媳妇。

这不就正中了张驴儿父子的下怀吗!蔡婆向窦娥解释还说道“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里有个媳妇儿,道我婆媳有没有老公,他爷儿两个又没有老婆,正是天缘天对”,家里有寡媳妇是蔡婆自己说的,这会就说“不知他怎生知道我家有个寡媳妇儿”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分明是蔡婆也有意于张驴儿爹,才这样说的。

蔡婆和王后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被人遗忘掉,她们的言行也是让一些提倡遵守“妇道”的正人君子们所不容的,但是她们是女性自由解放的一个前奏。

她们是想要追求幸福的女性,比起窦娥来有更贴近现实生活,她们有爱与被爱的需要。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文学的比较教学研究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文学的比较教学研究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对比性教学‎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各自‎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二者各自奠‎定了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坚石。

虽然他们天‎各一方,但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具代表性,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

笔者在本文‎中就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对比性教学‎进行了浅述‎。

一、构成两位大‎师戏剧创作‎之文化背景‎的比较教学‎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对‎作家创作影‎响”的理解,笔者试图将‎影响二者创‎作的文化背‎景作一番比‎较,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文化背景是‎影响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产品的‎形态,在最根本上‎是受思维方‎式的影响的‎,而思维方式‎的形成则要‎受文化背景‎的制引。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地域中,具有不同的‎生活境遇和‎个人气质,不同的东西‎方文化背景‎——科学型和伦‎理型文化的‎不同影响。

但是,尽管有着巨‎大的差别,两位大师在‎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1、两位大师的‎思想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艺‎术家,两位大师的‎思想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因此,在比较教学‎中对两位大‎师的创作思‎想追根溯源‎和比较十分‎重要。

关汉卿的前‎半生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不宁的‎年代中度过‎的。

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剧‎作中常把《周易》、《尚书》等典籍的句‎子顺手拈来‎,运用自如。

莎士比亚与‎其传统文化‎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38部‎戏剧引用圣‎经达100‎0多处,许多作品的‎人物原型取‎自圣经,情结结构与‎圣经中的篇‎章相对应,基督教的许‎多观念常体‎现在其戏剧‎之中。

另外,莎士比亚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也是非常明‎显的,他有4部悲‎剧直接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

悲剧的魅力——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悲剧性比较

悲剧的魅力——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悲剧性比较

关键词:关汉卿;莎士比亚 ;悲剧;魅力
正文:
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人物身上美的东西被毁灭,必然引起读者的痛感①。是的,读悲剧就如看着一片美丽的花还逐渐凋谢枯萎;就如看着一座繁华的城堡刹那间被毒藤枯草蔓延开来;就如一座翠绿的青山在你眼前消失,化为沙漠。悲剧令人痛不欲生,却又让人舍不得放下它。
而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他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③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深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当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时,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各自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虽然他们天各一方,但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无论历史剧、生活剧、爱情剧,还是社会问题剧,都有着令人感叹的艺术一致性。然而关汉卿的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性质也有不同,关的悲剧的冲突倾向于节制、折中、调和、大团圆结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因此也就没有莎剧对人类心理品质的探讨和表现出的巨大震撼力。本文从二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思想等方面入手,思考并剖析二人在创作悲剧的原因,并结合作品如何体现这种悲剧性质,指出了这种悲剧性的现实意义。

悲剧的魅力

悲剧的魅力

悲剧的魅力——论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戏剧之悲剧性比较摘要:关汉卿与莎士比亚各自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虽然他们天各一方,但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

他们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有代表性,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

无论历史剧、生活剧、爱情剧,还是社会问题剧,都有着令人感叹的艺术一致性。

然而关汉卿的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性质也有不同,关的悲剧的冲突倾向于节制、折中、调和、大团圆结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因此也就没有莎剧对人类心理品质的探讨和表现出的巨大震撼力。

本文从二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思想等方面入手,思考并剖析二人在创作悲剧的原因,并结合作品如何体现这种悲剧性质,指出了这种悲剧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关汉卿;莎士比亚;悲剧;魅力正文: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人物身上美的东西被毁灭,必然引起读者的痛感①。

是的,读悲剧就如看着一片美丽的花还逐渐凋谢枯萎;就如看着一座繁华的城堡刹那间被毒藤枯草蔓延开来;就如一座翠绿的青山在你眼前消失,化为沙漠。

悲剧令人痛不欲生,却又让人舍不得放下它。

悲剧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它让人们感动后,心痛后学会思考,学会细细地品尝生活中的琐碎、冗长、乏味,并带给我们生活的智慧。

而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悲剧美丽更是迷人,让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

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悲剧还散发着它们所特有的馨香。

一、交接的时代,坎坷的人生,悲剧的诞生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

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

他比莎士比亚要早300年,一生写剧67个,比莎士比亚多30个。

关汉卿交游甚广,与书会才人、青楼艺伎均有交往,时相切磋,同时他又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这对他的戏剧创作大有裨益。

作为在金元易代之际沦入市井间的落魄文人,不屑于出来做官,关汉卿长期混迹于行院勾栏,这既培植了他倜傥风流、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②,又使他充分接触下层社会,对被压迫者的不幸遭遇感同身受。

中外戏曲悲剧对比

中外戏曲悲剧对比

中外戏曲悲剧对比悲剧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种类。

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在于引发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悲剧性的冲突。

”鲁迅更是直截了当的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无论是欧洲的话剧还是中国的戏曲,都有自己经典的悲剧剧目。

莎士比亚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李尔王》、《马克白斯》、《雅典的泰门》等早已成为世界文库的宝典。

中国戏曲的传统悲剧,如《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牡丹亭》等等,不仅经世流传,成为各剧种的传统,同时至今还活跃于各地戏曲舞台。

悲剧是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戏剧形式。

从戏剧文学层面看,莎士比亚的悲剧与中国戏曲悲剧,虽属同一文体,但却是不同的戏剧文化,更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若将二者进行比较,无论是对两种戏剧文化的认识,还是对戏曲传统悲剧的改造,以及创作新的戏曲悲剧,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他早期写得更多的是喜剧。

因为当时他对生活满怀信心,作品充满浪漫气息。

特别是英国刚击败入侵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从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落入英国之手,英国举国欢腾,年轻的莎士比亚受这种乐观情绪感染,对现实赞美多于嘲讽,对人生肯定多于批判。

他的悲剧写于晚期,这是由于他对现实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治的动荡不安,社会的矛盾重重,封建势力的余威、金钱在人与人之间所起的破坏作用等等,都使他头脑更加清醒,对生活与认识更加深刻。

根据他的观察和剖析,在戏剧中对现实进行了更多、更尖锐的批判。

比如他的悲剧故事背景大多在英国。

而这里尽是丹麦国王、希腊贵族、摩尔将军等等。

其实,戏剧所反映的都是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现实,因为伊丽莎白王朝的官府对思想控制非常严厉,镇压手段极为残酷,轻则割舌头,重则处以绞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隔百年的中外悲剧对话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13世纪,正值中国元朝开朝年间,一个自视为前朝遗民的汉族文人,在徜徉留恋瓦肆勾栏之时,创作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檄文式戏剧,他就是关汉卿。

300年后,英国出现了一名集诗人与编剧的才能于一身的文艺复兴先驱,用华美而深邃的文字,丰满而传神的人物,紧凑而曲折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他就是莎士比亚。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两个异时异空的戏剧家的著作名垂千古?下面将试着通过对两者悲剧创作特点的对比,一一揭示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分为三类:一,历史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历史上著名卫国英雄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批判了乖X暴戾的外族政权对汉族人民的压榨。

剧目包括《单刀会》《西蜀梦》《单鞭夺槊》等。

二,公案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一个个冤案错案,揭露了残暴和黑暗的政治社会势力对弱小阶级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人民向往美好公平宁静生活的心愿。

剧目包括《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

三,爱情婚姻剧。

这类剧目描写了妇女为爱情,与封建婚姻家庭制度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体现了鲜明的美丑冲突。

剧目包括《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等。

再看看莎士比亚,他的戏剧按照其创作年代的不同,亦可以进行相应分类:第一时期,历史剧和喜剧。

作品主要有《亨利六世》、
《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等。

第二时期,悲剧。

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终成眷属》、《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第三时期,传奇剧。

作品主要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在本文中,我想主要将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悲剧作为探究对象。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
作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所受的创作理论和创作习惯限制远没有莎士比亚大。

那时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是“三一律”的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

古典主义的理论要求戏剧冲突集中,结构严谨。

然而,在遵循一个情节线索这点上,中国的关汉卿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却是做到了巧合般的相似。

更加有趣的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时间跨度上又都比较长,而且频繁转换地点,一起违反了“三一律”原则。

当然,对于中国剧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三一律”的束缚,所以关汉卿的在创作中,天马行空的随意驰骋,并不稀奇。

而身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敢于违抗传统戏剧创作条例,则完全可以说是胆识过人了。

正因为如此,莎翁的戏剧创作方法,才先后受到了风靡一时的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流派的不屑和批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采取了小高潮铺陈带动大高潮的手法,冲突非常集中。

例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窦
娥发毒誓向老天伸冤,并在她死后,诅咒一一兑现一段,和莎士比亚《麦克白》中,麦克白在妻子的XX下,刺杀国王夺取王位一段,都是将冲突集中在戏剧中段,从而把剧情推向顶点的。

关于悲剧的结局,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则采用了不同的手法。

关汉卿的戏剧结局是冤案得以昭雪,如《窦娥冤》;恶人得到惩罚,如《鲁斋郎》;英雄最终胜利,如《单刀会》。

设置这样的大团圆式结局,既是为了迎合那时期中国普通看戏百姓的口味和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宣扬一种善恶皆有报应的正统儒家思想,符合当权者的要求。

莎士比亚的悲剧结局,全以英雄人物的死亡为结束。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王子死了,而挪威王子率领大军到来,恢复了国家的秩序;《李尔王》中李尔王死了,他的忠臣们重整国家;《奥赛罗》中奥赛罗因为妒火中烧冲动杀妻,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悔恨自尽,而副将凯西奥马上处理军政事务,惩罚伊阿古。

这是因为那时的文艺复兴先驱者认为,悲剧必须有灾难性的结局,而主人公之死就是最大的灾难。

而且还要他们死得其所,他们的生命消逝了,但是让人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
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磨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萨罗的嫉性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他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他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他因为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代希腊罗
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中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造成的。

所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三、语言色彩和叙述风格
关汉卿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戏剧语言抨击社会,讥讽时政,风格比较激切直白而少蕴涵,高声的呐喊和沉痛的控诉随处可见。

剧中,主人公的台词以直抒胸臆为主,而且平实易懂,通俗简单,潜台词较少。

形成这个特点的原因除了与作者本身的写作习惯和爱好有关、与所描写的对象是社会底层人民有关之外,和戏曲在中国属于休闲文化X畴也有极大关系。

而两相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语言则精致华丽得多。

剧中台词有许多隐喻和象征,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构筑语言,词汇丰富,句式多变,并且以长句为主,潜
台词繁多。

作者飞驰的想象力带来了优美婉转的语言,在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也造成了艰涩难懂局面,以致戏剧不易在民众间普及。

关汉卿的悲剧是传统的中国戏曲,讲究的是表演的程式化,再加上戏曲的表演方式是说唱,所以,他在舞台提示方面做足了功夫,有详细的曲牌、动作指示。

相对而言,莎士比亚的悲剧注重的是人物的对话和旁白,舞台提示比较粗简。

四、中心思想和精神表达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诱导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发出质疑,反映封建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人民之间的不合理关系;表现了一个人民戏剧家鲜明的爱憎立场与战斗本色。

而莎士比亚身处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开始发生冲撞的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更加关注的是人存在的意义,把造成戏剧矛盾冲突和解决冲突的方法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探讨了人受控于命运或者命运掌握在人手里的哲学问题,而且表现了改变社会阶级结构以及对人性本身回归的追求。

如果说关汉卿的悲剧成因由社会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那么莎士比亚的悲剧成因则是因为人自身弱点的主观因素所造成。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宽广无垠的胸怀,关照着社会,关照着人性。

两相比较之后,我们虽然可以看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无论从写作手
法还是思想精神上,既存在着很大的相同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然而,有一点是永远相同的,那就是,两位文艺巨匠伟大的艺术成就,都将毫无疑问地会永远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无价财富,全世界的人民,都会世世代代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美学的享受、思想的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