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第三章 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

第三章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所属矿井在用带式输送机(包括运送人员带式输送机)。
二、依据文件《煤矿安全规程》(2009版)《煤矿用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技术条件》 MT872-2000《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 AQ1029-2007三、安装及试验技术规范带式输送机的防滑保护、堆煤保护、跑偏保护、沿线急停装置、烟雾保护、防撕裂保护、欠电压保护、过电流保护应接入胶带输送机控制回路或主回路,当任何一种保护动作时应可靠动作,并中止带式输送机运行。
超温自动洒水保护应接入带式输送机电控回路,当出现温度超限时,能够实现自动打开水源洒水降温,并报警。
倾斜井巷中使用的带式输送机,上运时,必须同时装设防逆转装置与制动装置;下运时,必须装设制动装置。
3.1防滑保护3.1.1安装要求:带式输送机防滑保护应安装在带式输送机回程带上面,固定式带式输送机安装时,应装在机头卸载滚筒与驱动滚筒之间,当两驱动滚筒距离较远时,也可安装在两驱动滚筒之间,其它地点使用的带式输送机,应安装在回程带距机头较近处;简易防滑保护应设在改向滚筒侧面,与滚筒侧面的距离不超过50mm,防滑保护安装时,传感器应采用标准托架固定在胶带机头大架上,严禁用铁丝或其它物品捆扎固定。
3.1.2保护特性:当输送带速度10s内均在(50%~70%)Ve(Ve为额定带速)范围内、输送带速度小于或等于50%、输送带速度大于或等于110%Ve时防滑保护应报警,同时中止带式输送机的运行,对带式输送机正常启动和停止的速度变化,防滑保护装置不应有保护动作。
3.2堆煤保护3.2.1安装要求:3.2.1.1两部带式输送机转载搭接时,堆煤保护传感器在卸载滚筒前方吊挂,传感器触头水平位置应在落煤点的正上方,距下部胶带上带面最高点距离不大于500mm,且吊挂高度不高于卸载滚筒下沿,安装时要考虑到洒水装置状况,防止堆煤保护误动作。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合同书甲方:(公司名称)地址:(公司地址)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电子邮箱)乙方:(公司名称)地址:(公司地址)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姓名)联系电话:(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电子邮箱)鉴于甲方与乙方就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特订立本合同。
一、目的本合同的目的是明确双方在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的合作关系,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双方应按照本合同的约定共同遵守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保证其合理有效的实施和执行。
二、内容1.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甲方负责制定或改进技术标准与规范,并提供给乙方参考和应用。
乙方应认真学习和理解甲方提供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和服务。
2.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乙方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管理体系,确保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效执行。
乙方应定期进行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甲方可对乙方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培训为了确保乙方全面理解和掌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要求,甲方可安排相应的培训活动,包括讲座、培训班等形式。
乙方应积极参与培训,并按照培训内容进行实践和应用。
4.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标准与规范可能需要进行更新。
甲方应提供更新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并及时通知乙方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
三、保密条款双方同意将在合作过程中获取到的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技术资料保密,不得擅自泄露或向第三方透露。
除非经对方书面同意,否则不得将这些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目的。
四、合作期限本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后,双方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可协商续签合同。
五、违约责任任何一方如违反本合同约定,未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其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损失和承担违约金。
六、争议解决因本合同引起的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

广西河池汉军龙江·帝景项目工程工程技术、标准和规程管理制度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河池项目二O一O年四月七日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使技术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和应变能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建四局汉军龙江·帝景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程测量、施工技术调查、施工作业指导书、技术资料管理、工程试验和检验、工程施工技术总结及竣工验收、编制竣工文件等工作。
第二章职责第三条项目总工程师是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负责,并对施工技术工作负主要责任。
第四条工程部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及监理规程等,具体实施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有关办法,负责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的实施工作,对现场施工技术负指导责任。
第五条安质部在总工程师领导下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颁发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有关文件,熟悉监理程序,与监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负责对现场进行质量检查,督促自检及自检记录的填写工作,负责对隐蔽工程及分项、分部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六条试验室在总工程师领导及指导下工作,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试验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负责项目部的所有试验、检测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调试设备,保证生产配合比达到设计要求,参与项目部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及工程中间交接检验。
第七条测量队执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等施工技术资料。
负责项目恢复定线和控制测量工作,负责现场交桩及测量资料的交付工作,检查、指导架子队队的测量、放样。
配合监理做好工程测量检查、报验等事宜,作好工程质量检查及交工验收中有关测量方面的工作。
第三章图纸会审第八条由总工程师主持负责组织全体工程技术人员、试验人员、测量人员、物资部技术人员参加学习、会审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并做好会审记录。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文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称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单位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生产经营场所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强制执行。
对违反本制度的人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各个环节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和废止必须按照合法、合理、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同时还要征求有关部门和职工的意见。
第五条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工作由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执行。
第二章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第六条单位应当制定适合自身特点和业务需求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进行存档。
第七条安全技术标准应包括:职业卫生、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第八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并在明显位置进行公示。
第九条单位应当定期检查和修订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以确保其科学合理和时效性。
第十条单位应当加强对安全技术标准的宣传教育,推广使用,确保员工全面掌握并严格遵守。
第三章操作规程管理第十一条单位应当根据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任务要求,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
第十二条操作规程应当包括:工作设备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操作规程等内容。
第十三条单位应当按照安全规程制定和完善作业指导书,确保员工能够正确、规范地操作设备和生产作业。
第十四条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岗位操作培训,确保员工具备操作规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技术考核和操作规程培训,对职工的操作水平进行监督和提升。
第四章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第十六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当周期性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发现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行为,应当及时进行整改并追究责任。
第十八条违反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技术标准和规范

技术标准和规范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防雷减灾治理方法3上海市雷防护治理方法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度标准GB 50057-94主编部分: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赞成部分: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扶植部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三章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一节一样规定第二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三节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四节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方法第五节其它防雷方法第四章防雷装配第一节接闪器第二节引下线第三节接地装配第五章接闪器的选择和安排第一节接闪器选择附录一建筑物年估量雷击次数附录二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附录三接地装配冲击接地电阻与附录四滚球法确信接闪器的爱护范畴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建筑物,下同)防雷设计随机应变地采取防雷方法,防止或削减雷击建筑物所产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家当损掉,做到安稳靠得住、技巧先辈、经济合理,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有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有用于无线塔、共用无线电视接收体系、油罐、化工户外装配的防雷设计。
第1.0.3条建筑物防雷设计,应在卖力查询拜望地舆、地质、泥土、气候、情形等前提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爱护物的特点等的差不多上,具体研究防雷装配的情势及其安排。
第1.0.4条建筑物防雷设计除应履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相符国度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第2.0.1条建筑物应依照其重要性、应用性质、产生雷电变乱的可能性和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第2.0.2条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一、凡制造、应用或贮存火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年夜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庞大年夜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二、具有0 区或10区爆炸危险情形的建筑物。
三、具有1区爆炸危险情形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庞大年夜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第2.0.3条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一、国度级重点文物爱护的建筑物。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

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企业技术标准与规范的订立、使用和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保障安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依据企业发展需要和相关法律法规,订立本《技术标准与规范制度》(以下简称“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发布、更新、使用、备案及管理等一切相关活动。
第三条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技术标准和规范必需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原则,基于可行性和实际应用。
2.公正公平原则:订立技术标准和规范应公正、公平,排出不合理的限制或鄙视。
3.共享共用原则:鼓舞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共享、共用,避开重复订立和资源挥霍。
4.创新导向原则:鼓舞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财产发展。
5.连续改进原则:技术标准和规范应与时俱进,连续提升质量和适应性。
第二章技术标准与规范的编制第四条编制机构和责任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由特地的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负责。
2.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应由专业人员构成,具有相关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3.编制机构和人员应乐观参加行业标准化活动,与外部机构及行业同仁保持定期沟通和合作。
第五条编制程序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程序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行业标准化要求。
2.编制程序重要包含技术调研、起草、论证、审定、发布等环节。
3.编制程序的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掌控和记录,确保流程的透亮和规范性。
第六条参加范围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应充分征求相关单位和专家的看法,听取行业和用户的建议。
2.相关单位和专家应乐观参加标准订立的论证和评审工作,确保订立出的标准和规范符合各方利益需求。
第七条保密原则1.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编制过程应严格保密,防止泄露和不正当竞争。
2.参加编制工作的人员应签署保密协议,并提高信息安全意识,保障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保密性。
第八条发布和备案1.通过审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应及时发布,并向全体相关人员进行通知和培训。
2.标准化部门或委员会应负责将发布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备案,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技术标准与规范

技术标准与规范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指用于指导和规范技术工作的文件或准则。
它们的制定和遵守对于确保技术工作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同时也需要遵循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确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可以评估和确认产品是否满足特定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例如,在电子产品领域,有关电气安全、电磁兼容性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身安全和其他设备造成危害。
其次,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
通过制定明确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可以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促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例如,在5G通信技术领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促进不同厂商的设备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从而提升通信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此外,技术标准与规范还可以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协作。
通过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减少各个环节的重复工作和沟通成本,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技术标准还可以作为各个环节之间交流和协作的桥梁,确保技术工作的各个方面能够协调一致地进行。
最后,技术标准与规范可以保证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可以预防和控制技术工作中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从而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
此外,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可以推动技术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使用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技术方法和工艺,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总之,技术标准与规范对于指导和规范技术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保证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提高技术工作的效率和协作,保障技术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和遵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技术标准与规范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技术工作向着更高水平和更广泛领域发展。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

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和流程。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的概述:1. 目的和范围:明确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
2. 总则和要求:阐述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总体原则和基本要求,包括依法合规、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等。
3. 标准和规范管理:规定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修订、发布、实施和废止程序。
4. 操作规程管理:规定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发布、实施和废止程序。
5. 监控与评估:明确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监控和评估程序,包括设定监控指标、定期检查、评估结果分析和改进计划制定等。
6. 培训和宣传:规定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培训和宣传要求,包括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宣传方式等。
7. 管理责任和权限:明确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责任主体和权限范围,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8. 文件管理和变更控制:规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文件管理要求,包括文档编号、版本控制、变更审批等。
9. 管理体系建立和改进:规定建立和改进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管理程序和档案保存等。
10. 监督和检查:明确对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监督和检查要求,包括内部和外部审核、自查等。
11. 法律法规遵从:要求公司或组织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关安全规定,且制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要与法律法规相协调。
12. 附件: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的附件,包括需要参考的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南等文件。
以上概述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管理制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要求,实际制定时应根据企业或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目标
正 E1 地震作用 (100Y10%) 桥 E2 地震作用 (100Y3%)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可发生局部轻微损伤,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
本线建筑限界执行铁道部《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函〔2005〕285 号)。跨越其他铁路时应满足各线限界要求。
2)高速公路 (1)道路等级: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100 公里/小时 (3)设计荷载:公路-I 级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桥面宽度:双向四车道,桥面净宽 25.5m
护应 急 停 车
栏带
50 300
行 车 带
2*375
路中 路 央
缘分 缘 隔
带带 带
2550
75 200 75
行 车 带
2*375
设计标高
2%
设计标高
2%
应护 急 停 车 带栏
300 50
公路面桥面布置
(5)桥面类型 主桥桥面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引桥采用普通沥青混凝土铺装
¾ 正线轨道按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设计。 ¾ 钢轨:采用 60kg/m、100m 定尺并满足客车运营速度技术条件的钢轨。 ¾ 道床:葛店南至华容东暂采用Ⅰ型平板式无砟轨道,华容东至黄冈东
采用碎石道床,碎石道砟,单层厚 0.35m。 (12)设计活载:中—活载,ZK 标准活载检算。 (13)设计洪水频率:1/100。 (14)建筑限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4
(二)公路部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公路桥涵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 025-86)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斜拉桥设计规范》(JTG /T D65-01-2007)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初步设计
目录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41
3.1 主要技术标准 ............................................................................................... 41 3.2 主要设计规范 ................................................................................................ 44
应谱特征周期为 0.35(S),场地类别两岸陆地为Ⅲ类,水域场地为Ⅱ类,水平地
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155g。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本地区相对的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Ⅵ度。
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本桥的抗震设防类别
应划分为乙类,抗震措施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进行设防。
制值,以确保本桥结构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3.2 主要设计规范
(一)铁路部分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 2)《新建时速 200~2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140 号 3)《新建时速 200 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 号) 4)《铁路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TB1002.2-2005) 5)《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 6)《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10002.5-2005)。 7)《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 8)《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 号)
50Y2%
桥梁结构
桥梁上、下部 连接构造
钢筋砼桥墩
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不损坏或 轻微损坏,能够保持其正常使用功 能。 处于非弹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损 坏,经修补,短期内能恢复其正常使 用功能。 处于弹塑性工作阶段,地震后可能产 生较大破坏,但不出现整体倒塌,经 抢修后限速通车。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依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主桥和引桥结构
抗震设防目标见下表。
多遇 地震
设计 地震
罕遇 地震
主桥和引桥结构抗震设防目标(《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防概率水准 抗震设防部位
抗震设防目标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正桥 引桥
100Y63.2% 50Y63.2% 100Y10% 50Y10% 100Y3%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1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3.1 主要技术标准
1)城际铁路(葛店南至黄冈) (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200km/h 及以上。 (4)最小曲线半径:3500m。 (5)最大坡度:6‰。 (6)牵引种类:电力。 (7)机车类型:动车组。 (8)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 (9)行车指挥方式:调度集中。 (10)正线线间距:4.4m~4.6m。 (11)轨道:
3000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横桥向(t) 顺桥向(t)
2370
650
1660
460
7)温度
多年年平均气温为 17.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41.3℃,历年极端最低气温-19
℃。月平均气温 1 月最低为 3.9℃,7 月最高为 29.3℃。
低通航水位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综合历时保证率取 98%。
位置
设计水位表(注:表中单位为 m,高程为 85 国家高程) 设计水位(m)
百年一遇水位 最高通航水位(5%) 最低通航水位(98%)
桥位
27.92
25.86
9.47
6)船撞力
通航孔分类
主通航水域 (2#、3#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5000
8)设计风速 运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5.6m/s。 施工阶段:标准高度 10m、平均时距 10min、重现期 10 年,设计基本风速为
V10=21.5m/s。
9)抗震
根据黄冈长江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报告,拟建项目区地震动反
船舶撞击力表 不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考虑防撞消能设施的 船撞力
横桥向(t) 顺桥向(t)
3280
2030
2300
1420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42
武汉至黄冈城际铁路黄冈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初步设计
第三章 主要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
通航孔分类
辅助通航水域 (4#墩)
船体最大 载重量 (t)
复可继续使用
引 桥
E1 地震作用 (50Y63.2%) E2 地震作用 (50Y2%)
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 应保证不致倒塌或产生严重结构损伤,经临
时加固后可维持应急交通使用
考虑到本桥为公铁两用大桥,其结构的抗震计算分析按上表的抗震设防目标分
别进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取偏于安全的结构地震响应值作为结构的抗震验算控
3)通航净空
根据通航论证研究成果,跨江主桥通航尺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表。
项目 通航尺度不小于
通航净空尺度表(单位:m)
主通航孔
单孔单向 单孔双向 通航净空
通航净宽 通航净宽
高度
205
433
24
辅助通航孔
净宽≥ 净高≥
145
24
4)设计洪水频率:长江大桥 1/300;
5)设计水位
长江航道等级为 I—(1)级,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洪水重现期为 20 年,设计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