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课文简析2

《谈中国诗》课文简析2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 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望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 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层解:第三部分第二层,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 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提示: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 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只有采用 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 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比喻。用“空中楼阁”来喻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 构,为了说明中国诗歌的“早熟”。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 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 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 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 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平
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 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 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 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 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

〖2021年整理〗《谈中国诗》2》优秀教案5

〖2021年整理〗《谈中国诗》2》优秀教案5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语言魅力。

2.能区分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概括段落大意,培养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2.比较概括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3.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歌爱好,提升学生诗歌赏析水平。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分析入手,概括中西方诗歌的异同。

2.引导学生品味钱钟书先生语言,品味作品语言的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行文布局的特点。

2.赏析文章中语句的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1.泛读法。

2.小组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我们先来看这几段精彩的语句:1、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3、上帝会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4、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话多。

二作者及背景1.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围城》。

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见课件)2. 著作书目《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长篇小说;《谈艺录》诗话;《管锥篇》文论;《七缀集》文论集。

3.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A、梵(fàn)文倾轧(yà)轻鸢(yuān)剪掠引吭(kàng)高歌B、颦蹙(píncù)给(jǐ)予吞声咽(yàn)理应(yìng)运而生C、缄(qiān)默精髓(suǐ)呶呶(náo)不休数(shuò)见不鲜D、叫嚣(xiāo)熨(yùn)帖了(liǎo)不足奇一蹴(cù)而至2.积累下列成语回肠荡气:形容文采,乐曲等十分动人。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2.理清思路,准确筛选文章信息3.认识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能力4.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5.品析文章中精妙的比喻,体会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与睿智。

学习重点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1、作者介绍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各大名校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著作有: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等《围城》已有多国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2、写作背景本文原稿为英文,是钱钟书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3、字音、词义lǒng(笼)统精suǐ(髓) hǎ(哈)巴狗叫xiāo(嚣) shuó(数)见不xiān(鲜)轻yuān(鸢)剪掠颦cù(蹙)峨眉遥思远chàng(怅)一cù(蹴)而就4、补充注释: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简短轻灵。

《谈中国诗》导公开课学案

《谈中国诗》导公开课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谈中国诗》导学案崤山枫叶《谈中国诗》导学案第一课时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教学重难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用语之机巧【教学过程】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2)数见不鲜:(3)自相矛盾:(4)轻鸢剪掠:(5)回肠荡气:(6)凌风出尘:(7)拔木石: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2)思路: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当堂检测】(一)文学常识1、钱钟书,字(),号(),曾用用笔名(),江苏无锡人()家、()家。

2、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和《》,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二)课外阅读积累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出自钱钟书的《》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三)字音字形识记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羡妒(xin)嫉恨(j)会稽(hu)精髓(su)B.颦蹙(c)内疚(ji)皮夹(ji)深挚(zh)C.无垠(yng)熬夜(o)瞭望(lio)混沌(dn)D.桃核(hi)侈谈(sh)尽快(jn)睿智(r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四)词语应用1、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1)静默沉默证券公司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张晖没有(),他选择行使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谈中国诗2(PPT)4-3

谈中国诗2(PPT)4-3

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文艺评 论家,文学家.
本文是1945年12月6日作者 在上海对美国人做的演讲,文 中有”贵国”一词,指的就是 美国.原文是英文,后作者翻译 成中文.
人也应补充水分,并且我们要纪录尿量以评估体液补充的情形,若有需要,病人应送入加护病房随时补充体液,若有肾衰竭应接受透析治疗。 对于急性砷化 氢暴露主要在维持肾功能及输血补充被破坏的红血球。 在砷暴露来源不清楚时,最好不要让病人出院,应在相关机关确定其居住或工作环境安全后才让病人
出;英国置业投资 英国房产置业 英国房地产 / 英国海外置业 英国房产投资 英国购房 曼彻斯特买房;院,以免进一步的 暴露。 药物治疗 DMSA(dimercaptosuccinic acid) (口服),建议使用剂量为每八小时 μ g/Kg 或是 mg/㎡ 给五天,之后每十二小时给 μ g/Kg 给 4 天。至于 口服 D-penicillamine 虽然有报告对小孩子的急性砷中毒有效,但是对实验动物却没有效果。 慢性暴露处理 找出砷暴露的来源并避免进一步的暴露,有研究 显示曾暴露砷的小孩在离开暴露源之后曾经升高的尿中砷就逐渐下降。砷引起的周边神经病变要耗时数月恢复,且少有恢复完全。至于螯合治疗(曾有人使 用 BAL )对神经病变的效果不明。 预防措施 改饮低砷水是预防饮水型砷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另外有研究发现,水果等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可能对砷中毒起保 护作用。 [] 对含砷毒物要严加保管:砷剂农药必须染成红色,以便识别并防止与面粉、面碱、小苏打等混淆。外包装必须标有 “毒 ” 字。剩余的拌砷毒谷、 毒饵应深埋,剩余的药种,应绝对禁止食用或作饲料。凡接触过砷制剂的器具,用后必须仔细刷洗,并不得再盛装任何食物。禁止用加工粮食的碾子等磨压 砷制剂。锑(antimony)金属元素,元素符号Sb,原子序数为。它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类金属,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硫化物矿物辉锑矿(SbS)中。已知 锑化合物在古代就用作化妆品, [] 金属锑在古代也有记载,但那时却被误认为是铅。大约7世纪时,人们知道了锑是一种化学元素。 银白色有光泽硬而脆的 金属(常制成棒、块、粉等多种形状)。有鳞片状晶体结构。在潮湿空气中逐渐失去光泽,强热则燃烧成白色锑的氧化物。易溶于王水,溶于浓硫酸。相对 密度.,熔点℃,沸点℃,原子半径为 .?,电负性.。 自世纪末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锑及其化合物生产国,而其中大部分又都产自湖南省冷水江市 的锡矿山。锑的工业制法是先焙烧,再用碳在高温下还原,或者是直接用金属铁还原辉锑矿。 铅酸电池中所用的铅锑合金板。锑与铅和锡制成合金可用来提

《谈中国诗》教案_2

《谈中国诗》教案_2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时安排 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x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学生诵读文,了解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语文精选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如诗的格律、韵脚等。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3.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4. 欣赏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诗词的格律和韵脚。

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格律和韵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欣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词的格律和韵脚,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鉴赏:分析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

7.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作能力、对诗词格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诗意的表达。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诗词基本知识和格律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