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是指人们在学习某个特定知识或技能后,将其应用于其他不同的情境或任务中的能力。
迁移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它展示了学习的实际价值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研究。
一、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并非仅仅局限于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使用,而是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在解决各种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境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以下是学习迁移的基本原理:1. 迁移的相似性原则:学习迁移的效果与原学习任务与目标任务之间的相似程度有关。
如果两个任务在目标、环境或过程上存在相似性,学习迁移效果将更好。
2. 迁移的特征提取原则:学习迁移依赖于个体对学习任务的特征进行提取和抽象。
学习者需要能够识别适用于其他任务的关键特征,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3. 迁移的应用原则:学习迁移不仅仅是将旧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还包括将新的知识应用于旧任务的情况。
这种双向迁移能够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二、学习迁移的研究进展学习迁移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1. 领域迁移:研究者发现,学习者在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后,能够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学习数学的能力可能有助于解决物理学或经济学中的问题。
2. 任务迁移:学习者在完成一种类型的任务后,能够将所学的策略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类型的任务。
这种迁移可以提高学习者在新任务中的效果和速度。
3. 情境迁移: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的学习对迁移效果也有影响。
当学习和应用任务的情境相似时,迁移效果更好。
4. 知识迁移:学习者在学习某个知识领域后,能够将其中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解决其他相关问题。
这种迁移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为了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创造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不同情境和任务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

学习迁移理论的概念学习迁移理论是指我们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任务或领域中的理论和研究。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或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或情境中,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学习迁移理论包括两个方面的迁移: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
正向迁移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够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负向迁移则是指在学习某一项任务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后,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研究学习迁移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应用和迁移情况,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迁移的类型:学习迁移可以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近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类似的任务或领域中;远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将在某一任务或领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完全不同的任务或领域中。
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对于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迁移的条件:学习迁移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前提知识和技能、目标任务或领域的要求和特点、知识和技能的表征方式等。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3. 迁移的机制:学习迁移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了解学习迁移的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在教育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迁移的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促进学习者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地应用到其他任务或领域中。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习迁移的成功离不开学习者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习迁移的一般理论

学习迁移的一般理论1.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有注意、意志、记忆、知觉、想象、推断、判断等官能组成。
各种官能可以象肌肉一样通过联系增加力量。
迁移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的训练自动产生。
1890年,W.James的记忆实验表明,记忆能力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训练而在于记忆方法。
随着实验心理学的兴起,形式训练说逐渐被取代。
2.相同要素说继Jsmes之后,桑代克等通过大量实验,对迁移产生原因作了新解释。
认为:当两种情境中的刺激相似而且其反应也相似时,迁移才会发生。
一个情境与另一个情境中相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
此理论基本要点是联结主义,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过程,因此有失偏颇。
3.概括说C.H.Judd提出了迁移的概括说。
认为: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学习中概括出它们之间共同原理。
后来,赫德里克森等进一步指出:概括不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它与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如教学方法上注意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5.定势说哈罗等人研究指出:当有易到难地安排学习任务时,学习者通过训练形成学习定势,这种定势容易迁移到复杂任务学习情境中,从而使学习任务易于完成。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过去的经验影响着新的有意义的学习和保持,或者说对这种学习和保持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
因此,认知结构在迁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奥苏伯尔7.产生式迁移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由安德森提出: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即基本技能的迁移。
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亮相技能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形成的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幼儿学前教育)学习迁移理论

第二节学习迁移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学习迁移的四种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并能够辨析其异同之处。
2.掌握四种学习迁移理论对幼儿的教育指导。
教学重点:理解学习迁移的四种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对幼儿的学习迁移进行教育指导。
教学难点:辨析四种学习迁移类型的异同之处。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反思:学习迁移理论这一节理论性强,学生掌握有点难度,需要结合大量幼儿学习的案例来讨论,同时在最后将四种学习理论进行比较区分专门有必要。
一、形式训练说1.形式训练说的含义形式训练说是最早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根底。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由许多不同官能组成,包括:感知觉、注意、经历、思维、想象、制造力等。
这些官能能够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得到加强。
2.案例训练跑步——肌肉兴盛——爬山、骑单车、攀岩;某些学科具有训练某一官能的价值;拉丁文——经历,数学——逻辑思维。
3.教育指导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确实是儿童的某种官能得到训练而开展的结果。
因此,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即某一官能能够通过训练得到加强,但不合理的是,只注重外表的形式训练,而不注重内在的学习内容。
二、共同要素说1.共同要素说的含义桑代克认为:迁移是专门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他提出,只有当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同时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性越强,反之,迁移越弱。
举例:滑板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汽车2.经典实验推断图形面积的学习迁移〔1〕先可能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和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2〕用90个平行四边形让每一被试进行面积可能的训练〔3〕同意两种测验一是推断一些与训练图形相似的矩形的面积二是推断三角形、圆和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4〕结果觉察,矩形的面积可能成绩提高;而三角形、圆和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可能成绩没有提高。
第六讲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定势说
• 学习定势是哈洛提出并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 个概念。哈洛认为:定势通常指既先于一定得 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也 称为心向。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 进和阻碍。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 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 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第六讲学习迁 移理论
第五章 学习迁移理论
主要内容
• 学习迁移概念 • 学习迁移种类 • 学习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经验类化说 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 学习定势说
学习迁移概念
•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 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 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 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 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 括消极影响。
迁移的种类
• 从迁移结果上看,可将迁移划分为正迁 移与负迁移
• 所谓正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能促进另 一种学习。
• 所谓负迁移,捐的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 扰了另一种学习;
迁移的种类
• 从迁移产生的方向上看,可将迁移分为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 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 向迁移”;反之,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 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学习定势说
• 哈洛对猴子进行辨 别训练,要求猴子 学会在某一固定物 体下寻找食物。
学习定势说
卢钦斯量水实验
卢钦斯量水实验
• 实验要求被试用已知容量的三个大小不等的杯 子(A、B、C)量出一定容量(D)的水来,用 问题1让被试做过练习后,将被试分为两组:甲 组解决2—11题,乙组解决7—11题。结果甲组 在解决2—6题时,发现了解决问题的规则D=BA-2C,由于形成了这种定势,在解决7—11题时, 仍用B-A-2C的算法,有63%的人不会做第9题。 而乙组未受此定势的影响,所有被试很快都发 现了解决问题的更简便的方法。
学习迁移理论

训练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但却遗忘了反应主体对未来 意外事件的理解能力——格拉塞斯费尔德
迁移的分类:
近迁移:初始情境与迁移情境高度近似 远迁移:初始情境与迁移情境不相似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实证) 原义迁移:把技巧或知识完整地迁移到新的任务中 比喻迁移:运用一般知识的某些方面思考或了解情况(实证) 正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当前学习的影响(实证) 低级路径迁移:以一种自发或自动的方式来思考或了解问题 高级路径迁移:涉及对情境的联结进行明确、有意识的阐述 纵向迁移: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影响 横向迁移:低水平技能向高水平技能的迁移
后测练习的可能答案:
问题
艾因斯特朗解决方案
7、后测练习1
49-23-3-3=20
8、后测练习2
39-15-3-3=18
9、后测练习3
48- 18-4-4=22
10、后测练习4 36-14-8-8=6
直接解决方案 23-3=20 15+3=18 18+4=22 14-8=6
被试对后测练习的表现:
组别
艾因斯特朗直接解决
在课堂学习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A或B的学习,而是在 知识的联系中进行学习。因此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 学习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 就存在着迁移。——奥苏贝尔
陈述性组织者:对新的学习形成上位关系,提供类属者
比较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呈并列关系,增强知识比较性
背景资料、陈述性组织者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第7章学习的迁移

2、正式实验: 阶段1 儿童自行记忆单词并进行回忆测验 阶段2 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学习精加工策略,一组用数单词 中字母的方法帮助记忆。 阶段3 儿童用自己愿意的任何方法来记忆单词,测试单词的 回忆成绩。
3、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的巩固性变量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 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
• 先行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对新的学习形成上位关系,提供 类属者
比较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呈并列关系,增强知 识比较性
背景资料、陈述性组织者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Ausubel有意义学习的实证研究——钢的性质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菱形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 ——函数、概率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是指概况与抽象水平不同的学习之间 的相互影响。
——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函数与幂函数、指数函数
9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分
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 学习的影响。
情境一
情境二
情境三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食物在哪儿?
有经验与无经验的猴子 解决问题的成绩
(曲线表示辨别问题的平 均成绩)
猴子已经获得了解决问题 的学习定势——Harlow
• 猴子觅食的实证研究 资料来源:Harlow 1949
• 在学习和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已经形成的学 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或问题解 决,也要防止定势对解决问题的干扰。
学习迁移理论

背景资料、人们学什么
记忆能力训练实证
记忆平均数字跨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Ericsson1980
相同要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
实验探究 教学隐喻 学说反思
背景资料、桑代克知觉预测(1901)
预测
估计127个 图形面积
训练
后测
训练判断90个平行四边形 测1、判断13个长方形 面积(10cm2~100cm2) 面积(成绩提高)
测2、判断27各种图形 面积(成绩持平)
有关图形 面积知觉 的测试
后测2 后测1 训练判断
预测 0
可能预测
20
40
60
80
100
相同要素说理论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 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只有当两种心里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 机能的改变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桑代克)
实证研究——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三维迁移模式
背景资料、奥斯古德的迁移三维曲面模型
三位曲面模型 资料来源:Osgood
背景资料、负迁移的例子
问题
所给水罐刻度
A
B
C
1、 前测练习
29
3
2、艾因斯特朗1
21
127
3
3、艾因斯特朗2
14
163
25
4、艾因斯特朗3
18
43
10
5、艾因斯特朗4
9
42
6
6、艾因斯特朗5
20
59
4
7、后测练习1
15
39
3
8、后测练习2
23
49
3
9、后测练习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
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产生式的相似是迁移产生的条件。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的教学,以便为后继的学习做准备。
情境式理论
格林诺
他们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或者动作图示来适应不同的情景。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景。
学习迁移理论代表人物 Nhomakorabea主张形式训练说(关于迁移的最早理论)
沃尔夫
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它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它把训练和改进“心智”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认为学习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伍德沃斯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形状知觉训练)
概括说(经验类化说)
贾德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对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化说
苛勒
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者顿悟(小鸡啄米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奥苏贝尔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