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诸葛亮最大的失误 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历史趣谈:诸葛亮机关算尽反而成为蜀汉的紧箍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机关算尽反而成为蜀汉的紧箍咒导语:北伐中原,克复汉室,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
可惜一场大火没有烧死司马懿,反而让自己急火攻心而死。
一时间,秋风长劲,三军痛哭,五丈原成为北伐中原,克复汉室,是诸葛亮的人生理想。
可惜一场大火没有烧死司马懿,反而让自己急火攻心而死。
一时间,秋风长劲,三军痛哭,五丈原成为一个悲剧的代言。
选拔可靠的接班人,是诸葛亮的临终大计。
但是诸葛亮殁后,倍受瞩目的姜维却没有成为他的接班人。
蜀汉文武中,诸葛亮一身兼有相权和军权,他临终前指定的蒋琬和费祎,为相权接班人。
对于姜维则以师徒名分,私授以兵法和连弩,内定为军权接班人。
诸葛亮如此安排,可谓用心良苦。
他暗中内定姜维为北伐事业的继承人,却又不使他染指相权。
因为他深知姜维之才,长于军事,并非相才。
而且他深知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处事风格,导致他精力耗损,鞠躬尽瘁,显然不利于军国大计。
于是,他便想让姜维专心于军务,不致于分心劳神。
他在生前,就为姜维的前程铺好了路,他破格提拔姜维担任了征西将军,并遗计铲除姜维在军中的巨大威胁——魏延。
他知道魏延虽然有才,喜出奇计,但是蜀汉的国力支撑不起。
不除掉他,蜀汉的未来非常渺茫。
诸葛亮又将相权赋予蒋琬和费祎。
蒋琬长期主管后勤,费祎口才较好长于外交。
将相权赋予他们,其意不言自明,因为五伐中原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后勤保障比较困难,而蒋琬谙于此道,让他主政可以更好地积蓄粮草,为姜维将来北伐打下根基。
而费祎受到了孙权的赏识,让他为相,可以巩固孙刘联盟,使姜维北伐少了一个后顾之忧。
生活常识分享。
【议论文】论诸葛亮的失误_1000字

【议论文】论诸葛亮的失误_1000字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是他辅佐刘备创建了西蜀政权,杰出的他功勋无量。
但诸葛亮真的是完美的?明珠就是无暇的吗?诸葛亮的确很聪明。
他刚刚离开小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新野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赤壁战役中,他与东吴联手打败了北魏,从而使曹操统一中国的计划搁浅。
后来,诸葛亮以非凡的智慧占领荆州,建立了蜀汉第一根据地。
最后,夺取西川,建立蜀国。
但诸葛亮的工作真的很难让人信服。
诸葛亮做事谨小慎微,事必躬亲。
在街亭一战中,就是因为诸葛亮太过于自负,起用根红苗正、世代将门之子、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导致街亭战役失败。
诸葛亮用人很挑剔。
先用道德来衡量一个人,才能不能尽力而为,只能机械地指挥。
诸葛亮没有给别人创造和发挥的机会。
因此,他的下属只能听话,像滚石一样被别人操纵。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素夸大了事实,不应该用得太多。
”然而,诸葛亮非常自负,他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最后,他失去了街亭,不得不用一座空城吓跑司马懿的10万大军。
魏延是蜀国后期的大将军。
在五虎上将先后故去后,和北魏对抗的大将只有魏延。
出祁山,北伐中原,魏延提出由子午谷小路出兵,偷袭长安。
诸葛亮不听,认为是冒险。
由此以后,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没有一次成功。
诸葛亮认为魏延狂妄自大,脑后有“反骨”,总是不大重用魏延。
这和毛泽东相比,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在延安时,许世友拿着枪逼问毛泽东。
误会解除后,许世友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只可信赖的战将。
后来,司马懿告诉外交部:“如果诸葛亮采纳魏晏的建议,长安将失败。
”魏盐田每天都怀着怨恨,终于在诸葛亮去黄泉的路上叛变了。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太会用人。
一个押粮官进不进粮食,都得请示诸葛亮,说明诸葛亮手下也有不少庸才官员。
“成功也是小河,失败也是小河”。
这个成语和典故再合适不过了。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蜀灭亡后,诸葛亮逃债。
和诸葛亮相比,北魏自曹操起,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蜀国最先灭亡,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

蜀国最先灭亡,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都说诸葛孔明,足智多谋、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善于治国,犹如人中之卧龙。
他这么厉害,可蜀国怎么会最先灭亡呢?壹古有云:“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关于这句谚语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为人熟知的是:诸葛亮设计过一尊报恩寺塔,打造要求极高。
不仅顶上的铜葫芦得达到五丈高,整体重量更是超过了两千公斤。
为了探一探东吴的班底,诸葛亮到东吴作客时刻意把图纸送给孙权,想看看他们能不能造成此塔。
孙权接过图纸,四处张贴招贤榜,全城寻找冶匠。
怎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人揭榜自荐。
就在这时,三个被人喊作“丑皮匠”的摊贩,看不惯诸葛亮拿东吴人寻开心,于是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成功做出了铜葫芦的模型。
最后便有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
另一种说法。
某次,诸葛亮准备带兵过江,可看着一冲即翻的江水,一触即沉的礁石,他一时间没了主意。
一筹莫展之际,三个做擅长牛皮活的皮匠建议道:“先买一只牛,把牛皮从肚皮位置始整张剥下,做成撞不破的牛皮筏,这样就不会触礁沉没了。
”果真,诸葛亮按此法顺利过江。
如此便有了这句知名的谚语。
其实,句中的皮匠真正指的是“裨将”,也就是古代军中专任一方的副将。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便是,三个人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通俗的说就是,人多力量大。
然而,堂堂蜀中,人才寥寥。
贰因为蜀汉人才资源有限,致使诸葛亮常常不得不让后备人才硬着头皮上。
最典型的例子,非马谡莫属。
刘备曾嘱托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说白了,就是告诉诸葛亮不能重用他。
然而,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却将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他。
诸葛亮很清楚,马谡并没有实战经验,难堪重任。
怎奈,蜀汉之中有能力的大将都派去更重要的位置,军中无人可用,后备人力一时间被推向一线。
其实,在将街亭交予马谡之前,诸葛亮已经作过周密部署。
虽说曾有数人劝诸葛亮任用他人,可他认为只要马谡按自己说的做,按部就班即可守住这个战略重地。
历史趣谈:诸葛亮七出岐山没一统天下 他犯了哪些错?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七出岐山没一统天下他犯了哪些错?
导语:诸葛亮七出岐山却数次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可谓是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他的故事太多,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关于他战略方向失误的一些说法
诸葛亮七出岐山却数次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可谓是令人唏嘘不已。
关于他的故事太多,本期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关于他战略方向失误的一些说法,仅供大家参考。
此证据大多源于《三国志》。
一、国家整体军事进取的态势不够坚决和明朗
1、应制定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战略主攻方向和配合方向的战术目标
荆州失误,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有战略规划而没有实施方案,刘备和诸葛没有在众将中明确隆中对的具体实施方案,起码是没有明确哪个方向是主攻方向,哪个方向是配合方向,从汉中方向主攻是没有侧翼危险的,一方面羌军是一直积极响应骚扰中原的,另一方面就是有马超的影响力。
荆州的治所江陵两面对外,守则无虞,攻则勉强,作为佯攻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牵制作用。
而统领荆州的关羽是不二人选,在当时的条件下,魏延没有资历,赵云缺乏大帅风范,张飞有因酒失徐州的前车之鉴。
关羽的威名实在是没得说,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颜良的首级,堪称三国名将之首,且作为北方人的关羽对水军作战熟悉之快是别的刘备军将领所缺乏的。
不夸张的说,就关羽镇守荆州,如果不主动出击的话,曹魏和东吴都不敢觊觎江陵。
留下关羽镇守荆州本身就是隆中对战略的人员部署方案。
从荆州之失,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完全没有向关羽明确:荆州军和汉中军的主次之分,至于荆州军何时出击,出击到什么程度,和汉中军在时间上怎么配合,荆州军出击时,要不要东吴军联动,联动到什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导语:诸葛亮一生对蜀汉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一代贤成的典范。
孔明以料事如神而著称,他的妙算神机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但老马终有失蹄的时候诸葛亮一生对蜀汉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一代贤成的典范。
孔明以料事如神而著称,他的妙算神机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但老马终有失蹄的时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这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吧。
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赞誉。
但他一生却失误了,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蜀中的人才储备没有魏多,正如司马懿所说,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
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
”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最后劳累而死!我们先看诸葛亮的代表作《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特意提及四个人推荐给刘禅,他们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
”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特意推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那么聪明,蜀国却最先灭亡究竟为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那么聪明,蜀国却最先灭亡究竟为什么?导语: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肯定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蜀国也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还是不及刘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肯定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蜀国也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还是不及刘备。
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自盯着,有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
一个企业家这样管理团队,到最后肯定要累死。
诸葛亮解释他这种行为时说,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因为先帝对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容许自己出差错。
其实正是因为诸葛亮太小心谨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
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
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
所以刘备在的时候,蜀国有五虎上将。
刘备死后,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书记的廖化(做过山贼,归顺关羽)做先锋。
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去培养年轻人。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才能。
不同层次的人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高层需要胆略,底层需要业务,中层需要人际关系协调。
处在管理层,你就要学会授权。
有句话叫“君闲臣忙国必兴,君忙臣闲国必衰”,就是说一个团队要合理地分工。
管理者不懂授权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把自己累死,一个是把人才埋没掉。
你累得要死,又没有培养出人才,团队就危险了。
生活常识分享。
蜀国因诸葛亮用人思想有误而亡

蜀国因诸葛亮用人思想有误而亡□吉云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几日再看《三国演义》,感慨颇多。
其中,《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智慧的化身,留下了非常多的经典故事,如“草船借箭”、“三气周渝”、“舌战群儒”等等,同时联系现代人才管理的一些思想发现,诸葛亮在用人思想方面的失误是造成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他的这些失误的用人思想对今天的现代各个企业,尤其是对我们传统企业以及其他组织中一些思想保守的决策者在人才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一、诸葛亮以亲疏远近喜好用人诸葛亮一生征战无数,可谓战绩卓著。
他通晓兵法之道,经常用兵如神,但在人才的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深思。
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诸葛先生有时用人也疑人。
如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魏延曾反刘表而欲亲刘备,而后几经转辗,终投于刘备帐下,可诸葛亮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处处防他,最后诸葛亮去世时还特意用计杀了魏延。
一个人的好恶比之于事业的成功,通常明智的领导人总会摒弃个人恩怨,而有效地追求事业。
诸葛亮在使用魏延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量发扬“用其长,避其短”的用人之道,我们且看下面几个用人的经典案例: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的“无缺点”的将军总是败在南方“有缺点”的将军手下,南军首领李将军手下的每一位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严重缺点。
但是李将军认为,这些缺点不碍大局,而他们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李将军所用的正是他们的特长,使这些特长变得有效。
我们来看看拿破仑是如何用人的。
茹当,先于拿破仑而成为革命军将领,曾反对过拿破仑。
但拿破仑摒弃前嫌将其收于麾下,命其指挥意大利的法军。
卡尔诺,曾竭力反对拿破仑当“第一执政官”和皇帝。
不过,几年后他又愿为帝国效力时,拿破仑仍重任其总督,“百日”时期任其为内务大臣。
历史趣谈蜀汉有10万大军最先灭亡 诸葛亮拿了一副什么烂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汉有10万大军最先灭亡诸葛亮拿了一副什么
烂牌
导语:诸葛亮显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当中。
用现在的流行语言说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奋力一搏以攻为守,“至于成败利钝
诸葛亮显然是陷入了痛苦的清醒当中。
用现在的流行语言说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还不如奋力一搏以攻为守,“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一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政治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时,总是很崩溃,其中有一层心理活动是,如果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那种神一般的存在,蜀汉就不会像真实历史中那样悲摧了。
二
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如果刘备不怒而兴师伐吴,如果诸葛亮北伐时不派马谡守街亭,如果诸葛亮不陨落于五丈原,如果刘禅不投降……总之,蜀汉这么一个大有希望的政权,竟然在三国中率先亡国,这非常不科学,要么是人祸,要么就是运气使然。
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仔细审视蜀汉的真实历史状况,你就会发现诸葛亮手里拿了多么烂手牌,他的表现已是现象级的。
三
蜀汉是三国中最弱的一环,甚至可以说,蜀汉和魏吴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国家。
对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开始就坦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从三国后期来看,在天下十四州中,魏国一家就有十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导语: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
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赞誉。
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但也历来为封建文人尊崇,认为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确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人品道德著于史册,无可辩驳。
但是,人无完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蜀汉灭亡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诸葛亮。
笔者这么写估计很多亮粉要口诛笔伐,义愤填膺了。
但是且慢,看完文章再骂不迟。
我们说诸葛亮“误”蜀汉,并非无中生有,刻意抹黑。
诸葛亮治理蜀汉,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关怀巴蜀士族,没有人尽其才,没有实现刘氏与巴蜀本土豪强的融合。
我们先看诸葛亮的代表作《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特意提及四个人推荐给刘禅,他们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
”
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特意推荐的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荆州人士。
郭攸之,南阳人。
费祎,江夏鄳县人。
董允:南郡枝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