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童区寄传》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 (2)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 (2)
(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认识)
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从区寄这个小英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一定会积极应对,开动脑筋。另外我们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一些自救的办法,才能更有效地去对付突如其来的困难。
课题
《童区寄传》
课型
新授课
编号
NO.
教学
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
重点
1.掌握本课出现的大量的诗词和虚词。
2.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
难点
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集体备课案
教师个性案
一激趣导入:
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都是古代小孩聪明机智的小故事,还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学习课文《童区寄传》。
二、作家简介:
1.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非常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成的完美结合,强调作家创作上的严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永州八记》《三戒》。
3.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展示交流结果,老师总结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过渡:这些也能从一个方面塑造区寄这个人物,属于对他的侧面描写。这样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就使区寄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1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1

《童区寄传》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文记叙劳动少年区寄遇劫后,善于抓住时机,利用贼人的矛盾心理,杀盗自救,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黑暗腐败的现象。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12童区寄传(第1课时)【教学建议】1.激趣导入。

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这是为什么呢?2.作者介绍。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3.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2)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出示课件)荛布囊逾恒状易之为市植刃微伺缚因得童恩专即虚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植刃道上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之虚所卖之郎诚见完与恩持童抵主人所疮手勿惮(3)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关键词句:为儿恒状以缚背刃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大号愿以闻于官留为小吏,不肯侧目莫敢过其门4.自由读课文。

(1)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12童区寄传(第2课时)【教学建议】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教学设计】《童区寄传》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教学设计】《童区寄传》

《童区寄传》《童区寄传》是北师版-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性灵愚慧”为主题展开。

《童区寄传》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记叙了少年区寄遇劫的经过,赞扬他善于抓住时机,沉着果敢的行动,表现出他机智勇敢的性格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和合作探究训练,帮助学生倾听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区寄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文言文,按照故事情节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说出区寄其人的品质特点。

1、查找作者的资料;2、熟读课文;3、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课:自古英雄出少年,唐代中叶,有个少年区寄,被两个歹徒绑架,结果安然无恙,他是如何从歹徒手中逃脱的呢?今天,我们就从柳宗元《童区寄传》中寻求答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关于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人称柳河东;3、关于写作背景。

二、文言知识介绍1、定义和特点;2、学法指导。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结合注释读懂文章,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区寄只是一个小孩,他是凭借什么战胜凶恶的强盗的?2、区寄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文章是如何体现的?3、柳宗元极善用笔,丰富的故事情节,只用了简洁的笔点画勾勒,却处处动人心魄,但文章仅为了写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故事吗?如果不是,透过字面,作者真实的目的会是什么呢?4、找出反映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五、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怎样看待区寄杀人?他的这一行为要负法律责任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六、布置作业:穿越历史的长河,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少年英雄。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三)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了解柳宗元和《柳河东全集》2、了解课文大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

(二)作者介绍介绍柳宗元和他的文章特色。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导学一: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不会断句的做标记。

)1.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2. 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荛布囊逾恒状易之为市植刃微伺缚因得童恩专即虚二豪贼劫持布囊其口植刃道上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之虚所卖之郎诚见完与恩持童抵主人所疮手勿惮3. 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为儿恒状以缚背刃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大号愿以闻于官留为小吏,不肯侧目莫敢过其门(四)自由读课文。

1. 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 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作业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

也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4)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4)

课题:童区寄传第一课时一、引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战国时期的甘罗12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7岁吟鹅,孔融4岁让梨,宋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有一个叫区寄的少年,被两个歹徒绑架,结果安然无恙,他是如何脱离魔掌的呢?让我们从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中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自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互学目标:理解、记忆课文重点的文言词语,结合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课文。

综合目标: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一)自学预习跳读积累:1、利用晚自习时间,结合课文注释和词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上拼音,并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第83页第1—2题。

细读疏通:1、阅读《练习册》导航塔,勾画有关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要点,并结合其他参考书写50字左右的作家及作品介绍。

2、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和参考资料,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翻译这篇课文(采用词根扩展法,尽量直译),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课文内容。

速读概括:本文条理清楚,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划分为三个层次,尝试着概括各层大意。

(二)互学探究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布囊.其口行牧且荛.彼不我恩.也刺史颜证奇.之力.上下郎诚见完.与恩(2)、贼易.之一人去.为市市者良久计.之因.取刃杀之与其杀是.僮虽疮.手勿惮(3)、①即即.藏其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行行.牧且荛将欲行.愿愿.以闻于官幼愿.耳2、翻译重点句子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3、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三)精读赏析:讨论人物形象1、在与二豪贼周旋时,区寄哪个方面是劣势?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及对手的哪些弱点最终战胜了强盗?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我的理解是: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是:2、“刺史颜证奇之”,综观全文,区寄“奇”在哪里?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我的理解是: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是:(四)交流展示方法点拨:交流前自己要先弄懂,交流可以一对一或一对六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班级交流。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2)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2)

北师大版《童区寄传》教案教学目标1、柳宗元和《柳河东全集》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词典和文中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区寄机智勇敢性格的写法。

4、进一步学会写简短的人物性格评析。

教学重点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的反映所起的作用。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柳宗元和《柳河东全集》的文学常识。

2、导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少年英雄——区寄。

二、掌握字词,疏通文义。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疏通课文,学会自读古文;只有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选择典型语句作一些朗读指导。

)2、重点字词、语句释义(1)、二豪贼劫持: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

豪,强横。

贼,古代指强盗(2)、布囊其口:用布蒙住他的嘴。

囊,原意是口袋,这里作动词(3)、植刃道上:把刀插在路上。

植,立。

刃,刀(4)、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做两个郎的仆人,哪如做一个郎的仆人呢?郎,当时仆人称主人为郎。

僮,仆。

孰若,何如,哪里比得上(5)、郎诚见完与恩:你果真能保全我(不杀我),好好待我(6)、持童抵主人所:带区寄到主人那里。

主人,指墟所窝藏豪贼的人3、参考译文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牛的孩子。

(有一天)在放牛打柴的路上,两个强盗把他绑架了,反背着手捆起来,又用布蒙住他的嘴,带到四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区寄假装哭鼻子,害怕得发抖,表现出一副小孩的常态。

强盗满不在乎,对着喝酒,喝醉了。

一个强盗离开去谈生意;一个躺下来,把刀插在路上。

区寄偷偷地看他睡着了,把手上的绳子靠在刀刃上,一上一下用力地磨,把绳子磨断了,趁机拿起刀,杀死了那个睡觉的强盗。

区寄还没有跑出多远,谈生意的强盗回来了,抓住区寄,大吃一惊,打算杀死他。

区寄连忙说:“做两位郎君的僮仆,怎能比得上做一位郎君的僮仆呢?他对我不好嘛(所以我杀了他);您果真能保全我,好好待我,无论怎么办都行。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4)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童区寄传word教案(4)

课题:童区寄传第一课时一、引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战国时期的甘罗12岁拜为上卿,唐代骆宾王7岁吟鹅,孔融4岁让梨,宋司马光少时砸缸救人......有一个叫区寄的少年,被两个歹徒绑架,结果安然无恙,他是如何脱离魔掌的呢?让我们从柳宗元的《童区寄传》中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自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互学目标:理解、记忆课文重点的文言词语,结合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课文。

综合目标: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一)自学预习跳读积累:1、利用晚自习时间,结合课文注释和词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上拼音,并能够流利的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第83页第1—2题。

细读疏通:1、阅读《练习册》导航塔,勾画有关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要点,并结合其他参考书写50字左右的作家及作品介绍。

2、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和参考资料,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翻译这篇课文(采用词根扩展法,尽量直译),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课文内容。

速读概括:本文条理清楚,可以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划分为三个层次,尝试着概括各层大意。

(二)互学探究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布囊.其口行牧且荛.彼不我恩.也刺史颜证奇.之力.上下郎诚见完.与恩(2)、贼易.之一人去.为市市者良久计.之因.取刃杀之与其杀是.僮虽疮.手勿惮(3)、①即即.藏其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②行行.牧且荛将欲行.愿愿.以闻于官幼愿.耳2、翻译重点句子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3、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

(三)精读赏析:讨论人物形象1、在与二豪贼周旋时,区寄哪个方面是劣势?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及对手的哪些弱点最终战胜了强盗?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我的理解是: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是:2、“刺史颜证奇之”,综观全文,区寄“奇”在哪里?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我的理解是:同学或老师的讲解是:(四)交流展示方法点拨:交流前自己要先弄懂,交流可以一对一或一对六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再进行班级交流。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童区寄传》优秀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语文《童区寄传》优秀教案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二课:《童区寄传》(2课时) 课型:主读作者:殷宪国学校:山东省滕州市滕东中学预习展示:1.了解作者相关情况2.积累文言词语3.能提出若干问题相关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评价任务:1.正确流利诵读课文。

2.积累文中文言现象,疏通文意。

3.分析区寄形象。

4.探究区寄做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1.作家作品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非常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成的完美结合,强调作家创作上的严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与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参与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过一系列山水游记,总称“永州八记”。

后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2.写作背景:《童区寄传》是在柳宗元第二次贬官柳州时所作。

这时他再次失意,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政治热情。

柳州当时人烟稀少且蛮荒落后,是个民不聊生的地方,且社会非常不平等,许多人被贩卖当奴隶。

然而当政者却只顾私利而不顾百姓的痛苦,因此他希望改变这种状况。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童区寄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大意,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品味本文简洁传神的表达特点。

(三)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习区寄不畏强暴、以智慧取胜的斗争精神。

难点: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表现主人公形象、性格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这么一个小孩被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结果却安然而返,这是为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
介绍柳宗元和他的特色。

(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读停顿;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自读课文,质疑。

2.落实重点字词、语句。


布囊

恒状
易之
为市
植刃
微伺


得童




二豪贼劫持
布囊其口
植刃道上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之虚所卖之
郎诚见完与恩
持童抵主人所
疮手勿惮
3.依据关键词句合作释疑,通译全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关键词句:
为儿恒状
以缚背刃
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虽疮手勿惮
大号
愿以闻于官
留为小吏,不肯
侧目莫敢过其门
(四)自由读课文。

.找出本文通假字、多义字并做上标记。

2.边读边做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

(五)作业
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清结构层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遇劫的经过,这是故事的缘起,由此引出“智斗”的故事。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一个强盗,区寄的这次反抗行动显得既小心谨慎又坚决果断。

第二部分记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的经过。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机敏地对付第二个强盗,表现了非凡的机智和勇敢。

第二层写区寄智杀第二个强盗,并且“愿以闻于官”,表现了他很有心计,而且知事明理。

第三部分是事件的尾声。

也分两层。

第一层写区寄不肯为“小吏”,被护送还乡,表现了他纯朴憨厚的性格。

第二层写“乡之行劫缚者”对区寄杀盗一事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区寄的惊人勇敢。

(二)相互质疑,合作探究
.与坏人周旋时,区寄哪些方面处于劣势?
区寄是小孩,年幼体弱,又是一人对二豪贼,又处于被劫持的被动地位,这些都是他的劣势。

2.他利用了自己作为孩子的哪些特点和对手的哪些弱点?
区寄利用了孩童胆小害怕和幼稚体弱的特点,前者如“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后者体现为豪贼把他绑缚后都放心睡去。

区寄所利用的敌手的弱点主要是:①对小孩子
的轻视,麻痹大意。

区寄示弱后,“贼易之,对饮酒,醉”。

区寄杀一贼后,另一贼只是把他绑紧些,仍倒头睡去,仍低估了区寄的智力和胆量。

区寄充分利用了敌手的轻视麻痹,紧紧抓住了因此造成的疏忽的间隙和逃脱的机会。

②利用了贼人趋利的弱点。

即再被贼人抓获后,危在旦夕,区寄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3.区寄在自救过程过程中表现了哪些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区寄在自救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于一般孩子的品质。

第一是胆略,超人的胆量,沉着镇定。

这是一般孩子难以做到的。

贼人对他的最大疏忽也在这里。

因为有此,区寄的机智勇敢才能发挥,才能从容与敌周旋,才能瞅住逃脱的机会。

第二是智勇双全,机智勇敢。

首先是机智,伪儿啼哭,就火就刀绝绳,以“一郎僮”打动贼人,杀贼,哭叫报官等等,都是很有心计的谋划、决策。

其次是勇敢,“虽疮手忽惮”“取刃杀贼”,这些勇气以及前面的心计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

所以,结尾对其胆略智勇用了一个侧面描写,以秦武阳作比,以众贼不敢正视他,不敢过其门作了烘托。

4.获救后又有什么难能可贵的选择?
获救后难能可贵的选择就是“留为小吏,不肯”。

作为一个打柴放牛的农村孩子,面对这样的出路毫不动摇,毫不
考虑,这行动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即说明其品质上的过人之处。

5.官府与“乡之行劫缚者”对于表现区寄起了什么作用?(见教师用书)
6.读了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学生可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7.通过本文作者还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见教师用书)
(三)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
沉着机智、聪明过人、果敢决断、不畏强暴、纯朴可爱、不慕荣利,是一个少年英雄。

(四)归纳本课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几个词语。

例如:

“即藏其尸”(马上,立刻)
“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接近)……
(五)作业
.背诵全文。

2.合作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四两题。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