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历史的关系

合集下载

史学概论——精选推荐

史学概论——精选推荐

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历史学1.历史的定义a、历史:独⽴于史学家意识之外的、已经消失了的、⼈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也就是说,是指过去发⽣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

b、第⼆种可以分为两个层⾯:⼀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不仅仅包括⽂字记录。

⼆是指历史是⼀门学问,即历史学-乃是指研究⼈类社会发⽣、发展和演化的客观历程的学科。

2. 历史学包含的三个层次a.历史的叙述,古⼈对历史留下的记录,反映史实,是历史学最基础的层次。

b.历史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称为史学(不是古代史学,是学的层⾯。

),是对第⼀个层⾯的阐释。

c.历史诠释学,是对第⼆个层⾯的进⼀步阐发。

3. 历史学历史学的产⽣,是由⼈类对于本⾝社会活动的记忆⾏为,经过外化⽽形成。

4.中国史学的产⽣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与王室都有了历史记载,现存《春秋》⼀书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记录经修订⽽成的。

战国时期产⽣了完备的编年史《左⽒春秋》,即《左传》。

中国史学已奠定了基础。

5. 西⽅史学的产⽣西⽅早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称《希波战争史》,赢得了西⽅“历史之⽗”的称号。

6. 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历史学本⾝是⼀个巨⼤的学科群,它包括了⼀些更为具体、更为细密的分⽀学科。

1.中国历史学科内部结构划分(1)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

a.按研究的空间范围划分:中国史、世界史。

b.按研究的时间跨度划分:通史、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辽⾦史、元史、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暗含以中国历史的状况为依据。

c.按历史的活动领域来划分,如经济史、军事史、⽂化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专门史。

这是其他学科“蚕⾷”历史学内容的“边境地区”。

(2)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字资料、实物资料、⼝碑资料、风俗资料等等,历史⽂献学、历史器物学、历史考据学、历史地理学、历史年代学等。

(3)以历史学本⾝为研究对象的分⽀学科: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史学评论等。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2019年文档资料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2019年文档资料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2019年文档资料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任何历史哲学都具有自身的历史界限,但并非所有的历史哲学都能自觉到这一点,而且,某些历史哲学为了强调历史的一般性而有意或无意地遮蔽了自身的历史界限,以致成为了“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

传统西方历史哲学就是如此。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虽然意识到了历史的主体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但由于不了解历史与历史认识的实践本质而并未能真正明确其历史界限。

只有马克思历史哲学真正实现了哲学史上明确历史界限的历史哲学变革,即通过把历史哲学还给“历史”本身,真正开辟出了一条使哲学与历史融为一体,把哲学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的全新历史哲学道路。

一、传统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的“超历史”论证严格学科意义的历史哲学兴起于18世纪的西欧,并且是以“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这种理论形态问世的。

所谓“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就是从某种抽象范畴出发对人类历史进行先验、抽象的描绘、设计、理解和说明,即遵循历史之外的尺度来编纂和理解历史的哲学理论。

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西方历史哲学。

严格学科意义的历史哲学之所以兴起于18世纪的西欧,主要在于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既向人们提出了从整体上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与趋势的客观要求,又向人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历史的经验材料与宏大视野。

而传统西方历史哲学之所以沿着“超历史”的思维路向发展,除了古希腊哲学的“超历史”思维传统的影响之外,主要在于人们未能洞察资本逻辑的历史暂时性而局限于狭隘的资产阶级视野对历史作了“超历史”的论证。

因此,传统西方历史哲学实质上提供了一种维护资本逻辑的历史观。

在西方思想史上,被誉为“历史哲学之父”的维柯,从反对笛卡尔学派的历史怀疑主义出发,首先创立了严格学科意义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的知识点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双向的、共同的。

时代可以影响
哲学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反之亦然,哲学也会反过来影响时代的文
化思想和潮流。

体现在哲学体系建立上,哲学体系受历史时期与当时客观环境发
展趋势的影响,从而形成哲学体系的内部结构。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丰富多样,学者们追求心性的完善,根据那一时期的思想多元化
的境遇,形成更完整的哲学体系。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也体现在哲学理论的发展上。

每一个新的或值
得回顾的哲学思想,皆受历史的赐予,这也是哲学与时代交织融合的
体现,也体现在不同时代哲学思想习惯变动上。

在哲学伦理活动和学术思想上,受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压态势和紧
迫催促,决定了哲学随时代伦理思想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时
代的特点和趋势,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批判理论等,都会对当
时哲学的发展和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之,时代和哲学都在良性发展与演化,而哲学也是时代思想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哲学与
时代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但其强烈的互动性令哲学与时代密不
可分,这是一种互助共进、整体发展的关系表达。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赵轶峰说明: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的学问,研究历史的人无法回避它,都有自己关于历史和历史知识、历史研究、历史写作的一般看法。

当这类看法达到抽象化的程度时,就有了历史哲学的意味。

历史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其他学科一样,有一个形而上学的、价值的、方法论的基础,所以研究历史的人必须要有历史哲学的基本修养。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来一起讨论关于历史哲学的几个与历史思维关系密切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历史哲学?各种历史哲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其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本质,用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中的话说就是:“历史哲学,像是这些作家(指黑格尔等人)所从事的那样,就指对于整个历史过程的一种思辨的处理方式,在这种处理方式之中,人们希望能把历史的秘密一下子就彻底地暴露出来。

”⏹用我们日常的话语说,历史哲学是对历史的思辨式的整体解释。

这是一种历史哲学,一般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以黑格尔为代表。

⏹另一个问题是,历史知识如何是可能的。

即人类关于历史的知识在何种意义上以及如何可能构成合理、可靠的知识。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历史的认识论问题。

这个问题是康德明确提出来的,并成为20世纪历史哲学家思考最多的基本问题。

现代很多历史哲学研究者,把研究这类问题的历史哲学称为分析的历史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即超越历史经验的具体细节而借助逻辑和思辨工具所描绘的历史总面貌。

⏹这种事情,不是职业历史学家所擅长的,甚至与职业历史家尊重证据、关注具体的素养相冲突,所以从来不是职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情,而是审视历史的哲学家的事情。

⏹职业历史家对于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见解,大多来自思辨历史哲学家的著述,然后作为一些预设、模式、框架、方法而影响历史家的研究。

⏹关于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的属性的历史哲学,则与职业历史家的工作有更紧密的关系。

⏹职业历史学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一样,需要对本学科的特质做根本的思考,必须有自己的知识论和认识论,这是历史学与哲学交叉而形成的学科,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的科学关注及其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代的科学关注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们党重要的理论创新,究其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观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吸收已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正确地关注时代,进而形成科学的时代观?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又如何不断地守正出新?合理解析这些问题,不仅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提出所必需的基础性工作。

一、哲学何以关注时代特定意义上的“时代”,不过是人类全部生活活动及其创造的生活世界具有相对的质的区别的社会发展阶段。

a 它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其一,它是具有社会历史秉性的时空,有别于纯粹自然、物理意义上的时空。

其二,它具有社会主体生存论意蕴,是人的生存境况、活动状态以时空浓缩方式进行界划的表征。

其三,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人的生存、活动和人类历史演变各个领域、各个维度。

其四,它实质上是以某种尺度对历史进行较长时段的区隔和界划,是把握人类历史演变基本的路径和参照。

对自身创造的历史进行较长时段划分,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就很重视这种划分。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风胡子就把历史划分为以石为兵的三皇时期,以玉为兵的黄帝时期,以铜为兵的大禹时期,以及“作铁兵”的“当此之时”;b 商鞅学派则提出“上世—中世—近世”三段说。

在西方,古希腊诗人赫希俄德将人类历史依次划分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紫铜时代、*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研究”(20&ZD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关锋,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基地特约研究员;韦珍凤,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广东 广州,510631)。

a 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b 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1页。

高中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包括语文、政治、地理、哲学、艺术等学科。

首先,历史与语文的关系密不可分。

历史是一个表达和交流过去的人民和文明的方式,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事件的事实描述,更要关注它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在历史
教学中,语文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思考和表达的语言工具,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表
达能力重要的学科。

其次,历史与政治的关系也非常紧密。

历史教学是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
育不仅要传递历史知识,而且也要传递公民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推动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同时,培养学
生的民主态度。

第三,历史与地理、哲学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学习并了解地域、
环境等地理知识,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技能。

在哲学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历
史学习和思考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价值观归根到底的问题。

最后,历史与艺术的关系也紧密相关。

历史被视为艺术的一部分,因为它记录了艺术
家们的行为和作品,并且哲学也与艺术息息相关。

在历史教育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艺术
形式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如艺术风格与历史时期的联系等。

总之,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也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共同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质。

唯物辩证法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是什么唯物辩证法,这一深邃而又实用的哲学理论,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线索,贯穿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对其发展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人类历史的演进并非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堆积,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揭示了这种规律和逻辑,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现代社会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依赖大自然的恩赐,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这个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相对简单直接。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学会了种植和养殖,农业文明逐渐兴起。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结果。

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量变引起质变”。

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创新,就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更是唯物辩证法在人类历史中的生动体现。

工业革命的爆发,使得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个体的手工作坊。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还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

这种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正是这些矛盾的不断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人类历史的政治领域,唯物辩证法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政治制度的产生和更替,都有着其内在的原因。

例如,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都是因为旧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无法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新的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制度也会暴露出其自身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新的制度变革埋下伏笔。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中国科技史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和科技发展都是在中国文化的教化、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中不断产生和演变的。

中国哲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之一。

毫无疑问,中国哲学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和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先秦哲学对中国科技的影响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天人合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规范和道德,一直都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重视尊师重教,注重人的灵魂和精神的修养,这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为科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福利,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孟子曾经说过:“万物皆有以生,而民至贫而不能自存者,未之有也。

”简而言之,这句话表达了孟子的思想,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道家思想则强调天人合一,提倡自然,注重物质的运作和宇宙的系统性,道家学说融合了我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宇宙观,并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在古代的科技领域中,中国的制丝、制瓷、铸铁等行业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道家在科技方面的主要贡献包括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注重实践创新、推崇和谐与平衡等方面。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哲学在古代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实属深刻。

唐宋时期哲学思想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唐宋时期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时时代,主要有唐太宗时期的玄宗之治,盛唐时期的唐朝文学和唐朝文化发展,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等;宋代有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北宋时期的张载思想与儒家学派之争等。

这一时期的哲学和科技发展互为促进和提高,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

宋代的科技成就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其基石是考虑到自然规律,承认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实践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涵盖了人类社会以往的一切活动领域及其过程。因而 ,史学和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和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哲学为史学提供世界观 (历史观 )和方法论 ,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史实的依据。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为史学提供了世界观 (历史观 )和方法论 ,西方古典史学的萌芽和优良传统以及中世纪史学的发展充分说明 :有什么样的哲学 ,就有什么样的史学.

1、先说一下历史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吧,因为这是比较“亲密”的直接关系。历史学是否是科学,这在近代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历史学必然伴随着历史哲学的探究。维科的《新科学》即是一本历史哲学的著作,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历史学著作。要注意的是,历史学并不是纯粹的述说历史事件,而必须要把历史事件当作一个规律来表述。那些纯粹述说历史的著作,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但那些只是“历史编撰学”著作,而不是科学的历史学著作。 2、对于不同的历史哲学,便有着不同的历史学。实际上一种历史学就蕴含着一种历史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已经宣称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而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则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同时也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只不过蕴含的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而已。如果没有一种历史哲学,那么历史学便不是科学的,因而也就称不上“历史学”。 3、其实,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就是历史哲学而已,有着不同的哲学,也有着不同的历史学,也有着不同的历史哲学。 4、你的问题还有可能是“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不过这样的关系似乎就显得太随意了。哲学当然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其源泉,而历史也可以通过哲学的作用而变得不同。如果要看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你更应该去看一些“历史逸闻趣事(历史智慧之类的)”,或者“哲学家在历史中的生活(哲学家的传记之类的)”,等等这方面的书籍。

在黑格尔对形而上学与科学进行综合的企图失败之后,欧洲哲学开始为纯粹理性寻找其他的出路。这种寻找构成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过渡,或者也可以说,构成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开端并且成为它所包含的一个贯穿要素,从而使十九世纪以后的哲学以新的面貌突出近代哲学。 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这种寻找的结果已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罗为明显的表露出来:后期的谢林与叔本华试图为逻辑理性设定界限;而尼采哲学则甚而宣告论证理性的终结;基尔凯戈尔与马克思力图直接从生存和实践的层面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孔德和米勒则希望用经验实证的方法来解决纯粹理性的难题;此外,绝对不应忽略的是,威廉·封·洪堡此时已处在理性向语言的过渡之中。而威廉·狄尔仄——这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课题所在——则努力在历史主义和解释学之间找到一种历史理性的立足点。 随着“历史理性”内涵的展开,狄尔仄或迟或早会面临一个理论上或方法上的两难处境。形成这个处境的最终根源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意识与历史意识之间的张力,或者说,在体系要求与历史发生之间的张力。本文试图追索这个线索并且试图追问,狄尔仄是如何对待这个张力的;他是否能够缓解乃至克服这个张力。 由于狄尔泰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欧洲哲学在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基本思考趋向和态度,因而对此努力的考察或许不仅有助于对这个过渡阶段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对这个过渡的两端的理解,即对近代和现代之基本性质的理解。 1.狄尔泰的哲学观念 狄尔泰燕不是一个严格、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而是一个他自己所说的“精神科学家”。他一方面认为,“如果不是缓慢的、不可阻止地发展出了历史意识,如果没有构成一种与自射意识处在完全另一种关系之中的精神科学,如果对改造的希望没收有带来对哲学本真功能的有力证实,那么哲学已经处在丧失其使命的危险之中了”。另一方面,哲学只被狄尔泰看做是诸多世界观形式和生活观形式中的一种。由于“每一种世界观都取决于历史条件,历而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每一个世界观都是真实的。但每一个世界观都是片面的”(Ⅷ,2240。换言之,狄尔泰是把哲学当做精神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研究,或者说,把哲学当做人类精神活动历史的产物来研究。无论狄尔泰本人是否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哲学的历史发生性受到弘扬,而它的超时有效性则受到抑制。在这个意义上,为黑格尔以思辨的方式所化解的真理的有效性和真理的历史性之矛盾,到狄尔泰这里则必定要成为他一生所须面对的问题。 这个问题首先表现在狄尔泰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中。在其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著述中,狄尔仄都曾一再地谈到“哲学的本质”。他对哲学的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形式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普全性”和“对普遍有效知识的要求”。与“普全性”相呼应的是这样一种追求,即“联结个别事物、创造联系,并且不顾个别科学的局限而将这种联系加以扩展”(V,3460)。我们呆以在狄尔泰晚年写给胡塞尔的信中看到这个意向在他学术生涯中的位置:“我一生的大部分都奉献给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它应当为精神科学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内在在的整体联系。”而与“普遍有效性”相呼应的则是另一种追求,即“对最终论证的追求”:“对我们知识的论证的是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真正的哲学家们所建设的哲学基本科学的最大功能。”(Ⅷ,224)这种追求具体意味着:“回返到论证之中,直到哲学奠基的最后一个点被达到。”(V,346),正是由于狄 尔泰将哲学的形式特征理解为论证方法,他也因此就划定了哲学相对于其他世界观(艺术和宗教)的界限:它是分析的、发现的、论证的、而非创造的、构建的、理解的(参阅:Ⅷ,87ff,172等)。 另一方面,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方面狄尔泰又将哲学定义为“关于现实的知识”或“现实事物的科学”(Ⅷ,172)。在这个定义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命题:现实事物作为现实的一部分是先于哲学而存在的。哲学只是通过分解、分析,通过个别地指明和归总,去发现意识事实中已经现存的东西,发现那些由直接意识所构造的关系点,即自身、世界、神性。因此,狄尔泰赞同席勒的观点:“哲学进行分析,但不进行创作„„哲学不产生任何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对先于论证而被给予的实在之把握,从而表明自身在逻辑上是第二性的东西。 对哲学的这个两方面的定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狄尔泰对“论证——哲学”和“诠释——诠释学”之间关系和基本理解;它同时也体现着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智识主义传统与施莱尔马赫浪漫主义遗产在他思想中形成的基本张力,或者说,体现着思维形式与生活内涵之间的基本张。 当然,我们至此为止所说都还只是狄尔泰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概念:而当他将自己的基本思想称作“生命哲学”时,上述说法似乎便不再有效,方法与内容之间的张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了得到了解决:生命哲学不仅意味着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也就是说,生命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被探讨的对象;而且,生命哲学同时还意味着它是一种由生例子中产生的必然成就,它就是生命活动本身。或者用狄尔泰本人的话来说,“生命在这里把握到生命”(Ⅶ,136),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或者说,“知识的主体在这里就是知识的客体”(Ⅶ,191)。哲学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在这里不复成立。随之,历史经验、历史科学、历史意识对待有别于自然科学经验的地方也得以明确,它首先表现在:“研究历史的人与创造历史的人是同一个。”(Ⅶ,278)在这个意义上,狄尔泰的所谓“历史理性批判”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历史发生的检验与批判,即“认识自身以及由自身所创造的社会与历史”(Ⅰ,116)。 2.生命哲学的基本方法:自身思义 据此我们可以说,狄尔泰的哲学观念并不是一种从历史意识出发对近代身意识为基础的哲学反叛,而是对后者的进一步展开。狄尔泰自己曾明确地强调,“充实了的自身意识是历史性的”(Ⅷ,187)。所以伽达默尔认为,狄尔泰的“历史意识”不仅“就是一种自身认识的方式”,而且它还“指明我们必须更深入地规定自身认识的本质”(WuM,239)。由此可见,狄尔泰的仍然是一位处在西方近代思想传统轨道上的哲学家。 然而这个解决方式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并不就意味着方法与内容的一致。我们只需再进一步便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哲学一般的特征在生命哲学中也成立,那么生命哲学所依据的方法也应当是论证。这时我们便会涉及狄尔泰所提出的一个为生命哲学所特有的哲学论证方法,它也是狄尔泰所理解的全部精神科学的奠基方法,却:“自身思义”(Selbstbesinnung)的方法。狄尔泰本人甚至将“生命哲学”等同于“自身思义的哲学”(Ⅷ,188)。在这里,“自身思义”的概念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 “自身思义”首先是狄尔泰在对施莱尔马赫的阐释中(1870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术语。狄尔泰以后将这个概念纳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他曾明确地阐述过“自身思义”与哲学的关系:“如果对哲学进行历史的理解,那么它就是关于人在思维、创造、行动时所做的事情的发生意识。这些事情在其他地方是偶然地和局部地进行的,在哲学中则是有意地和普遍地进行的。哲学因而就是自身思义。”(Ⅷ,240),“只要自身思义出现,哲学便在此,无论它采取多少种形式与结构。”(Ⅷ,38)对“自身思义”的这个规定贯穿在狄尔泰的哲学体系的始终。还是在1886/1887年所做的“什么是哲学”的手稿中便可以看到,自身思义方法在狄尔泰本人的系统哲学构想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狄尔泰在这里认为:“系统哲学的基础是自身思义,亦即对意识条件的认识,在这里认为系统哲学的基础是自身思义,亦即对意识条件的认识,在这些条件下,通过普遍有效的规定,因此也通过普遍有效的认识、普遍有效的价值规定和普遍有效的目的行为的规则,精神被提升到它的自主性上。”(Ⅷ,188——189)此外,从约克伯爵与狄尔泰的通信中可以读到,至迟在《关于一门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1894年)中,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