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合集下载

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历史演变轨迹探析

西方主体性哲学思想历史演变轨迹探析作者:张玉华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05期摘要: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

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自身价值不断提高而被提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

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

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关键词:近代哲学实践主体性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

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才被提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

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

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一、古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更是蕴涵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之所在。

但由于受时代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希腊人一开始就致力于对万物本原始基的追问。

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本原”揭开了古希腊哲学之端,古希腊人以特有的智慧,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归结为单一的具体物质。

他们是想通过不变来把握万变,从“多”中寻找“一”,把万物归结为水、火、土、气、原子等,但这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是物质本原论,这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主体的萌芽,但这时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并不是人,而是物。

因此这种人的主体性哲学并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它具有非常深入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变革和哲学观念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动向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社会的变化使许多哲学家开始反思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最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哲学,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鼓吹了阶级斗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探讨了物质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这些理论不仅具有当时的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现代社会和哲学的发展也具有深刻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地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体系,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

唯物史观还认为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对于指导社会实践和把握历史趋势具有重大影响。

2.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类学的交叉点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演变。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全面和深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

3. 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新的理论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考博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个人勇于革命实践和勤于理论探索的结晶,同时与他们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也不可分。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转变过程,这就是在哲学世界观上从唯心主义转变到唯物主义、在政治上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主体条件马克思的个体特征一、马克思的家庭、教育与爱情(一)家庭。

(二)教育1、中学教育。

1830—1835年,特利尔中学特利尔中学毕业证书中学毕业论文2、波恩大学教育。

1835年10月——1836年6月(1)学习;(2)参加同乡会,骑马、酗酒、决斗。

父亲的责备(3)参加青年作家协会,写诗。

父亲的担忧3、柏林大学教育。

1836年10月¡ª¡ª1841春:(1)以诗寄情。

马克思的情诗;父亲的担忧(2)刻苦学习,获得柏林大学毕业证书(3)参加博士俱乐部,成为明星。

赫斯对马克思的推崇(4)撰写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证书.附录:父亲对儿子的责备:散漫的生活方式;对家人和亲人的不关心;对女友的责任感不强;偏离法学专业的泛化的学习;过于铺张的消费。

二、恩格斯的家庭与教育1820年11月28日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恩格斯与马克思比较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起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博士论文:《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941.3)列宁:“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博士论文的主题:证明自我意识哲学的合理性撰写博士论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尽早获得博士学位,以便在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由。

马克思借探讨亚里士多德以后希腊哲学的发展趋势来探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

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表明了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他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阶级斗争和革命等。

这些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以下将对此进行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因素。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制度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出现就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超越了封建制度的限制。

这一思想对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很有启示,说明了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提醒我们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斗争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动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在现实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改变社会现状。

这也告诉我们要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减少阶级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有一定的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变革需要通过革命来实现。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的方式。

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也告诉我们不能停留于理论探讨,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这些思想对我们认识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关注阶级矛盾,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对于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指导社会进步的方向、促进社会变革的推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核心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的根本矛盾,它促使社会不断地发展和变革。

生产力的进步,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发社会制度的转变。

这种转变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即社会制度的变革。

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一个历史发展的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他们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被剥削者占有,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家的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与生产力的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

1.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根本任务。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只有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进步。

因此,各国政府应该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生产力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2.避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必须相适应。

世界上社会的制度多种多样,尤其是后发国家需要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制度,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因此,各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制度经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避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割裂的矛盾。

3.防止资本主义经济对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剩余价值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各国政府应该通过税收、福利等手段调节社会分配,保障民生,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4.注重人的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西方思想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西方思想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西方思想史的总体发展脉络及其特征
文化是无所不包的,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

西方思想史大体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古代、中世纪、现代、后现代。

在古代,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

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城邦是政治社会。

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非宗教精神,思辩精神。

到了中世纪,在这个时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西方文化在这个时代理性全无、神学发达。

世界上只有一个神,那就是上帝,在这个时代“不要想而要信”,上帝创造了一切,绝对的对于理性的压制。

来世主义认为此生在此岸受苦,死后会升入天堂,导致人们不想着克服困难;提倡禁欲主义。

信仰主义必然会导致蒙昧主义,中世纪晚期出现了文艺复兴,复兴的是理性批判神学,进行思想上的启蒙。

而到了现代,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掀起了一场哲学革命和思想革命,“我思”具有思想史的意义,构成了现代性的核心。

现代性的发展几次都与科学革命有关。

现代哲学的鼻祖是笛卡尔。

资本来到世界上不是为人们服务的,而是为了攫取利润的。

再到后现代,这个时期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对理性万能。

十九世纪中叶广义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反理性在哲学上的表现,怀疑主义兴起。

导致了一种思想中毒:当代西方人普遍处在一种漂泊的、无根的状态(后现代解毒剂喝多了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过程,以期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纲领,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2.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俄国,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俄国革命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然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继续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并尝试从全球和跨学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19世纪到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初中历史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思想归纳

初中历史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思想归纳

初中历史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思想归纳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思想归纳恩格斯和马克思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的理论体系被称为恩格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进行归纳和分析。

1.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们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驱动的。

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他们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达。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阶级斗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斗争。

他们将社会划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两大阶级。

剥削阶级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来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而被剥削阶级则为争取解放而奋斗。

恩格斯和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无产阶级则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领导力量。

3.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通过消灭私有制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者的解放。

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

4.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了对社会现象的科学分析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导。

他们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通过研究社会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思想成果,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5.革命道路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梳理
古希腊思想家们在探求宇宙存在发展之谜的过程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看法,他们将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以自然观点解释社会的生成变化。

中世纪时期,宗教神学思想逐渐统治了人们的精神王国,饱受苦难的人们开始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神的杰作,世事的沧桑变化、人间的冷暖沉浮都是全能的上帝的意旨。

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做了更为深入的、系统的研究,贡献较为突出的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

1 古希腊时期的历史发展动力思想
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便于汲取东西方各种文明的精华,希腊神话、巴比伦算术、埃及的宗教观念等等成为古希腊哲学丰厚的思想源泉。

希腊人的哲学思考始于对宇宙的好奇,宇宙为什么存在?宇宙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宇宙存在是否遵循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如何确定的?
在希腊人的概念中,自然和人是不分离的,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融贯在对宇宙之谜、自然之谜的探求过程中。

在思考人类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古希腊思想家们采取的是向外探索的方式,向外在的自然界求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用自然变化的原因来解释历史发展变化,将历史现象归因于某种自然现象或是某种自然必然性,认为整个世界由自然元素或某种物质发展而来,受自然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的推动。

这个时期,人们尚未认识到自然运动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质的差别,单纯以自然原因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眼中的万物始基就是事物运动的动力之义,因而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探究也就是追寻万物始基的过程。

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本原说,还是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说,亦或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都将世界的始基界定为物质性的东西,而且指出了世界是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

循着这一唯物主义的开端,赫拉克利特进一步追寻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提出世界运动变化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是逻各斯一团永恒的、不会熄灭的活火,火是宇宙变化之道。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无力控制,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惶恐。

对自然的无知导致人们开始将人类的意识、欲望比附于自然界的对象之上,将自然界拟人化,将自然看成是人间事物的主宰,是掌控人类历史发展的神秘力量,古希腊时期许多神话故事中都存在着原始的自然崇拜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古希腊哲学中。

古希腊神话中,神是天地万物和人间世事的主宰,而神是从自然中产生的。

传说,大地女神该亚产生于宇宙混沌之中,该亚生了天空神乌刺诺斯,大地女神与天空神结合生了十二位提坦巨神,而后又出现了众多的日神、月神、黎明神等,众神各司一职,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变化。

在这些神话中,神还不是超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作为自然力量本身的显现,是自然的代名词。

把自然物神化为主宰人的力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同时也体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将神是万物运动的推动力这样一种观点以哲学形式表达出来的是亚里士多德。

在对自然、世界的考察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深化了前人的思想,把前人对世界本原的研究深入到对世界运动变化之源的探讨,认为整个自然、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潜在的现实化过程,而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是事物构成的原材料、载体,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犹如构成铜像中的青铜,质料因解释了事物何以在运动中保持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