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植被划分

合集下载

福建自然植被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一)南亚热带季雨林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

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

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

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

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

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

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

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

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

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

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

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

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

福建植被浅知识

福建植被浅知识

森林植被类型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

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

全省植物种类有4500种以上。

据近年陆续进行的调查统计,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的39%,科的81%,属的55%。

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

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

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

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

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

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

福建森林植被的区域划分,在水平方向上大致辞以闽中大山带为界,即西起永定下洋,沿博平岭山脉,经戴云山、飞鸾至三沙湾入海一线,东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西北部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在同一地带内,由于纬度、海拔高度等的差异,其森林的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

(一)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内的原生植物群落,除个别地方保存较为完好外,大多已破坏殆尽,现存的多为次生林、人工林或残林。

主要的森林植被类型有:1、季风常绿阔叶林小片星散分布于海拔200~500米以下的丘陵或谷地。

主要森林成分由桃金娘科、樟科、番荔枝科、茜草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杜英科、紫金牛科、无患子科等热带性科属与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

其中,上层乔木优势种有红鳞蒲桃、厚壳桂、硬壳桂、滇南栲、乌耒栲、米槠、南岭栲、山杜英、蕈树、软荚红豆树、黄杞等,和一些热带性树种的红桂木、梭罗树等,大多高达20米以上;中、下层乔木有鹅掌柴、茜草树、毛茜草树、毛五月茶、狗骨柴、多种围涎树、鸭公树等,以及极少数落叶树种如木腊树等;较喜光的红钩栲、黧蒴栲等多在林缘生长。

福安天马山植物种类分类

福安天马山植物种类分类

福安天马山植物种类分类
福安天马山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该地区可分为以下几大类植物:
1.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福安天马山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187种,隶属于28科60属。

主要有铁线蕨科、蕨类植物、狗脚蕨科、树蕨科等。

2. 裸子植物
天马山地区有裸子植物6科10属18种,主要有罗汉松、银杉、杉木、种子松等。

3.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种类最为丰富,共有131科634属1628种。

主要有壳斗科、桦木科、梭罗树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番荔枝科、桃金娘科、豆科、藤黄科、芸香科等。

4.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共有25科51属121种,主要有藓类植物和地钱科。

5. 真菌植物
真菌植物共有3纲8目23科54属175种,主要有锈菌纲、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等。

6.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共有9门25科57属147种,主要有绿藻门、蓝藻门、红藻门、甲藻门等。

总的来说,福安天马山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

中国的地理植被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植被。

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地理植被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本文将对中国的地理植被带进行介绍。

一、北方草原带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短暂而湿润,冬季则干燥而寒冷。

北方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导,覆盖范围广阔。

这里土地肥沃,适宜放牧和农耕。

主要植被有针叶林、草原草地等。

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省份。

这个地区四季明显,气温适宜,降雨均匀分布。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植被以落叶阔叶树木为主,树种丰富多样。

这里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潮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以常绿阔叶树木为主,树种多样且呈现茂盛繁荣的态势。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四、西北干旱草原带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西北干旱草原带植被以草原为主,以耐旱和耐寒的植物为主要特点。

这里草原广袤,适宜放牧和畜牧业。

五、西南热带雨林带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

西南热带雨林带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这里的地形复杂,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且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农作物。

六、青藏高原草甸带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等省份。

这个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短暂,冬季漫长。

青藏高原草甸带植被以高寒草甸和高山草甸为主,适宜藏羚羊、牦牛等野生动物的生存。

这里的土壤贫瘠,不适宜大规模农业种植。

综上所述,中国的地理植被带分布广泛,每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类型。

地理植被带的划分为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依据,也为保护和维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

福建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必修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福建的地理会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整理。

1.地理位置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东北部,北临浙江,西濒江西,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总面积121,400平方公里。

2.自然地理福建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

其中,闽江、乌溪、建阳江等河流穿行其中。

福建境内山峦叠嶂,主要山脉有武夷山、五虎岭和南岭。

自然灾害方面,福建常年受台风和暴雨灾害影响。

3.地理特点(1)气候特点:福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植被资源:福建境内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2.68%,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杂交林和灌木丛等。

(3)动植物资源: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

其中,福建金丝猴、可爱多䳍、长尾鲈鱼等是福建的特有动物种类。

4.人文地理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特点。

(1)文化遗产:福建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福建土楼、南靖土楼等,被誉为"福建文化三宝"。

(2)传统习俗:福建地区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元宵节放灯笼、五谷丰登节吃五谷杂粮饭等。

(3)经济发展:福建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经济发达。

福建沿海地区拥有多个国际知名港口,如厦门港、福州港等。

(4)旅游资源:福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武夷山、鼓浪屿、土楼等众多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以上是福建地理会考的一些基本知识点,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福建的地理特点和人文风情。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福建灌草丛基本类型

福建灌草丛基本类型

灌草丛基本类型(一)中山山地灌丛中山山地灌丛是指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

闽南和闽西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或常绿、落叶灌木混交,个别可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植物群落。

种类成分常以温带地理成分占优势,尤其以杜鹃花科植物为多。

草本植物常以温带至亚热带的广布种,芒最为普遍,其次是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也很普遍,杂类草种类也不少,但通常不占优势地位。

生态型是以中生植物为多。

从灌丛的起源上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

原生类型主要是由地形因子造成的,次生类型中火烧是主要因子,连续火烧引起森林植被退化为灌丛。

1.灯笼花灌丛灯笼花(Enkianthus chinensis)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西部山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脊、山顶,土层浅薄,地表多石砾或裸岩的地段,土壤的腐殖质含量较高。

群落总盖度85%~90%,灌木生长密集,在4平方米样地中计有灌木30~60株,一般高2~2.5米。

建群种为灯笼花、南岭杜鹃、丁香杜鹃、猴头杜鹃、大萼黄瑞木、吴茱萸五加、杜鹃、石斑木、波叶红果树、钝齿冬青、野漆、马醉木、木、短尾越桔、庐山小檗、中华越桔、扁枝越桔等。

由于灌木密集、分枝交错、冠层紧密,所以草本层不发达,散生有芒、野古草、黑紫藜芦及附生于岩石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

藤本植物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

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和长苞铁杉等乔木树种,但植株矮化,高度和灌木相当。

灯笼花灌丛主要分布山顶或山脊,土层薄、风大、光照强,气温的日变化大,冬季常有霜冻或积雪。

由于蒸腾作用强烈,植物经常处于水分负平衡状态,因此即使有乔木树种生长其间,也矮化、老化成灌丛状。

该群落属于原生类型,对于固土保水,防止山崩,以及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规律都有重要意义,应加以保护。

2.猴头杜鹃灌丛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西北部山区海拔1350以上的山脊、陡坡、岩壁、地表多裸岩地段。

福建地理

福建地理

福建地理(一)位置:①经纬度位置23°30′N—28°22′N,115°50′E—120°40′E. ②海陆位置: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全省陆域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人口3488万。

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二)地形:福建的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除了沿海和沿江有一些狭小的平原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山地和丘陵地。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只要山脉有两列;西部一列为武夷山脉,它位于闽赣边界,是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域的分水岭,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

中部一列包括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两列山脉均呈东北—西南走向,大致与海岸平行。

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是福建地形的另一特点,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千米,仅次于广东而居全国第二位,而曲折程度则是全国第一位。

相关考点练习:1.福建地形有哪些基本特征?①、山地丘陵面积大②、两列大山带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线平行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横剖面呈马鞍状分布④、海岸曲折,多岛屿、多港湾2.福建地形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人多地少,耕地不足②滨海平原有利发展高效优质种植业;③山地宜开展综合利用,发展立体农业④山区开发水能资源⑤沿海有利发展海洋事业(运输、渔业)3.试分析该省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该省(福建省)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破碎,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水土流失严重;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立体农业。

(三)河流及其特征福建河网密布,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是福建省四大河流;这些河流发源于本省山地,除汀江外,皆向东独流入海;这些河流,大部分短小狭窄,但上游和中游受雨面积却很广阔。

福建自然植被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一)南亚热带季雨林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

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

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

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

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

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

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

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

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

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

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

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

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植被分区的主要原则植被区划就是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的差异,划分出高、中、低各级彼此有区别,而其内部具有相对一致的植被类型及其有规律的组合的植被地理区。

因此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是植被分区的首要原则。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反映高级植被类型单位与气候,特别是热量和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划分高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植被分区的非地带性规律,主要考虑植被分布与地貌类型、地质状况、地表组成物质以及土壤类型等局部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它可作为划分中级或低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福建位于祖国东部的森林带,在进行植被分区时,首先应考虑森林植被类型,同时参考较为稳定的灌草丛植被。

在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可以结合人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以及农作物的耕作制度等来划分。

2植被分区的各级单位及分级原则根据目前的植被状况与复原植被的理论,并遵循上述植被分区主要原则,拟订出划分本省各级植被分区单位的依据。

本区划的分区为4级制。

其单位系统采用《中国植被》(1980)的3级制,并增加“区”以下的“小区”一级。

植被区域植被分区的最高一级。

福建隶属于中国3大植被区域中的“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植被地带植被分区的第2级。

按植被本身的标志,即以区域内典型的优势植被类型地带性的综合体而划分。

主要按具有相对稳定性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参照建群层片的区系组成中一定的特征种,同时考虑到与其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带等的相关关系而划分。

本省分为两个植被带,即南亚热带雨林地带与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

植被区植被分区的第3级。

划分依据按植被类型组合上的差异。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类型及主要种或其伴生种的数量与生态习性。

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包括植被类型及地方性生态环境特点;区内的耕作季节与制度。

据此,本省南亚热带雨林地带内典型植被类型基本上一致,因而仅划为一个植被区;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植被类型均以照叶林为主,但闽西、闽中、闽东、浙江省东南部,以及粤赣交界以东与闽北地区植被在树种成分上有差异,故在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内,可划分为两个植被区。

植被小区主要按建群种在区划上有一定的地域性、农作物和果树栽培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来划分。

在上述3个植被区内可以划分成6个植被小区。

3(福建植被)分区概述Ⅰ.南亚热带雨林地带福建在本植被地带仅为1个植被区,3个植被小区。

ⅠA·闽粤沿海丘陵平原南亚热带雨林区本植被区的北界,西南起自永定下洋(与广东省大埔、蕉岭、英德一线相接)向东北经南靖永溪、华安新圩、德化戴云山(有的学者认为应以戴云山东南坡500~200米(由南向北降低)等高线为界)、福清琯口、福州北峰、罗源至飞鸾达三沙湾入海。

东、南界在福建省境内均以海岸为界。

本植被区在地貌上属闽东南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

成土母岩多属火山岩系,以花岗岩、流纹岩为主。

土壤类型为南亚热带性土壤——赤红壤,而界线北缘以及海拔400~500米以上则逐渐出现红壤,高海拔山地发育着山地红壤、黄壤。

大片平原三角洲多为冲积土,其中因栽种水稻而形成水稻土,海滩多为盐土而少碱土。

本区气候具有季风气候区的一般特征,夏长冬暖,雨量多而雨季长。

年均气温20~21℃,月均气温20℃以上长达6个月,全年无冬。

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0℃以上。

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2000毫米。

本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为具有热带性质的南亚热带雨林。

被破坏后常形成次生萌芽林、阳性疏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以及灌草丛群落。

本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如下:(1)南亚热带雨林。

海拔200~500米以下的地区具代表性的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森林主要是由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大戟科、蕃荔枝科、豆科、野牡丹科、桑科、无患子科、紫金牛科等热带科属及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组成。

其中乔木上层优势种有:红鳞蒲桃、厚壳桂、红栲、乌来栲、米槠、南岭栲、山杜英、蕈树、软荚红豆、黄杞及其它热带性树种如多花山竹子、翅子树、黄桐、白桂木、红桂木、红叶树等。

中、下层乔木有鹅掌紫、茜草树、毛茜草树、毛五月茶、狗骨柴、木蜡树等。

林下灌木有罗伞树、九节木、柏拉木、多种鸡屎树、青果榕等大灌木。

小灌木有朱砂根、灰色紫金牛、走马胎、三亚苦等。

林下草本植物有三羽新月蕨等多种蕨类及淡竹叶等。

林下藤本植物与寄生、附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多,特别是木质藤本。

其中有密花豆藤、木盖藤子、扁担藤、花皮胶藤、藤黄檀等。

附生藤本有山簕、葡萄九节木、络石等。

附生植物有兰科的高班叶兰、鹤顶兰、石仙桃等,以及一些天南星科植物。

(2)照叶林(山地垂直分布)(略)。

(3)次性植被。

南亚热带雨林如只经轻度砍伐,尚可恢复原有的森林。

如遭严重破坏,许多阳性树种如闽粤树、马尾松、木荷等则乘虚侵入。

灌木丛是绝大部分荒山荒地的分布类型。

组成种类有桃金娘、小叶赤楠、石斑木、南岭荛花、黄桅子、黑面神、排钱草、东桑子、余甘子、山芝麻、芒、五节芒、纤毛鸭嘴草、鹧鸪草、芒萁、刺芒野古草等。

(4)热带海岸植被。

海滩有红树林:沿岸共7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老鼠簕、海漆、黄槿。

海岸丛林及其它植物有露兜、苦槛兰、苦兰盘、海蔓荆、砂滨藜等。

(5)栽培植被。

有水稻、甘蔗、大小麦、甘薯等。

果树有荔枝、龙眼、香蕉、橄榄、凤梨、番木瓜、柚等。

此外,水生植物有凤眼兰、大藻和莲等。

本植被区有三个植被小区。

ⅠA1·闽南博平岭东南部湿热南亚热带林小区本小区位于省境的最南端,热量条件优越,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20℃以上,最冷月均温在12℃以上。

年雨量大多在1400~1600毫米,多者可达2000毫米。

土壤母岩以花岗岩为主,大多发育成赤红壤。

典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

突出地表现在以热带性科属为优势种,如桃金娘科、樟科、茜草科、紫金牛科、大戟科与壳斗科的热带、亚热带属种。

具体如乔木层的红栲、乌来栲、红鳞蒲桃以及灌木层的罗伞树、九节木等。

藤本植物巨大且多。

如木质大藤本密花豆藤为本小区所特有。

在阳性灌丛中以桃金娘、南岭荛花、山芝麻、车桑子、黑面神为主。

本区为省内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

此外,典型的热带海岸灌丛植物露兜、苦槛兰、苦兰盘等分布普遍。

栽培植被有:水稻、小麦、凤梨、香蕉、芒果、番木瓜、龙眼、荔枝、巴西橡胶、胡椒等。

ⅠA2·闽东南戴云山东部湿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本小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气候温暖潮湿。

年均气温20℃左右,北部约19℃,有一定霜期。

年雨量1400~2000毫米。

土壤母岩多属花岗岩、流纹岩等,土壤主要为赤红壤。

植被组成与上一区相近,具有樟科、杜英科、茜草科、豆科、梧桐科等热带的属种植物。

但壳斗科和山茶科种类增多,雨林上限较低,在海拔400米以下。

在本小区的北缘有温性植物如大叶槠、青冈等出现。

藤本植物仍多且大,但科类减少,如密花豆藤已不复见。

次生桃金娘于冬季有红叶现象,温性灌木如黄瑞木、木渐多。

海滩植被红树林仅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三种。

典型热带海岸植物苦兰盘等生长普遍,但露兜已绝迹。

栽种植被与上一区相近。

但巴西橡胶已无法生产性栽培。

胡椒、蒲桃也难以生长。

ⅠA3·闽江口沿海潮暖南亚热带雨林小区本区为西北高而东南低的丘陵及河口平原,具较暖和的气候,平均气温19~20℃,最冷月均温10℃左右,年霜期1~2个月,霜日8~15天,极端最低气温为0℃左右,个别地区达-2.7℃,年雨量1400~1600毫米,土壤以赤红壤和红壤为主。

原生植被罕见,仅福州鼓山海拔200米以下至飞鸾一带尚有小块南亚热带雨林残迹。

主要组成成分有米槠、红栲、杜英、鹅掌柴、厚壳桂等。

大藤本除藤黄檀、小叶买麻藤外,还有巨大的木盖藤子。

针叶林树种如杉木生长尚好,柳杉在高海拔处有星散分布。

桃金娘长势低矮且冬季红叶落叶,木在局部地区成片生长。

海滩植被红树林仅秋茄一种,热带海岸灌木亦仅有苦兰盘一种。

栽培水稻一年两熟,热带果树已较少。

温带果树桃、李均生长良好。

Ⅱ.中亚热带照叶林地带本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均气温18~20℃,个别地区低于17℃。

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山地黄壤。

冈属以及樟科、山茶科、蔷薇科、茜草科、禾本科的竹亚科、豆科、金缕梅科、木兰科、杜鹃科、木犀科、芸香科、杨梅科等。

在海拔较高山地槭树科、桦木科,以及壳斗科的栎属也占一定的比重。

针叶林方面主要有松科、杉科、柏科的一些属种。

本植物地带在本省可分为2个植被区。

ⅡB·南岭东部山地常绿槠类照叶林区本区属中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夏长而冬暖和,雨量多。

年均气温20℃或19~18℃,个别地区更低些。

极端最低温度0~-4℃,年平均霜日20天左右,年雨量1600~1800(或2000)毫米,土壤母岩多属花岗岩、火山凝灰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

土壤为红壤、黄壤等。

本区发育良好的典型原生植被为照叶林,因遭破坏,目前以次生要为主。

优势植物有甜槠、米槠、青钩栲、青冈、大叶槠、木荷等。

本植被区可划分为东、西两个小区。

ⅡB4·闽西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本小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20~18℃。

年霜期41~130天,终年无雪或偶有下雪。

绝对最低气温-5~-7℃。

年雨量1400~2300毫米。

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其母岩多为花岗岩。

植被的组成种类有;以壳斗科的甜槠为主,常为大片的纯林,米槠、闽粤栲、木荷等。

在本小区较北地区,较多出现落叶树叶如茅栗、白栎等。

针叶林以马尾松居多。

杉木林不如闽东、闽中和闽北等地多。

次生灌丛以桃金娘、木、小叶赤楠、乌饭等居多。

栽培作物主要有水稻,一年两熟,山地多为单季稻、小麦、烟草等。

果树有板栗、李、枇杷、梨、桃、柿等。

ⅡB5·闽中、闽东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本小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20℃~18℃,最冷月均温8.5~7.1℃,极端低温-7~-8℃,霜期约80~140天,终年无雪或短期有雪。

年雨量除沿海宁德在1400毫米以下外,均达1500~1800毫米。

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黄壤与山地草甸土等。

母岩以花岗岩分布最广。

植被组成以壳斗科植物为主,主要优势乔木有米槠、栲树、南岭栲、大叶槠等。

甜槠较少,苦槠星散分布于本小区北缘。

群落中所含的植物区系组成与闽西博平岭常绿槠类照叶林小区相近。

在个别地区或北部边缘可零星见到一些落叶树种如紫树、檫木等。

小区南部及闽江中游一些谷地林中,夹杂有闽西与广东地区的热带植物如翅子树、蒲姜木、阴香、绒楠等。

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等。

栽培作物以水稻为主,低平地区一年两熟或轮种小麦而为3熟。

果树有杨梅、桃、柿、梨、李、枇杷等。

板栗较少。

ⅡC·闽浙赣山地丘陵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区本区在福建境内仅有一小区。

ⅡC6·闽北常绿槠类、半常绿栎类照叶林小区本小区气候温和,多雨,湿度大,阴天多。

年均气温18~17℃,霜期较长,极端最低气温可达-8℃(浦城)。

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武夷山东南坡则更多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