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和评价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
本文将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以及文献综述,深入探讨该保护区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以期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质背景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的丰富度、分布特征以及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演替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以及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保护和发展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对策和建议,为保护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评价,旨在提高公众对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区域概况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占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该区域地势高耸,山峰峻峭,最高峰戴云山海拔达1856米,是福建省内的高峰之一。
保护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和草甸等。
其中,常绿阔叶林是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一)南亚热带季雨林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
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
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
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
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
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
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
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
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
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
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
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
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
福建地区常见园林树木种类

福建地区常见园林树木种类一、针叶树类1、华氏南洋杉Araucaria bidwiliis2、肯氏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称:南洋杉(又名肯氏南洋杉)特性:原产澳大利亚。
喜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和干旱,冬季需充足阳光,夏季避免强光暴晒,土壤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最为理想,冬季温度不低于7℃。
3、塔形南洋杉Araucariaceae学名Araucaria heterophylla别名小叶南洋杉南洋杉科南洋杉属形态长绿乔木、树干端直,树冠塔形,大枝平伸。
小枝平展而下垂。
叶二型,幼枝及侧生小枝的叶排列疏松,展开,呈锥形,亮绿色,向上弯曲,质软,表面有多数气孔线及白粉;大树及老枝之叶,排列较密,微展开,宽卵形或三角状卵形,叶面具多条气孔线和白粉。
雄球花单生枝顶,圆柱形。
球果近圆形,苞鳞刺状,种子椭圆形,两侧具宽翅。
习性产于广东、海南、福建等省。
喜光,畏寒,适生于温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长江流域一带栽培,冬季宜置于温室越东。
用途树形优美,是珍贵的观赏树种。
宜作圆景主、行道树或纪念碑、像的背景树。
盆载可作门庭、室内装饰用3、赤松Pinus densiflora拉丁名: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植物名称:赤松别名:日本赤松文名:Japanese Red Pine科名:松科属名:松属适应地区:华东及北部沿海地区、北亚热带落叶、长绿阔叶混交林区东部北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沈阳、葫芦岛、大连、丹东、鞍山、辽阳、锦州、营口、盘锦、北京、天津、太原、临汾、长治、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唐山、邯郸、邢台、承德、济南、德州、延安、宝鸡、天水)南部暖带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济宁、泰安、淄博、潍坊、枣庄、临沂、莱芜、东营、新泰、滕州、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安阳、西安、咸阳、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北、蚌埠、韩城、铜川)生态分类:木本植物> 常绿乔木类观赏分类:林木类高度范围:20-40 (M)形态特征:干皮红褐色,裂成鳞状薄片剥落。
福建阔叶林基本植被类型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查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
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
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厘米。
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
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高度、胸径、调查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表2-2-2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1.甜槠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
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
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
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
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图2-2-3 甜槠、青冈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2.米槠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但南部可达海南岛。
福建阔叶林特征

(一)阔叶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1.群落的常绿性与季相福建的常绿阔叶林乔木的建群种都是常绿的,占乔木层种类个体的大多数,而在冬季完全落叶的树种,在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群落中分别仅占其树种总数的8%~10%与3%~5%,而且它们都是个体数不多的林中散生树种。
因此,阔叶林外貌全年保持高的常绿性。
其林冠通常呈单调的暗绿色。
林相葱郁而外层略凹凸且较紧密。
当春夏之交,林中多数壳斗科树种等,相继开出黄色花序与长出鲜绿色新叶时,则使林冠黄绿相映,约1~2个月后,又转为恒常单调的暗绿色。
所以其全年外貌的季相,仅此一段时期有较明显变化,而不像我国北方的阔叶林,一夜秋风即几乎万木凋零。
2.群落的高度与立木密度森林群落的高度,一般由林中占优势的树种高度所决定。
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上层高度大多在10~17米,少数可达20~25米。
但其乔木层中各树种高度参差不齐,其中9~13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林中总株数的75%,平均株高为11.3米。
但在中亚热带南部地区的森林上层高度和林中立木平均高度又高于北部地区。
如沿闽中戴云山——博平岭一线山脉的北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也可达18~22米,少数在25米以上,立木平均株高12.3米。
而沿闽北武夷山脉东南一侧地区,森林上层高度多在9~12米,立木平均株高10.3米。
在本省南亚热带地区,由于热量较充足,阔叶林树种生长的高度与立木密度一般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如目前保存得较原始的南靖县和溪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以下作为本省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群落作叙述),上层高达25~28米。
其乔木层中9~21米高的立木株数约占总株数的80%,平均株高16.2米。
每100平方米面积中有立木10~30株,多者约达40株。
3.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和叶特征植物的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组成和叶特征(按叶片的大小及其革质化程度分为各个叶级和叶质等)状况,是决定森林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因素,它们能从一些侧面反映林地生境的水、热条件。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孔祥海;李振基【摘要】The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 ELBF) is the zonal vegetation in Meihua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NNR,25°15'I4"~25°35'44"N,116°45'25" ~116°57'33"E). On the basis of 9 600 m2 sample plot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258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were recorded. There were 228 species of seed plants, belonging to 156 genera and 87 families. In the flora of seed plant families and genera,the percentage value of thos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distribution was more than those of temperate distribution. Thus,the flora of the forest has strong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haracteristic. Through analyzing of life forms and leaf character spectrum, the microphylls, mesophylls, leathery, evergreen, single, and smooth margin leaves; woody phanerophytes was main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physiognomy of the EBLF in MNNR. The EBLF of MNNR manifests clear stratification, there were arbor layer,shrub layer,herbaceous layer as well as plants growing between layers. The arbor layer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wo recognizable sub-layers,and so does the shrub layer,in complete development community. The EBLF of MNNR show the feature of ELBF which distributes in the south of middle subtropical zone, by comparison analysis with other regions.%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50)003【总页数】6页(P645-650)【关键词】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群落外貌;群落结构【作者】孔祥海;李振基【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Q145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是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由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木兰科(M agnoliaceae)等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1],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常绿阔叶林发育典型、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复杂多样,是全球常绿阔叶林的主体,在中国和世界植被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2-4].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西部,地处武夷山脉(中亚热带)和戴云山脉(南亚热带)之间的玳瑁山脉的核心区,保存着完整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隶属全球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区中热带亚热带湿润阔叶林、中国东南亚热带森林区域[5],也是中国陆地优先保护生态系统重点区域[6].几十年来,中国的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对常绿阔叶林的区系成分、物种组成、外貌、结构、动态及其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4].但截至目前,有关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学特征方面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我们以样地和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区系成分、外貌和结构等进行分析来揭示群落学特征,以期为深入了解其多样性维持机制和科学评价梅花山地区的植被状况奠定基础,同时为地带性植被的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16°45′25″~116°57′33″,北纬25°15′14″~25°35′44″,总面积22 168.5 hm2.梅花山属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最高海拔1 811 m,最低海拔375 m,为福建三大水系的发源地之一.燕山运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骨架,经新构造运动和喜玛拉雅山运动,形成了以山地为主的地貌.本区成土母岩是花岗岩,土壤从山麓至山顶依次为:红壤、黄红壤、黄壤以及山地草甸土和沼泽土,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保护区年气温为13~18℃,日均温≥10℃的年活动积温4 500~5 100℃,年降水量1 700~2 200 mm,相对湿度70%~96%,霜期15~25 d.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89%,区内现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植被型,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7-8].2.1.1 样地与样方设置在常绿阔叶林分布的海拔350~1 300 m区域,从山脚到山顶沿海拔梯度每隔200 m设置一个面积为1 000~2 000 m2的样地.在样地内的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每个群丛调查4个10 m×10 m的典型样方.因此,本次调查总计5个样地,9 600m2(24×400).2.1.2 群落样方的调查群落样方调查工作于2005—2006年开展,群落样方的具体调查方法参照文献[9]方法.2.2.1 群落组成与区系分析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10]和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11]进行种子植物科属区系分析.2.2.2 群落外貌与结构分析本文采用 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12]和武吉华等的叶级谱[13]进行分析. 3.1.1 种属组成的分析据本次调查统计,组成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维管束植物258种,分别隶属于98科186属(种子植物87科156属).在种子植物中,樟科 21种、壳斗科19种、山茶科14种、紫金牛科(M yrsinaceae)7种、木兰科7种、冬青科(Aquifoliaceae)6种、茜草科(Rubiaceae)6种、杜鹃花科(Ericaceae)5种等,这些科所含有的属种数和所占比例及其所处的层次(乔灌层)说明它们是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的主导成员.樟科植物的数量大于壳斗科,表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具有从中亚热带南部的常绿阔叶林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点.3.1.2 科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等[10]提出的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分析表明:热带分布的科占55.17%,优势较明显;北温带分布的科所占比例为16.09%,东亚与北美间断分布的科仅占3.45%(表1).同时常绿阔叶林中分布有较严格的热带科,如番荔枝科(Annonace-ae)、野牡丹科(M elastomaceae)、桃金娘科(M yrtaceae)、胡椒科(Piperaceae)、姜科 (Zingiberaceae)等 ,说明该地区区系成分具有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带性质.3.1.3 属的分布区类型根据吴征镒[11]提出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划分标准进行统计(表1),结果表明: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属的分布类型以热带分布成分占优势,且缺乏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温带亚洲分布和中亚分布起源的物种成分,说明梅花山常绿阔叶林群落中的种子植物是热带分布起源的;泛热带与热带成分占60.26%,温带与泛温带成分占31.41%,说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成分有大量的热带成分从其中心向东延伸至此,有较多南亚热带典型属如厚壳桂属(Cryptocarya)、鹅掌柴属(Schefflera)、猴耳环属(Pithecellobium)、紫金牛属(Ardisia)等分布,也有相当的温带成分向南扩散而来,表明梅花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由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3.2.1 群落植物性状组成样地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乔木、灌木、草本与藤本植物分别占总种数为31.8%,36.8%,17.2%,14.2%.3.2.2 群落植物生活型分析按Raunkiaer[12]的生活型分类法划分各类植物见图1.从图1可看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中高位芽(包括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81.2%,其中又以小高位芽植物居相对多数,占总数23.4%.按武吉华等[13]制定的叶的性质和标准进行统计(图2,表2),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中的叶级以中型叶和小型叶为主;叶型中单叶占绝对优势;叶质中薄革质和草质的比例占优势,是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叶缘中全缘叶占较明显优势. 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明显.乔木层常分化为2个层,第1层为建群层,主要由栲属(Castanopsis)、润楠属 (Machilus)、蕈树属 (Altingia)、木荷属(Schima)、含笑属(Michelia)等属树种组成,高20~25 m,盖度50%~80%.第2层通常是伴生树种,如杜英属(Elaeocarpus)、楠木属(Phoebe)、黄杞属(Engelhardtia)、石楠属(Photinia)等属的种类,高10~15 m,盖度20%~50%.灌木层植物也可1~2个亚层,组成较为丰富,如由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柃木属(Eurya)、冬青属(Ilex)、越桔属(Vaccinium)、紫金牛属(Ardisia)、树参属(Dendropanax)、石斑木属(Rhaphiolepis)、粗叶木属(Lasianthus)、箬竹属(Indocalamus)、蒲桃属(Syzygium)的种类以及乔木幼树构成,高2~4 m,盖度30%~50%.草本层种类不多,主要是禾本科、莎草科、菊科以及蕨类植物,高0.3~l m,盖度10%~30%.层间植物以藤本为主,如菝葜属(Smilax)、酸藤子属(Embelia)、地锦属(Parthenocissus)、鸡血藤 (Millettiareticulata)、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流苏藤(Coptosapeltadiffusa)、玉叶金花(Mussaendapubescens)、藤黄檀(Dalbergiahancei)等.附生植物以苔藓植物为主,还可见兰科和蕨类植物.为了揭示本区的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关系,选择黄山[14]、古田山[15]、武夷山[16]、金光湖[17]、和溪[18]、鼎湖山[19]等不同纬度区域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表3),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组成成分从南至北,泛热带与热带成分所占比例递减;温带与泛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则依次递增.保护区虽地处中亚热带,但其泛热带与热带成分所占比例与地处南亚热带的值较为接近,而与典型中亚热带的值差异较大;温带与泛温带成分也具有类似特点.因此,梅花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具有由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为了反映本区群落的生活型谱特点,通过与黄山[14]、峨眉山[20]、武夷山[21]、和溪[22]、鼎湖山[23]等不同区域的常绿阔叶林的生活型谱比较(表4).表明:从南到北随着纬度的增加,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比例则有增加趋势.高位芽植物比例较武夷山(中亚热带)的相对较高,较和溪(南亚热带)的相对较低,说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的植物生活型呈现明显的地带过渡性.为了体现本区群落植物叶的性质特征,选择黄山[14]、峨眉山[20]、武夷山[21]、和溪[22]、鼎湖山[23]等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叶的性质特征进行比较(表4).从表4可看出,本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级以中型叶和小型叶为主,与福建省的南北两个区域比较则居中且偏向地处南亚热带的相应值;而中型叶的比例较武夷山(中亚热带)的相应值大,小型叶的比例较武夷山的相应值小,反映了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南部靠近南亚热带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带性过渡的特点.另一方面,区内常绿阔叶林植物叶型以单叶占绝大多数,全缘叶占相对多数.叶质以革质叶(厚革质和薄革质)占相对多数.单叶、全缘叶和革质叶的比例较武夷山的相应值大,较和溪的相应值小,亦显示过渡特征.通过本次实地考察、调查与分析,关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可得出以下结论: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在海拔高度为350~1 300 m的地带,目前保存着由87科156属228种种子植物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常绿阔叶林.2)组成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热带性质的科与属数量明显大于温带性质的数量,表明其种子植物的区系具明显热带、亚热带性质.3)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性状、生活型与叶的性质特征分析说明,中、小型叶级的单叶、革质、全缘、常绿叶以及高位芽的木本植物是决定外貌的主要因素.4)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明显.其垂直结构可划分为乔木层(分为2个亚层)、灌木层(含1~2亚层)、草本层.层间植物性状以藤本为主,还有一些附生植物.5)通过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与不同纬度地区常绿阔叶林的比较表明,不仅在群落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方面,而且在生活型谱和叶的性质特征方面均具有由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相关文献】[1]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220.[2] Numata M.The flo ra and vegetation of Japan[M].Tokyo:Kodansha Limited,1974:87-124.[3] 王献溥,蒋高明.广西常绿阔叶林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3):195-205.[4] 宋永昌,陈小勇,王希华.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8.[5] Olson D M,Dinerstein E.The global 200:a rep resentation app roach to conserving the earth′s most biological valuable eco regions[J].Conservation Biology,1998,12(3):502-515.[6] 徐卫华,欧阳志云,黄璜,等.中国陆地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1):271-280.[7]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概况[EB/OL].(2006-03-30)[2010-04-29]..[8] 郭成达.福建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特性及其垂直分布规律[J].土壤学报,1992,29(4):427-436.[9] 李振基,刘初钿,杨志伟,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郁闭稳定甜槠林与人为干扰甜槠林物种多样性比较[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1):64-68.[10]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11]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Sup.):1-139.[12] Raunkiaer C.The life fo rm sof p lantsand statistical p lantgeograph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34.[13] 武吉华,张绅,江源,等.植物地理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 蔡飞,钱啸虎.黄山北坡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分析[J].植物学报,1993,35(10):799-806.[15] 胡正华,于明坚,索福喜.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134-137.[16] 林有润,王学文,张桂才.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武夷科学,1981(1):57-82.[17] 谭忠奇,曾文彬,张娆挺,等.厦门同安区金光湖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248-252.[18] 赵礼才.福建省南靖县和溪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1992.[19] 张宏达,王伯荪,张超常,等.广东高要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3):159-227.[20] 杨一川,庄平,黎系荣.峨眉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4,18(2):105-120.[21] 何建源.武夷山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9-49.[22] 林鹏,丘喜昭.福建南靖县和溪亚热带雨林[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7,11(3):161-170.[23]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福建灌草丛基本类型

灌草丛基本类型(一)中山山地灌丛中山山地灌丛是指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
闽南和闽西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带,大部分是常绿灌木或常绿、落叶灌木混交,个别可以落叶灌木为优势的植物群落。
种类成分常以温带地理成分占优势,尤其以杜鹃花科植物为多。
草本植物常以温带至亚热带的广布种,芒最为普遍,其次是野青茅、野古草、四脉金茅、金茅也很普遍,杂类草种类也不少,但通常不占优势地位。
生态型是以中生植物为多。
从灌丛的起源上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
原生类型主要是由地形因子造成的,次生类型中火烧是主要因子,连续火烧引起森林植被退化为灌丛。
1.灯笼花灌丛灯笼花(Enkianthus chinensis)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西部山区,海拔1500米以上山脊、山顶,土层浅薄,地表多石砾或裸岩的地段,土壤的腐殖质含量较高。
群落总盖度85%~90%,灌木生长密集,在4平方米样地中计有灌木30~60株,一般高2~2.5米。
建群种为灯笼花、南岭杜鹃、丁香杜鹃、猴头杜鹃、大萼黄瑞木、吴茱萸五加、杜鹃、石斑木、波叶红果树、钝齿冬青、野漆、马醉木、木、短尾越桔、庐山小檗、中华越桔、扁枝越桔等。
由于灌木密集、分枝交错、冠层紧密,所以草本层不发达,散生有芒、野古草、黑紫藜芦及附生于岩石上的石苇、瓦苇等种类。
藤本植物有石子藤石松、地刷子石松。
群落中还散生有黄山松和长苞铁杉等乔木树种,但植株矮化,高度和灌木相当。
灯笼花灌丛主要分布山顶或山脊,土层薄、风大、光照强,气温的日变化大,冬季常有霜冻或积雪。
由于蒸腾作用强烈,植物经常处于水分负平衡状态,因此即使有乔木树种生长其间,也矮化、老化成灌丛状。
该群落属于原生类型,对于固土保水,防止山崩,以及研究福建山地植被垂直变化规律都有重要意义,应加以保护。
2.猴头杜鹃灌丛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灌丛主要分布在福建中部、西北部山区海拔1350以上的山脊、陡坡、岩壁、地表多裸岩地段。
福建自然植被

一、自然植被(一)南亚热带季雨林季雨林是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分布在福州—福清—仙游—永春—华安—永定一线以东、以南的南亚热带地区。
本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生植被已荡然无存,次生季雨林保存较完整的也仅限于南靖县境内,但区内季雨林的种属则屡见不鲜。
根据厦门大学生物系在南靖和溪乡乐土村六斗山进行多年调查的结果,该山季雨林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16种,分属于80科、145属。
按植物生活型,有木本植物128种,草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4种;按植物门类,有蕨类植物13种,裸子植物1种,双子叶植物180种,单子叶植物22种。
因此,季雨林以木本双子叶植物为主要组成分子,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相同的。
季雨林中含属种较多的科有茜草科(Rubiaceae)、豆科(Leguminos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等,这些科既反映出群落热带性的特点,也反映出群落古老性的特点。
在乔木树种中,樟科和大戟科占明显优势,这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所不同。
季雨林的林相,以六斗山为例,林冠浓密而凹凸,外貌常年呈绿色,每当春末夏初,大多数乔木树种相继开花,林冠黄绿相间,十分迷人。
垂直层次较多,其中乔木有3层,灌木有2层,草本有2亚层。
林内树干通直,树皮光滑。
其建群种红栲(Castanopsis hypargyreus)、乌来栲(C.uraiana)的大树常有3~6个明显的板根,以支撑其高大的躯体,尤以红栲最为注目。
林内多藤本植物,其中不少为木质大藤本,如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扁担藤(Tetrastigma paniculata)等,其中密花豆藤径粗可达52厘米,实属罕见。
藤本植物在林间四处攀悬、穿插、飞架,使林内更显纷繁缭乱。
榕属(Ficus)的绞杀现象和水筒木(Ficus fistulosa)、水冬哥(Saurauiatr istyla)的茎花现象都很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1982年以来各县、地区植被调查的不完全资料,根据优势种作划分的结果,本省有如下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的优势种大都是壳斗科树种,其中又以壳斗科栲属树种为主。
森林高度大多在15~20米,高者可达25米以上。
树木胸径一般在20~50厘米,少数达70~100厘米。
以上数值按森林群落的发育阶段、不同纬度与海拔高度以及群落受外力干扰的程度等不同而有差异。
现将其主要群落类型的建群种(一般是乔木层的优势种,如甜槠即甜槠林的建群种)高度、胸径、调查样地中的树种数与主要伴生种等列于表2-2-2。
表2-2-2福建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建群种及伴生种表注:采用中点四分法调查12个测点。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群落类型分述如下:1.甜槠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除海南与云南的诸省份,南至广东南岭山地。
本省中亚热带各县山地丘陵均较常见。
甜槠林是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主要的群落类型,它在南亚热带北缘(如戴云山南坡)海拔约900米以上的山地也有分布。
如上杭县的步云、古田、溪口、茶地、太拔,连城县的铁山、罗地、宣和、庙前、赖源,永定县的上山、高山、大埠、汉阳、古龙、陈正,漳平市的吾祠、灵地、易坪,延平区的土堡、大洋、夏道、太平,建瓯市的玉山、小桥,宁化县的横锁,浦城县的富岭、濠村,政和县的星溪,武夷山市的三港等乡、村以及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均有分布。
此外,如松溪、建阳、邵武将石、屏南、周宁、三元、永安天宝岩、清流、大田、德化、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龙岩、长汀、武平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甜槠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如图2-2-3。
图2-2-3 甜槠、青冈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引自《福建植被》)2.米槠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但南部可达海南岛。
米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江主流以南的闽中、闽西、闽东地区,闽北则较少见。
本省中亚热带南部海拔约800米以下山地较为常见。
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新罗区的万安,永定县的高陂、堂堡、丰市,连城县的朋口、李屋,漳平市的溪南、新桥,延平区的西芹、夏道、大洋,建瓯市的房道,建阳市的小湖,松溪县的祖垱,政和县的铁山,武夷山市的下阳、星村,宁化县的安乐,清流县的长校,武平县的民主、下坝、永平,屏南县的屏城,周宁县的七步,福安市的上白石,邵武市的将石,三元区的莘口等乡、村均有分布。
此外,将乐、永安、大田、沙县、德化、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某些山地也有出现。
3.栲树林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大致同甜槠相近。
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为常见,南亚热带山地也有分布。
如上杭县的白砂,永定县的抚市、合溪、湖雷,连城县的新泉、宣和,武平县的永平、东留、民主,漳平县的溪南,延平区的陕阳、大洋、巨口、太平,建阳市的崇雒,浦城县的濠村、临江、石陂、下山、水北、古楼、富岭、仙阳,松溪县的渭田,政和县的东平、石屯,武夷山市的洋庄、下洋,宁化县的曹坊,清流县的温家山,永安市的天宝岩,周宁县的玛坑、礼门,屏南县的屏城,福安市的赛岐等乡、村均有分布。
此外,如德化、将乐、三元、梅列、大田、沙县、尤溪、建宁、泰宁、长汀等县(市)的一些山地也有出现。
4.苦槠林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向南至闽、赣北部。
苦槠林在本省主要分布于闽北,南界大致为福安、建瓯、沙县、将乐、宁化等县(市)一线。
它同米槠、甜槠树种相比则生态习性较偏温性,立木高度较矮,其林中常见散生一些温带的落叶树种如栎、栗、桦木等属。
如浦城县的仙阳、水北、古楼、忠信、莲塘、石陂、临江,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房道,宁化县的安远,松溪县的陈坑、栗坑、渭田、祖垱、城关,政和县的星溪、石屯,周宁县的泗桥,武夷山市的洋庄、星村,福安市的社口,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和沙县等地均有分布。
5.红勾栲林红勾栲(Castanopsis lamont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其分布北界大致同苦槠林的分布南界相近。
红勾栲林在本省常见于闽江以南约海拔800米以下山地,于闽北较少见。
如上杭县的古田、步云,永定县的岐岭、共星、高丰、榕蛟,连城县的庙前、莒溪,武平县的万安,漳平市的象湖、长塔,延平区的峡阳、太平等地均有分布。
另如清流、沙县、新罗等县(市)也有小面积出现。
6.南岭栲林南岭栲(Castanopsis fordii)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浙中、赣南、湘中一线以南的东南沿海几省。
南岭栲作为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而较普遍分布,但以闽江以北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
南岭栲林目前则较少,如建瓯市的小松,建阳市黄坑,延平区的王台等地有零星分布。
7.闽粤栲林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的分布较普遍,但以该地带中、南部较多而北部较少见。
它较偏阳性,常出现于受干扰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一般成为伴生或散生树种。
闽粤栲林目前相对较少,如延平区的太平、赤门,永定县的仙师、峰市、洪山,漳平市的灵地、文山等地星散分布。
8.大叶槠林大叶槠(Castanopsis tibetana) 是壳斗科栲属树种,在我国的分布区为北至长江流域南侧,南到南岭山地一带,性较偏温。
大叶槠林多见于本省闽北、闽中与闽西而少见于闽南山地。
如延平区的大洋、夏道、赤门,建阳市的书坊,松溪县的渭田,宁化县的治平和闽西梅花山区北部有少量分布。
9.青冈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 是壳斗科青冈属树种,在本省中亚热带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较常见,但以该地带的中、北部相对较多。
目前青冈林比栲属森林为少,一般为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或散生树种。
如浦城县的古楼、忠信,建阳市的黄坑,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外屯,松溪县的花桥、旧县、祖垱、渭田,武夷山市的洋庄,宁化县的安远,永定县的岐岭、下洋,上杭县的古田,武平县的中山,清流县的沙芜,福安市的湾坞等地均有小片青冈林分布。
10.木荷林木荷(Schima superba) 是山茶科木荷属树种,它广布于本省海拔1000~1500米以下丘陵山地,是较典型的阳性树种,常见于受破坏而次生化的阔叶林中。
木荷也常与阳性针叶树马尾松组成针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受皆伐的迹地上前期发展起来的次生林。
如浦城县的富岭、山下、宫路、管厝、水北街、忠信,建阳市的麻沙,建瓯市的小松,政和县的星溪、外屯,宁化县的济村,永定县的坎市、抚市,上杭县的太白,漳平市的双洋,周宁县的咸村、李墩、泗桥、七步,屏南县的棠口,福安市的潭头等地有木荷林分布。
此外,还有壳斗科的赤枝栲(Castanopsis kawakamii)林,分布于三元区莘口林场的瓦坑、小湖(上万亩面积的近乎纯林),永定县高陂乡许佳、抚市乡上寨等,上杭县步云乡、中都乡等地;乌楣栲林,分布于建阳市的小湖,建瓯市的小松,延平区的巨口等地;罗浮栲林,分布于宁化县的曹坊乡双石,建阳市的麻沙乡溪头,屏南县的寿山乡普岭等地;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夏道乡洋头,将乐县的金溪两岸地带等;石栎(Lithocarpus glabra)林,分布于延平区太平乡的曾厝等地;硬斗石栎林,分布于建阳市的黄坑乡新历等地;樟科的刨花楠(Machilus pauho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土堡林场等地;闽楠(Phoebe bournei)林,分布于延平区的大洋乡头等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林,分布于永定县的岐岭乡榕蛟,浦城县的濠村乡仑下等地;辣汁樟(Cinnamomum tsangii)林,分布于建瓯市的房道乡大富山等地;金缕梅科的蕈树(Altingia chinensis)林、细柄蕈树林,分布于延平区茂地乡宝珠、峡阳乡安科,建阳市的李家墩、闽西梅花山等地;杜英科的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林,分布于永定县的歧岭乡外坑,将乐县的金溪两岸等地;猴欢喜(Sloanea sinensis)林,分布于上杭县的步云乡兴隆至古田乡郭车一线,延平区的大洋乡聪坑等地。
以上的森林群落除赤枝栲林较集中分布且面积较大外,其余均属小面积而分散的风水林或残存林。
(二)南亚热带雨林本省闽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属于南亚热带,气温与热量较高,降水量除近海狭带较少且常风较大外,靠大陆内侧山区均较高,土壤也较肥厚,发育着南亚热带雨林。
因历史上长期受人为经济活动的影响,目前南亚热带雨林绝大部分已退化成灌丛、草丛,仅在内侧山区保存有小面积的风水林。
现将保存相对较完好的几个群落的代表类型分述如下:1.红栲、乌来栲、大叶赤楠林本类型森林仅存于南靖县和溪乡乐土村附近,现已设立森林自然保护区。
该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较丰富且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
乔木层通常有2~3个树种占优势。
群落的结构较复杂,而垂直层次不太分明,林冠外貌不平整地波状起伏。
树干较高大、通直。
林内阴暗潮湿而热带雨林特征明显(图2-2-4)。
这些群落特征在前述阔叶林群落的基本特征中已叙述,它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甜槠林等有显着的不同,因而它在自然区划等方面可作为一项重要科学依据,这也是对它设立自然保护区以作人工保护的主要目的。
倘使它受到外力干扰破坏而退化为灌丛,那么本省目前就无较典型的南亚热带雨林群落了,其科学价值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注:1.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2.乌来栲3.大叶赤楠(Syzygium hancei)4.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5.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6.华杜英(Elaeocarpus chinensis)7.翅子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8.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9.毛茜草树(Randia acuminatissima)10.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 lucidum)11.毛嘉赐树(Casearia villilimba)12.围涎树(Pithecellobium clypearia)13.狗骨柴(Tricalysia viridiflora)14.墨氏山胡椒(Lindera metcalfiana)15.茜草树(Randia densiflora)16.罗伞树(Ardisia quinquegona)17.九节木(Psychotria rubra)18.斜茎粗叶木(Lasianthus wallichii)19.柏拉木(Blastus cochinchinensis)20.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21.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22.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23.华山姜(Alpinia chinensis)24.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25.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 simplex)26.密花豆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27.扁担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28.花皮胶藤(Ecdysanthera utilis)29.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图2-2-4 南靖县和溪六斗山亚热带雨林群落垂直结构示意图这里将本省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雨林(包括闽东南地区的次生性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在世界上不同气候区域的分布区类型)、叶子面积的大小级别作比较(表2-2-3)可见,南亚热带雨林群落的植物地理成分中,热带性成分(热带分布与泛热带分布成分之和)占科、属总数的比率都高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别高%与%;相反,其温带分布成分则仅分别达后者森林的46%与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