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画映”——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叙事性研究

合集下载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专 题 探 讨 ◎
苏 州 桃 花 坞 年 画 的 社 会 文 化 史 研 究
吴 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红
( 苏州工艺美 院 , 江苏 苏州 2 1 5 0 0 0 ) 道光时期记 载苏州地 区民俗 活动的笔记《 清嘉 录》 共记载 了 摘 要: 桃花 坞年 画的 继 承 和发 展 的 背后 , 是 深 厚 社会 经 济 、 证, 4 2条吴地民俗 , 同时代 的《 吴郡 岁华纪丽》 更是收录了 3 0 7条 风 文化 的积 累 , 桃花 坞年 画 不仅是 珍贵 的 文化 遗产 , 而且 是 苏 州历 史 2 文化 、 社 会 生活 的缩 影 , 透 过 它 重现 了 当时 苏州社 会 经 济 、 文 化 和 物习俗。从桃花坞年画中我们可以看 出, 苏州的民俗活动并不局 风俗。 限于年节岁时的迎神祭祀 , 无论春夏秋冬 , 每一季节都有各种各样 的进 香 、 赏灯 、 游戏 、 玩 乐 等室 外活 动 。苏州 民众 直 到 近代 , 依 然坚 关 键词 : 桃花 坞 年画 ; 社 会 文化 持通过民俗活动 , 来调节 生活质量 、 促进社会 交往 。值得一提 的 桃 花坞 年 画是 中 国文化 艺术 长河 里 的 瑰 宝 , 它 具 有 四百 多 年 是, 这些民俗大多是明清以来的传统节俗的延续。另外 , 我们可以 历史 , 集中反映了江南优秀的民俗文化和民俗民风, 也代表 了吴地 从年画中看到民众的宗教信仰 。最初的年画应是起源于神灵的崇 文化的信仰和内涵。桃花坞年画的题材丰富, 画面乡土气息浓厚 , 拜, 驱 邪避 凶 和纳福 迎 祥是 最初 的 主题 , 也 是之 后 民 间年画 主要 表 色 彩搭 配艳 丽 , 极 具装 饰性 。 达的内容。近代苏州民众的信仰崇拜比较繁杂 , 没有系统 , 信仰的 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基础 , 包括社 神灵也没有严格的谱系 , 总 的来说这些信仰不属于任何系统的宗 会经济 的发展 , 文化积淀以及社会需求能力。苏州桃花坞年画的 产生可追溯到明代 , 当时资本主义萌芽 , 在地理位置上利用水路加 教。民众只从各类传统信仰中摘取满足 自己实际需要的神灵进行 崇拜 , 这种信奉大多是功利的, 这就说明了这种 民间的信仰只是基 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行业分工细化 , 而且手工业极为发达 , 苏 州逐 渐走 上 了全 国经 济 中心 的 道路 , 为 桃 花 坞年 画 的产 生 奠 定 于 现实 生活 和实 用性 。 桃花坞年画不仅是精美的艺术 品, 而且发挥着它特有 的社会 了 良好 的经 济基 础 。逐 渐繁 荣 的经济 , 吸引 了全 国各 地 的人 才 , 文 价值 , 桃花坞年画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 对市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 人墨客擅于诗词歌赋, 为桃花坞年画的创作提供了深厚 的文化基 影响。它起到了调节市民与社会关系的作用 , 引导并且影响了社 础以及题材来源。另外 , 明清时期的节 俗非常多, 在每个大小 节 会民众的道德伦理, 传播并且融合了文化知识, 促进了社会文化的 日, 必有各种礼仪活动以及娱乐类 的活动 , 元宵节 的灯会 , 立夏的 交流。近代社会民众获取知识和信 息的途径 比较 缺乏 , 物美价廉 称人 , 中秋的走月亮 , 冬至的拜冬 等等 , 这些苏州文化特有的礼仪 的年画成了最好的选择 , 另外 , 年画中的题材内容大多来 自于大众 娱乐活动也成了桃花坞年画创作 的素材。再加上苏州素有文风, 喜爱的戏曲和小说 , 让 中下层的民众乐于接受 , 这也就衍生出了桃 社会上层的文人雅士的一些情趣嗜好 、 欣赏 的价值取 向在一定程 花坞年画道德教化的功能, 民众通过年画了解历史故事 , 了解传统 度上也影响了市井阶层 , 市井阶层希望通过不断模仿文人情怀和 礼义廉耻 , 不露声色的做到了寓教于画。近代世界格 品味 , 达到抬高 自己社会地位的 目的, 这个阶层 的“ 附庸风雅” , 给 的人伦 情理 、 局动荡 , 偏安与东南一隅的苏州也不可避免的处于冲击之中, 但是 桃花坞年画增加 了不少的韵味 , 年画创作者们把文人情趣不着痕 也成就了桃花坞年画充当新 闻传播者的角色 , 这些在民众 间流传 迹的加入到大众题材的作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这种文人风气与 透露 了民众 的爱憎和价值判断 。与近代苏州 世俗之风逐渐结合紧密 , 从而形成了一种风尚。另外一方面, 在商 的政治题材的年画 , 关 系最 为密 切 的是太 平 天 国战争 , 在 国 内现 存 的 2 4幅有关 太 平 天 品经济 的冲击和洗礼下 , 苏州文人雅士有机会与市井文化有了更 桃花 坞 年画 占了 1 / 3 。鸦 片 战 争 后 , 反 帝 斗 争 成 深层面的交流 , 给他们 自己的创作里更多的加入新的元素, 开始变 国战争 的年 画 中 , 风起云涌之势, 苏州虽然没有直接受到军事打击 , 但也是最早受到 得平民化和世俗化 , 他们引领了苏州社会文化风 向, 影响并加快了 西方列强入侵的地区之一, 传统文化和繁荣 的经济和受到不 同程 苏州市井文化的发展, 市井阶层对文化的追求也推动了世俗文化 因此在桃花坞年画中出现了不少反帝题材的作品, 一定程 的发展 , 这里的世俗文化具有一种特有的儒雅之气。这样的独特 度破坏 , 度上反映了苏州 民众的政治感情 , 在民众 间宣讲了国家存亡的紧 的文化积累, 使得桃花坞年画的发端和发展有 了极 为深厚的艺术 迫, 起 到了 团结 民众 的作用 , 客 观 的支持 了反 帝运 动 。随着 西 方 工 土壤。在技术基础方面 , 桃花坞年画得到 了“ 姑苏版画” 技术的有 业文明的不断流人我国, 各种新鲜事物开始在近代苏州社会 中出 力支撑 和 良好 的继 承 。一件 优秀 的 版画作 品是 集 中 了画工 、 刻工 、 这种 新鲜 事 物对 于 当时 的 民众来 说 , 是稀有昂贵的, 所 以只 有 印工共 同的努力, 姑苏版画的成就也就是得益于成熟 的技术支持 , 现, 那么桃花坞年画良好地继承了这样的技术。首先我们来看画工的 社会上层的人才有机会接触。于是在桃花坞年画中产生 了这样一 批 专 门描绘 西 洋 事 物 、 西 洋 风 俗 的年 画 , 这类“ 西洋景” 年 画 为 普 情况 , 明初 , 著名的职业画工周臣 , 他专为苏州的画舫创作各类画 通 民众开拓 了眼界 , 并且传播了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 稿, 他的门人弟子中最出名的是唐寅和仇英 , 就是这样 出名的画家 近代苏州的社会经济、 文化积 累、 政治风云和民众心态直接 也给画舫制作画稿 , 随着吴门画派的崛起 , 对职业画工的影响越来 桃花坞年画 越大 , 也就间接或直接培养 了一批具有很高水 准的职业画工 。其 或者间接影响了桃花坞年画赖 以生存和发展 的基础 , 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投射出苏州近代的社会变迁 , 映射出了近代苏 次是刻工 , 苏州 自古就不乏雕镂名工 , 各类手工业之中的雕镂佼佼 是研 究 近代 苏州 社会 最 好 的图 画资 料 。 者不计 其 数 , 到 明末 清初 的 时候 , 苏 州 已 经 是 江 南 著 名 的 刻 书 中 州 的时 代风 貌 和 民风 民俗 , 笔 者试 图从 社会 史 的角 度 分 析 考 察 桃 花 坞 年 画 的 取 材 及 其 艺 术 心。再次就是印刷技术 , 套印技术对于版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 特色, 围绕年画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传播新事物的功能, 探讨了桃花 重的作用 , 明代徽州工匠发明的涂版的方法 印刷 出了不同的颜色 , 近 代 桃 花坞 年 画 的 后 来金 陵 的吴 法祥 在 这个 基 础 上 , 使用“ 恒版” 和“ 拱花” 的技法, 坞 年 画的社 会 价值 。作 为社 会 万 象 的万 花筒 , 使得套印技术 日臻完善 。这种先进的印刷技术传到苏州之后 , 对 产 生发 展到 衰 落 的历 史 过 程 又 纵 向反 映 了 近代 苏 州 由盛转 衰 的 末 世情 态 、 传 统 文化 在社会 巨变 之 下 的反 抗 和 失 守 以 及江 南 社 会 苏州 版 画的色 彩影 响 巨大 。 由此 看 来 , 桃 花 坞 年 画 的兴 盛 正 是 综 在 面对 西方 文 明 冲击时 的裂 化 和演 变 。现在桃 花 坞年 画 已被列 入 合了社会经济 、 文化积淀 以及工 艺技 术成熟等 众多 因素 的必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期待着桃花坞 年画能在保护和传承 已 结果 。 有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积极关注当代生活 、 社会思潮, 用独特的艺 近代桃 花坞 年 画 中大多 是苏 州地 区市 民生 活 为题 材 , 充 满 了 术语言继续谱写新时代的篇章。 生活气息 , 凡是有关苏州民众生活中的节 庆、 民俗 、 信仰 、 娱乐等 , 在桃花坞年画中直接有描述 。近代桃花坞年画可以说是一部苏州 参考文献 : 民生的百科全书。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和承袭的 [ 1 ]苏州桃 花 坞木 版 年 画 [ M] . 江 苏 古 籍 出版 社 , 香 港 嘉 宾 出版 社�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构想和研究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构想和研究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构想和研究作者:陈燕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9期摘要:桃花坞年画作为四大年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强烈的装饰色彩、精湛的做工技艺。

通过对桃花坞地方传统文化历史及发展优势的了解和认识,以这一传统元素作为现代文化创意设计开发的一个构想源点,并将这一元素与现代材质、工艺、平面领域及多媒体数字表现手法等方面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全新地诠释桃花坞年画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文化创意;设计;传承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及发展优势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有传统民间风格的一种表现形式。

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年画。

明末清初,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年画产地,北方以天津杨柳青为首,苏州则以桃花坞为江南最大的年画刻印中心,人称“南桃北杨”。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一直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的艺术流派,清代乾,嘉年间为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以木板雕刻,用一版一色的传统水印法印刷,兼用着色与彩套版的形式,无论从做工、刻工、色彩、造型都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

民间画坛称之“姑苏版”。

与天津的“杨柳青”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明清时期的苏州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涌现了一些手工艺坊,主要集中在虎丘、阊门、山塘街一带,此时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内容上主要以表示喜庆、小孩、美女、忠孝礼仪、苏州本地的生活场景等为主。

工艺上主要用水色套印,一套一色,雕工精细,从表现形式上以构图饱满,色彩鲜明和以装饰性为主的独特的木版年画风格。

苏州桃花坞年画由于战乱、文革等因素,留下来的版画及画版并不是很多,其中在兴盛期的《姑苏阊门图》和《三百六十行》两幅合成了阊门全景,《姑苏阊门图》十分细致地刻画了苏州古城与市井生活的风貌,画中城郭、街道、船只、人物具体细致,远近层次分明,构图宏阔深远,使观者产生人在画中游之感。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调查研究报告 (修复的)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调查研究报告 (修复的)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调研报告平面Z1212班李响金霄单培文指导老师:姚伟计国彦摘要桃花坞木刻年画因集中于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通过版画设计、木版雕刻,并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

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

本次调研将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从市民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熟知度对其近代消逝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题材来源等,最后运用桃花坞木刻年画元素做出符合现代视觉符号的海报。

目录第一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1.1 起源.................................................................................................................1.1.1说法(一)..................................................................................................1.1.2说法(二)...................................................................................................1.2 发展.................................................................................................................1.2.1清雍正、乾隆年间.........................................................................................1.2.2太平天国时期................................................................................................1.2.3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二章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代苏州............................................... 2.1 苏州当代社会发展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1.1 苏州当代文化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1.2 苏州城市化发展对桃花坞年画的影响...............................................2.2桃花坞年画对当代苏州文化的影响...............................................2.3当代苏州文化发展与桃花坞年画的发展...............................................第三章当代桃花坞年画的特点...............................................3.1内容题材..............................................................................................3.2工艺技巧..............................................................................................第四章“桃花坞木刻年画”调查问卷及分析.........................第一章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1.1起源1.2发展1.1 起源说法(一)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0、引言“中国三大木刻年画”之一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及精神内涵与其它年画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与沉积,桃花坞木刻年画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这些风格时而并存、时而替代,具有鲜明的苏州文化意境特征。

1、苏州文化的意境特征意境积淀着内蕴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1].苏州凭借优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从春秋吴国起始发展到明清时期,文化积累丰富,逐渐衍化成了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意境特征。

1.1 精巧细腻的文化意境苏州文化中的精巧细腻内化于历代苏州人的生活本身。

苏州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着称于世;苏帮菜和苏式糕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苏州的工艺技术同样具有工巧艺精的独特风格。

苏绣“劈丝拼色”技艺与双面异色异形绣、发绣等缜密针法;苏州缂丝“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缂织方法[2], 让织物富有雕琢缕刻般的立体感效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衬、挑、复”繁复缜密的刻版技艺,一版一色、分版套印的水印方法等,形象体现出苏州人文精神的精巧与细腻。

园林文化是苏州文化物化形态的典型代表,集建筑、雕刻、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苏州园林,其长处不在于“大”而在于“精致”, “小中见大”的创意在有限空间创造出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审美情趣。

1.2 雅致秀丽的文化意境苏州秀丽的自然环境,数千年来吸引了诸多文人雅士聚集与此,独特的古城文化滋养着各类文脉,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和挚爱这一方秀美水土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雅致秀丽的艺术色彩。

如苏绣艺术中的“精细雅洁”;吴门画派艺术中的“淡雅秀丽”;昆曲艺术中的“求精尚雅”;园林艺术中的“意境高雅”;苏派三雕艺术中的“精细典雅”.雅致秀丽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了苏州人偏爱清雅秀美的生活情境,从一代代苏州人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文人之雅特质;苏州人与人相处时显现出的是宽容儒雅之气;从古至今,作为普通姑苏人生活一部分的“饮茶品茗”之风雅与惬意,以及苏州文人对于昆曲的“清赏”与“雅玩”的态度, 处处渗透着雅致秀丽的地域特质。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摘要: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首批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苏州地区特有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

本文阐述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价值和生存现状。

并探究了木刻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价值;传承与发展1.背景苏州桃花坞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兴盛,桃花坞年画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辛亥革命后,随着印刷画的流通,很快侵占了木刻年画的市场,使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陷入困境中。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组织整理并印刷了一些木刻年画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由于普通人对木刻年画的了解较少,使得年画的的市场需求较小,同时学习木刻年画的青年也极为缺少。

这些都加大了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2.创新模式,传承文化为了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后继无人的窘境,苏州加创作年画的企业桃花坞年画社合并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的传承模式使得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有了很好的条件。

为保证木刻年画的稳定继承,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利用高校的优良资源,培养出优秀的传人。

单靠老一辈的手艺人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且老一辈手艺人教学方法效率也有待提高。

高校能更方便的选择出对木刻年画有兴趣的优秀人才。

录像录音的方式能更好的保存师傅传授知识的原始资料,使学习木刻比以往更方便。

将现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整理,并复刻复印。

避免发生文革期间很多珍贵桃花坞木刻年画古板被损毁的悲剧。

密切关注木刻年画的民间收藏,当发现新的木刻年画时及时存档。

对年画资料的充实也可以收录国内外的一些优秀画册资料。

借着中国风兴起的潮流,加大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宣传,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宣传。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在民间兴起的,也应回归的民间的土壤上。

加大宣传的力度,唤起普通大众对桃花坞年画的认识,使得更多的人关注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木刻年画并保护木刻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发展的策略研究

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发展的策略研究

苏州桃花坞年画传承发展的策略研究作者:陈燕张宇红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02期摘要: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以精湛的工艺、饱满的色彩、独特的风格在各地的年画中脱颖而出。

但是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在当今社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困境下如何将濒临灭绝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原因、提出问题,再结合营销学、心理学、民俗学、交互设计学等综合理论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发展;品牌;交互;体验一、历史悠久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年画”最早的形式是由古代的门神、灶君演变而来的,它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古老的表现形式。

年画主要用于过年张贴,装饰环境,图喜庆,含祝福,故名年画。

年画表现的内容多为反映市民世俗的生活、理想、程式化、色彩艳俗。

我国的年画几乎遍布全国各地,由于人文、地理环境、习俗、审美等原因,年画的工艺、色彩、内容等也是大相径庭。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年画产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其中北方以天津杨柳青为首,南方则以苏州桃花坞为首,有“南桃北杨”之称。

苏州自古誉有“人间天堂”,千百年来占全“天时、地理、人和”,并得以充分发挥。

苏州传统手工艺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东方明珠”,曾拥有在全国手工艺产品中占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

苏州的桃花坞年画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年画主要集中在阊门、山塘街一带,经济带动了桃花坞年画的发展。

这一时期每年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产量要达到百万张以上。

到了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年画受到了历史性的严重破坏,而后一直萎靡不振。

20世纪50年代初,通过苏州文联的努力,苏州桃花坞年画社成立。

苏州桃花坞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方传统风格,工艺精湛、色彩饱满、水色套印、一套一色,并以装饰性为主的独特的木版年画风格。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分期研究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分期研究

一、承上启下的道光期晚清以来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清中期套色的苏州版画发展而来的。

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尚保留着嘉庆时期套色版画的余韵,通常是在地道的西洋表现手法中杂糅进传统中国元素,是民间工艺美术勇于探索创新的明证。

道光后期的苏州套色版画逐渐形成木刻年画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简化,画面极具装饰感,与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作品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此时的版画中的人物不再置于复杂的背景之中,诸如西洋风格的建筑或明暗透视的表现手法消失殆尽,平面化的构图不再受西洋笔法的约束,颜色的表现也无需通过光影的变化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平面化、装饰性强的画面形式更能获得民间的认同。

道光后期所形成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由于其源于精致的苏州文人版画和精良的苏州外销版画“姑苏版”,究其总体风格特征来说,制作精美、细致仍是其主要特点。

二、艰难发展的咸丰同治期咸丰同治年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后人研究的作品。

从留存下来的咸丰时期的《天池山寂鉴寺图志》来看,描绘手法是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手法而非焦点透视法,山脉并无明暗表现,建筑的表现也较为简略,未运用排线手法区分墙面、屋面或地面等不同的三维体积和构造,轮廓亦是白描手绘勾出,西画手法在咸丰时期的苏州版画中已经基本绝迹。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州,大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坊的业主和工匠搬迁到上海小校场。

“小校场木版年画”也成为刘汝醴先生与罗尗子先生所说的“上海版的苏式年画”的代名词。

三、精彩纷呈的光绪宣统期光绪时期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该时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数量较之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多些,从之前多描绘神仙挂像、戏曲故事等转而着重刻画时事,这是光绪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这一阶段,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征已经定型,画稿大都由一流的年画画师如吴友如、周慕桥等精心绘制完成,从画面布局到勾线描画,都能明显看出深厚的文人画痕迹。

画面布局合理,人物神态和动作表现自然,衣饰描画精美、细致,室内陈设设计考究,画面题跋、落款、印章无一欠缺,并且刻版技艺精湛,印刷制作精准,色彩协调而富有变化,带有明显的版画块面感和图像装饰性。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综合实践题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综合实践题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综合实践题1. 介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和传统意义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传统年画之一,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承载了我国人丰富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传统,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2.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点和技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构图,展现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文人雅士气质。

其特点在于精致、细腻、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制作技艺上,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包括选材、制版、雕刻、印刷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精益求精,精心打磨,方能呈现出完美的作品。

3.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当代价值和挑战虽然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源远流长,但如今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艺术家们秉承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4. 作者观点与理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与情感。

总结回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其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和传统意义,阐述了其特点和技艺,并提出了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深刻而全面地展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魅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作为我国传统年画的代表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木刻年画通过 反映代 表性 、 地域 性 、 典 型 性 的人 文 历 史 、 社 会 民俗 、 生产 生活方式 、 人 物 典 故 等 方 面 内容 , 进 而 鲜 明 的 体 现出其叙事性的特点 。
“ 图说 画 映” 苏 州桃 花坞木 刻年 画叙 事功能 的表 现
木刻年 画的图像 处理 就是对 传统 民俗信 仰 的静态 描绘 ,
种独 特 的艺术 符号 类型 , 其 图像 艺 术 表 现 的 特 征 和 方 式 , 使 文 本 化 的 叙 事 特 点 成 为 苏 州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创 作 的 本 质 和 目的 , 也 是 其 最典 型 的 特征 。 文 章在 “ 叙事学” 的视 角 下 , 对 苏 州 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图说 画 映 ”的 叙 事 内容 和 方 式 展 开研 究 , 探 源其新 的价 值 。 关键词 : 中 国传 统 工 艺 ; 苏 州桃 花 坞 ; 木 刻年 画 ; 叙事; 图说 画 映 ; 传 达
身 的语言和描述进 行艺 术创作 , 强 调 的是 图像 和创作题 材之 间的文本关系 , 是艺 术家对叙 事情节 、 人物和背景 等进 行艺术 性 的再 现 和 重组 的 过程 , 即告 诉 受 众 艺 术 作 品 在 “ 讲 述 什 么? ” , 从而达到叙事 主体 ( 艺术 家和受众 ) 之间的共鸣 , 实质性
2 1 7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6年 第6期 总第 1 5 3 期
HUN DRE D S CH00L S I N AR T S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6 ) 0 6— 0 2 1 7—0 2
中图分 类号 : J 5 0 文 献标 识码 : A
Pi c t ur e—r e f l e c t e d Pa t t e r n:A Na r r a t i v e Re s e a r c h o f S uz h o u Ta o h ua wu Ne w Ye a r Wo o dc u t Pa i n t i ng s W ANG Ke— — Xi a n g
( S c h o o l o fMe d i a a n d A r t s 。N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o s t s a n d C o mmu n i c a t i o n,N a n j i n g,J i a n g s u 2 1 0 0 2 3 ) 叙 事是艺 术表 现的重要 载体 和主题 , 德 国文艺理论 家莱 辛认为 : 语 言的艺术特点在于它具有 时间性 , 在 叙事方 面较为 擅长 , 绘 画的艺术 特点在于空间性 , 其对于再 现与传达形 象方
“ 北杨柳 、 南桃坞” , 苏州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 国最 为著名
的 四大传统年画之一 , 是 江南艺 术瑰宝 、 是我 国优秀 的民间艺 术、 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其艺术 内涵 、 文化精髓 、 历史 特征 等都极富探源价值 。苏州桃花坞木 刻年画继承 了精致 的苏州 人文版画的创作题材 , 多采 用戏 曲故事 、 宗教 神话 、 世俗风 景 、 福 娃仕 女等 内容 ; 同时也吸 取了精 良的苏州 “ 姑 苏版 画” 的表 现手法 , 用色考究 、 形 式感强 、 刻 印工 艺好 , 二 者融 合 , 采 用多 维 视觉归纳的方式 , 以人物 刻画为 中心 , 把时 间性 的故事 情节
从而达到年 画某种叙事效果 。苏 州桃花坞 木刻年 画在创作 过 程 中, 以“ 图说画映” 的方式在 文化意境 等 内容 的传达 方面 就
形 成 了 自身 特 有 的叙 事 语 言 和 内容 。 1 .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图说 化 ” 叙 事 文本 的表 达 马瑟 琳 ・ 普雷纳特 ( M a r c e l i n P l e y n e t )认 为 , “ 艺 术 史 是 一 种从 图 说 上 升 为 学 科 原 则 (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p r i n c i p l e )的 历 史” _ 2 _ l 。所谓“ 图说” 就是 图像叙事性 的方法 , 通 过对 图像本
的 内容 是 在 艺 术 作 品 的 创 作 题 材 中 进 行 反 映 , 表 现 形 式 以具
体刻画人物形象为重点 , 具有 强烈 的“ 形象再生” 的视 觉效果 , 这使得艺术作 品具有较强 的文学色彩 。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 画的题材与 内容具有较强的现 。由于其依 托于木 刻年
‘ ‘ 图说 画映 "
苏 州桃 花坞 木 刻年 画叙事 性 研 究
王 克 祥
( 南京 邮 电大学 传媒 与艺 术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苏 州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经 过 历 史 文 化 的 积 淀 和 民 间 艺 术 家 的 变革 , 逐 渐 形 成 了一
基金项 目: 本论文为 2 0 1 6年度江苏高校“ 青蓝工程 ”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 对象专项经 费资助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克祥( 1 9 7 8一 ) , 男, 汉, 江苏 南京人 , 南 京航空航天 大学在读博 士研 究生, 南京邮 电大学传媒 与艺术学 院副教 授, 高级 工程 师, 江苏省高校 “ 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 象。研 究方 向: 艺术学理论 , 美术学, 设计学。

画的形式 , 所以也最终赋予了苏州桃花坞 木刻年 画的叙事性 , 这也是苏州桃花坞年 画中最典型 的文化语境和传承价值 。

面得天独厚 。木刻年 画作为历史悠 久且 中国特 有的绘 画艺术 门类 , “ 由民间艺人创作 并经 由作 坊行业 刻绘 经营 , 以描 写和 反映 民间世俗生 活” _ 1 成为 年 画的主 要特征 , 其画 种 以 自体 表现形式 中特有 的叙事性 的传播方式 和媒介语言 , 通过 “ 静止 化、 切点化 ” 的图像将时间和空间进行“ 再 现” 。各种题材样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