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坞木刻年画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张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它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
与天津杨柳青有“南桃北杨”之美称,驰名中外。
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素以“人间天堂”著称的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历来以典雅秀丽的园林景色,江南水乡的幽静文雅誉满全球。
她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又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凭着苏州人民的智慧巧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得以发展。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我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至明代苏州刻印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加上宋、元、明画派的影响,桃花坞木刻年画由此逐步形成它自己的独特风格。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作品有《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百子图》等,这些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刻绘精丽,“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当时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行销江苏各地和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河南、东北三省外,还流传到日本、英国、德国等,特别对日本民间画派“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写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作文章

写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作文章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今天,我们班要去苏州著名的桃花坞年画村做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亲自体验刻制木版年画的全过程!想到这个,我就兴奋极了。
年画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能亲手刻制实在太酷了。
一大早,我们就上了大巴车出发了。
车窗外,田园风光宛如画卷徐徐展开。
慢慢地,年画村的廊棚房屋和古老的年画作坊出现在眼前。
老师带领我们穿过幽静的小巷,很快就来到了一家年画作坊。
阿福伯就是这家作坊的老板娘。
他面带微笑,把我们请进了作坊。
环视四周,墙上挂满了已刻好的年画版画,样式绘声绘色、气质古朴。
桌上摆放着刀具、颜料和各种雕刻材料。
阿福伯先向我们讲解了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历史。
原来刻年画最初是给贫穷人民庆祝新年,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艺术。
阿福伯的祖上就是传统的年画世家。
接着就是实践环节了!阿福伯让我们每人拿一块雕刻版。
这种雕版是用梨木或椴木制成的,表面抹了一层薄薄的油汪汪的白油漆。
我拿起雕刻刀,开始在版面上勾勒线条。
老师和阿福伯在一旁指导我们。
起初,我的手还不太稳,线条画歪扭扭的,可渐渐地就熟练了。
要留神力道和角度,避免刀口滑倒切去太多部位。
我努力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地在白油漆上刻下一个大大的"福"字。
过了好久,终于将"福"字彻底雕刻完毕。
虽然比不上师傅们的水准,但已经是我的杰作了。
我满怀成就感,赶紧把雕好的小版让阿福伯给我印出来。
阿福伯先在版面抹了一层油性油墨。
我屏住呼吸,看着他熟练地在雕版上盖上一张宣纸,用手掌反复摩挲。
片刻后,阿福伯小心翼翼地将宣纸揭开。
我的"福"字已经印在纸上了!虽然有点歪扭,但感觉分外亲切。
一个个同学作品纷纷问世。
有人刻了"春""寿"等吉祥话,有人刻了动物形象,样样俱全。
大家兴高采烈,相互夸赞对方的作品。
渐渐天色暗了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阿福伯和他的作坊。
【文化遗产】中国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化遗产】中国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艺⾥,桃花坞⽊刻年画,是⼀个值得苏州⼈骄傲的⽂化符号,其独特
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了它应有的地位。
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聚集着数百名画⼯和印刷⼯匠。
近年来,桃
花坞年画以苏州⼩桥流⽔、⿊⽡⽩墙、枕河⼈家、村姑服饰、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
现了年画的拙朴,⼜有很⾼的艺术趣味。
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套印技术,⼀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
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序繁多复杂。
画师画出⽩描稿,刻⼯刻出墨线版和⾊版,⼀般分
为红、黄、蓝、绿、紫五⾊,印刷⼯负责印制。
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且不
能有太多转折,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动,富有民间⽊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
情趣。
⽼艺⼈创作的技巧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要吉利,才能合⼈意;⼈品要俊
秀,能得⼈欢喜。
我们可以想象劳累⼀天后的⼈们,在油灯昏暗的光线⾥细细欣赏品味这些⾊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年画所怀有的欢娱之情,画中的各⾊⼈物及有趣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他们度过了单调乏味的⽣
活,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从久远历史中⾛来的桃花坞年画,⼀路风尘,⼀路辉煌,送⾛⼀个个旧岁,迎来⼀个个新春。
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当宁静的⼿艺时代已渐渐成为记
忆,迎⾯⽽来的是喧杂的现代⽣活。
其实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艺,还有千百年来传统⽂化的积存;我们留恋的也不仅仅是像桃花
坞年画⼀样的⼿艺,⽽是做⼿艺时那⼀⽚宁静⽽祥和的⼼境。
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运用

桃花坞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运用
曹彦婷;畅申易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卷),期】2022(21)14
【摘要】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四大木版年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做工技艺、强烈的装饰色彩。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桃花坞木刻年画市场日益惨淡。
本设计主要运用了Photoshop以及Illustrator等软件。
通过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统文化历史及发展优势的了解认识。
将其中的传统元素作为现代文化创意设计开发的一个构想点,并将其年画中的元素与现代工艺、材质、平面领域及多媒体数字表现手法等方面结合起来。
在传承的基础上,全新地诠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一些构想,帮助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曹彦婷;畅申易
【作者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
【相关文献】
1.旧元素新组合——桃花坞木版年画新时期的设计创新
2.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3.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4.基于叙
事学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创产品体验设计5.桃花坞木版年画造型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寻新时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探寻新时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吴雅玲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年第11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开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其代表性名片之一。
文章探讨将非遗文化“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校园,拓展性课程中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从“沿袭传统教学,体味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纯正味”“研究在传统元素中融入现代元素,挖掘年画的艺术味”“探索多样媒材,创新木刻年画的表现味”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现状蜿蜒流淌的苏州河流孕育了厚重博大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髓,而传承了近百年的桃花坞年画也曾在这里生生不息。
可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桃花坞年画似乎慢慢被人们遗忘,因为现代的人们很少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张贴年画,年画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民间艺人也寥寥无几,不仅是桃花坞年画,许多传统文化也面临巨大的传承危机。
为了了解同学们对桃花坞年画的认知程度,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低中高各年级段只有28%左右的学生对桃花坞年画略有了解。
桃花坞木刻年画对咱们苏州的孩子来说都很陌生,甚至有些孩子都不知道什么是年画。
本地域的孩子不熟悉自己家乡的桃花坞木刻传统年画的现状实则让人担忧,究其原因,桃花坞年画制作工序烦琐复杂,并且本身内容与现代生活已然脱轨。
除此以外,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艺术的市场越发萎缩,桃花坞年画后继无人的情况越发严重,值得欣慰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有70%左右的学生愿意加入传统木刻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中来,作为当今美术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了解地方文化,毕竟年画代表着一方文化,我们要让这一方文化的经典再放光彩。
那么如今美术教师急需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把曾经的“潮流”介绍给现在的孩子们。
因此,传承和创新这项地方文化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
按照学校拓展性课程内容选择自主、自由、教学活动更加灵活的特点,尝试着把传统木版年画融入学校拓展性课程,教学实践过程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夯实文化底蕴,领会非遗文化的价值。
追寻已远,传承创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友会”成立

学 院 领 导 班 子 给 予 了 高 度重 视 。作 为 中 国南 方年 画 最杰 出代 表 、 国 家级 非遗 项 目— — 苏 州桃 花坞 木 刻年 画 ,是 苏 州吴 地 特 有 的 民 间文 化 遗 产 ,是 苏 州的 一 张
文 化 名 片 。 20 01 年 , 为有 利 于 苏 州 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在 苏 州 市 委 市政 府 的牵 头 下 , 学 院 引企 入校 ,将 传 统 工 艺 美 术 精 神 与 元 素 融 入 现 代 艺 术 设
年 画 社 社 友 会 制 定 完整 而 规 范 的 章 程 , 以保 障社 友 会 成 立 后 顺 利 运 行 。 此 外 ,学 院 装 饰 艺 术 系 副 主任 周 清 、 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社 主 任 华 黎 静 围绕 年 画社 传 承 人
培 养 ,年 画 的 产 品 开 发 和 市 场 化 运 行 、 社 会 化 推 广 成 果 与 未 来 发 展 规 划 进 行 了 广 泛的 研 讨 。
追寻已远 ,传撇 l J 新
“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 画社社友会”成立
“ 花
201 2 年 1 月 8日 , 以 “ 追 寻 已远 ,传 承 创 新 ” 为 主题 的 “ 苏 州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社 社 友 会 ” 成 立 仪 式 暨 桃 花 坞 木 刻年 画 非物 质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研 讨 会 在 苏 州 工 艺 美 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美 术 馆 隆 重 举 行 。 苏 州 市 文 广 局 、 民 保 办 有 关 领 导 , 桃 花 坞 木 刻 年 画 社 荣 誉 社 友 、 年 画 社 特 聘 人 员 、 年 画 社 社 志 编 委 会 成 员 , 以 及 苏 州
苏州桃花坞年画

苏州祧花坞年画◎叶正亭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有着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 “南桃北杨”。
2006年5月20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 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的木刻版画最早由徽州传入,最初兴盛则 在山塘街。
山塘街是当时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区,外地商人来苏,总是先到这一地区立足,徽州木刻 版画商人来苏州建立作坊也是先进入这一地区的。
山塘时期的木刻版画,基本沿袭了徽派风格,主要 是单色木刻版画。
至明朝中后期开始,延伸到清代 和民国时期,版画制作集中转向苏州阊门内桃花坞地区,主要是套色木刻版画,且以年画为主。
好一个桃花坞!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寅家就住在桃花坞,仇英在桃花坞一家作坊中做漆工,文徵 明居住在文衙弄“药圃”,书法家祝枝山住在三茅观弄,他们都离桃花坞都很近。
这里书画名家云集,也就吸引着木刻版画作坊向此地集中。
同时,这些 书画名家又都参与了创作,便极大地提高了苏州木刻版画的艺术水平,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雅气。
自此,“(桃花)坞中各肆,向为江南木刻画之总枢纽。
盖自 徽派式微之后,吴中刻工代而起之矣。
”(郑振铎《中国版画史》),桃花坞木刻年画,其实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彩色印刷作品,自然能享誉全国,成为一个响 当当的品牌。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苏州桃花瑪木板年画被称作“姑苏版”,更是享有“东方古艺 之花”的美誉,其亦中亦西的风格在日本受到了欢迎,并影响日本浮世绘的版画艺术。
桃花坞木刻年画题材内容丰富,苏州作家王稼句在《桃花坞木刻年画》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现存于世界各地博物舘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并进行了 归纳。
其中:“佛道杂神” “福善喜庆”这两类是年画 中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婴戏美人”,作为家庭内 的主要装饰品画;“时俗风情” 一类表现社会风俗习 惯:“故事传说”摹刻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
至于尺 幅、规格,则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
最为家喻户晓的题材当属“一团和气”。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的非遗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的非遗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传统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一团和气”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一种经典形象,它通常表现的是三个人物盘腿而坐,组成一个圆形,面带微笑,显得十分和睦友好的形象。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一般要经过选材、雕刻、上色、修整等多个步骤。
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会运用各种不同的雕刻技法,如阳刻、阴刻等,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和表情。
同时,在色彩运用上,桃花坞木刻年画也非常讲究,通常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一团和气”这一形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在过去的时代,人们通常会在春节等喜庆场合张贴桃花坞木刻年画,以祈求家庭和睦、平安吉祥。
如今,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广非遗文化、鼓励传承人收徒传艺等。
同时,也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坞木刻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发表于2014-10-02 19:19浏览(686)评论(6)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一带流行的民间木版画。
1 简介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一带流行的民间木版画。
其题材有: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印制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主要制作和出售店铺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陆福顺、张友王、季永吉、墨香斋、鸣云阁、王荣兴、吴锦增等。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门画、中堂和屏条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几种主要形式。
年画内容分布神像、戏文、吉祥喜庆、民间故事、风俗世事等类型。
2 历史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珠,盛行于清化雍正、乾隆年间。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剧,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
销镶对象转向广大农村,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时,画幅以实用为主,印刷材料从简,成本低,价格便宜,利于普及。
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
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
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
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
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
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
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
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现在还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3 特点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
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
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
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
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发展,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大受威胁,盛况开始衰落。
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
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光绪初年,一些画师转到上海旧校场工作,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甚至代销石印洋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品。
苏州桃花坞年画当时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复,迎来了新的春天。
4 木版年画一、简介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
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
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子畏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
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盛期,称为“姑苏版”。
当时与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中心。
二、溯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年)”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挑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世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
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艺术特色门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和气吉祥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
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
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
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
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
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
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
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
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