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_500字

桃花坞木刻年画_500字
桃花坞木刻年画----一个听上去倍感亲切又令人想要
去了解的名字。
它是我家乡苏州的一种工艺品,也是一种特产。
苏州给人一种婉转柔美的感受,所以连工艺品也特别优美。
因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门画、中堂和屏条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几种主要形式。
年画内容分为神像、戏文、吉祥喜庆、民间故事及风俗世事等类型。
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十分强的艺术风格。
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介绍,我便忍不住上网去搜了一些图片来看,每一幅都精巧细致,令人赞叹不已……瞧,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手里举着“喜”字牌,一左一
右站着,一腿伸直,一腿稍弯曲,身后还有两只高大的舞狮,身上挂着“恭贺”和“新禧”的红绸带,显得十分喜庆,充满了苏州过年时浓浓的年味----热闹、幸福。
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初,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
I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生动细致描绘出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木刻年画中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桃花坞木刻年画价格便宜,但用途却很广。
每到过年,人们会去去买几张装饰在家中,增添家中过年的氛围,令人觉得心中有一种充实的舒适感。
它不仅流传于江南一带,渐渐地传到全国,还远渡重洋到了日本、英国和西
德。
怎么样,心动了吗?那就来苏州桃花坞旅游吧!把这传统而又美丽的工艺品带回家吧!。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折叠编辑本段概述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中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
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
(桃花坞位于江苏苏州阊门内北城下)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
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等。
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
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
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
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0、引言“中国三大木刻年画”之一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及精神内涵与其它年画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与沉积,桃花坞木刻年画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这些风格时而并存、时而替代,具有鲜明的苏州文化意境特征。
1、苏州文化的意境特征意境积淀着内蕴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1].苏州凭借优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从春秋吴国起始发展到明清时期,文化积累丰富,逐渐衍化成了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意境特征。
1.1 精巧细腻的文化意境苏州文化中的精巧细腻内化于历代苏州人的生活本身。
苏州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着称于世;苏帮菜和苏式糕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苏州的工艺技术同样具有工巧艺精的独特风格。
苏绣“劈丝拼色”技艺与双面异色异形绣、发绣等缜密针法;苏州缂丝“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缂织方法[2], 让织物富有雕琢缕刻般的立体感效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衬、挑、复”繁复缜密的刻版技艺,一版一色、分版套印的水印方法等,形象体现出苏州人文精神的精巧与细腻。
园林文化是苏州文化物化形态的典型代表,集建筑、雕刻、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苏州园林,其长处不在于“大”而在于“精致”, “小中见大”的创意在有限空间创造出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审美情趣。
1.2 雅致秀丽的文化意境苏州秀丽的自然环境,数千年来吸引了诸多文人雅士聚集与此,独特的古城文化滋养着各类文脉,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和挚爱这一方秀美水土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雅致秀丽的艺术色彩。
如苏绣艺术中的“精细雅洁”;吴门画派艺术中的“淡雅秀丽”;昆曲艺术中的“求精尚雅”;园林艺术中的“意境高雅”;苏派三雕艺术中的“精细典雅”.雅致秀丽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了苏州人偏爱清雅秀美的生活情境,从一代代苏州人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文人之雅特质;苏州人与人相处时显现出的是宽容儒雅之气;从古至今,作为普通姑苏人生活一部分的“饮茶品茗”之风雅与惬意,以及苏州文人对于昆曲的“清赏”与“雅玩”的态度, 处处渗透着雅致秀丽的地域特质。
【文化遗产】中国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化遗产】中国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艺⾥,桃花坞⽊刻年画,是⼀个值得苏州⼈骄傲的⽂化符号,其独特
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了它应有的地位。
清雍正、乾隆年间是桃花坞年画最繁盛时期,这⾥聚集着数百名画⼯和印刷⼯匠。
近年来,桃
花坞年画以苏州⼩桥流⽔、⿊⽡⽩墙、枕河⼈家、村姑服饰、民风民俗等作为主要题材,既体
现了年画的拙朴,⼜有很⾼的艺术趣味。
桃花坞年画继承了明代精湛的分版分⾊套印技术,⼀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经过
画稿、刻版、套印等步骤,⼯序繁多复杂。
画师画出⽩描稿,刻⼯刻出墨线版和⾊版,⼀般分
为红、黄、蓝、绿、紫五⾊,印刷⼯负责印制。
画师创作的图画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且不
能有太多转折,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动,富有民间⽊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
情趣。
⽼艺⼈创作的技巧是: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要吉利,才能合⼈意;⼈品要俊
秀,能得⼈欢喜。
我们可以想象劳累⼀天后的⼈们,在油灯昏暗的光线⾥细细欣赏品味这些⾊彩鲜艳、内容丰富
的年画所怀有的欢娱之情,画中的各⾊⼈物及有趣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他们度过了单调乏味的⽣
活,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
从久远历史中⾛来的桃花坞年画,⼀路风尘,⼀路辉煌,送⾛⼀个个旧岁,迎来⼀个个新春。
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
当宁静的⼿艺时代已渐渐成为记
忆,迎⾯⽽来的是喧杂的现代⽣活。
其实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艺,还有千百年来传统⽂化的积存;我们留恋的也不仅仅是像桃花
坞年画⼀样的⼿艺,⽽是做⼿艺时那⼀⽚宁静⽽祥和的⼼境。
桃花坞木版年画阅读答案

阅读《桃花坞木版年画》,完成问题.桃花坞木版年画①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
②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桃花坞年画有400多年历史,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廿五年(1597年)”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③桃花坞木版年画用木版雕刻,采用一版一色的水色套印,画面宏大,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刻版精细,富有装饰性;作品题材丰富,能“巧画士农工商,妙绘财神菩萨”,并且“尽收天下大事,兼图里巷所闻”。
内容有人情风俗、戏文故事、时事新闻、花鸟虫鱼、美人娃娃、驱邪避鬼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节日氛围浓郁,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④在自身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桃花坞年画的题材、风格、色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在处理仕女、花卉等题材时,风格较为雅致,色彩较为清秀。
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最典型的当推古代仕女图,表现出了桃花坞年画十分细腻的刻工技巧,其线条为毛笔细描而成,但又不失木版画的刀味、木味。
到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西湖十景》等。
这类作品在画面上,采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等均用明暗画法来表现。
艺术风格上,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楚但略显生硬。
乾隆以后,这类作品已不多见,以传统技法为表现形式的作品又成为主流。
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因为销售重点转向农村,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
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评价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评价桃花坞木刻年画呀,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风格特别鲜明。
它的色彩那叫一个鲜艳,就像把彩虹的颜色都抓过来涂在画上了一样。
大红大绿大黄的搭配,看着特别喜庆。
这种色彩组合可不像现在有些画搞得那么低调含蓄,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是要把那种欢快、热闹的劲儿给表现出来。
而且画面里的人物啊、景物啊,线条都特别流畅。
你看那些人物的衣褶,一笔下来就像真的有风吹过似的,特别灵动。
就拿那些传统的戏曲人物年画来说吧,人物的动作姿态通过这些线条展现得活灵活现的,感觉他们下一秒就能从画里蹦出来唱戏呢。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面蕴含的文化可深啦。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宝库,把过去的好多东西都装在里面。
从题材上来说,有很多都是关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
像什么牛郎织女啊,在桃花坞木刻年画里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这些故事通过年画的形式一代代地传下去,让大家都能记住咱们老祖宗的文化。
还有那些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比如说耕种啊、收获啊,这就像是一部部记录老百姓生活的小纪录片。
而且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从刻板到印刷,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这可不是随便能学会的,得跟着老师傅一点点学,这其中的匠心精神也是咱们传统文化里很宝贵的一部分呢。
三、民俗价值。
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民俗里的地位那可相当高。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要是不贴几张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它就像是节日的一个小标志,一贴上,家里的年味啊、节味啊就立马浓起来了。
结婚的时候也会用到,贴在新房里,那就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新媳妇进门看到那些喜庆的年画,心里也高兴。
它还能反映不同地方的民俗特色呢。
比如说有的年画里会有当地特有的建筑或者习俗的描绘,这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可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这些年画,花花绿绿的,看着就好玩。
听老人们讲,以前小孩子们就盼着过年贴年画,这也是童年里很美好的回忆呢。
四、艺术创新与发展。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分期研究

一、承上启下的道光期晚清以来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从清中期套色的苏州版画发展而来的。
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尚保留着嘉庆时期套色版画的余韵,通常是在地道的西洋表现手法中杂糅进传统中国元素,是民间工艺美术勇于探索创新的明证。
道光后期的苏州套色版画逐渐形成木刻年画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简化,画面极具装饰感,与道光前期的苏州套色版画作品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方面,此时的版画中的人物不再置于复杂的背景之中,诸如西洋风格的建筑或明暗透视的表现手法消失殆尽,平面化的构图不再受西洋笔法的约束,颜色的表现也无需通过光影的变化实现;另一方面,这种平面化、装饰性强的画面形式更能获得民间的认同。
道光后期所形成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由于其源于精致的苏州文人版画和精良的苏州外销版画“姑苏版”,究其总体风格特征来说,制作精美、细致仍是其主要特点。
二、艰难发展的咸丰同治期咸丰同治年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没有留下太多可供后人研究的作品。
从留存下来的咸丰时期的《天池山寂鉴寺图志》来看,描绘手法是传统的山水画表现手法而非焦点透视法,山脉并无明暗表现,建筑的表现也较为简略,未运用排线手法区分墙面、屋面或地面等不同的三维体积和构造,轮廓亦是白描手绘勾出,西画手法在咸丰时期的苏州版画中已经基本绝迹。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州,大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坊的业主和工匠搬迁到上海小校场。
“小校场木版年画”也成为刘汝醴先生与罗尗子先生所说的“上海版的苏式年画”的代名词。
三、精彩纷呈的光绪宣统期光绪时期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该时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作品数量较之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多些,从之前多描绘神仙挂像、戏曲故事等转而着重刻画时事,这是光绪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一个典型特征。
在这一阶段,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征已经定型,画稿大都由一流的年画画师如吴友如、周慕桥等精心绘制完成,从画面布局到勾线描画,都能明显看出深厚的文人画痕迹。
画面布局合理,人物神态和动作表现自然,衣饰描画精美、细致,室内陈设设计考究,画面题跋、落款、印章无一欠缺,并且刻版技艺精湛,印刷制作精准,色彩协调而富有变化,带有明显的版画块面感和图像装饰性。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综合实践题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综合实践题1. 介绍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和传统意义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传统年画之一,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承载了我国人丰富的精神情感和文化传统,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2.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特点和技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构图,展现了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文人雅士气质。
其特点在于精致、细腻、别具一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制作技艺上,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采用了独特的传统工艺,包括选材、制版、雕刻、印刷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们精益求精,精心打磨,方能呈现出完美的作品。
3.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当代价值和挑战虽然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源远流长,但如今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出来。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艺术家们秉承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4. 作者观点与理解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与情感。
总结回顾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丰富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其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历史和传统意义,阐述了其特点和技艺,并提出了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深刻而全面地展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魅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作为我国传统年画的代表之一,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坞木刻年画桃花坞木刻年画发表于2014-10-02 19:19浏览(686)评论(6)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一带流行的民间木版画。
1 简介桃花坞年画是江南水乡的特产,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江苏省苏州桃花坞一带流行的民间木版画。
其题材有:武松打虎、白蛇传、西厢记、三美图、百子图、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花卉图、耕织图、大庆丰收年、拜月图、戏雪图、寿字图等;印制用彩色套版兼用手工着色;色彩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主要制作和出售店铺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陆福顺、张友王、季永吉、墨香斋、鸣云阁、王荣兴、吴锦增等。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
它和河南朱仙镇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门画、中堂和屏条是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几种主要形式。
年画内容分布神像、戏文、吉祥喜庆、民间故事、风俗世事等类型。
2 历史桃花坞木刻年画起源于明珠,盛行于清化雍正、乾隆年间。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又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乾嘉盛世"城市风情世相。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剧,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衰落。
销镶对象转向广大农村,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时,画幅以实用为主,印刷材料从简,成本低,价格便宜,利于普及。
从而形成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印刷粗犷、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
从传世的文物来看,木刻书籍和木版画差不多是同时产生的。
起初,木版画主要用作书籍的插图,即绣象画。
木版画单独印行成为年画,大约是到宋代才出现的。
苏州年画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独特风格,当时被称为“姑苏版”年画。
最早的年画传说是唐伯虎作的<风流绝畅图>。
雍正、乾隆年间,苏州年画质量、销量空前提高,当时有五十多家年画铺,分设在阊门外山塘街一带,也有部分设在桃花坞报恩寺一带,年产达百万张以上,少时也有十几万张,行销江、浙、鲁等地,并远达南洋一带。
于是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与天津“杨柳青”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民间年画的中心。
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现在还留存在画面上的,前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有:“王荣兴”、“陈同盛”、“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3 特点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在无数雕板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
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
雍正后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
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风土人情跃然纸上,今天成了宝贵的地方史料。
有些年画富有爱国主义色彩,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图》等,赞扬中法战争中爱国将领刘永福,可谓较早的政治宣传画。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胶版、铜版和石印等印刷技术有了发展,所谓“月份牌”派的年画倾销城乡,桃花坞年画大受威胁,盛况开始衰落。
加上太平天国革命军兵临苏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仓皇逃走,在战事中,苏州遭受到烧杀抢劫,枫桥、山塘一带毁于一炬,年画铺俱遭焚毁。
虽有几家迁入阊门内和桃花坞一带继续营业,但已无法振兴。
光绪初年,一些画师转到上海旧校场工作,苏州年画铺仅靠上代传下来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旧校场画来应市,甚至代销石印洋画,而门神、灶君之类年画却成了主要商品。
苏州桃花坞年画当时已濒于人亡艺绝的境地,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复,迎来了新的春天。
4 木版年画一、简介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
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筑桃花庵别墅,并作《桃花庵歌》。
桃花坞逐渐知名,后唐伯虎墓又建于此地。
至清代时,地方上又数次复修,并在唐子畏祠墓前后种桃树千株,春日桃花盛开,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
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盛期,称为“姑苏版”。
当时与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中心。
二、溯源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年)”的刊记。
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挑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
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其艺术成就,曾对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盛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繁盛时期有张星聚、张文聚、魏宏泰、吕云林、陆福顺、陆嘉顺、墨香斋、张在、泰源、张临、季祥吉等画铺,稍后出现的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画铺在当时亦有不小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曾流行江苏、上海、浙江等处,远销湖北、河南、山东各地,并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浮世绘等版画艺术受其影响甚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亦有桃花坞木版年画作品收藏。
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
后又配备专业画师,招收徒工,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在整旧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艺术特色门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一般分为画稿、刻版、印刷、装裱和开相五道工序,其中刻版工序又分上样、刻版、敲底和修改四部分,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剔空)、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
套色印刷亦有一套程序,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夹纸)、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画、刻、印分为三大谱系,在长期的创作、生产实践中,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各自摸索出了独特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特殊的工艺制作程序。
和气吉祥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早期的桃花坞年画风格是较为雅致的,在处理仕女、什景、花卉等题材时,多采用传统的立轴和册页的构图形成,在画面的经营上,可以看出宋代院体画、明代界画和文人画的影响。
在雍正、乾隆年间,还出现了不少模仿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作品,如《苏州万年桥》、《陶朱致富图》、《西湖十景》、《山塘普济桥》、《三百六十行》、《百子图》、《三美人图》等,有的还在画面上题明"法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法"、"仿泰西笔意"。
这一类的作品在画面上,多彩用焦点透视,除人物面部外,衣纹、树石、房屋、动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来表现,显得夹生。
到乾隆以后,这样的作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还是以传统技法表现的作品。
与早期的作品相比,画面构图简练大方,线条刚劲有力,色彩也开始鲜明起来。
如《五子登科》、《庄子传》、《珍珠塔》、《荡湖船》、《拜月图》等,从这些画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风格和新安派刻版风格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石印年画和胶印年画的大量发行,使得桃花坞年画的传统市场日趋缩小。
为了生存,各年画铺开始将他们的销售重点转向农村。
作品的题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及与农事有关的内容。
在画面上,对形象多采用富有装饰性的夸张手法来处理,线条简练刚挺,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以成块的大红、桃红、黄、绿、紫(或蓝,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蓝,用蓝不用紫)和淡墨组成基本色调,使画面更为鲜艳明快,丰满热闹,富有装饰美和节奏感。
其艺术风格在气质上与劳动者更为贴近,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题材主要有如下几类:1、祈福迎祥,如《和气致祥》、《天官赐福》、《万宝祥瑞》、《花开富贵》、《福寿双全》、《八仙庆寿》、《金鸡报晓》等;2、驱凶避邪,如《门神》、《灶君》、《关公》、《钟馗》、《姜太公》、《张天师》、《张仙》等;3、时事风俗,如《法人求和》、《苏州火车开往吴淞》、《刘军克复宣泰大获全胜》、《春牛图》、《十美踢球图》、《姑苏报恩寺进香图》、《洋灯美人》、《合家欢》、《黄猫衔鼠》等;4、戏曲故事,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烟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