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

合集下载

写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作文章

写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作文章

写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动作文章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今天,我们班要去苏州著名的桃花坞年画村做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亲自体验刻制木版年画的全过程!想到这个,我就兴奋极了。

年画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能亲手刻制实在太酷了。

一大早,我们就上了大巴车出发了。

车窗外,田园风光宛如画卷徐徐展开。

慢慢地,年画村的廊棚房屋和古老的年画作坊出现在眼前。

老师带领我们穿过幽静的小巷,很快就来到了一家年画作坊。

阿福伯就是这家作坊的老板娘。

他面带微笑,把我们请进了作坊。

环视四周,墙上挂满了已刻好的年画版画,样式绘声绘色、气质古朴。

桌上摆放着刀具、颜料和各种雕刻材料。

阿福伯先向我们讲解了木版年画的起源和历史。

原来刻年画最初是给贫穷人民庆祝新年,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艺术。

阿福伯的祖上就是传统的年画世家。

接着就是实践环节了!阿福伯让我们每人拿一块雕刻版。

这种雕版是用梨木或椴木制成的,表面抹了一层薄薄的油汪汪的白油漆。

我拿起雕刻刀,开始在版面上勾勒线条。

老师和阿福伯在一旁指导我们。

起初,我的手还不太稳,线条画歪扭扭的,可渐渐地就熟练了。

要留神力道和角度,避免刀口滑倒切去太多部位。

我努力集中注意力,小心翼翼地在白油漆上刻下一个大大的"福"字。

过了好久,终于将"福"字彻底雕刻完毕。

虽然比不上师傅们的水准,但已经是我的杰作了。

我满怀成就感,赶紧把雕好的小版让阿福伯给我印出来。

阿福伯先在版面抹了一层油性油墨。

我屏住呼吸,看着他熟练地在雕版上盖上一张宣纸,用手掌反复摩挲。

片刻后,阿福伯小心翼翼地将宣纸揭开。

我的"福"字已经印在纸上了!虽然有点歪扭,但感觉分外亲切。

一个个同学作品纷纷问世。

有人刻了"春""寿"等吉祥话,有人刻了动物形象,样样俱全。

大家兴高采烈,相互夸赞对方的作品。

渐渐天色暗了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阿福伯和他的作坊。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特征探析0、引言“中国三大木刻年画”之一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历史境遇的不同,呈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及精神内涵与其它年画有着明显的差异。

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更替与沉积,桃花坞木刻年画形成了多种艺术风格,这些风格时而并存、时而替代,具有鲜明的苏州文化意境特征。

1、苏州文化的意境特征意境积淀着内蕴丰富的文化内容,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1].苏州凭借优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从春秋吴国起始发展到明清时期,文化积累丰富,逐渐衍化成了一种现象,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意境特征。

1.1 精巧细腻的文化意境苏州文化中的精巧细腻内化于历代苏州人的生活本身。

苏州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着称于世;苏帮菜和苏式糕点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苏州的工艺技术同样具有工巧艺精的独特风格。

苏绣“劈丝拼色”技艺与双面异色异形绣、发绣等缜密针法;苏州缂丝“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缂织方法[2], 让织物富有雕琢缕刻般的立体感效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发、衬、挑、复”繁复缜密的刻版技艺,一版一色、分版套印的水印方法等,形象体现出苏州人文精神的精巧与细腻。

园林文化是苏州文化物化形态的典型代表,集建筑、雕刻、花木盆景、诗词楹联、家具陈设等诸多艺术为一体的苏州园林,其长处不在于“大”而在于“精致”, “小中见大”的创意在有限空间创造出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达到“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审美情趣。

1.2 雅致秀丽的文化意境苏州秀丽的自然环境,数千年来吸引了诸多文人雅士聚集与此,独特的古城文化滋养着各类文脉,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碰撞,和挚爱这一方秀美水土的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雅致秀丽的艺术色彩。

如苏绣艺术中的“精细雅洁”;吴门画派艺术中的“淡雅秀丽”;昆曲艺术中的“求精尚雅”;园林艺术中的“意境高雅”;苏派三雕艺术中的“精细典雅”.雅致秀丽的文化氛围造就出了苏州人偏爱清雅秀美的生活情境,从一代代苏州人身上透出的是一种文人之雅特质;苏州人与人相处时显现出的是宽容儒雅之气;从古至今,作为普通姑苏人生活一部分的“饮茶品茗”之风雅与惬意,以及苏州文人对于昆曲的“清赏”与“雅玩”的态度, 处处渗透着雅致秀丽的地域特质。

吴文化的视觉语言——桃花坞木版年画

吴文化的视觉语言——桃花坞木版年画
城门的盘门、 横跨运河的吴门梳 被连接的京杭大
荣兴年 画铺制作的 《 姑苏报恩进香》作品则表现 了当时善男信女在报恩寺 内顶礼膜 拜的实景, 生
动再现了 吴地市民丰富热闹的生活场景。 桃花坞木版年画也表现了市民风俗节景。 吴
猫的具体刻画 上, 不但毛色和毛皮图案各有区 别,
其捕鼠的动作也不一样, 增加了画面的谐趣感, 生
头熙来攘往 的市 民, 以及 正在表演 的江湖艺人
等生动画面。 另一幅由王荣兴年画铺制作的 《 姑 苏玄妙观》, 则着意刻画了苏州古城 中心玄妙道
黄猫衔 鼠》这对 门画。因吴地种桑育蚕历史悠久,
而在江南地 区, 鼠害一直是养蚕人家头痛的事。 因 此蚕农张贴蚕猫年画图像, 意在以猫克鼠, 保蚕业
宁囝訇胃 ・ 随 笔 他山 之石
C HI NE SEP AI NT I NG —&CAL L I GRA PH Y I

吴文化 的视觉语 言
— —
桃花坞木版年画
◇ 黄胜英
在 中国木 版年画史上,苏州桃花 坞木版年 画以其典 型江 南吴地风 格 的特色, 有着不可替 代的重要位置, 并和天津杨 柳青年画齐名, 人称
动表现了 吴文化之蚕桑文化的部分
地风俗节令甚多 , 有“ 俗繁节又喧” 之说, 而这些
风俗活动本身就是市 民生活的一部/ 刀 \ , 是市民文
化的载体 和表现。以 《 虎丘灯船胜景图》和 《 吉
虽然桃 花坞木版年 画在各个历史时期 面 目
也有差异, 但根植于吴地 “ 山温水 软似名姝”的 土壤之 上, 精 致秀雅 的格调 是其各 个 时期的共 性, 这和吴文化精巧细腻 的文化品位吻合。 通过 对 水乡风 光、 市 民生活、 农事场 景的再现 , 桃 花

关于桃花坞木板年画的资料

关于桃花坞木板年画的资料

关于桃花坞木板年画的资料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江苏苏州桃花坞一带。

它以木板为载体,运用线条勾勒和色彩填充的方式,表现各种吉祥的图案和寓意,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富有文化内涵。

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首先,艺人会选择一块木板作为基础,然后用刀将木板雕刻成各种形状,如花鸟、人物、动物等。

接着,艺人会运用丰富多样的颜料进行上色,使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艺人会在画面上加以修饰和装饰,使之更加美观。

桃花坞木板年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神仙、仙鹤、牡丹花、桃花、金鱼等。

每一幅年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传统,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桃花坞木板年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不仅展现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年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生动,仿佛能够走出画面与观者互动。

桃花坞木板年画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如今,桃花坞木板年画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桃花坞木板年画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它,我
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间传统,同时也能够欣赏到艺术家们的创作才华和智慧。

它不仅是一种观赏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让桃花坞木板年画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流传下去。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研究摘要: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首批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苏州地区特有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

本文阐述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价值和生存现状。

并探究了木刻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桃花坞木刻年画;艺术价值;传承与发展1.背景苏州桃花坞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兴盛,桃花坞年画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辛亥革命后,随着印刷画的流通,很快侵占了木刻年画的市场,使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陷入困境中。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组织整理并印刷了一些木刻年画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严重的损毁。

由于普通人对木刻年画的了解较少,使得年画的的市场需求较小,同时学习木刻年画的青年也极为缺少。

这些都加大了桃花坞年画的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2.创新模式,传承文化为了改变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后继无人的窘境,苏州加创作年画的企业桃花坞年画社合并进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的传承模式使得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有了很好的条件。

为保证木刻年画的稳定继承,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利用高校的优良资源,培养出优秀的传人。

单靠老一辈的手艺人难以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且老一辈手艺人教学方法效率也有待提高。

高校能更方便的选择出对木刻年画有兴趣的优秀人才。

录像录音的方式能更好的保存师傅传授知识的原始资料,使学习木刻比以往更方便。

将现存的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整理,并复刻复印。

避免发生文革期间很多珍贵桃花坞木刻年画古板被损毁的悲剧。

密切关注木刻年画的民间收藏,当发现新的木刻年画时及时存档。

对年画资料的充实也可以收录国内外的一些优秀画册资料。

借着中国风兴起的潮流,加大对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宣传,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宣传。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在民间兴起的,也应回归的民间的土壤上。

加大宣传的力度,唤起普通大众对桃花坞年画的认识,使得更多的人关注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木刻年画并保护木刻年画。

年画四大家观后感

年画四大家观后感

年画四大家观后感
年画四大家,即四川绵竹年画、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过对这四大家年画的了解,我对其特点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天津杨柳青的年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画面活泼。

其中,以娃娃为主题的年画更是惹人喜爱,寓意着多子多福、家庭和睦。

此外,杨柳青年画还擅长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融入画中,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苏州桃花坞的年画以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构图而著称。

其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

桃花坞年画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同时,桃花坞年画还注重情节性,一幅画往往讲述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再来看山东潍坊的年画。

潍坊年画以木板刻印而成,风格独特,线条粗犷,色彩鲜明。

潍坊年画多以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等为主题,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此外,潍坊年画还具有很强的民俗特色,反映了民间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盼。

最后,四川绵竹的年画以彩绘为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

绵竹年画常常运用夸张、象征的手法,将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神话传说等描绘得栩栩如生。

绵竹年画还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展现了四川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年画四大家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
祈盼。

我相信,这些优秀的年画作品将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评价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评价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评价桃花坞木刻年画呀,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一、独特的艺术风格。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风格特别鲜明。

它的色彩那叫一个鲜艳,就像把彩虹的颜色都抓过来涂在画上了一样。

大红大绿大黄的搭配,看着特别喜庆。

这种色彩组合可不像现在有些画搞得那么低调含蓄,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是要把那种欢快、热闹的劲儿给表现出来。

而且画面里的人物啊、景物啊,线条都特别流畅。

你看那些人物的衣褶,一笔下来就像真的有风吹过似的,特别灵动。

就拿那些传统的戏曲人物年画来说吧,人物的动作姿态通过这些线条展现得活灵活现的,感觉他们下一秒就能从画里蹦出来唱戏呢。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面蕴含的文化可深啦。

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文化宝库,把过去的好多东西都装在里面。

从题材上来说,有很多都是关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

像什么牛郎织女啊,在桃花坞木刻年画里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这些故事通过年画的形式一代代地传下去,让大家都能记住咱们老祖宗的文化。

还有那些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比如说耕种啊、收获啊,这就像是一部部记录老百姓生活的小纪录片。

而且啊,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工艺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从刻板到印刷,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这可不是随便能学会的,得跟着老师傅一点点学,这其中的匠心精神也是咱们传统文化里很宝贵的一部分呢。

三、民俗价值。

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民俗里的地位那可相当高。

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要是不贴几张桃花坞木刻年画,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它就像是节日的一个小标志,一贴上,家里的年味啊、节味啊就立马浓起来了。

结婚的时候也会用到,贴在新房里,那就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新媳妇进门看到那些喜庆的年画,心里也高兴。

它还能反映不同地方的民俗特色呢。

比如说有的年画里会有当地特有的建筑或者习俗的描绘,这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可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这些年画,花花绿绿的,看着就好玩。

听老人们讲,以前小孩子们就盼着过年贴年画,这也是童年里很美好的回忆呢。

四、艺术创新与发展。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世俗中又透露着雅致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世俗中又透露着雅致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世俗中又透露着雅致
我们中国的年画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成熟的生产体系,各个地区的年画风格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形成了文化艺术形式。

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我国的四大木板年画。

其中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在江南的艺术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成生于明代。

当时苏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还利用水路使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苏州经济逐渐发达,商业逐渐繁荣,许多的民间、民俗文化逐渐滋生,例如小说、戏曲、民间绘画、插图、版画等等都应运而生并且能够蓬勃发展。

加上这段历史时期苏州地区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他们聚集于苏州吟诗作画。

这些经济、物质、人文条件的产生,都促使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发展。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题材有传统神像、戏曲故事、仕女娃娃、风俗故事、岁朝吉庆等,大体上与北方的天津杨柳青年画无异。

但有所不同的是,清代的桃花坞木板年画当中出现了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那就是写实风景类,这是在其他的地域年画当中少有的。

这部分表现风景的木板年画,称为桃花坞“姑苏版”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板年画制作非常精良,用墨线印制轮廓在用彩色套板进行着色,色彩种类也非常丰富,有红、黄、紫、蓝、绿等常见颜色,尤其善用粉红、粉绿等颜色。

用色非常讲究,虽然从色彩风格上来说,不如杨柳青的夺目和强烈,但是却在世俗当中又透露着雅性,呈现出别样魅力。

这与当时苏州聚集一大批的文人士大夫有一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之我见张雷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苏州吴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

它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它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并称为我国“三大木版年画”。

与天津杨柳青有“南桃北杨”之美称,驰名中外。

2006年被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

一、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与发展素以“人间天堂”著称的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

历来以典雅秀丽的园林景色,江南水乡的幽静文雅誉满全球。

她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又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凭着苏州人民的智慧巧思,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天时、地利、人和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下,应运而生,得以发展。

桃花坞木刻年画始于何时,现难以考证,但根据传世实物来分析:《皇明一统地理图》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寿星图》刻于明代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清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刻印的《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和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印制的《姑苏万年桥》等作品,依此可推断,这些作品为早期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人称“姑苏版”。

我国的民间木版年画是随着雕版印刷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至明代苏州刻印戏曲、小说、插图盛行,加上宋、元、明画派的影响,桃花坞木刻年画由此逐步形成它自己的独特风格。

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进入全盛时期,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作品有《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百子图》等,这些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刻绘精丽,“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当时年产量达百万张以上,行销江苏各地和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河南、东北三省外,还流传到日本、英国、德国等,特别对日本民间画派“浮世绘”有相当影响。

日本的小野忠重在《中国的版画》一文中说:“中国的年画感动了日本的浮世绘版画家……。

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

从现存有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上,还能看到当时年画铺的名称,如:张星聚、吕云台、宏泰、王荣兴、陈同兴、吴锦增、鸿运阁等。

在画幅上署名的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墨林居士和周梦蕉、何俊元、嵩山道人等。

在这一时期中,桃花坞木版年画无论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都已非常丰富,深受民众喜爱,成为我国南方民间年画生产中心。

太平天国时期,清兵围攻苏州,山塘街的市面全被清兵所摧毁,那些年画铺和年画刻版也被全部烧尽。

后来,部分年画铺迁到苏州城内偏北的桃花坞一带,大家都把早期的“姑苏版”称为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从此得名。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的印刷术(石印)输入我国,受“月份牌”之类的新年画冲击,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市场逐步缩小,主要销售被迫转入农村,当时年画刻印粗犷,富有乡土气息。

抗日战争前,很多作坊相继歇业和停产转行,大部分艺人已改行,有的拉人力车,有的挑担卖菜,年画铺仅剩下鸿云阁、王荣兴、吴锦增三家。

此后,新开了朱荣记、朱瑞记等画铺,主要印制冥钞之类迷信品,实际已非年画本业。

至苏州解放前夕,桃花坞木刻年画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桃花坞木刻年画获得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把散失在民间的艺人组织起来,挖掘、搜集、整理、印刷了一百多种旧版年画,在全国各地进行展览和宣传。

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一百周年,苏州市文联领导决定采用苏州桃花坞木刻艺术形式,创作一组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苏州的情景。

主题确定后,分别由当时刚随军南下在市文联负责美术工作的画家贺野同志牵头,组织了一批美术工作者,有工艺美术相当研究的顾公硕先生选择了刻版高手,着手进行创作新稿《太平天国在苏州》8幅桃花坞木刻组画:《清兵抢劫》徐绍青作,周玉菁刻;《内应外合》沈冠奋作,叶金生刻;《忠王入城》徐近慧、陆国英作,叶金生刻;《忠诚感服》费新我作,华开荣刻;《贸易街》贺野作,周玉菁刻;《儿童教养》陈志华作,叶金生刻;《军事会议》吴钟英作,华开荣刻;《民不能忘》陈涓隐作,吴麟昆刻,作品参加《太平天国革命百年纪念展览》并获得赞誉。

1952年,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局所属苏南美术工场,邀请了刻工叶金生和印工陆桐生、史金生去无锡刻印新年画《爱劳动·学文化》门画一对。

之后,1955年,苏州手工业联社成立了雕刻工艺社,刻版艺人叶金生和印刷艺人魏阿毛加入该社后,在画家顾仲华和徐绍青等人的协助下,先后刻印了《兰花》信笺一套12张、《新春牛图》、《屈原》、《仕女》和门画《巩固祖国国防,保卫世界和平》等年画。

1957年,雕刻工艺社撤销。

在合作化高潮中,“王荣兴”、“朱荣记”、“朱瑞记”三家年画铺组成合作小组,各自生产、印刷100多种旧版年画销售。

同年2月,由江苏省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并召开部分画家和桃花坞年画业内人士座谈会,对桃花坞年画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

5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苏视察。

画家吴作人、华君武、丁聪对苏州桃花坞年画十分关注,建议采取措施,给予抢救。

后江苏省文化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扶植和发展桃花坞年画的有关问题。

1958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并入苏州文化美术工厂后,选印了旧版年画45种,按套销售,同时还创作了一批新年画:《丰收》、《渔家乐》、《大炼钢铁》和伟人、名人像等。

此外,刻版艺人叶金生在徐绍青画师的指导下,花了两年多时间,复刻了明代古版木刻插图《九歌图》和陈老莲的《水浒页子》,刻印俱佳,纸墨精良。

这些作品送往北京后,得到了郭沫若、傅抱石的高度评价,郭老不但亲笔为复刻的这两本古版插图提了笺头,还挥毫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题了字。

1959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

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凌虚、徐云,刻工有叶金生、许良甫、徐国良、许泉林,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谭土林等5人。

1961年各工种又招收了28名学徒。

1963年春,合作社由桃花坞大街迁至西中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共有70余人。

1959年至1963年,年画社的创作设计人员先后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风貌的新年画,如《吉庆有余》、《虎丘图》、《洪福齐天》和门画《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学习农业知识、钻研科学技术》、《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等。

这批新创作的门画首次采用胶版印刷,并通过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

1963年,还组织人员去苏北、安徽、湖北等农村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为年画创作提供素材。

1965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上升为合作社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并将红木雕刻厂漆器雕刻车间建立的苏州漆器雕刻厂并入桃花坞木刻年画厂。

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厂址在市文衙弄艺圃内。

“文化大革命”期间,桃花坞木刻年画被斥之为“封建迷信品”,一百多种旧版竟堆放在露天全部烂毁掉。

1969年底,桃花坞木刻年画厂并入苏州雕刻厂,年画人员分别调至外系统和本系统其它单位工作,桃花坞木刻年画全面停产。

1974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在苏州民间工艺厂重新组建。

同年秋,市文化局与市工艺局协商,抽借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等4人至文化局创作组,从事年画创作。

先后创作了桃花坞年画组画《风华正茂》计12幅和《春风杨柳》、《山泉育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丰收图》等作品,并在全国展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重见天日。

1979年,重新恢复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同年又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会,会长段东战。

由市文化局和市工艺美术局联合召开创作人员座谈会,并组织全市三十多位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桃花坞年画新作品,如《正是果熟花香时》、《狮舞图》、《送喜报》、《各族人民大团结》、《我爱北京天安门》、《将相和》、《满园春色》、《大闹天宫》、《江南春早》、《江南集锦》等50多幅。

这些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巡展。

1980年3月,在苏州举办了由天津、苏州、山东文化部门联合主办的《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联展》,苏州共展出57幅新年画和3幅传统年画。

后桃花坞木刻年画又在卢森堡、比利时、意大利三国举办《中国年画展》,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8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共有25人,其中创作设计人员有10人。

1985年9月,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并入艺石斋(观前街宫巷内)。

当时,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有杨云清、王祖德、张晓飞、段文海、苏起峰、庄素英等7人;刻工有叶金生,叶宝芬、卢平等5人;印工有魏阿毛、房志达、单礼芳等4人。

他们在继承桃花坞木刻年画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积极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全国年画评比中连连获得殊荣:1982年,《水乡风貌》先后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秀创作奖和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1985年,张晓飞创作的《比绣艺》在第三届全国年画展荣获三等奖。

1988年,他创作的《水乡四季图》在第四届全国年画展又获二等奖。

1993年,他创作的《水乡元宵》在第五届全国年画展再次荣获一等奖,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抗洪图》获二等奖。

2001年,王祖德创作的《渔家书屋》在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上荣获金奖,吴臻的《姑苏风情》获得银奖。

还有复制刻版的传统桃花坞年画《百子图》,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荣获银奖;张晓飞的《刺绣姑娘》在日本石川县勤劳者美术展上获得优秀创作奖并被收藏。

此外,他们一方面仍保持原汁原味手工刻版印刷年画,另一方面采用胶版印刷桃花坞年画,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一度畅销全国各地。

当今,由于人们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发生变化,传统的桃花坞年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

除了一些艺术家和爱好者慕名前来求购外,一般市民无意问津,桃花坞年画再次陷入困境。

2000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创作设计人员仅有3名,两人已到退休年龄,一人也有五十多岁。

刻工、印工仅剩3人,年画几乎停产。

为抢救、保护、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2001年6月,苏州工艺美术局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向苏州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划转工作”的请示,2002年5月18日,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正式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为有效地保护、传承桃花坞木版年画,每年设立重点科研项目及专项资金,搜集、整理、完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有关资料,为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还利用教学优势创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整体提升民间艺人的文化素养,先后培养了三批新一代的桃花坞年画接班人。

2004年元月14日,国家邮政总局在苏州举办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邮票首发式,使桃花坞年画成为国家名片,而扬名于海内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