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制品学的免疫学理论
兽医生物制品学

兽医生物制品学第一讲绪论一、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1、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logicology)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兽医生物制品(veterinary biologics)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二、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应用:免疫预防、诊断、治疗1、免疫预防:18-19世纪,牛瘟在法国和南美引起大量牛只死亡;牛肺疫曾在亚非地区包括我国广泛流行;1956年周泰冲、袁庆志等研制成功的中国系(C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口蹄疫多价灭活疫苗已被成功应用,特别是口蹄疫在欧洲的控制和扑灭、其中部分应归功于O型、A型、C型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的有效应用。
2、诊断:猪瘟、猪伪狂犬病、鸡新城疫及传染性法氏囊病等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已在普遍使用。
3、治疗:有些动物传染病的免疫血清、痊愈血清和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具有帮助动物机体杀死、抑制或消除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三、生物制品的发展史(一)经验时期时间:十一世纪-1798年主要事件:1、十一世纪我国的“痘症防御法”。
2、1400年,我国甘肃牧区的“灌花”预防牛瘟。
(二)实验时期时间:1798年-1945年主要事件:1、1798年Jenner(秦纳):天花疫苗的由来及效果的研究。
2、疫苗技术研究:1881-1885Pasteur(巴斯德)培养鸡霍乱陈旧物、高温培养炭疽、兔体传代狂犬病毒,首创弱毒疫苗。
1886Salmon首创灭活技术并培育成功灭活疫苗。
1888外毒素的脱毒技术,研制成功类毒素。
1890 德国人Behring和日本人北里(Kitasato)将白喉外毒素注射给动物,发现抗毒素。
生物制品复习题(职称考试)

生物制品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生物制品的定义:是指以天然生物材料为原料,经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工艺制备或以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并以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的生物活性制剂。
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品,称之为医用(或人用)生物制品。
医用生物制品简称为生物制品。
2.生物制品学的理论基础及技术基础?以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为技术基础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生物制品学。
3.生物制品的种类?主动免疫——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联合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用马血清制成:抗毒素及免疫血清,有过敏源。
血液制品4.生物制品的种类?(1)疫苗(主动免疫)细菌类疫苗:由细菌、螺旋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DNA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如卡介苗、伤寒Vi多糖疫苗等。
病毒类疫苗:由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其衍生物制成的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重组DNA疫苗、亚单位疫苗等,如麻疹、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等。
联合疫苗: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疫苗抗原的原液配置而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灭活疫苗或活疫苗,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PT),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等。
类毒素:由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经解毒精致而成。
如破伤风类毒素等。
疫苗类制品由于富含免疫原性强的抗原,用于疾病预防的,又称预防制品或防疫制品。
(2)抗毒素及免疫血清(被动免疫):由特定抗原免疫动物所得血浆制成的抗毒素或免疫血清,如白喉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抗蝮蛇毒血清等。
(3)血液制品(被动免疫):由健康人血液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人血浆蛋白组份或血细胞组份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特异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红细胞浓缩物等。
(4)细胞因子制品:由健康人细胞增殖分离提纯或由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类或蛋白类制剂,如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CSF)、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生物制品学(Biologics)

生物化学
学
(Biochemistry)
(Molecular
遗传学
Biology)
(Genetics) 细胞生物学
分子细胞学
现
(Cytobiology)
(Molecular cytology)
代
化学工程
(Chemical
生化工程学
生
Engineering)
(Biochemical
生命科学 (Life science)
1、按来源分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
➢ ① 人源生物制品(如各种血液成分等),(Human source) ➢②动物源生物制品(干扰素、激素、蛇毒等);
(Animal source) ➢ ③植物源生物制品(植物激素、Taxol、长春碱、喜树碱);
((Plants source) ➢ ④微生物源生物制品(生长激素、干扰素、胰岛素等)。
2、治 疗
➢① 免疫血清
采用特异性免疫血清治疗相应感染或传染病,一般称其 为特异血液疗法。
生物制品中的免疫血清多指抗毒素、抗菌血清和抗病毒 血清。
➢②疫苗
目前,应用于治疗的疫苗不多。布氏杆菌疫苗用于治 疗布氏杆菌病;卡介苗和厌氧性棒状杆菌疫苗常用作免疫 佐剂治疗某些疾病;生态疫苗,如促菌生类,用于调整机 体肠道的正常菌群起到防止肠道疾病的作用。
生物制品学—复习提纲

生物制品学第一章——生物制品学绪论一、生物制品与生物制品学的概念1、什么是生物制品;(Biopreparate,biological products)1)生物制品的定义:指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起始原材料,采用生物学技术,制成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类疾病的制剂。
如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诊断制品等。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某些生物作为原材料,通过生物学技术,制成可以用于疾病预防、治疗、诊断的制剂)2)生物制品的特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接受性2、什么是生物制品学;(biologics)是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简单来说:研究生物制品的相关知识的学科。
eg:如何生产、结构特点、原理、来源、优缺点)(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是其理论基础;现代生物技术是其技术基础)二、生物制品学的起源与发展1、现代生物技术的定义、分类与地位;1)生物技术的定义:指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应用生物学、工程学的知识,靠各种生物作为反应器创造可服务社会的产品的技术)2)生物技术的特点:①多学科性和综合性;②微生物、动植物作为生物催化剂;③最终目的将生物反应开发成为工业生产的工艺过程,即生物反应过程(Bioprocess)。
3)现代生物技术的定义:指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把生物体系与工程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预先的设计定向地在不同水平上改造生物遗传性状或加工生物原料,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新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技术的定义上,基础变了,更深层了,涉及不同水平)4)现代生物技术的分类5)地位:是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之一;是21世纪世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当今国际竞争最为激烈的高科技领域之一。
生物制品

名词解释30%生物制品:是人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有力武器,是由微生物(细菌、噬菌体、立克次体、病毒等)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动物毒素、人或动植物主要组织经纯化或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在预防人类各种传染性疾病、治疗或者辅助治疗数种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兽医生物制品(veterinary biologics) 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疫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生物制品学(biopreparatics)是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科学。
兽医生物制品学(Veterinary biopreparatics) 是以预防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生物性制品的制造理论和技术、生产工艺、制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及保藏和使用方法,以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时准确诊断动物疫病,并给予特异性治疗,防止疫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弱毒疫苗:由微生物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并经连续传代和筛选,培养而成的丧失或减弱对原宿主动物致病力,但仍保存良好免疫原性和遗传特性的毒株,或从自然界筛选的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自然弱毒株,经培养增殖后制备的疫苗。
灭活:是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不影响其免疫原性,被灭活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产灭活疫苗;或指破坏诊断血清或待检血清中的补体活性,以避免补体对诊断试验的干扰作用。
佐剂:在免疫学和生物制品学上又称为免疫佐剂,是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剂,有些物质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作用者,都称之为佐剂。
最新的概念为:凡是可以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均称为佐剂。
冷冻真空干燥:又称冷冻干燥,简称冻干,把含有大量水分物质,预先进行降温冻结成固体,然后在真空的条件下使水蒸汽直接升华出来,而物质本身剩留在冻结时的冰架中,干燥后体积不变的一种物质干燥的方法。
生物制品学定义与原则课件讲解学习

预防用生物制品一般通过注射、 气雾,饮水、点眼、滴鼻、划痕 等不同的途径,对机体进行免疫 接种后,持续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抗体, 以中和或消灭侵入机
体的病原微生物,从而起到预防 传染病的效果。
这种免疫力一般在免疫接种后 1—2周产生, 免疫力出现缓慢 , 但维持的时间较长, 因为
不同的生物制品的免疫期备不 相同, 一般可达半年至数年 不等。
但是, 由于目前的生产水平还不能 使抗原或抗体达到绝对纯化的程度, 在
使用中常常会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或者出 现误诊, 所以在使用诊断制品时应结台 其它情况综合制定, 不宜以诊断制品的 反应结果作为唯一的制定依据。
国内生产及使用的诊断用兽医 生物制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各种抗原:是以经挑选鉴定合格的 微生物或其它生物材料, 经繁育、传种或 精制提纯加工处理等步骤制造而成。如布 氏杆菌试管凝集反应抗原,布氏杆菌平板 凝集反应抗原,布氏杆菌全乳环状反应抗 原, 布氏杆菌三用抗原, 布氏杆菌补体结 合反应抗原 。
1968年:C群流脑多糖菌苗和1971年A群多 糖菌苗相继制成。
1976年试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疫苗。
生物制品的分类
一、预防接种类 预防接种生物制品是用细菌、病毒和细 菌和病毒的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培养减 毒致弱或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病原体, 使其失去毒力, 但仍保持其免疫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某种致 病细菌,使其产生对该细菌的高度免疫力, 即在动物血清中含有大量所注射细菌的特 异性抗体。采集动物血液, 提取血清, 经过处理后制成。抗菌血清的特异性强, 一般来说,一种抗苗血清只对相应的细菌 起作用。
3.抗病毒血清
就是选用适当的动物经多次反复注射 某种病毒,使其产生对该病毒的高度免 疫力, 即在血清中含有大量的对所注射 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采取该动物血液, 提取血清, 经过处理制造而成。抗病毒 血清亦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只能对相应 的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产生被动免疫。 如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一、现代免疫的概念 二、免疫的功能 三、免疫学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 五、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现代免疫的概念
(一)免疫(Immune)的定义
免疫的最初概念:免除瘟疫
免疫的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
抗原,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对自身抗原
形成天然耐受的一种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 生抗感染、抗肿瘤和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及稳定的保 护作用。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机 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 肿瘤等。
二、免 疫 的 功 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 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化学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学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
(4)其他贡献
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二)微生物学的奠基 2.柯赫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土豆切面 → 营养明胶 → 营养琼脂(平皿)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免疫学预防 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治疗
应用免疫学的发展
预防/治疗性疫苗、细胞因子以及免疫细胞治 疗、基因工程抗体等生物制品、 DNA疫苗、口
服自身抗原预防自身免疫疾病等。
经典免疫学实验技术、分子免疫学技术以及
免疫学防治新技术和策略等。
四、微生物的发展
(一)微生物学的奠基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 观察到了细菌。他没有上 过大学,是一个只会荷兰
第一章 绪论(生物制品)

二、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二、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动物经反复多次注射同抗原后,
(二) 免疫 血清
血清中产生大量抗此种抗原的抗体, 高免血清 采集血液分产生免疫力快,但持续期
二、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三)诊断液(诊断制剂)
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 或者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制成的,供诊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
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兽医制品的分类
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兽医生物制品学的发展前景
一、兽医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生物制品:
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组分或代谢产物或免疫 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用于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 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制剂。
生物制品:WHO定义:效价或安全性检定仅凭物理 化学的方法或技术不足以解决问题而必须采用生
断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或检查动物免疫状
态以及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制品。
二、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四)其他生物制品
1 非特异性免疫活性因子:白细 胞介素、干扰素、转移因子、 胸腺因子以及其他免疫增强剂。 血液制品:血浆、白蛋白、丙 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胎盘 球蛋白。
2
二、兽医生物制品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瘤苗 基因工程苗 合成肽苗 抗独特型疫苗
基因工程苗: 合成肽苗: 抗独特性疫苗: 寄生虫疫苗: 灭活苗: 类毒素: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活苗: 常规疫苗: 一般灭活苗:菌,毒种 瘤苗: Nisonoff提 A..寄生虫病的危害, 1981年 按照病原微生物 取出微生物中编码保护 细菌的外毒素, 经大量培养后,灭活而 主要指弱毒活疫 由细菌、病毒、 出设想,用AB2 免疫动 以手术或活体检 慢性,不易察觉但损 保护性抗原决定簇 亚单位苗: 生态制剂: 性抗原肽段的基因,再 成。 用适当浓度(0.3— 苗,人工诱变获得 物 , 必 然 产 生 AB3 。 立克次氏体、螺 失严重。 的氨基酸序列,人 将此基因与质粒等载体 查取出的肿瘤组织, 脏器灭活苗:利用病、 由正常微生物所 利用微生物的一 0.4%)的甲醛溶液 AB3和AB1一样能中和 的弱毒株或筛选的 死动物的含病原微生物 重组,导入受体菌或细 旋 体、支原体等 B.复杂的生活史,抗 工合成含有保护性 经射线、抗癌药物 制成的生物制品。 种或几种亚单位或 感染因子,用AB2作 脱毒而成的生物制 天然弱毒株或者失 脏器制成 胞,使之在受体菌或细 原复杂,高度多变. 抗原决定簇的短肽 完整微生物制成 为抗独特型疫苗,可以 或甲醛处理灭活后 亚结构制成的疫苗。 自家灭活苗:从病、死 品。经盐析、浓缩 去毒力的无毒株所 胞内高效表达,产生大 C.网尾线虫疫苗、 并连接于载体蛋白 激发对相应病原体的免 的疫苗。 动物分离培养病原体大 所制成的疫苗。 制成精制类毒素。 量保护性肽段,加佐剂 制成的. 疫力. 量培养制成的灭活苗 球虫疫苗 上所制成的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1/6
38
5、IgE
• 血清中含量最低。 • 由呼吸道、消化道的黏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 • 易与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
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 • 可介导I型变态反应; • 可抗寄生虫和某些真菌感染
2019/11/6
39
Nanobody
B、根据轻链分型: 其结构和抗原性的不同分为 κ、λ型
2019/11/6
24
(2)可变区与恒定区
• 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
可变区(V区):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变化较大; 恒定区(C区):氨基酸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
含糖量都比较稳定。
2019/11/6
25
(3) 铰链区
• 位于CH1与CH2之 间,含有丰富的 脯氨酸,因此易 伸展弯曲,而且 易被木瓜蛋白酶、 胃蛋白酶等水解。
成分; • 半衰期较长(16~24d); • 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和
免疫调理作用)。
2019/11/6
34
2、IgM
• 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 的Ig,称巨球蛋白;
• 含量占血清的10% • 抗感染免疫早期产生; • 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 • 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2019/11/6
36
IgA的特点
• 参与皮肤粘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 • 初乳中含有高浓度的sIgA----母乳喂养 • 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 参与Ⅲ型超敏反应 • 活疫苗经滴鼻、点眼、饮水及喷雾途径免疫,均
可产生分泌型IgA,建立黏膜免疫力。
2019/11/6
37
4、IgD
• 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 B细胞的分化过程中首先出现mIgM,mIgD的出现标
2019/11/6
20
二、抗体
(一)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 液(血清)、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 构的球蛋白。
•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IgM, IgA,IgE和IgD。
• 抗体(antibody, Ab)是动物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
2019/11/6
41
Nanobody结构模式图
A图:传统四链结构的抗体;B图:骆驼血液中的重链抗体; C图:稳定的可结合抗原的最小单位VHH也称 Nanobody
4
半抗原
• 简单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在与抗体结合后不能出现可见反应,也称 封阻性抗原。
• 分子量较小; • 只有一个抗原表位; • 可以与抗体结合但是不发生可见反应。
2019/11/6
抗生素
酒石酸
苯甲酸 5
半抗原
• 复合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在与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 可见的反应。
2019/11/6
35
3、IgA
• 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 血清型Ig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为单体。而分泌型IgA(sIgA)是由呼吸道、消化 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为双 体、三体或多体。
• 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 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中。
• 分子量较大 • 有多个抗原表位 • 能与相应抗原发生肉眼可见的反应。
2019/11/6 荚膜多糖
类脂质
脂多糖
6
(二)构成免疫原的条件
• 抗原物质要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需 具备以下条件:
• 异源性 • 分子大小
• 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 杂性
• 物理状态 (颗粒)
2019/11/6
7
• 异源性
2019/11/6
27
• 3.糖类免疫球蛋白是含糖量相当高的蛋白,特别是 IgM和IgA。
具有使免疫球蛋白分子易溶和防止其分解的作用。
2019/11/6
28
2、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 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IgG:得到两个相 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段)和一个Fc段。
• 胃蛋白酶(pepsin)裂解IgG:得到一个具有 双价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 碎片(pFc’)
• ⑸毒素抗原 (toxin antigen)很多为细菌,能 产生外毒素。其成分为糖蛋白或蛋白质, 具有很强的抗原性,经灭活后类毒素能刺 激机体产生抗体(即抗毒素)。
经甲醛灭活,毒力减弱或丧失,仍具有免疫原性可制成类毒
素疫苗 2019/11/6
17
• 2. 病毒抗原
• 各种病毒结构不一,因而其抗原成分也很复杂。主要分 为:
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2019/11/6
21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
2019/11/6
22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 四肽链结构 ,链间二硫键连接 •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 • 氨基端和羧基端。
2019/11/6
23
(1)重链与轻链
A、根据重链分类: 根据重链靠近羧基末端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不同, 将重链分为种:γ、α、μ、δ、ε 根据重链组成不同,将Ig分为五类:IgG、IgA、IgM、 IgD、IgE
第一章
生物制品学的免疫学理论
2019/11/6
1
第一节 免疫系统
一、 抗原与抗原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并能 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019/11/6
2
抗原性:
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抗原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反应原性 (Immunoreactivity):又称为免疫反 应性(immunoreactiv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抗体 或效应性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这种结 合反应的特异性可能是生物学中已知的最特异的反 应。
2019/11/6
12
(四) 抗原的交叉性
•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数多的抗原物质,不同抗原物质之间、 不同种属的微生物间、微生物与其他抗原物质间,难免 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组成或结构,也可能存在共同的抗 原表位,这种现象称为抗原的交叉性或类属性。而这些 共有的抗原组成或表位就称为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或交叉反应抗原(cross reacting antigen)。种属相关的生物 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为“类属抗原”。
2019/11/6
26
(4)免疫球蛋白的特殊分子结构
• 1.连接链(J链)是一条多肽链,富含半胱氨酸, 由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 链上,起稳定多聚体的作用。
• 2.分泌成分: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 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IgA,使之不受环境 中酶的破坏,并介导IgA的转运
2019/11/6
15
(五)主要微生物抗原
• ⑴ 菌体抗原 (somatic antigen)又称O抗原,主要指革 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抗原,其化学本质为脂多糖(LPS)。
• ⑵鞭毛抗原 (flagllar antigen)又称H抗原。由丝状体 (filiform,filament)、钩状体(hook)和基体(basal body)3部分组成,鞭毛抗原主要决定于丝状体。
2019/11/6
13
(四) 抗原的交叉性
• 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的抗原组成; • 不同抗原分子存在共同的抗原表位; • 不同表位之间有部分结构相同。
2019/11/6
14
(五)主要微生物抗原
• 1. 细菌抗原(bacterial antigen) 细菌的抗原 结构却比较复杂,应把细菌看成是多种抗 原成分组成的复合体。根据细菌各部分构 造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可将细菌抗原 (bacterial antigen)分为菌体抗原、鞭毛抗原、 荚膜抗原、菌毛抗原、毒素抗原;
2019/11/6
40
纳米抗体
• 纳米抗体是于1993年在自然杂志中首次报道,在羊驼外周血 液中存在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抗体,该抗体只包含一个重链 可变区(VHH)和两个常规的CH2与CH3区,但却不像人工改 造的单链抗体片段(scFv)那样容易相互沾粘,甚至聚集成块。 更重要的是单独克隆并表达出来的VHH结构具有与原重链抗 体相当的结构稳定性以及与抗原的结合活性,是目前已知的 可结合目标抗原的最小单位。VHH晶体为2.5nm,长4nm,分子 量只有15KD,因此也被称作纳米抗体(Nanobody,Nb)。
• 物理性状: 聚合状态>单体状态 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2019/11/6
9
(三) 抗原决定簇 (Antigen Determinant,AD)
概念: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 活性的化学基团,又称抗原为表位(epitope)
AD的数目、性质和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特异性; 抗原以AD与相应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
• 如口蹄疫病毒的结构蛋白VP1、VP2、VP3和VP4。VP3可 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使动物获得抗感染能力,为口蹄 疫病毒的保护性抗原。
• (3) S抗原又称可溶性抗原(soluble antigen)。 • (4)NP抗原又称核蛋白抗原(Nuclear protein antigen)。
2019/11/6
• ⑶荚膜抗原 (capsular antigen)又称K抗原。荚膜由细
菌菌体外的黏液物质组成,细菌荚膜构成有荚膜细
菌有机体的主要外表面,是细菌主要的表面免疫原。
(碳疽)
2019/11/6
16
(五)主要微生物抗原
• ⑷菌毛抗原 (pili antigen)为许多革兰氏阴性 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如某些链球菌)所具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