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到元的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一相分权为不二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断分削为弱三, 皇权不
一断分加为强三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相权反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朝代 汉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选官方式 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魏晋 九品中正制 推荐人才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匡胤(927~976),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发动陈桥兵变, 即帝位,国号宋,在位17年,终年50岁, 庙号太祖。他的死因颇为奇巧,历史上 有“烛影斧声”的传说,传说是其弟赵 匡义加害,篡夺帝位。死后葬于河南巩 县永昌陵。
4.元朝: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下设机构、长官权力、作用与影响)
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 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 演进
汉朝: 重用皇帝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 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中朝
刘邦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
是什么?
2.刘邦大肆分封诸侯,造成了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认 怎样严重的后果?
为“海内新业,同姓寡少,惩 3.汉景帝与汉武帝是怎样解决
戒亡秦孤立之败。”
王国问题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两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推行者、措施、作用 ? )
2.唐朝: 设藩镇----节度使权力? 影响?
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分割相权、强化皇权)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1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作用: ①三省六部的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 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原因: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
(2)措施:
①形成“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 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②分割相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 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 体制逐步形成。
3.隋唐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
(1)内容: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 令;尚书省下设吏、户(民)、礼、兵、刑、工六部, 负责执行政令。
(2)运作程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 为平章政事,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掌管地方大权。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 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 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 ③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 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
(1)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①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 出现了“王国问题”。
③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推恩令”,解 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刺史制度: ①实行: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 区,置刺史一名。 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 郡国并行制度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后面的回答问题: 材料1:汉初,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粮饟,作业据而财匮,自天子出不能具钧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臧盖……米石值万钱,马 一匹值百金。-----《史记*平淮书》 材料2: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 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结合材料思考探索: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 制的原因有哪些? (2)实施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什么?出现了什么 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宰相专权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没了。
说一说皇帝愁什么?这首歌反映了哪些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发展规律:
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权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考试选拔,趋向严密、科学 选择方式
标准 孝廉 门第 才学
方式 举荐 评定授官 考试
科举制
2、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讨论: 应该怎样认识科举制度? 材料1: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 相比的。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 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或 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 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 伟大变革。” 材料2:唐太宗在金殿瑞们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入, 得意的说:“天下英雄,入我縠中矣。”明代思 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近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 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012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1、郡国并行制;2.选官制度;3、三省六部制;4.行省制度。

考点分析一:郡国并行制(1) 汉初,地方上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实行。

(2)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也会与朝廷对抗,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统治。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考点分析二: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战国:奖励军功1、汉——(选官标准:品行)2、魏晋南北朝——(选官标准:门第)3、隋至清——(选官标准:考试成绩)(1)建立: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形成。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扩大,提高官员。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6、17世纪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传到西方并对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分析三:三省六部制1、构成:(1)(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决策机构);(2)(负责审核政令);(3)(负责执行命令)。

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2、评价:(1)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考点分析四:行省制度1.实施原因:(1)元地域辽阔;(2)吸取宋代教训,要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2.内容: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

3.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

(2)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学以致用】1.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镈的建议作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0张PPT)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史学观点评述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 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 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 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 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 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 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A
• 宋代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 收了,财也收了”。其“财也收了”是指
• A.设置通判 • B.设枢密院 • C.制钱谷 • D.设三司
C
• “王沔(miǎn),字楚望,齐州人。…… 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 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 是
知识归纳
汉朝
中 央 唐朝


的 发
宋朝

郡国并行 “推恩令”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制其钱谷”---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
元朝 行省制度
地方制度演变特点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君主专制的演进
演进1:“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削弱相权) (2)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3)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最大的不同是——分封同姓 王和异姓王。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代科举考试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评价: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 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 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 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制度 演变特点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①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②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选官、用官 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 安 史 之 乱 ” 平 定 后 , 星 罗 棋 布 的 藩 镇
思考:“安史之 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些现象 的出现说明的共同 问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 膨胀会导致 国家分裂!
宋太祖赵匡胤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元朝的中书省
皇帝 中书省
行使宰相权,后 来权势过大,威 胁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
选拔标准
孝廉
选拔标准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3、隋朝: 首创科举制
选拔标准
才能
4、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容说课】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

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

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

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

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④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②州县两级制。

③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

④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胜 三省体制 220-589年 地 相 西汉 郡国并行 推恩令 内外朝制度 方 权 前202年-9年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选官制度变化
评价: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
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元朝
1271-1368年
宋朝
960-1127年
唐朝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战 618-907年 胜 魏晋
行省制度, 中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央 收兵权于中央; 逐 文官管理地方, 通判监督; 限制地方赋税收入 渐
地 郡国并行 前202年-9年 方
220-589年
西汉
推恩令
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的强化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 ‚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 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 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景帝默然而止。 ──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侍 书 令 中
皇 帝 常 侍
执行机构
外朝 丞 御 太 史 相 大 尉 夫 九 卿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作用:削弱相权, 保证了君权独尊。
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
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
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
边镇兵 49万
: :
中央军 9万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后梁:朱温, 后唐:李存勖, 后晋:石敬瑭, 后汉:刘知远, 后周:郭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代 汉朝 魏晋 隋唐
选官制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方式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由下而上推荐人才
选官依据
孝、廉(才德) 依靠门第, 不注重才能
科举考试
才 能
由上表可以看出,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由品德、门第----到注重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由举荐评定---到公开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科举制有何作用?
(2011· 四川文综· 3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 备,弃其所短,取之所长。有谠(正直)言直谏,可以 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爱而知其恶,憎而 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为官择人,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唐太宗 材料二 表2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三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相权再被分割
图五
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图六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兵 刑 工



全国 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军队
图七 清朝的中 央集权体制 内阁 六部
皇帝
军机处
(过程)
办理一般性的 日常公事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 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 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 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 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 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 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改革开放后,清华 大学逐步恢复和重建了文科院系。 ——据《清华大学校史稿》等 (3)根据材料三,概述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的两次院系 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第一次:1952年,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单一的工科 大学。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第二次:改革开放后,恢复、重建文科院系。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
节度使的设立一般认为主要有: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 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 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 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 所以只能通过加强设置官吏来对地方的控制。
(2009高考浙江文综)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 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 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B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008上海历史,A组9) 右图所示的是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 C.元朝的疆域 D.明朝的疆域
解析:C.
从图中 可以看出“中书省” 和大量行省的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只 有元朝时期才在全 国实行行省制度)表2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3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1) 扬长避短;虚怀纳谏;知人善任; 任人唯贤。
答案: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 升,北宋时达到高峰。(3分) 原因: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寒门子弟入仕受到 限制;(2分) 隋唐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度渐渐解体;(2分)北宋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2分)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 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 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图四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 调 兵 ) 枢 密 院 ( 统 兵 ) 三 衙
(2011· 安徽文综· 36)(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 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 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 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 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 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 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 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 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 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 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 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 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材料四 “才能优先原则”一直是美国移民体系中的一个基 本原则。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文化清洗运动导致犹太难 民出现时,罗斯福政府积极实行知识移民政策,给予知识难 民优先入境的权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一些私人基金 会创建外国流亡学者紧急救助委员会,努力援救流亡科学家。 到1945年,德奥两国驱逐的约12000名文化精英至少有63.3% 被美国接纳,约1400名流亡科学家至少有77%被美国接纳, 其中包括爱因斯坦等18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在学习欧 洲百年之后,美国出乎预料地成了世界科学中心。欧洲的原 子物理学派、奥地利精神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纷纷在美国 落户生根。美国利用这一巨大的智力资源以及由他们培养出 来的新的科学力量,为美国科技发展服务。今天,美国诺贝 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超过200名,显然与这批科学家在美国 开拓的新方向和营造的特殊学术氛围紧密相关。 ——据胡小芬《罗斯福时代的美国欧洲犹太知识移民政 策》等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议 政 南 军 王 书 机 大 房 处 臣 会 (康熙) (雍正) 议
(清初)
(2011· 上海单科· 35)选官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选官 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 要的发展阶段。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唐 汉 西周 ③ 德才 血统 科举制 ② ①
2. 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 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 使。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 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 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 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
针对唐朝后期及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北宋采取了哪 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你是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 • 1)措施: • ①集中军权:把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地方精兵 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 ②集中行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 判,两者互相牵制。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 • ③集中财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 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 的基础。 • 2)评价: • ①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 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 经济的发展。 • ②消极方面: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 权利分配的标准。 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 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 发展。
(3)不同: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 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 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 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 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 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 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差异: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 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 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 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 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殿试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第 三 四 五 名 : 经 魁
(2011· 江苏单科· 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 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 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 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答案:(1) ①世卿世禄制;②察举制:③考试成绩 (2)就察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 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 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 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 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1、汉朝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威胁 中央集权; 采取措施:汉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
• 规定诸侯王死后,王位依旧有嫡长子继承, 但其他子弟也有分割其部分土地而降为列 侯,且列侯不归诸侯王管辖,归附近的郡 管辖。这样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1)加强中央集权
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 央集权。 (2)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文化,是一大进 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