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结构【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病毒的基本化学结构包括外壳的蛋白质以及内部的遗传物质,即病毒的核酸。
病毒属于体积较微小的非细胞生物体,具有复制、遗传、进化以及变异等功能。
但病毒需寄生于宿主活的细胞内,通过摄取宿主细胞的营养成分维持自身生命所需要的能量。
一旦离开活的细胞,病毒则会失去活性。
病毒一旦遇到活的细胞,则可以进入其中并开始复制,随后分泌到细胞外而对其他健康的细胞造成感染,甚至引起发病。
病毒可以导致较多疾病的发生,比如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该病可以由腺病毒、呼吸道病毒等普通的病毒感染引起,也可以由流感病毒或新型冠状病毒等引起较为严重的传染病。
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最低级的生命体。
最简单的病毒中心是核酸(RNA),外面包被着1层有规律地排列的蛋白亚单位,称为衣壳。
构成衣壳的形态亚单位称为壳粒,由核酸和衣壳蛋白所构成的粒子称为核衣壳。
较复杂的病毒外边还有由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包膜。
核壳按壳粒的排列方式不同而分为3种模式:二十面体对称,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螺旋对称,如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T偶数噬菌体。
在脂质的包膜上还有1种或几种糖蛋白,在形态上形成突起,如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昆虫病毒中有1类多角体病毒,其核壳被蛋白晶体所包被,形成多角形包涵体。
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通俗地说,病毒就是外有一层蛋白质包裹,内有遗传信息,蛋白质就好比皮肤,遗传物质就是大脑衣壳决定病原特异性。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病毒:1、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2、结构: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3、其主要特点是: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因此病毒原叫“滤过性病毒”,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4、病毒的分类:(1)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朊病毒)(2)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Euvirus,简称病毒)和亚病毒(Subvirus,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3)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4)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Ⅳ)、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5、病毒的形态:⑴球状病毒;⑵杆状病毒;⑶砖形病毒;⑷冠状病毒;⑸丝状病毒⑹链状病毒;⑺有包膜的球状病毒;⑻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⑼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知识拓展:1、病毒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其大致可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2、主要危害:致瘤作用:有病毒内部构造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
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同时也是一种致病微生物。
病毒的结构非常小,仅仅有几十纳米,但是病毒可以入侵宿主细胞并且复制自己的基因组,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因此,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非常重要。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由外壳和核心物质组成。
外壳是病毒的保护层,由蛋白质组成。
核心物质是病毒的基因组,由核酸(RNA或DNA)组成。
不同的病毒外壳组成不同,因此病毒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
一些病毒的外壳看起来像沙漏,一些病毒的外壳看起来像球形,一些则呈直线形状。
二、病毒的生命周期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穿透、复制和释放。
1. 吸附病毒首先会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
病毒的外壳上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
不同的病毒使用不同的受体。
2. 穿透一旦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上,病毒就会侵入宿主细胞。
这个过程分为两种方式:内低 pH 转换方式和融合方式。
不同的病毒使用不同的方式侵入宿主细胞。
内低 pH 转换方式:包括 Influenza、HIV 和 Hepatitis C 等病毒。
这些病毒需要进入宿主细胞的胞吐体,被吞噬后进入内部酶解体。
酶解体的 pH 值为 5,可以使得病毒外壳蛋白发生构像转换,让病毒融合到酶解体一侧膜上,病毒基因组和一些酶就会被释放出来。
融合方式:包括疱疹、埃博拉和丙型肝炎病毒等。
这些病毒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出核心物质,这个过程需要一些蛋白质的参与。
3. 复制一旦病毒的基因组进入细胞,它会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制来进行自我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会通过宿主细胞自我复制、转录和翻译来产生病毒的蛋白质和基因组。
这些蛋白质和基因组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
4. 释放病毒会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释放自己。
一些病毒会导致细胞死亡或者裂解来释放自己,而另一些则会被分泌出去。
这个过程被称为病毒释放。
总结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发病机制和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深入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病毒相关的疾病挑战。
病毒的结构与病原机理

病毒的结构与病原机理病毒是一种微小而寄生的生物体,其存在状态在不同条件下都是不同的。
在单细胞生物中,它们是如此的小,以至于人类的肉眼无法看到。
然而,病毒可以在人类身体内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对病毒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病原机理。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外壳和内部基因组。
外壳由蛋白质分子组成,内部基因组由核酸分子组成。
病毒的外壳保护其内部的遗传物质,在其它的生物体内传递病原体。
1.1 蛋白质外壳病毒蛋白的外壳包裹着其核酸基因组,保护病毒免受宿主的攻击。
这些外壳蛋白通常有两种类型:纤维蛋白和外壳蛋白。
纤维蛋白是长丝状的蛋白质结构,如大多数虫媒传播的病毒的纤维蛋白。
这些纤维蛋白可以让病毒粘在向量媒介者的口部或表面上,并且帮助病毒进入宿主体内。
另一种类型的蛋白质是外壳蛋白,通常是病毒基因组上编码的嵌合蛋白。
外壳蛋白外形多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如辅助病毒进入特定宿主或定位并派生出新的病毒颗粒。
1.2 核酸基因组核酸基因组是病毒内的遗传物质,在复制和进化的过程中,这个基因组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基因组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有的病毒是单链DNA,如乙型腺病毒;有的是双链DNA,如人类疱疹病毒;有的是单链RNA,如肺炎病毒;有的是双链RNA,如流感病毒。
这些不同的基因组构造使每个病毒的功能和作用都各不相同。
二、病原机理病毒在人类身体内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伤害,使得机体无法正常工作。
病毒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机体,它们的入侵途径和感染过程不尽相同。
2.1 入侵途径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2.1.1 呼吸道呼吸道是病毒进入机体最常见的途径,当一个被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病毒就可以通过唾液和呼吸排放进入空气中,然后被宿主吸入。
在此之后,病毒通过乳突附近的上皮细胞侵入机体,产生不同的病的症状。
2.1.2 消化道除了呼吸道,病毒还可以通过口腔、胃、肠等消化道进入机体。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病毒的形态: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病毒的结构: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的生活方式:病毒只营寄生生活。
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繁殖方式:以自我复制的方式繁殖,即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生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
易错点:误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痫毒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但有严整的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吃”细菌的病毒??噬菌体:噬菌体是一种能“吃”细菌的病毒,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凡是有细菌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行踪。
噬菌体往往都有各自固定的食谱。
像专爱“吃”乳酸杆菌的噬菌体,专爱”吃”水稻白叶枯病细菌的噬菌体等。
噬菌体是所有发酵工业的大敌,因为它们能把所有培养液中的有益菌体几乎全部吃光,造成巨大的损失。
人们利用噬菌体噬菌如命的特点,让它为人类造福。
例如,在医学领域,医生们已经成功应用噬菌体来治疗烫伤和烧伤。
烧伤病人的皮肤上很容易繁殖绿腋杆菌,这正好可以满足噬菌体的“饱餐” 要求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点:病毒的种类定义: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病毒的种类: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
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病毒知识梳理:病毒的发现史:19世界末,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推想这些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他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会患病。
病毒的结构-畜牧微生物学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 病毒(Virus):是一类严格细胞寄生的最小的生物。
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1892年俄国伊凡诺夫斯 基报道,烟草花叶病的 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 1898年荷兰学者 Beijerinck重复并证实 这一发现,命名为病毒。
病毒特征
① 最小的生物,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由蛋白质和 核酸组成。
特点: 1. 喜冷怕热,不耐高温,耐低温:4℃、-20℃、-70 ℃、
-196 ℃,不同的病毒不一样。 2. 对紫外线敏感,可杀灭病毒。 3. 碱类、70%酒精、0.5 %石炭酸、重金属盐类等可杀灭病毒 4. 脂溶剂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一、根据病毒寄生的宿主分类
动物病毒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病毒的基因组:差异非常大
圆环病毒:1.7 Kb
狂犬病毒:12 Kb
疱疹病毒:150 Kb
传染性核酸:噬菌体或某些病毒的核酸注入易感细 胞内,即引起感染,并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
二、蛋白质
1. 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 组成病毒的蛋白称为结构蛋白。 蛋白质占病毒总量的70%,构成衣壳和囊膜的主要成分。 蛋白的功能:保护病毒核酸,形成一定的病毒形态。
。2 020年1 0月26 日星期 一上午8 时43分 34秒08: 43:342 0.10.26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
7、
。202 0年10 月上午8 时43分 20.10.2 608:43October 26, 2020
•
8、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 20年10 月26日 星期一 8时43 分34秒0 8:43:34 26 October 2020
病毒结构示意图

• 确定抗病毒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制 • 设计药物候选分子和药物载体 • 评估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和副作用
病毒结构研究对病毒防治的启示和挑战
01
病毒结构研究对病毒防治的启示:揭示病毒的生命周期、复制策略和感染机制,为病毒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续感染和传播
病05毒结构在疫苗研发和抗病毒 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病毒结构的疫苗 设计策略
• 基于病毒结构的疫苗设计策略:利用病毒结构的关键抗原和保守 区域设计疫苗 • 病毒结构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 确定疫苗的靶点和免疫原性 • 设计疫苗候选分子和疫苗载体 • 评估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病毒结构在抗病毒药物研发中 的应用
02
病毒结构研究面临的挑战:如何实现病毒结构研究的高通量、高精度和高灵敏度,提高病毒防治的效果和效率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DOCS
病毒核酸复制方式:包括依赖宿主细胞和自我复制两种
• 依赖宿主细胞:病毒核酸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如逆转录病毒、正链RNA病毒等 • 自我复制:病毒核酸在病毒体内复制,如负链RNA病毒、DNA病毒等
02
病毒结构的研究方法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结构研 究中的应用
• 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电子束照射样品,通过透射或扫描方式获 取病毒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 • 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病毒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观察病毒的整体形态和结构特征 • 分析病毒膜的组成和结构 • 研究病毒核心和核酸的排列方式
X射线晶体学在病毒 结构解析中的作用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的结构与功能随着病毒感染疾病的增多,病毒的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在研究中,科学家们不断深入探索病毒细胞学基础,旨在找到新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式。
本文将介绍病毒的结构和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病毒的工作原理。
一、病毒的结构病毒是极微小的微生物,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病毒样一般由外壳、核酸和膜三部分组成。
(1) 外壳:病毒的外壳通常由蛋白质分子组成,可以保护病毒核酸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2) 核酸:病毒的核酸可以是RNA或DNA,这些核酸分子存储了病毒的遗传信息。
(3) 膜:部分病毒还有一个膜,这个膜可以包含一些蛋白质分子并保持病毒的完整性。
二、病毒的功能病毒是细胞寄生体,生命活动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
一般来说,病毒的功能可以分为感染、复制、传播和遗传。
(1) 感染:病毒的感染不断地对宿主细胞进行试验。
它会侵入宿主,找到目标细胞并了解其中的细胞活动。
(2) 复制:病毒的核酸会进入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的复制机制为自己复制。
当病毒的细胞复制完毕后,会开始崩解宿主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病毒来感染更多的宿主细胞。
(3) 传播:除了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其他病毒都需要跳到其他细胞才能进行复制。
它们会在宿主体内进行传播,或由被污染的物品、食品或空气传播至其他宿主。
(4) 遗传:病毒可以通过遗传方式将自己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其遗传方式类似于细胞生殖。
三、结论总的来说,病毒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
这些细节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研究病毒,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
因此,了解病毒的结构和功能固然重要,但预防和控制病毒的传播更为关键。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贡献,避免病毒在我们周围的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病毒纯化的原理
病毒纯化的原理主要基于病毒本身的两个性质: 1. 绝大多数的病毒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 因此病毒体就具有普通蛋白质的性质。 2. 病毒具有一定大小、形态和密度。
返回
差速离心
• 大小和质量有差别 • 低速和高速的交替循环离心 • 不同的病毒,所选择的低速和高速离心 速率有所不同
返回
表3-1 部分病毒的基本组成
病 腺病毒2型和4型 苜蓿花叶病毒 禽类成髓细胞白血病病毒 蚕豆斑驳病毒 蚕豆真花叶病毒 雀麦花叶病毒 大肠杆菌噬菌体f1,fd,M13 大肠杆菌噬菌体T2,T4,T6 大肠杆菌噬菌体f2,fr,M12,MS2, R17,Q 脊髓灰白质炎病毒 小鼠K病毒 30 26 19 2 22 35 21 79 12 55 88 40 70 74 93 返回 5 毒 RNA % DNA % 13 蛋白质 % 87 81 62 78 65 35 1 脂质 % 非核酸糖 %
以RNA携带全部遗传信息
• 病毒RNA是生物界中以RNA携带全部遗 传信息的唯一独特现象。 • 在生命本质和生命起源的研究中具有很 重要的参考意义。
返回
分段基因组
• 在RNA病毒中,有一部分病毒的基因组 不是一分子,而是由数个不同的核酸片 段构成,各段核酸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返回
环状RNA
• 绝大部分病毒基因组RNA都是线状分子。 • σ肝炎病毒:ssRNA的高度碱基配对区 与单链环相间的共价闭合环状分子 • 布尼亚病毒和沙粒病毒:倒转末端重复 序列存在,可形成链柄状的环状分子。
病毒的核酸含量
• 病毒核酸的含量是因病毒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 – – – 流感病毒所含有的核酸仅占整个病毒粒子质量的1% 新城鸡瘟病毒的核酸含量也只占整个病毒颗粒质量的1% T偶数噬菌体的核酸含量则占整个病毒粒子质量的50%以上 类病毒则因整个病毒粒子无蛋白质,核酸占100%
• 植物病毒中
– 球状植物病毒的核酸含量在15~45%之间 – 具有螺旋结构的杆状病毒,其核酸含量都在5%左右 – 具有包膜的杆状病毒的核酸含量均为1%左右
– 植物病毒:TMV – 动物病毒:细小RNA病毒,披盖病毒 – 噬菌体:RNA噬菌体
返回
单一分子的非侵染性线状负链 RNA基因组(-ssRNA)
• 单链线状的单一RNA分子 • 从病毒体中提取出来的完整RNA分子不 具有感染性。 • 携带有转录酶,与其mRNA的极性相反 (即只能以该RNA的互补链作为mRNA) • 分布范围
返回
5’端共价结合蛋白
• 某些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的基因组单链 RNA的5’端共价结合有一低分子量的蛋 白质。
返回
病毒RNA末端具有帽子结构
• 帽子结构(mGpppNmpNp) – 部分病毒RNA的5’-末端具有一个以5’-5’结合的7 -甲基化鸟苷酸残基封闭的结构 – 且RNA链的第一个核苷酸2’-OH位置被甲基化 • 对脾脏磷酸二酯酶等有一定抗性 • 蛋白质合成速率加快,病毒的活性不易丧失。
– 呼肠孤病毒:其帽子结构中含有40S核蛋白体结合位点,如果 帽子结构与40S核蛋白体结合,那么80~100%的5’端就可以免 受RNase的降解;mRNA的蛋白质合成率差20倍。
返回
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结构
• 动物病毒和某些植物病毒的基因组RNA • 多聚腺苷酸结构(PolyA):
– 3’端 – 100~200个残基的腺嘌呤 – 豇豆花叶病毒,劳氏肉瘤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等
返回
单一分子的双链RNA
• 真菌病毒中 • 只含有一个dsRNA分子 • 不分段 • 分子量为3.0~5.7×106d • RNA也无mRNA活性,也无感染性
返回
单一分子的侵染性线状正链RNA (+ssRNA)
• • • • • • • 单链 无碱基配对现象 线状 大多数具有mRNA活性 RNA分子不分段 基因组能与细胞核蛋白体结合 分布范围
返回
等电点沉淀
• 大多数病毒的等电点在pH 4.0~5.5之间。 • 病毒体表面电荷被中和,相互之间的排 斥力减弱而聚集沉淀。 • 分辨力不好,须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返回
有机溶剂沉淀
• 有机溶剂能降低溶液的介电常数,增加病毒颗粒表面不同 电荷之间的引力,导致其溶解度降低。 • 有机溶剂与水作用,可破坏病毒颗粒表面蛋白质分子的水 化膜。 • 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醚、甲醇、乙醇、正丁醇、氯仿和某 些碳氟化合物等。 • 有机溶剂沉淀法优缺点:
– 分辩力比盐析法好,溶剂也易除去。 – 高浓度的有机溶剂易使病毒的表面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毒失活。 – 有包膜病毒不宜用脂溶剂进行纯化。
返回
酶处理
• 病毒体的蛋白质外壳中,蛋白质分子之 间以大量的化学键互相结合形成一稳定 结构。 • 病毒体的核酸等受蛋白质外壳保护。
返回
吸附法
• 吸附病毒颗粒 • 吸附杂质 • 新型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纤维 素、二乙基氨基纤维素等) • 主要缺点:
返回
速率区带离心
• 速率区带离心也叫做梯度差速离心,这是因为在离心 时间和重力场大小方面都与前面所讲的差速离心中的 高速离心相同。两种离心的差别主要表现在颗粒沉降 的位置不同。 • 病毒悬液最初加入在已成梯度介质的顶层,在离心时, 各种颗粒根据各自的沉降速率以区带形式集中在梯度 柱中的一定部位,并可以抵抗对流的干扰而保持稳定。 • 速率区带离心的优点
– 能把病毒颗粒与难以用其它方法分开的寄主组分分离开来 – 病毒不会沉降至离心管底部结成硬块而受到损失
返回
平衡区带离心
• • • • 含有梯度的抗对流介质 较长的时间的离心 沉降到与它们自身密度相等的介质层中 介质的密度梯度在离心前形成,也可以事先把介质和 病毒悬液混合,然后在离心过程中才形成密度梯度。 • 氯化铯、氯化铷或溴化钾等无机盐 • 区别小于0.001克/厘米3的密度差别
返回
• •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病毒的核酸存在四种主要类型,即dsDNA、ssDNA、 dsRNA和ssRNA。 分析病毒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含量,可以确定病毒核酸 的类型。 单链RNA病毒核酸能按它们的极性或意义来进行定义: ¾ 正链RNA:病毒ssRNA可以作为mRNA,即具有翻 译模板的活性 ¾ 负链RNA:病毒ssRNA的核苷酸序列与其mRNA的 核苷酸序列互补 ¾ 病毒的dsRNA仅有一条链转录,因此称转录链为负 链,非转录链为正链 返回
返回
病毒RNA的类型
9种结构类型:
返回
病毒RNA分段基因组
• 分段基因组 • 具有分段基因组的病毒的特点
– 侵染率低 – 容易发生变异
返回
分段的dsRNA
• 分布范围:脊椎动物、植物、昆虫和真菌的病 毒等。 • 呼肠孤病毒:RNA,双链,核酸分段,具有10 个RNA片段,在被感染的细胞中编码大小相应 的10个多肽(每个RNA片段都是单顺反子的, 编码一个简单多肽)。 • 伤瘤病毒:RNA,12个RNA片段 • 玉米粗缩病毒:RNA,10个RNA片段
返106 ~108d之间,相 当于3~300个基因。
– ΦX174噬菌体:1.7×106d ;T偶数噬菌体: 1.1×108d;痘病毒:1.6×108d
• 病毒RNA的分子量在0.3×106d~7×106d (约900~2300个核苷酸)的范围内。
– 病毒RNA的分子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
返回
密度梯度离心
• 主要是在一个无对流的介质中,病毒颗粒因其 自身特有的密度而能在离心场中与其他杂质区 分开来。 • 一些沉降速率与病毒相差无几的杂质,很难用 差速离心的方法将它们与病毒分离开来,使用 这种离心方法即可有效地将病毒与这类杂质分 开。 • 密度梯度离心主要有两种形式,速率区带离心 和平衡(或等比重)密度离心。
返回
分段的侵染性线状正链RNA
• 分段的侵染性线状正链RNA • 特点:病毒的分段基因组的各个核酸片 段是被包被在几种不同的壳体内
– 二分体病毒 – 三分体病毒 – 多分体病毒
返回
两分体病毒
• 两段分子量不同的RNA • 烟草胞裂病毒(TRV)
– 长颗粒:170nm,RNA分子量为2.5×106d,只用长 颗粒感染植物,只形成不稳定型的病斑。控制自身 的长度,具有两种杆状颗粒的核酸复制的遗传信息, 在某些植物上引起病症。 – 短颗粒:50nm, RNA分子量为0.6~1.3×106d,单 独短颗粒感染植物,则不引起感染。控制自身的长 度,具有编码两种颗粒壳体蛋白的遗传信息。
返回
病毒核酸的碱基组成
• • 病毒核苷酸所含的碱基也与细胞核酸。 病毒DNA还含有一些异常碱基。 – 枯草杆菌噬菌体PBS1和P08:胸腺嘧啶分别被尿嘧啶和5-羟 甲基尿嘧啶所取代 – T4大肠杆菌噬菌体的DNA中的胞嘧啶被5-羟甲基胞嘧啶所取 代 病毒RNA的碱基中,未发现有异常碱基的存在。 病毒核酸的各种碱基对的含量因病毒种类不同而不同 – DNA中G+C对的含量30% -72% – 病毒双链DNA的稳定性有关 – G+C含量是病毒鉴定的一个指标
– 动物病毒:主要 – 植物病毒:弹状病毒
返回
逆转录病毒的RNA
• 基因组RNA为正链RNA • 病毒体携带有逆转录酶 • 逆转录产生双链DNA中间体 • 没有侵染性。
感染性
• 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保持感染性 • 纯化过程可能给病毒活性造成的影响
返回
均一性
• 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具有均一性
– 病毒体是病毒核酸与蛋白质非共价装配建成 – 理化性质均一(大小、形态、密度、化学性 质、分子量及抗原性质等)
返回
病毒均一性的检测方法
1. 电镜观察: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在电镜下表现为大小、 形态均一的颗粒。不应有异常的颗粒存在。 2. 超速离心: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在超速离心时所有的颗 粒沉降速率和密度应表现一致,只出现一条沉降带。 3. 电泳:纯化的病毒制备物中的颗粒大小及表面电荷应 当均一,再一定强度的电场中只形成一条电泳带。 4. 免疫学方法:纯化的病毒制备物应有特异性的抗原反 应,用免疫法检测不含有非病毒的抗原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