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发布
2014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2014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遥感》
【年(卷),期】2015(0)1
【摘要】1.高分二号成功发射我国遥感进入亚米级“高分时代”2.中国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3年度报告3.
【总页数】1页(P8-8)
【关键词】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国;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事件;发射成功;年度报告【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474.291
【相关文献】
1.2018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J],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2.2015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J],
3.2019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J], 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4.2020年度中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J], 《卫星应用》编辑部
5.2011年度中国遥感领域十大事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4-Chapter01卫星海洋学

VISSR
风云三号 (2008/05) 风云四号 (计划中)
国家气象局 和海洋局
2008年5月发射的“风云三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星上装载十 一台探测仪器。除了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外,“风云三号”卫星还将增加携带红外分 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紫外臭氧 总量探测仪、微波成像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
卫星海洋学 SATELLITE OCEANOGRAPHY
邢小罡 xing@ 13793283880 海洋环境学院351
个人简历
1) 主要经历: 2003-2008 2008-2011 2011-2013 2013-至今 2) 研究方向: 海洋光学;水色遥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Bio-Argo浮标 中国海洋大学 博士研究生 (刘玉光) 法国滨海自由城海洋学实验室 博士后 中国海洋大学 讲师 中国海洋大学 副教授
风生上升流 地形诱导上升流 流生上升流 潮生上升流
海表面高度(SSH)
1998/01
海平面上升 ENSO事件
观测精度逐步提高
海洋水色(Ocean Color)
SeaWIFS: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
叶绿素浓度
海面风场
What ASCAT Coverage would look like
第四章 卫星轨道与分辨率 第五章 电磁辐射 第六章 散射和吸收
第七章 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计与水色遥感 第八章 热红外辐射计 第九章 微波辐射计 第十章 散射计 第十一章 高度计 第十二章 合成孔径雷达
教学宗旨:“提纲携领”方式教学,讲课中注重要求学生 以下六点。 1)了解卫星海洋学和海洋遥感的常识, 2)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3)掌握海洋遥感的机理, 4)了解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 5)学会从互联网下载卫星遥感数据,并学会依据下载数 据进行计算机绘图和做初步的统计分析, 6)学会撰写技术报告或科研论文。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

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汇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便捷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下面我将就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北斗卫星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汽车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导航定位服务,帮助驾驶员更加便捷地找到目的地。
同时,在航空航天领域,北斗卫星也为飞行器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保障了飞行安全。
其次,北斗卫星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农民可以实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农业机械提供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提升农业机械作业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北斗卫星还在应急救援、海洋渔业、资源勘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应急救援中,北斗卫星可以实现被困人员的精准定位,提高救援效率。
在海洋渔业领域,北斗卫星可以为渔船提供精准的航行导航服务,保障渔业生产的安全和效率。
同时,北斗卫星还可以为资源勘探提供精准的测绘定位服务,为资源开发提供重要支持。
总的来说,北斗卫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北斗卫星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定位导航服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行各业的合作,深化北斗卫星系统在各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技术创新,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通过以上的汇报,相信大家对北斗卫星应用的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推动北斗卫星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10月目录一、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4)1、美国GPS系统 (4)2、俄罗斯GLONASS系统 (5)3、欧洲Galileo系统 (6)4、中国北斗BDS卫星导航系统 (7)二、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概况 (8)1、全球市场概况 (8)2、国内市场概况 (10)3、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产业链的基本情况 (11)4、北斗导航系统市场发展情况 (14)(1)市场发展现状 (14)(2)北斗产业区域基本情况 (15)(3)政策刺激促进北斗产业发展 (15)(4)北斗产业发展面临监管政策与技术研发的突破 (17)三、国内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监管体制 (17)1、行业主管部门 (17)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8)四、行业壁垒 (22)1、技术壁垒 (22)2、客户渠道壁垒 (23)3、供应商渠道壁垒 (23)4、人才壁垒 (23)五、市场规模 (24)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市场情况 (24)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24)3、北斗市场规模将会较快发展 (25)六、行业特征 (25)七、行业竞争态势 (26)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负责组织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管理建设维护、应用政策的制定与管理等。
另外,对于北斗关键元器件的研发设计,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负责制定相关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国防相关部门实施管理。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卫星导航系统简介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可以在地面与空中全天时、全天侯接收导航卫星与伪卫星信号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目前该系统在全球被广泛运用在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方面,通过卫星信号接收器来确认的经度、纬度和高度,民用级的精准度可达10 米以内。
全球主要卫星导航系统简介:正在运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包含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 系统、欧洲Galileo 系统、中国北斗BDS 系统4 种。
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综述与展望

2014年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综述与展望
马智伟
【期刊名称】《卫星应用》
【年(卷),期】2015(0)1
【摘要】2014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日益繁荣,正逐步由初级阶段
迈向成熟,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
北斗卫星导航产业链上游的天线、芯片、板卡、电子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马智伟
【作者单位】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军民结合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综述及2015年展望
2.2014年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综述及2015年展望
3.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及趋势--《2013-2014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4.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
(CSNC2014)将于2014年5月南京举办——论文征集全面开始,北斗人才开始起
航5.卫星导航产业规划:北斗2020年提供厘米级定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洋系列卫星AIS_数据分析和典型应用

1.极地科考和专属经济区监管 利用海洋卫星 AIS 信息,追踪了 2019—2020 年第 36 次南极科考期间,雪龙号和雪龙二号科考 船在南极附近的航行轨迹(南纬 60°以南)。雪龙 号先到达中山站,然后绕南极大陆外侧海域顺时针 航行;雪龙二号环绕南极大陆航行,经过中山站、 长城站,在相关海域开展了大洋科考。该次是雪龙 二 号 船 首 航 南 极, 也 是 我 国 首 次“ 双 龙 探 极” 科 考。两船 AIS 轨迹(图 7)中沿着经度线和纬度线
星上除了常规的海洋遥感光学和微波载荷外,按照 国际电联的规范研制的星载 AIS 载荷投入使用 , [11] 经在轨测试验证,与满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船 舶和航标等地面设备的 AIS 信号匹配。星载 AIS 与 船只、岸基 AIS 系统工作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 [12] AIS 工作在两个频段:161.94 ~ 162.06MHz,156.74~ 156.86MHz,划分为 4 个通道 。 [12-13]
3.覆盖范围分析 5 颗卫星 AIS 载荷单条轨道瞬时信号接收的 地面覆盖范围设计值为距离星下点 1000km,实际 接收结果远超此数。经量算,覆盖范围距离星下 点达到 3000 ~ 4000km。以 HY-1C 卫星 2022 年 1 月 20 日为例,选择非洲好望角一带船只密集的海 域,推算 HY-1C 卫星星下点轨迹(见图 5,暗绿 色为星下点轨迹,红色为 AIS 报文位置),从 AIS 报文中读取船只分布位置,两点之间同一时刻的
海洋卫星应用系统现状及发展

刘圆1 韩进喜2(1 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 2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现状及发展海洋卫星应用系统并开始进行业务化运行,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
海洋一号A 卫星在轨运行685天,期间获得了中国近海及全球重点海域的相关信息,用户范围覆盖国内的海洋管理与生产作业、科研院所、国防建设等部门的126家单位。
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号B 卫星发射升空,提升了我国海洋观测的业务化能力。
该卫星针对海洋一号A 卫星设计中的不足和业务化要求,对技术指标进行了大幅优化,使其整体能力得到提升,实现了对我国主张的3×106 km 2管辖海域水色环境的大面积、实时和动态监测,并获得了包括南极、北极以及热点海域如亚丁湾等境外区域的近实时环境信息。
海洋一号C 卫星于2018年9月7日发射,是海2018年,我国先后发射了海洋一号C 卫星、海洋二号B 卫星与中法海洋卫星,大大推进了海洋卫星立体观测体系建设进程。
海洋卫星立体观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
伴随着各类海洋卫星陆续发射升空,海洋遥感数据成指数倍增长,对海洋卫星应用系统和产品制作技术提出新要求。
加快海洋卫星应用系统建设和遥感数据产品技术开发,是提升海洋卫星立体观测体系业务化能力、提高海洋卫星遥感数据产品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应用水平的有效举措。
1 海洋卫星立体观测体系构成随着我国航天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海洋卫星及其探测技术也得到了长足进步。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海洋一号(HY -1)卫星、海洋二号(HY -2)卫星及高分三号(GF -3)卫星为代表的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及海洋监视监测系列卫星,建立了具有优势互补的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并开始发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海洋一号卫星1997年6月,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正式立项,拉开了我国“海洋”系列卫星发展的帷幕。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 卫星发射升空,洋一号A 卫星和海洋一号B 卫星的后续星,将用于观测全球海洋的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可溶性有机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温度、海冰、海雾、赤潮等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2014-2020)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范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
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
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舟山海洋经济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
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新任务。
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
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
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
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发布
近日,国家海洋局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卫星应用报告》。
报告显示,2014年“海洋一号B”卫星和“海洋二号A”卫星继续在轨运行,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运行稳定。
不过,我国海洋卫星亟待后续业务星接替。
截至2014年年底,“海洋一号B”卫星已在轨运行7年8个月,成为我国目前在轨运行有效工作寿命最长的一颗低轨遥感卫星。
然而,随着服役时间的增加,卫星轨道漂移和自身发电功能衰减所带来的供电不足隐患日益凸显。
在轨运行3年4个月的“海洋二号A”卫星也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
目前,其卫星平台和载荷的部分部件已出现故障,整星可靠性有所下降,亟待尽快开展后续接替业务卫星的研制立项工作。
为此,《“十二五”海洋业务卫星工程(“海洋一号C/D”和“海洋二号B”卫星)项目建议书》已于2014年5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同时,作为“海洋一号B”卫星的接替星,“海洋一号C/D”卫星于2014年12月正式启动研制。